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滇剧传统艺术传承之思考与戏曲表演基训教学浅议

2020-05-21李婷怡

神州·中旬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戏曲表演

李婷怡

摘要:滇剧作为云南独有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已经被国家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滇剧历经数百年发展与滇剧艺术家们的努力,其在我国传统戏曲艺术领域占据一席之地。滇剧之所以传承之今,并有创新发展,就在于其能引起观众喜欢、欣赏,以及艺术共鸣。“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道尽了学习戏曲表演艺术的艰辛。包括滇剧在内的戏曲艺术的各门基本功尤其重要,没有扎实的基本功,上舞台连“路都不会走”,唱念就“开不了口”;这既会令人贻笑大方,更是对表演艺术的亵渎!这就要求每个戏曲演员必须具备过硬的或一定的基本功,达到戏曲艺术表演最基本的要求。这就需要以戏曲表演扎实的基本功之一基训教学,以保证戏曲舞台的后继有人,人才辈出。

关键词:滇剧艺术;戏曲表演;基训教学

前言:

笔者基于自接受戏曲艺术专业教育,到从事戏曲艺术专业教学四十年来的学习体会与教学实践以及个人认识,出于对滇剧艺术和基训教学的热爱,拟以本文试对滇剧历史积淀传承和戏曲表演基训教学之思考,谨谈一些个人浅见。有鉴于学识水平有限,表达能力欠佳,表述及观点难免片面与不足,成文祈望勘正谬错。

一、滇剧剧种起源发展与艺术传承

滇剧是云南独有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论从史出。“在滇剧藉以生长的云南这块土地上,自古以来就是民族众多的边疆地区,各兄弟民族能歌善舞,被誉为民族歌舞之乡,艺术资源十分丰富。滇剧的孕育期颇长,形成期较早,但它的命名却出现得较晚。在辛亥革命之前,一般只统称‘唱戏、‘演剧、‘滇曲或‘云南戏曲。后来由于外地剧种入滇,为了加以区别,才有‘滇班、‘滇戏或‘滇剧等名称的出现。自新中国成立后,才统称‘滇剧”。(1)

有关滇剧这一传统文化的发展规律和艺术观点,前人早有观点著作,我们不妨引经据典,加深理解;并原文援引,以认真学习——

“滇剧与京剧可以说是同源异流”。“从滇剧声腔的正式形成角度,纵观云南剧坛,在从清初到嘉、道的两百年间,尤以乾隆盛极一时,戏班众多,这对滇剧声腔的形成带来了有利的艺术因素。”(2)

在滇剧通过各个历史时期发展,在音乐声腔、唱念做打、表演艺术、舞台美术等方面,不断成熟完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流派,涌现出许多出类拔萃的人物。历代艺人经过不断的革新创造,积累了有风格有特色的表演艺术经验。

“滇剧反映现实生活是有其传统的。光绪末年,由于进步人士的倡导,提出滇剧要为反清斗争服务,必须改良滇剧的新课题,这是对传统滇剧的一种挑战,在当时影响很大且效果显著,迈出了戏曲改良的可嘉步伐,其历史功绩是应充分肯定的。那时在滇剧舞台上出现了一批反映中外革命历史和云南现实生活题材的新剧目,这是破天荒的创举。”(3)

综合前述,滇剧最显著的文化特征即融合与创新。就清朝时期来看,汉调、梆子腔等风格、剧种、声腔在云南获取了较好发展,和当地方言、曲调逐步融合,构建产生了以丝弦、胡琴、襄阳为主的特有的声腔体系,这便是最初的滇剧起源。尽管滇剧由其他剧中发展所得,然而其多元化表现方式让其不受限于模仿学习,反而在融合后创新形成了云南省特有的戏曲文化艺术。

如今滇剧已被国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全省各族群众的骄傲,是对云南当地人民的集体智慧、民情风俗的充分体现。

包括滇剧在内的中国传统戏曲以自身的特点,区别于其它艺术形式,比如可以自由地处理舞台的空间和时间,台上的地点和时间随着演员的表演而变动,给人以丰富联想与想象,唱念做打,服装化妆、布景道具等,更是自有精髓。

滇剧行当是生、旦、净、丑,其中又有细分;而无论哪种行当,都离不开唱、念、做、打刻画人物性格。滇剧声腔分为丝弦、胡琴、襄阳三种,都是根据剧情和人物而定。在念白方面,更是突出地方戏曲的特点以方言为基础,滇剧正如此。

滇剧作为云南独有的一个地方戏剧艺术,之所以传承之今,并创新发展,就在于其能引起观众喜欢、欣赏,以及艺术共鸣。

2015年7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部署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振兴我国戏曲艺术。

《政策》指出,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要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保护、传承与发展并重,更好地发挥戏曲艺术在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的独特作用。(4)

二、戏曲表演基训教学的规律与原则

戲曲表演艺术是集唱、念、做、打为一体,虚实结合,强调写意性,以虚拟的手法,通过程式化的表现形式来反映生活;是以演员的表演为中心,特别强调歌舞性和节奏感,具有高度的技巧性和综合性的一门艺术。戏曲演员必须灵活运用四功(唱念做打)五法(手眼身法步)和表演程式来刻画各种各样的人物、性格,塑造出血肉丰满的舞台艺术形象,这就是戏曲表演艺术的综合性体现。俗话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道尽了学习戏曲表演艺术的艰辛。戏曲艺术的各门基本功尤其重要,没有扎实的基本功,上舞台连“路都不会走”,唱念就“开不了口”……由此可见,虽然行当的区分各有所侧重,但每个戏曲演员必须具备过硬的或一定的基本功,是戏曲表演艺术最基本的要求。

作为戏曲表演基本功中的基训课程,在戏曲演员学习成长过程中是必不可少且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其教学的目的、训练的价值及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一个演员的腰腿软度、开度、力度,四肢与躯干的灵活性、协调性以及基本的技能技巧和耐力训练。这既是戏曲表演艺术重要基础的基础,又是磨练学生学艺意志品质的最好时期。

各种艺术教育的启蒙阶段、扎基础阶段都是最单调、最乏味、又是最艰苦的时期,是必须坚持天天练、反复练的非常枯燥的过程,加上逐步推进的难度训练及筋骨的疼痛与不适,一般的学生不到中、高年级或在学戏时的综合实践中体会到基训课程重要性的时候,思想上是容易忽视的,是不太会理解并自觉刻苦训练的。所以要上好这门课,艺术上使学生扎好基础,思想上磨练学生刻苦学艺的意志品质,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这就要求老师必须认真的探索和研究,通过每一堂课的逐步实施去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效果。

课堂是戏曲表演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场所,每堂课都必须严格按照教學大纲和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具体知识内容进行教学,教师教授的知识要通过每堂课的训练,逐步转化为学生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要达到这一教学目的,总的来讲,教师不但要熟悉地掌握具体的教学内容,还必须不断的学习,增长更广博的知识,不断地总结、积累,丰富教学经验,掌握和应用相适宜的教学方法,认真组织好每一堂课;通过教与学的相互结合,共同努力完成教学任务。那么怎样才能上好戏曲表演的基训课呢?三十余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备和工作:

(一)教师必须认真精心备课。这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准备过程。

第一、教师一定要熟悉教材内容,通过认真分析和研究,弄懂各类动作的性质、训练意义和价值以及训练步骤,了解各类动作的来源,准确地掌握各类动作的规格要求以及完成动作的要领,了解各动作之间的“纵”“横”关系。对教材越熟悉,理解越深刻,就越能在课堂训练中灵活应用教材,才能做到道得明、讲得清,才能向学生正确地讲解训练内容的性质和意义,才能提出明确的要求和任务,让学生明白训练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只有熟悉教材内容,才能做好规范、正确的示范,让学生得到正确的视觉形象,在头脑中建立起正确的运动表象,进一步指挥自己的训练行动。

第三,各种训练动作和项目都有不同的具体要求,教师只有熟悉教材,才能熟练地掌握不同的要领,才能及时在训练中的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和毛病,从而逐步提高教学训练质量。

第四、要写好计划和教案。根据大纲要求写好学期计划,明确布局和划分课时任务,并按学期计划中规划的要求,经过综合分析,认真写好教案。总之,通过精心备课,掌握教材,做好计划及教案和上课前的一切准备工作,是每一个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要求,也是做好实际教学工作稳步推进的先决条件。

(二)认真组织好每一堂课。要使教学目的达到实际成效,必须认真组织好每一堂课,这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具体操作过程。

第一,要明确每堂课的目的和任务,合理安排训练动作的顺序。每堂课根据总的教学目标都有其具体的目的和任务,任务的产生是根据学生学习进展的具体情况来确定的。教师要紧密围绕目的和任务,不能随意敷衍,认真组织好课堂进行教学。要以戏曲舞台表演时所需的技术技巧训练的系统性、全面性、科学性出发,符合人体运动规律,选择各种不同性质的动作,进行单一或组合交替的练习。还要根据其活动量的强弱、活动范围的大小,相互调节,形成一条起伏线,合理分配训练的强度。

第二,掌握好每堂课的时间与节奏,要合理安排时间,掌握课堂节奏。正式上课时,教师必须科学的安排、合理的运用课堂时间,使每一堂课具有讲解示范的时间,又有学生进行实践训练、纠正错误以及课堂小结的时间。做到有缓有急、有起有伏,避免平铺直叙、呆版乏味,一个调子到底。力求多样化,从而给学生以振奋的、明快的、活跃的感觉。时间合理,安排有序,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另外还需把握动作训练的节奏。戏曲基训虽然不用音乐伴奏,但戏曲舞台表演确有很强的节奏性。所以在训练的时候,教师必须根据完成的动作,应用一些音乐或鼓点节奏,贯穿于训练动作中,要求学生按其节奏规定去完成动作,为适应舞台表演、角色塑造打下基础。

第三,为了调节课堂气氛,教师向学生提问让学生回答,可做口头回答或动作实例,必要时同一动作,可让二、三名同学各自单独示范,启发其他学生分辨正确与错误,即时对照自己的动作,寻找纠正的方法,提高和增强学生的分辩能力。当然,老师在课堂上提问不要过于频繁,一种动作反复练习次数也不宜过多,避免造成学生的紧张感和腻味感。尽可能保持课堂中的活跃气氛,使学生能够集中思想,认真听、看、练、想,保持良好的训练状态。

第四、课堂上难免发生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要善于处理各种问题,排除干扰,尽可能地不影响课堂和教学计划的实施。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控制能力及宽容大度的胸襟,不论来自课堂或课外的干扰,一定不能影响自己的心境,坚持个别情况个别处理的原则,尽快排除干扰、恢复秩序、引导学生集中精力上课。千万不能主观意识膨胀,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不一定当堂必须解决的问题上,影响训练和教学进度,导致影响教学的效果。

第五、努力遵循艺术教育原则和基本教学规律,循序渐进是艺术教育的原则和基本教学规律。训练内容和课程进度安排,必须遵循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慢到快、由分解到组合、围绕中心、承上启下、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训练。

第六,合理应用科学的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在训练和教学实践过程中,要逐步积累经验,总结体会和心得,发挥个人创造性,启发引导学生掌握最佳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2、因材施教方法的应用。艺术教育中学生的差异性是最明显的标志之一,戏曲表演学生更有行当之分的差异;所以,要正确对待差异。在实际教学中,戏曲基训教师更应该熟悉掌握和灵活应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充分了解和掌握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仔细分析学生之间的自然差异及行当差异的状况,同时,要善于发现和培养具有特殊天赋或特长的学生,针对学生差异性的特点,在总的目标任务下,一切从实际出发,区分要求、区分对待,充分调动和发掘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得到同步发展,进入最佳状况,达到最好的训练目的。

总之,只有认真把握好以上几方面的综合环节,才能避免陷入教学中顾此失彼、重此轻彼的境地,影响教学效果,影响学生的成长和成才。

我认为一个好的戏曲表演基训教师,除了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外,应认真根据总的大纲内容要求,进行明确的统筹计划和安排,确保平衡推进教材,实施教学。才能做到教学上秩序井然、稳步推进,让枯燥乏味的基训课堂变得生机勃勃,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系统的训练并逐步提高。

注释:

杨明、顾峰.滇剧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引言》

杨明、顾峰.滇剧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47.

杨明、顾峰.滇剧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270.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Z]北京:2015-07-11.

猜你喜欢

戏曲表演
谈戏曲表演艺术的基本特征
戏曲表演艺术概述
锣鼓伴奏对戏曲表演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