APP下载

疫情下的负面情绪要正确面对

2020-05-25王丽

方圆 2020年7期
关键词:求助者心理咨询情绪

王丽

法国足球甲级联赛兰斯俱乐部宣布,俱乐部队医伯纳德·冈萨雷斯当地时间4月4日在家中自杀身亡,此事震惊国际舆论。60岁的冈萨雷斯此前被确诊感染新冠病毒,在确诊后,冈萨雷斯一直在家中隔离。自杀前,冈萨雷斯留下了一封长信,解释了自杀与感染新冠病毒之间的关系。遭遇新冠肺炎,身为医务工作者的队医却崩溃了,此事令人唏嘘。如何管理好自己的负面情绪,如何做好疫情下的心理干预成为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

战“疫”也是一场心理战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力极大,让很多人措手不及。疫情暴发之初,民众的心理健康问题就受到重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战“疫”也是一种心理战。

1月23日,武汉封城当天,湖北省心理咨询师协会开设了湖北心理热线,24小时提供线上心理求助服务。

1月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明确要求将心理危机干预纳入疫情防控整体部署,提出心理危机干预应当在“经过培训的精神卫生专业人员”指导下实施,同时要求各地组建以精神科医生为主的心理救援医疗队,以接受过心理热线培训的心理健康工作者和有突发公共事件心理危机干预经验的志愿者为主的心理援助热线队伍。

1月27日,由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发起的疫情心理支持热线开通,其心理支持团队由200余名心理咨询师组成。北京12345市民热线,开通了“卫生健康专家咨询”专线提供心理健康咨询。

2月5日,国务院客户端联合健康中国政务新媒体平台推出了“全国心理援助热线查询服务”,覆盖了31个省区市,涉及300余条心理援助热线。2月初,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印发了《关于设立应对疫情心理援助热线的通知》和《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心理援助热线工作指南的通知》。

由于新冠肺炎的传染性,很多心理援助服务都是通过热线电话和网络渠道进行的。很快,全国多地开通了诸多24小时疫情心理援助热线。

疫情中,不少专家都提醒,疫情之下的压力和恐慌,给人们的思维和行为会带来紊乱,使很多人陷入“心理危机”状态。即便进入复工复产,很多人也可能会遭遇新的心理困扰。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主任胡平提醒大众,疫情期间,要有意识地关注自身的情绪状态,如果发现情绪出现较大波动,就主动调节情绪,必要时需求助专业帮助。

疫情下的心理问题有哪些

心理学家、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彭凯平教授认为,疫情最严重的时候,社会公众会处于应激状态中,而真正严重的心理问题会在应激状态之后出现。疫情结束之后,很多人会产生一段时间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疫情期间及其后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症状表现。

第一,不少人睡眠质量下降,甚至失眠。在疫情期间长久压力下的普通民众、一线抗疫人员,或者宅在家里失去了往日生活规律变得孤独、寂寞、无聊的人们,睡眠的节律变得紊乱,很多人会出现失眠(入睡困难)、早醒、睡眠不适、多梦、昼夜节律颠倒、醒后疲乏不振作等现象。原有睡眠问题的也可能复发、加重。

第二,有人出现强迫行为。具体表现为强迫性洗手、过度清洁等方面。抗疫期间,我们对洗手、消毒、通风非常重视,疫情结束后,仍然可能由于紧张导致这些过度清洁行为持续或强化。

第三,紧张、焦虑情绪比较重。疫情期间,很多人总担心自己得了新冠肺炎,一天测量几十次体温,不断上网搜索症状,充满恐惧。即便疫情已经得到控制,有人会担心疫情卷土重来,担心仍有无症状患者,变得过度敏感,每日还是提心吊胆。也有人对未来工作、学习感到焦虑和压力,没有了信心和上进心。经过漫长的居家时期,注意力持续在疫情上,不能很好地转移到工作学习中,原有节奏受到影响,居家期间积累了过多的工作或学习内容没得到及时处理,为了补偿疫情损失可能增加工作时长等。

第四,消极悲观抑郁情绪难以消退。疫情控制形势虽然渐渐转好,但有的人对生活、未来丧失了信心,丧失了对事物的兴趣,情绪变得悲观消极、抑郁、颓废,甚至自暴自弃等。

第五,出现网络、游戏、酒精、药物成瘾行为。为了缓解不良情绪、促进睡眠、打发居家隔离时间,人们的应对行为可能会带来物质滥用风险,酒量、烟瘾逐步加深,安眠镇静药量增大,上网时间过长,手机游戏难以中断,这些都提示着成瘾行为。

第六,出现社交退缩问题。长期宅在家中无法适应外界节奏,或因害怕感染而无法出门复工,回避与人交往,即便复工了,也有抵触情绪。

根据国家卫健委的划分,面對疫情受到心理影响的人群分为四级:第一级人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患者(住院治疗的重症及以上患者)、疫情防控一线医护人员、疾控人员和管理人员等。第二级人群:居家隔离的轻症患者(密切接触者、疑似患者),到医院就诊的发热患者。第三级人群:与第一级、第二级人群有关的人,如家属、同事、朋友,参加疫情应对的后方救援者,如现场指挥人员、组织管理人员、志愿者等。第四级人群:受疫情防控措施影响的疫区相关人群、易感人群、普通公众。

如何应对疫情下的负面情绪

不仅是在疫情中,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会产生负面情绪,正如人生都要经历喜怒哀乐一样。而适量的应激反应也有正面效果,是人的一种自我保护。

但是负面情绪太重太久、应激太大,就会对人的身心、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就可能会构成心理危机。中国保健协会心理保健分会会长郑运良向《方圆》记者解释说,新冠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截至目前还没有特效药物,它可能会造成疾病恶化甚至死亡,其突发性、震撼性,的确可能引起明显的心理情绪;无论是心理素质多么好的人,都会有一些负面情绪出现,这是正常的。但负面情绪持续时间和强度是导致应激障碍的关键,符合心理障碍的诊断标准是,需持续至少3天至1个月。

对于负面情绪与应激反应、心理危机,心理干预是有成效的。心理干预的目的,是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有计划、按步骤地对受疫情影响群众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或心理问题进行干预,帮助目标人群建立起积极应对策略,为目标人群提供情感支持,给予关怀,使其重建自信心、重塑自我,使应激失调降低,恢复心理平衡、认知能力和生活质量,从而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

心理干预,包括健康促进、预防性干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等。健康促进,是面向普通人群的,目标是促进心理健康和幸福,属于一级心理干预。预防性干预,针对高危人群,目标是减少发生心理障碍的危险性,属于二级心理干预。心理咨询治疗,针对已经出现心理障碍的个体,目标是减轻障碍,属于三级心理干预。

郑运良解释说,如果是出现心理疾病、精神疾病,那是需要找专业医生进行治疗的。这两者都不属于心理干预的工作对象。心理干预,主要是针对普通人群的,确切地说,是面向普通大众的。当然,在面向普通大众提供心理干预时,一名有经验的心理干预工作人员可以非常快速、准确地辨别出一些人可能是患有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给他们或家属提出就医建议,尽快帮助他们转介对口治疗的精神科医疗机构或者医生。

通过心理干预进行心理重建

郑运良介绍说,心理干预的方式方法,简单地说,就是心理干预人员用心理学的专业知识,通过语言疏导、行为建议、音乐、瑜伽等辅助方式,帮助求助者解决某些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

心理干预的流程,第一步是要对求助者进行心理评估,即采用心理学理论与方法,对人的心理、行为及精神价值观进行全面、系统和深入的客观描述评估的过程。量表评定法是评估情绪与情感较客观的方法,在心理评估中被广泛应用,用以发现现存或潜在的心理或精神健康问题。

据郑运良介绍,心理评估也会被划分为很多阶段,在不同阶段会使用很多专业的心理学量表进行评定,比如,在首期筛查阶段,干预工作人员会使用焦虑90秒4问题询问法、抑郁90秒4问题询问法等方法帮助求助者筛查是否存在焦虑、抑郁等情形。在复核阶段,干预工作人员会使用PHQ-9抑郁症筛查量表、焦虑自评量表(SAS)等量表,后期的筛查和自测,会使用SCL-90量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等。干预者考虑对求助者转介医疗机构时,会使用到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自杀风险评估量表(NGASR)。

郑运良解释说,心理问题往往很复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不同时空条件下,人们呈现出来的心理问题也不一样。在疫情的特殊时期,疑病、恐惧常会伴随焦虑情绪和抑郁情绪出现,需要心理干预者和求助者多加关注。

在获得心理评估结果后,心理干预可以根据求助者的情况而实施,心理干预有很多专业的方法,比如常见的有认知疗法、支持性心理治疗、音乐疗法、情感转移疗法、放松疗法。

比如,支持性心理治疗,就是利用温和建议、劝告和鼓励等方式,对心理严重受损的求助者进行治疗。目标是维护求助者的自尊感,尽可能减少负面情绪,以及最大限度地提高求助者自信、自我功能和适应技能。常用的技术为倾听、晤谈、解释、指导、疏泄、保证、鼓励和支持等。

再比如,音乐治疗,是以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运用音乐特有的生理、心理效应(特定乐曲的音乐声波的频率和声压会引起人体组织细胞发生和谐共振现象,能使人体组织产生共振,这种声波引起的共振现象,会直接影响人的脑电波、心率、呼吸节奏等)达到消除心理障碍,恢复或增进心身健康的目的。

如果对一名抑郁焦虑情绪者进行干预缓解,音乐治疗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首期,使用忧愁、悲伤、哀怨和深沉的曲调,来激发求助者的不良情绪和内心冲突共鸣,并加以引导,让求助者完成对消极情绪的宣泄。中期,当求助者消极情绪释放到一定程度时,其内在深处积极的正力量将会被唤醒复苏,咨询者开始使用平稳、舒缓、柔和的音乐,以稳定求助者的情感,缓和其心理冲突状态。后期,咨询者可以用愉快、活泼、高亢、激昂的音乐,以支持和强化求助者内心积极的心理情感力量,激活他们的良性想象力和思维活动,最终帮助求助者挣脱内心心理冲突和抑郁焦虑情绪。需要注意的是,干预工作人员所提供的音乐必须是求助者能接受和喜欢听的。干预工作者要与求助者经常沟通,及时评估效果,调整治疗方案。

支持性心理治疗和音乐疗法两种方法均适合所有不良情绪求助者。

心理干预专业体系有待完善

疫情下的心理问题,也引起了人们对当前心理咨询行业的关注。

据湖北省心理咨询师协会常务秘书长、心理咨询师杜洺君介紹,我国目前注册精神科医生仅3.34万人,心理治疗师约6000人,远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也就是说,我国精神科医生的数量连维护必须就医的精神障碍患者的需求都是困难的,对于普通民众的心理健康、必要的干预疏导需求,更是难以满足。

即便排除疫情的特殊情况,因为现代生活压力等原因,不少普通民众的心理和精神实际上处于亚健康状态。郑运良说,对这些人给予心理干预、疏导很有必要。老百姓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人若较长时间处于心理不良状态下,可能会转成心理或精神病患。如果他们及时获得心理干预,也可以很快转成健康状态。心理亚健康人口比例要远高于17.5%精神病患人口比。如果能够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其付出的成本,是要远低于对病患的救助成本。

心理干预,就是针对普通民众的一项心理健康维护和修复工作,当然,它也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方法,用于心理、精神病患者的专业治疗中。

郑运良说,相对于“心理咨询”词汇,他对于“心理干预”或者“心理疏导”的说法更加赞同,心理干预、疏导比心理咨询的范围更加广泛。比如,心理干预可以有一些行为建议。

但目前,我国的心理干预工作也还存在一些困难,就是还没有形成体系,其整个心理学学科的设置和发展也不是很顺畅,很多应用心理学等专业毕业生都没有从事本专业的工作,在从事社科研究的职称通路中,心理学专业获得研究员职称的也很少,从业人员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郑运良说。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拥有心理咨询师证书的人员,是目前进行心理干预工作的主力。但是心理咨询师们的证书差不多都是2017年之前考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部(2008年3月在国务院机构改革中被撤销,和原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的职权被整合划入新组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于2001年4月推出《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试行)》,并将心理咨询师列入《中国职业大典》。2002年7月,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项目启动,全国统一鉴定考试每年举办两次。但2017年,心理咨询师资格证考试被取消,已获证者仍有效。2017年9月公布的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清单中,也没有了心理咨询师一项。

很多人认为,这意味着国家事实上取消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资格认证,虽然心理咨询师一词并未完全消失。心理咨询师被纳入了健康管理师的范围。目前,健康管理师是营养师、心理咨询师、体检医生、预防医学医生、健康教育专家、医学信息管理人员的综合体。

但郑运良认为,心理干预是心理学的专业性工作,健康管理师的教材和考试内容很少涉及心理学内容。2017年之前的心理咨询师考试体系经过十几年发展,已经形成较成熟的教材和评价体系,专业化发展已有一定积累。现在,这个评价体系事实上被取消。这对于这项职业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是不利的。

“本次疫情心理干预工作,临床医生团队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数量很大的兼职心理咨询师也居功至伟。经过这次工作,多家心理协会,临床医生、学者,社会组织负责人,呼吁建立独立的心理干预新职业。”郑运良说,2017年以来,心理学相关专业毕业的年轻人想再考取这个心理咨询师证件,就很困难了,我们呼吁相关部门出台新举措推进心理干预职业化工作。

“我国目前注册精神科医生和心理治疗师人数都比较少,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需求。心理咨询师虽然多达百万人,可以作为有效补充,但其中,多数人并不以此为业,学术技术背景复杂、水平参差不齐,服务能力有待继续提高。因此需要有强有力的行业监管机制和规范化建设,才能做好大众的心理需求服务。”杜洺君说。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天津市委会副主委孙太利表示,建议国家重视发展心理干预新职业和构建宽松注重实践的心理学科评价体系,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心理服务体系,心理干预人员一定要具有广泛性,实际上《精神卫生法》对于已经肇事肇祸或可能肇事肇祸的精神障碍患者,主要采取家庭为主、社会为辅的管理方式。建议心理干预人员应先从家庭做起,在总患病率高达17.5%的中国,最起码可以起到稳定家庭以及精神疾病预防作用。

郑运良也赞同心理干预要从家庭做起。他认为,依托家庭,建立心理干预工作的普惠制,是很适合现实需求的途径。

在建立合适的职业评价机制的基础上,郑运良建议,通过推广心理干预培训制度,开展企业服务、医院服务、学校服务、社区服务、家庭服务、养老院服务等方式,让遇到心理困境、生活矛盾的人通过培训,实现自我疗愈,同时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去帮助身边的人。这既是一种生活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多数普通人可以学得会、做得到;这也是一种经济成本低、效果又非常好的社会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办法,更是一种更普遍化、民众化、职业化的惠民工程。

90秒4题询问法

根据中华医学会2016年发布的《综合医院焦虑、抑郁与躯体化症状诊疗专家共识》,咨询者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简洁的问题,确定甄别求助者常见的焦虑抑郁情绪。比如:

焦虑90秒4题询问法

1.您认为,您是一个容易焦虑或紧张的人吗?

2.最近一段时间,您是否比平时更感到焦虑或忐忑不安?

3.是否有一些特殊场合或情境(比如疫情)让您更容易紧张、焦虑?

4.您曾经有过惊恐发作情形吗?即,突然出现强烈不适感或心慌、眩晕,感到憋气或呼吸困难等症状?

焦虑情绪识别要点:四问题中有两项或以上为阳性,则确定为有焦虑情绪,需要进一步核查。躯体化症状包括,自述中的过分担心、害怕、烦躁、坐立不安、失眠、顫抖、身体发紧僵硬等。

抑郁90秒4问题询问法

1.过去几周(或几月)您是否感到无精打采、伤感,或对生活的乐趣减少了?

2.除了不开心之外,是否比平时更悲观或想哭?

3.您经常早醒吗?(事实上,您并不需要那么早醒来)

4.您近来是否经常想到活着没意思?

抑郁情绪识别要点:四问题有两项或以上为阳性,则确定为有抑郁情绪,要进一步核查。躯体化症状包括,自述情绪低落、兴趣和愉悦感丧失、精力不足或疲劳感以及自伤或自杀观念/行为。(材料来源:中国保健协会心理保健分会会长郑运良提供)

猜你喜欢

求助者心理咨询情绪
小情绪
法科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研究
小情绪
小情绪
拒绝的正确方式
让求助者成为自己的治疗师
高校心理咨询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都是生日礼物惹的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