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恋爱状态与外表拒绝敏感性:外表吸引力自我觉知的中介作用 *

2020-05-21陈云祥邓衍鹤刘翔平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敏感性吸引力外表

陈云祥 邓衍鹤 刘翔平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应用实验心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875)

1 引言

个体对自身外表的认知根植于与他人的互动中(Kearney-Cooke, 2002)。而一段与重要他人共同构建的情感关系(如浪漫关系)在个体体像认知发展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Tantleff-Dunn &Gokee, 2002)。体像认知反映了个体对身体和外表的感觉与态度(Mendelson, Mendelson, & White, 2001),可以通过外表吸引力自评(self-rated attractiveness,SRA)获得。研究发现,高外表吸引力的个体更受他人欢迎,他人对其的评价也更为积极(Langlois et al., 2000; Snyder, Tanke, & Berscheid, 1977)。但外表吸引力低的个体,往往对基于外表的人际拒绝非常敏感,即外表拒绝敏感性更高(Calogero, Park,Rahemtulla, & Williams, 2010)。

所谓外表拒绝敏感性(appearance-based rejection sensitivity, ARS),被定义为个体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基于外表的拒绝具有焦虑性预期,并对外表这一引发拒绝的线索具有易感性和过度反应的人格倾向(Park, 2007);这种人格倾向包含情绪和认知两个动态交互的成分。ARS 被操作定义为,个体基于自身外表吸引力,对被拒绝的焦虑与预期。高ARS 的个体表现出对自身体态的过度关注(Calogero et al., 2010),报告出更多的社交焦虑(Park & Pinkus, 2009)、躯体变形障碍(邓衍鹤, 陈云祥, 胡业生, 刘翔平, 2018)、进食障碍以及抑郁症状(Park, Calogero, Young, & Diraddo,2010; Webb et al., 2015)。

恋爱状态被操作定义为个体是否处于一段浪漫关系的状态,如一直没有恋爱经历的单身状态或处于恋爱关系中的状态。前人研究发现,安全的依恋关系能有效缓解个体基于外表的被拒绝感和不安全感(Park, 2007)。与此相似,一段浪漫关系的开始往往意味着伴侣对个体的欣赏和接纳,有助于提升其社交自信(Cramer, 2003)。此外,浪漫伴侣对个体外表的评价更具影响力,其提供的积极外表反馈能显著提高个体对自我的积极认知(Sheets & Ajmere, 2005)。然而,在以10~14岁青少年为对象的研究中,研究者并未发现恋爱状态与ARS 存在显著相关(Bowker, Thomas, Spencer,& Park, 2013)。这可能是由于大多数青少年还处于发展同性友谊的阶段,而非浪漫关系(Arndorfer& Stormshak, 2008)。但对于大学生来说,浪漫关系的建立趋于常态化,并且对其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Braithwaite, Delevi, & Fincham, 2010)。因此,本研究认为,大学生群体中恋爱状态和ARS 的关系可能与青少年不同,即处于恋爱状态的个体,其ARS 水平显著低于单身状态的个体。

此外,探究其潜在的机制,本研究进一步假设个体对其外表吸引力的主观评估在这一效应中具有中介作用,即恋爱中的个体具有更高的外表魅力自评,进而表现出更低的ARS 水平。一方面,前人研究发现,恋爱状态能够对个体知觉到的外表吸引力与身体满意度产生积极影响。处于一段安全浪漫关系的女性会形成更为积极的体像认知,更少担心自身外表吸引力(Weller & Dziegielewski,2005)。同样地,亲密关系中的男性也具有更高的身体满意度(Goins, Markey, & Gillen, 2012)。另一方面,诸多研究发现自我知觉到的魅力程度与ARS 存在显著负相关(Park, Diraddo, & Calogero,2009; Park & Pinkus, 2009)。当个体知觉到的外表吸引力较低时,他们会更加焦虑地预期他人基于外表的拒绝,表现出更高的ARS 水平(Park,Calogero, Harwin, & Diraddo, 2009)。具体而言,启动外表缺陷的内容或经历后,高ARS 的个体报告出更多的被拒绝感与孤独感(Park et al., 2010);反之,遭受到的社会拒绝会激发其更加渴望地改善外表,如选择整容手术的意愿更强(Park & Pinkus,2009)。总而言之,自我评估的外表吸引力可能具有中介作用:经营一段浪漫关系可能会提高个体知觉到的外表吸引力,进而降低其在人际交往中对外表拒绝的焦虑性预期。

综上所述,本研究假设恋爱状态显著负向预测ARS;且外表吸引力自我觉知完全中介这一预测路径,即恋爱关系通过提升自评外表吸引力,进而降低ARS。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随机选取北京、四川以及安徽等地多所高校大学生888 名为被试,以班级为单位发放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825 份,有效率为92.91%,平均年龄18.93±1.26 岁。其中男生322 人,女生491 人(缺失性别信息1 2 人)。大一6 4 4 人,大二151 人,大三及以上30 人。

2.2 测量工具

2.2.1 恋爱状态问卷

借鉴Bowker 等(2013)的研究范式,被试通过两题报告恋爱状态:“你现在是否单身”,“你是否有过恋爱经历”。根据被试是或否的回答,将其分为“单身有恋爱经历”(n=276)、“单身无恋爱经历”(n=3 5 6)与“恋爱中”(n=193)三组。为控制额外变量,排除恋爱经历对ARS 的影响,本研究关注后两组(n=549)。

2.2.2 外表拒绝敏感性量表

由Park(2007)编制,邓衍鹤、陈云祥、赵文、黄宇琛和刘翔平(2018)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修订。该量表有15 个情境,如“你处在一个聚会中,比在场的所有人都矮”。每个情境各有1 题来分别测量对拒绝的焦虑,如“你有多担心或焦虑,因为你的形象,在场的人可能不被你吸引”,采用6 点计分,1=一点都不担心,6=非常担心;与对拒绝的预期,如“我认为因为我的形象,在场的人不会被我吸引”,采用6 点计分,1=完全不可能,6=非常可能。每个情境下2 题得分相乘,15 个情境下乘积的均值为个体ARS 得分,得分越高,外表拒绝敏感性越高(Cronbach’s α=0.91)。

2.2.3 拒绝敏感度量表

由Downey 和Feldman(1996)编制,赵艳林、李文涛和张林(2012)修订,测量一般拒绝敏感性,共8 个情境。每个情境(如“你向你的同班同学借用他/她的电脑”)各有1 个题项,分别测量对情境的焦虑(如“你有多担心他/她是否想把电脑借给你”,6 点计分,1=一点都不担心,6=非常担心),和预期对方同意要求的可能性(如“我认为他/她愿意把电脑借给我”,6 点计分,1=完全不可能,6=非常可能)。可能性维度反向计分,与焦虑维度得分相乘合成每个项目得分,量表得分取8 个情境项目得分均分,分数越高表示拒绝敏感性越高(Cronbach’s α=0.79)。

2.2.4 基于外表的社会比较

翻译自Park(2007)编制的3 题简单问卷,测量被试基于外表进行社会比较的倾向,如“你多频繁地比较自己与他人的外表吸引力”,采用5 点计分(1=几乎没有, 5=一天好几次)。得分越高表示对外表进行社会比较的频率越高,取项目均值,Cronbach’s α=0.80。

2.2.5 人口学变量与外表吸引力自评

被试报告性别、年龄、年级和其他社会经济地位变量(是否独生、家庭平均月收入、家庭生活水平和父母受教育程度等),以及1 题外表吸引力自评(1=毫无吸引力, 7=非常有吸引力)(Park,2007),得分越高表示越有吸引力。

2.3 统计方法与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采用SPSS20.0 和PROCESS 进行数据处理。采用Harman 单因素检验法(周浩, 龙立荣, 2004)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KMO=0.62,Bartlett值为1529.05(p<0.000)。因子未旋转的结果表明,特征根大于1 的因子有5 个,解释了65.96%的方差变异,其中第1 个因子解释了20.38%的变异,低于40%的临界值,说明本研究不存在显著的共同方法偏差。

3 研究结果

3.1 描述统计与相关分析

独立样本t 检验发现,单身无恋爱经历个体(M=8.91, SD=5.47)的ARS 显著高于恋爱中的个体(M=7.81, SD=4.85; t=2.29, p<0.05);而单身无恋爱经历个体(M=3.81, SD=1.24)的外表吸引力自我觉知显著低于恋爱中的个体(M=4.48, SD=1.17;t=-6.1 5, p<0.001)。同时,女生(M=9.09,SD=5.35)的ARS 显著高于男生(M=7.63, SD=5.09;t=3.06, p<0.01),而外表吸引力自我觉知无显著的性别差异。

相关分析发现,恋爱状态与ARS 显著负相关,与外表吸引力自我觉知显著正相关;而外表吸引力自我觉知与ARS 显著负相关,见表1。鉴于一般拒绝敏感性、外表社会比较以及年龄、性别等人口学变量与关键变量相关,在后续分析中将其作为控制变量处理。

表 1 各变量的描述统计结果与相关分析

3.2 外表吸引力自我觉知在恋爱状态与ARS 间的中介作用检验

采用Hayes(2015)开发的PROCESS 程序中的模型4 进行外表吸引力自我觉知的中介效应的回归分析,见表2。结果表明,恋爱状态对ARS 的直接预测作用显著,b=-0.10,p<0.05,且能显著正向预测外表吸引力自我觉知,b=0.26,p<0.001;两者共同作为预测源时,恋爱状态不能显著预测ARS,而外表吸引力自我觉知能显著负向预测ARS,b=-0.33,p<0.001。

表 2 外表吸引力自我觉知的中介效应检验

因此,外表吸引力自我觉知在恋爱状态对ARS 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通过抽取5000 个样本,偏差校正的百分位Bootstrap 方法检验表明,外表吸引力自我觉知在恋爱状态与ARS 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95% 的置信区间为[-0.8 0,-0.24],不包含0。中介效应为0.47,占总效应(0.62)的76.14%。

4 讨论

本研究探讨了大学生恋爱状态对ARS 的影响,以及外表吸引力自我觉知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浪漫关系对ARS 存在“疗愈”作用:进入浪漫关系能显著降低ARS 水平。浪漫关系可以看作是一种保护性因素,能够减弱ARS 对个体心理的消极影响(Bowker et al., 2013),本研究结论与之相符。根据外表文化理论,与外表文化的过多接触易诱发个体发展出较高的外表压力与ARS 水平(Webb, Zimmer-Gembeck, & Donovan,2014),成功的浪漫关系能为个体提供反抗外表压力的心理缓冲(Boyes, Fletcher, & Latner, 2007)。

进一步,外表吸引力自我觉知在恋爱状态与A R S 之间具有完全中介作用,即浪漫关系对ARS 的疗愈作用是通过提高个体自我觉知的外表吸引力实现的。首先,研究发现,恋爱状态能显著提高个体的外表吸引力自我觉知,与McKinley和Randa(2005)的研究结果相似,启动浪漫关系后个体的身体满意度显著提高,会认为自身外表更有吸引力。根据符号互动理论(LaRossa &Reitzes, 2009),个体通过社会交互发展自我概念,而个体基于外表的自我概念也会受到与浪漫伴侣交互的影响。其次,实证研究也发现,个体知觉到的外表吸引力与ARS 显著负相关,与Park等(2009)的研究结果一致。从镜面自我理论来看,个体对外表的认知反映了他们认为自己在别人眼中的样子(Cooley, 2017)。即外表吸引力自我觉知较低的个体会认为在别人看来他们也是没有吸引力的(Park & Pelham, 2006),从而表现出较高的ARS。另外,根据依恋理论,浪漫关系中安全依恋的个体关于自我的模型是积极的(Bartholomew,1997)。他们具有较好的体像认知(Cash, Thériault,& Annis, 2004),会觉知到自身较高的吸引力,不会对基于外表的社会拒绝存在焦虑性预期。

本研究在控制了诸多额外变量与个体差异后,初步发现了爱情的疗愈作用,即进入浪漫关系可以有效降低个体的外表拒绝敏感性;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发展浪漫关系可能成为外表拒绝敏感性的干预手段。同时为避免恋爱经历的影响,本研究忽略了对单身且有恋爱经历群体的关注,而恋爱经历对外表拒绝敏感性是否表现出与恋爱状态类似的疗愈作用还需探究。前人研究发现,浪漫关系的某些特征与个体的体像认知密切相关,如依恋风格(Cash et al., 2004)、浪漫关系质量(Markey, Markey, & Birch, 2004)和浪漫关系中的消极事件(Morrison, Doss, & Perez, 2009),浪漫关系的哪个或哪些特征可以改变个体对外表吸引力的认知,进而影响外表拒绝敏感性尚需进一步探索。

5 结论

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大学生恋爱状态、外表吸引力自我觉知和外表拒绝敏感性之间相关显著;(2)大学生恋爱状态显著正向预测外表吸引力自我觉知,也能显著负向预测外表拒绝敏感性;(3)外表吸引力自我觉知在恋爱状态与外表拒绝敏感性之间具有完全中介作用,其间接效应值为0.47,即恋爱状态通过提升个体主观评估的外表吸引力,从而降低外表拒绝敏感性。

猜你喜欢

敏感性吸引力外表
CT联合CA199、CA50检测用于胰腺癌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探讨
计及需求敏感性的电动私家车充电站规划
有吸引力的东西更好用
新媒体时代培养记者新闻敏感性的策略
可爱的外表下藏着恶毒的“心”
吸引力1
吸引力2
昆凌 甜美只是外表,我的心里住了个男孩
何为盐敏感性高血压
不能只看外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