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加强支部建设的历史考察

2020-05-22徐建刚

党政论坛 2020年5期
关键词:基层组织支部中国共产党

○徐建刚 张 励 童 科 兰 剑

重视支部建设,树立“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自中共四大将“支部”确立为党的基本组织以来,中国共产党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支部建设理论,使党支部在党的发展壮大中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加强支部建设的发展脉络,全面总结支部建设的历史经验,对于新时代如何推动全党形成抓基层、抓支部的良好态势,提高党支部建设质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1921-1927:党支部建设的早期探索

创建初期的中国共产党尚处在早期探索中,对于发展自身组织、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极端重要性还缺乏充分认识。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开时,全党只有53名党员,考虑到党员数量较少没有规定建立党的基层组织。次年召开的中共二大通过第一部党章,规定“凡党员三人至五人均得成立一组”。“组”是当时党的最基本单位,也是党的基层组织的最初形态。中共三大把党的基层组织由组改为小组,人数调整为5人至10人。但由于国共合作遭到国民党右派的阻挠、反对,中国共产党不得不重新思考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运动中的地位与作用,并开始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发展。

1.确立支部为党的基本组织。1925年1月召开的中共四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运动中的领导权问题。为保证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取得与实现,大会通过的《对于组织问题之议决案》指出“组织问题为吾党生存和发展之一个最重要的问题”,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发展党的组织,并将组织建设的重点转移到支部建设上来;强调“我们党的基本组织,应是以产业和机关为单位的支部组织”,将原来章程中的“有五人以上可组织一小组”改为“有三人以上即可组织支部”。中共四大还对支部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规定了支部的设置原则、工作任务和职责、组织制度、活动方式。中共四大把党的支部规定为党的基本组织,初步奠定了党的支部制度基础,由此成为党重视并加强支部建设的历史起点,这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中具有奠基性的作用,表明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对支部建设理论的积极探索。

2.提出“一切工作归支部”口号。1926年7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三次扩大会议认为,党只有扩大自身组织、加强对群众运动的领导,才能保证革命进程的顺利推进。为把党的基础真正建立在支部上面,会议提出了“一切工作归支部”的口号,即“使支部成为社会之核心;在支部中每一个同志所有的社会关系与工作,统统要聚集到支部里面来,由支部指挥之”。

在这一时期,尽管中国共产党还不够成熟,但正是由于紧紧抓住建立党的支部这个重要环节,推动党的力量迅速壮大,从一个只有50多名党员的小团体发展成为拥有5.8万余人、工人与农民已占全部党员的近70%的政党,奠定了革命胜利的组织基础。同时,对支部建设作出的具体规定,也改善和加强了基层组织工作,党领导革命群众运动的能力大为增强,成功实现了从宣传小团体到群众性政党的重要转变。

二、1927-1937:党支部建设的初具雏形

从1927年南昌起义开始,中国共产党走上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虽然中国共产党已经开始注意对军队的影响和领导,但由于当时党支部只是建在团一级,而没有建在作为部队战斗力基础的连队上,导致党的支部作用难以充分发挥,也使得工农革命军政治上不巩固、战斗力不强,经不起残酷战争的考验。针对这些现象,必须着手加强党的支部建设。

1.确定“支部建在连上”重要原则。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在江西永新县三湾村对部队进行改编,将支部改为建在连上,班、排设党小组,营、团建立党委,全军由中共前敌委员会统一领导。同时,连以上设立党代表;在连一级,党代表由党的支部书记担任。支部建在连上,使作为部队基层单位的连队直接处于党的领导之下,避免了领导上的断层现象。同时小组设在班排,与士兵群众直接联系,提升了部队的战斗力。毛泽东说:“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1929年12月召开的古田会议,将“支部建在连上”规定为建党建军的一条重要原则,为中国共产党实现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找到了有效的途径。

2.在中央苏区推行以乡为单位建立党支部模式。古田会议后,红军的发展壮大为中央苏区的建立创造了条件。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宣告成立。中央苏区不仅普遍建立了党的支部组织,基本上以乡为单位建立党支部,以村为单位建立党小组;而且采取建立中心支部和模范支部、开展支部改选活动、制定支部工作条例法规等一系列措施加强党的支部建设。据苏区江西省委统计,1932年3月底,全省共建有998个党支部。在中央苏区范围最大的时期,党员总数超过13万人,约占全国党员总数的44%,占中央苏区人口总数的3%。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基层政治工作放到重要位置,探索形成了“支部建在连上”等重要经验,有力推动了党的支部建设。

三、1937-1949:党支部建设的逐步成熟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的党员队伍迅速扩大,但同时也面临着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支部功能难以有效发挥,党的组织力量远远落后于其政治影响的状况。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经过抗日战争的洗礼已逐渐成为一个组织遍及全国、充满活力和政治上成熟的党,如何按照着重在思想上、政治上建党,同时在组织上建党的要求,加强党的支部建设成为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

1.明确建设“全中国的广大群众性的布尔什维克化的政党”目标。为了进一步总结抗战以来党的工作的经验教训,确定即将转入新阶段的抗战方针和任务,1938年召开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对党的支部建设作了全面部署,指出有计划地发展党员和建立支部,使党成为全国性的党,这是党目前的中心任务之一。

2.党的支部建设理论趋于成熟。1939年3月,时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陈云撰写了《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与《支部》两篇文章。在《支部》一文中,陈云着重就支部的地位、设置原则、主要任务等支部工作的基本问题进行阐述,指出“支部是党的基本组织,是党的力量增长的主要源泉”,要从联系群众、发展党员、教育党员、领导工作四个方面切实发挥核心的堡垒的作用。这两篇重要文献的公开发表,是党的支部建设理论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在1945年5月召开的中共七大上,刘少奇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指出“党的基础组织,一般称为党的支部”,在一个单位中“从三个党员起,都只成立一个统一的党的组织,成为党在群众中的战斗的堡垒”。报告总结了创建以来中国共产党加强支部建设的实践经验,标志着党的支部建设在理论上趋于成熟。

全面抗战与解放战争时期,随着中国共产党取得合法政治地位,党在全国的地位和影响显著提高,各地党支部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党的支部建设理论也逐步趋于成熟。

四、1949-1978:党支部建设的曲折前行

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共产党所处地位、工作环境、工作重心等都发生深刻改变,党的中心工作由武装夺取全国政权转为如何发展社会生产力,领导全国人民尽快地将我国从一个经济文化极其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一个先进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强国;同时,党员队伍的发展壮大也带来了思想不纯和组织不纯等问题,这些都要求党必须积极应对在全国范围执政所提出的更高要求,探索加强党的支部建设。

1.整顿党的基层组织。针对部分党员存在的思想作风不纯、骄傲自满,甚至发展到严重的官僚主义、命令主义的情况,在1950年开展整风运动的基础上,1951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决定对党的基层组织有计划、有准备、有领导地进行一次普遍整顿,并强调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员的条件必须更加提高,才能担负起比过去更伟大更艰苦的革命任务和经济文化建设任务。从当年下半年开始,各地基本上用三年的时间开展了整党运动,使党员质量得到提升,党的支部更加纯洁,加强了党和群众的联系,保证了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各项任务的完成。

2.扩大党支部覆盖面。在整顿党的基层组织的同时,各级党组织还进行了建党工作。在新中国成立前后,虽然党组织有了一定发展,但分布很不平衡,老区党的组织发展得很大,新区党的组织却还很小;农村党员数量很多,而城市的产业工人党员的数量却很少。为此,各地根据中央要求,采取慎重的方针,首先在城市中尤其是工人阶级中发展党员,扩大党组织的工人成分。1956年以后,又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大发展党员力度,特别是在高级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从而加强了党对知识分子的领导,更好地调动和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

3.对支部建设作出新规定。在我国从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转变的形势下,1956年9月,中共八大召开。会议总结了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又结合新中国成立后执政党建设的特点,对党支部建设作出重要规定。确定了“党的基层组织”这一概念,并把党的基层组织明确分为基层党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和支部委员会三类。将包括支部在内的党的基层组织的一般任务扩大为八项,增加了领导群众积极参加国家的政治生活,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同一切违法乱纪、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的现象进行斗争等新要求。中共八大对党的支部建设作出比较系统的规定,体现了全面执政地位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对党提出的新要求。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从具体实践和理论认识两个层面对包括党支部在内的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展开新的探索,推动党支部覆盖面不断延伸,党员质量和党的战斗力得到全面提升,党支部在我国各项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也日益显现。

五、1978-2012:党支部建设的转型发展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在改革开放条件下,我国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多种经济成分的发展、利益关系的调整和经营形式的多样性,大批劳动力在产业和地区间的流动加大,需要对如何进一步加强党支部建设作出新的思考和探索。

1.调整党支部领导体制和设置原则。在清除“文革”错误影响、恢复完善党支部基本规范的基础上,对农村、企事业单位的党支部设置和职能定位作出规定。中组部于1986年2月下发的《关于调整和改进农村中党的基层组织设置的意见》明确在乡建立乡党委,在村建立党支部,农村党支部组织形式也由原来按照生产大队设置改为按行政村设置。同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共产党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对企业党支部的功能定位、职责任务和工作方法等作出全面规范。1987年11月,党的十三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部分条文修正案》,以党内法规形式确定企事业单位党支部的职能定位,确定农村党的基层组织按乡、镇、村来设置。同时,积极探索推进“三资”企业等新兴领域党支部建设。中组部1984年2月下发的《关于加强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党的工作的几点意见》要求“三资”企业中的党组织要根据合营企业的特点开展经常性的活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合营企业中得到正确贯彻。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围绕“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基层党组织提出的新要求,不断扩大党支部覆盖领域,调整加强党支部制度建设,使党支部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过程中更好地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六、2012年至今:党支部建设的全面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各种考验长期存在且日趋复杂的形势和一些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的情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树立“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

1.适应新形势,把加强党的支部建设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

2.立足新时代,大力推进党的支部建设

在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加强支部建设。为了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2016年2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方案》,部署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出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重大部署。通过学习教育,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稳步推进,党员、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政治自觉达到新的高度,党的组织生活更加严格规范,大抓党支部建设的工作导向逐步形成。

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2018年10月,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下称《条例》)。《条例》涵盖了新时代党支部建设的各领域、各方面,提出了新时代党支部工作必须遵循的五项基本原则,即坚定理想信念,加强思想理论武装,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践行党的宗旨和群众路线,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条例》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部关于党支部工作的基础主干法规,是新时代党支部建设的基本遵循,对于加强党的组织体系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全面提升党支部组织力,强化党支部政治功能,巩固党长期执政的组织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在支部中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要求,从2019年6月开始在全党自上而下分两批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通过主题教育,促进党支部强化功能、履行主体责任,使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在末端落实。各个党支部和广大党员提高了知信行合一的能力,增强了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提振了干事创业、担当作为的精气神,强化了宗旨意识和为民情怀,涵养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对党统揽“四个伟大”、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影响。

猜你喜欢

基层组织支部中国共产党
广东各地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
支部联建润“甘泉”
基层组织如何直面乡村现实?——以蒲城县椿林镇为样本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瑶山党支部
发挥好参政党基层组织的履职作用
民进吉林省直联合四支部的“支部经”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众人拾柴火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