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绘就美丽乡村画卷

2020-05-20王娟

唯实 2020年3期
关键词:人居整治环境

王娟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任务,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近年来,盐城市盐都区积极顺应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学习借鉴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先进经验,倾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先后创成国家生态区和首批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获批中国最美乡村2个、江苏省美丽乡村7个、江苏省三星级康居乡村4个,绘就了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三美融合”的乡村新画卷。

一、坚持保护与治理并重,高标准改善环境质量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盐都区始终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聚焦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环境问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稳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持续提升乡村环境美、生态美、内在美。

筑牢生态屏障。在2009年建成“无化区”的基础上,盐都区严格执行“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的“三线一单”制度,严把新上项目准入门槛。大力开展“僵尸”企业、闲置土地和低效厂房“三项清理”,加快推进乡镇工业园区优化整合,连续三年获评江苏省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模范区,为生态建设留足空间。深入开展“两违三乱”整治,加强“一湖五荡”湿地修复,大纵湖退渔还湖基本完成,自由水面由8.21平方公里扩大到13.7平方公里,还原了一望无垠、碧波荡漾的自然风光,获得江苏最美水地标(水景观)称号。围绕“留白增绿”,持续推进绿化造林,建成朱沥沟、东涡河、盐宝河生态绿廊119公里,创成市级森林小镇2个、森林村庄10个,2018年林木覆蓋率增幅为盐城市第一,让绿色成为乡村的“底色”。

加强污染防治。深入开展“263”专项行动,全区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取得阶段性成效。建立挥发性有机物排放动态清单,加大废气排放重点行业监管力度,推行雾炮、喷淋、裸土覆盖等扬尘治理措施,整治“小铸造”企业37家、“黑烟囱”373根,秸秆禁烧连续六年卫星监测“零火点”,“好空气”成为盐都区一张靓丽名片。深入开展“治河活水”行动,疏浚整治农村河道3500余条,铺设农村污水主支管网356公里,集镇污水处理厂实现全覆盖,蟒蛇河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污水全部接管纳网,国省考断面稳定达标,打造水清河畅、人水和谐的生态环境。坚持“减治用”并举,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纵深推进中小规模养殖场治理,累计关闭畜禽养殖场(户)423个,畜禽养殖治理率达96.8%,中央财政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2019年建成使用,创成全国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开展工业污染源普查和农用地污染状况详查,建立污染地块名录和开发利用负面清单,强化对涉重金属、危化品、难降解有机物等企业监管,有效管控土壤环境风险。

开展综合整治。健全农村环境道路、河道、绿化、垃圾处理、设施设备维护“五位一体”长效管护机制,配备农村各类保洁清运人员2200多名,乡村环境实现“水常清、地常净、景常美”。推进生活垃圾分拣中心、有机垃圾处理中心建设,建立农村生活垃圾“组保洁、村收集、镇集中、区转运处理”模式,农村生活垃圾信息化管理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列为推广案例,农村生活垃圾清运集中处理率达到95%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实施农村厕所革命,引导绿色生活习惯,动员广大农户整治猪圈旱厕,兴建卫生间、淋浴间一体房,建成无害化卫生户厕17.37万户,普及率达到96.79%。严格落实“河长制”“林长制”,持续优化区、镇、村、户四级管护网络,把每一条河、每一片林明确到责任人,以“绣花”功夫做好“常”“长”文章。

二、坚持功能与品质齐抓,大力度提升镇村面貌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增强广大农民获得感幸福感的迫切需求,也是着眼长远,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必然要求。盐都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聚焦群众所想所盼,不断提高农村规划、建设、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长效化水平,着力打造生态宜居乡村。

建设新型示范社区。把改善群众住房条件作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内容,编制《盐都区镇村布局规划》,按照村庄功能定位、区位条件、产业特色、人文底蕴、资源禀赋等等分类确定村庄的建设模式和发展方向。将全区1219个自然村划分为集聚提升、特色保护、城郊融合、搬迁撤并和其他一般等五种类型,致力形成“一村一品一特色”。大力实施“5村集聚提升、5村修缮保护、10村集中新建、100村改造整治、每年退出3000户宅基地”的“55113”工程,全力建设125省道、331省道和蟒蛇河三条示范带,开建农民集中居住点18个、1479户,主体竣工1161户,完成5429户农户住房条件改善工作,秦南镇千秋村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选定为农村建筑范例,大冈镇佳富村、郭猛镇杨侍村、尚庄镇塘桥村被江苏省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工作蹲点指导组推荐为全省示范村,盐都区也因此成为全省农村住房条件改善试点县(区)。

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对标江苏省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功能配置标准,按照“六通十有”要求,大力推进公共资源向农村延伸,让广大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组织实施区域集中供水、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公交一体化等工程,集中供水实现“户户接”,农村公交实现“村村到”,管道燃气实现“镇镇通”,创成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完善党群服务中心、卫生室、文化活动室等功能配置,建成星级农家书屋50家,新改建村级卫生室202个、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75家,达标率均为100%,乡镇公办幼儿园、全民健身广场实现乡镇全覆盖,让广大群众充分享受“触手可及”的优质服务。针对农村空巢老人多的实际,开通“12349”居家养老服务热线,250个村(居)实现服务站点全覆盖,2.3万个老人享受居家养老服务,盐都区被评为全国养老示范县(区),并入选江苏省居家和社区养老创新示范县(区)。

重抓集镇精细管理。将集镇作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节点,深入推进集镇中心区环境秩序整治,集中治理镇区商业街、农贸市场、医院学校周边等重点区域车辆乱停、物品乱堆、店外乱摆等现象,合理划分停车位,依法取缔占道经营,确保秩序井然。推动城市建管“十没有二十有”标准向集镇延伸,每个镇集中创建一个“精致街区”“示范街区”。不断提高宜居品质,大纵湖镇入选全国特色小镇,楼王镇荣获江苏省人居环境范例奖。盐都区积极投身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制定盐都文明“十不”公约,深入开展“五美十星”创建活动,促进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先后创成全国文明镇1个、全国文明村2个,省级文明镇5个、省级文明村8个,当选“中国好人”9人、“江苏好人”19人。

三、坚持“面子”与“里子”兼修,立体化推进整治工作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乡村振兴各项任务息息相关,与“产业兴、百姓富、乡风淳”相辅相成。盐都区主动解放思想,强化系统化思维,推动各项工作协调共进,不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综合成效,让乡村“颜值”更高、“气质”更佳。

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发展“美丽经济”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动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同向而行,环境效益与百姓收入同步增值。围绕精致提升大纵湖风景区,加快东晋城建设,实施老镇区、老景区改造,塑造里下河水乡特色风貌。扮靓做美杨侍、台创园、泾口、仰徐、三官乡村旅游“五朵金花”,引导村民发展农家乐、民宿,提升观光采摘、农耕体验、旅游休闲元素品质,杨侍村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亿元,荣获“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中国最美村镇”称号,实现“美丽乡村”和“美丽经济”双丰收。围绕建设生态路、观光路、致富路,重点打造蟒蛇河水上文化旅游长廊、125省道生态农业观光长廊、331省道都市休闲旅游长廊,深入开展沿线环境综合整治,完善驿站、码头、景观小品等配套,让美丽乡村“点上精彩、线上美丽”。

与脱贫攻坚相结合。脱贫攻坚和农村人居环境都是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盐都区坚持两手抓、两促进,坚决完成全面小康硬任务。开发村庄保洁、河道巡防、绿化管护等公益岗位300多个,安排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就近就业,定期清理房前屋后和镇村道路的生活垃圾、河岸垃圾,在促进贫困户稳定脱贫的同时,保障农村长治久洁。精心编排实施扶贫项目,建成扶贫果园超2000亩,种植苏州东山白玉枇杷、阳山水蜜桃等,不仅帮助村民增收致富,还美化了村容村貌。创新推出农村宅基地退出土地众筹产业扶贫模式,经济薄弱村利用土地复垦形成的城乡增减挂钩指标,众筹投向高新区发展产业享受分红,在增强村集体“造血”功能的同时,清理了农村闲置凋敝房屋,加快消除破旧面貌。

与文化建设相结合。作为“中共中央第一支笔”胡乔木、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曹文轩等名人的故乡,盐都区坚持把历史文化村落保护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内容,以修复、保护、传承和永续利用为重点,改造提升草房子乐园、三胡故里、郝氏故里等人文景点,加大对龙冈凤凰古街、楼王丁马港村等古街区、古村落的保护力度,传承提炼大纵湖龙舞、尚庄老虎鞋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美丽水乡留住更多乡愁记忆。深挖盐都红色资源,依托22个以烈士命名的镇村,在每个村居建立烈士展陈室或纪念馆,在交通要口设置红色“精神堡垒”,加快建设尚庄北堡抗日民主旧址、秦南知青广场、楼王燕子阁等22个红色项目,精心打造一批“红色村落、红色长廊、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再现红色故事、红色人物、战斗生活,让红色资源真正“活起来、动起来、火起来”。着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推进镇村文化阵地提档升级,因地制宜打造农村文化墙、法治文化广场,推动家规家训“挂厅堂、进礼堂、驻心堂”,为农村人居环境“自然美”点缀更多“人文美”。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范围广、任务重、涉及面多,事关农民群众切身利益,需要政策保障、机制创新,需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盐都区强化政府引导作用,建立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和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系统谋划和统筹协调,定期会商会办,及时解决难题,做到区、镇、村三级联动,保证各项工作高效推进。坚持真金白银投入,制定水利建设、造林绿化、现代农业、垃圾清收、集中居住等一系列奖补政策,整合使用上级各类涉农项目资金,全区每年用于农村人居环境财政资金均在2亿元以上。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写进村规民约,支持农村“工匠”带头人、乡土人才等承接村内环境整治、道路建设、植树造林等小型涉農工程项目,打通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通道。突出典型示范带路,每年选择一批特色精品村庄,集中推广成熟做法、技术路线和建管模式,通过以点串线,连线成片,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努力把盐都区一个个乡村变成一道道“风景”,走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路子。

(作者系中共盐城市盐都区委副书记、区人民政府区长)

责任编辑:刘志刚

猜你喜欢

人居整治环境
最美城市“绿化带”
浅谈中国当代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撮粮之术(下)
推进健康乡村建设 打造生态宜居环境
环境清洁工
漫观环境
世界人居日
论环境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