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公众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心理状态、关注程度与防控信心

2020-05-20吴林海丁宏

唯实 2020年3期
关键词:恐慌抗击受访者

吴林海 丁宏

2020年1月中下旬以来,武汉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牵动着每一个国人的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全力展开了疫情防控阻击战。为了解江苏公众对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心理状态与抗击疫情的信心等,江南大学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研究院在2020年2月期间对江苏公众进行了网络问卷调查,获得有效样本2600个,样本覆盖全省13个设区市的96个县(市、区)。调查表明,江苏公众对党和政府采取的防控措施评价较高,对抗击疫情的信心较足,但公众的个体较为普遍地存在着恐惧心理。对此,本文就营造积极的社会心态以引导公众的心理提出了建议。

受访者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心理变化

调查显示,具有不同程度恐慌心理的受访者数量占比达到了69.07%,反映出在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的情景下,超过2/3的受访者的心理活动总体上不稳定,应激忧虑的状况较为突出,恐慌度相对较高。但“并不恐慌”的受访者数量占比也达到了30.92%,说明接近1/3的受访者的心理活动还比较稳定,具有一定的理性判断和情绪调节能力,这也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全国社会大局势保持基本平稳的社会基础。

研究表明,公众的心理反应是随着疫情蔓延与疫情防控措施的变化而发生波动的,主要经历了三个重要的时间节点。第一,在2020年1月23日武汉封城之后,45.16%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的恐慌心理明显加重。对武汉这个特大型城市采取封城措施足见疫情的严重性,受访者恐慌心理由此加重具有必然性。第二,当自身所在地区出现确诊病例后,58.13%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的恐慌心理明显加重。对江苏地区的受访者而言,身不临其境,难以对疫情的严重性有切身的体验。而当自身所在地区出现确诊病例后,威胁就实实在在地出现在自己身边,受访者的心理恐慌程度比武汉封城带来的心理恐慌更为明显。第三,1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延长春节假期的通知后,30.07%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的恐慌心理明显加重。此时受访者的心理已受武汉封城、自身所在地区出现确诊病例,以及其他疫情信息的反复冲击,其恐慌心理加重的程度就相对较小。

受访者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关注程度

调查显示,98.88%的受访者表示对疫情“非常关注”或“比较关注”,反映出关注疫情的公众覆盖面相当广泛。进一步分析,江苏绝大多数受访者随着疫情不断升级而逐渐开始关注。2019年12月30日前,仅有20.19%的受访者关注疫情。2020年1月11日武汉卫健委官方发布首例死亡病例后,关注疫情的受访者增加了31.31%。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作出重要指示”新闻,以及钟南山院士通过央视明确表示新冠肺炎病毒肯定具有人传人特征的新闻播出后,关注疫情的受访者再次增加,累计达到96.27%。

出于疫情防控的需要与春节超长假的特殊性,公众有更多的时间来关注疫情的信息。调查显示,在江苏省的受访者中分别有25.19%、15.35%、21.69%、27.15%的受访者每天分别花4个小时以上、3—4小时、2—3小时、1—2小时时间关注疫情的变化。每天关注时长不足1小时的占样本总量的10.42%。因此,不仅关注疫情的受访者覆盖面相当广,而且关注疫情的时间相当长,每天关注疫情时间在2个小时及以上的受访者比例超过了62.23%。

受访者了解疫情的信息源与防控行为

71.88%的受访者主要通过电视、政府网站与新闻客户端等了解疫情信息,89.88%、83.65%的受访者分别认为,政府媒体与微信公众号发布的信息、权威的科学家发布的信息最为可靠。由此可见,在信息源十分复杂、信息量相当庞大、信息可靠性鱼龙混杂的非常时期,公众了解疫情所选择的信息源、信任度基本上是理性的。

随着主流媒体对疫情防控宣传不断深入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公众对疫情风险感知的日趋增强,主动采取自我防控措施越趋积极。调查显示,在1月15日武汉卫健委发布病毒不能排除有限人传染人的可能后,22.88%的受访者就开始采取诸如戴口罩、勤洗手、減少外出等行为。随着1月20日钟南山院士肯定病毒存在人传人、1月23日武汉封城等信息的公开,主动采取防控措施的受访者数量不断增加,比重分别增加了49.46%、23.15%。1月20日钟南山院士肯定肺炎病毒存在人传人是一个重要的时间拐点。这也凸显权威专家的信息对公众行为的实际影响。

公众对党和政府采取防控措施的

评价与抗击疫情的信心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全国、全省防控疫情的力度之大、行动之迅速实为罕见。调查显示,94.12%的受访者表示非常支持、比较支持党和政府所采取的措施。武汉既是疫情的中心,也是疫情最重的地区。随着疫情的迅速扩大,医疗资源等相当稀缺。党中央、国务院措施果断,举全国之力全力支持。对此,85.65%受访者认为党和政府所采取的一系列疫情防控措施再次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此同时,分别有90.96%、98.62%、81.02%、87.00%的受访者认为科学家、医务人员、新闻工作者、基层组织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非常给力、比较给力。受访者对于医务人员的评价最高,88.77%的受访者认为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医务人员非常给力,医务人员对防控疫情巨大而独特的作用得到了充分肯定。

调查还表明,分别有62.62%、31.31%的受访者表示对最终取得抗击疫情的胜利充满信心、比较有信心,再次显示受访者对党和政府的高度信任。因此,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抗疫期间社会心态总体上越趋积极。

建设积极的社会心态以引导公众心理

公众的个体心理和行为既受自身认知的影响,又受共同的社会心态的影响。因此,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并不只是单纯的物质支持、医疗救援等有形手段,还必须充分重视建设积极的社会心态这一无形手段。建设积极的社会心态,引导公众消除恐慌心理在任何紧急时期都十分重要。

及时、充分、透明、有效地做好疫情的信息公开。信息公开就是最好的疫苗。国外相关研究也证明,媒体报道增加十倍,疾病的感染数量就会减少1/3。1月20日以来,不同的疫情信息不能不说是铺天盖地,既出现了信息过载的状况,更出现了真假难辨的问题。这对信息辨别能力较为缺失的群体而言,不利于自我心理的调适。调查表明,89.88%受访者认为主流媒体与微信公众号的信息源最为可靠。因此,建议江苏的主流媒体应更加主动发声,政府相关部门应更加有效地通过多种手段引导公众,共同营造积极的社会心态。

多种方式并举引导公众做好自我心理调适。公众的社会心理不仅取决于客观情景,还取决于如何对其进行解释。在信息真假难辨的情景下,主流媒体要充分利用其独特的优势,把正面声音传递到文化程度低、中老年群体与农村偏远地区的不同群体。与此同时,应多种方式并举,最大限度地避免由信息超载与缺失所产生的恐慌心理。建议组织专家团队,通过电视、报纸、新媒体的采访专访等,讲解科学知识。有针对性地组织采访第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治愈出院的患者等,以鲜活的样本传递科学的防控知识。鼓励设有心理学专业的高校开放心理辅导网络课程,政府开通公益性的心理咨询热线、专业心理咨询诊所开展线上咨询等,努力缓解不同群体心理上的现实性焦虑。

珍惜公众抗击疫情的信心。凝聚社会力量,同心抗击疫情,取得抗击疫情的全面胜利是有效消除公众心理恐慌的最好药方。由疫情导致的应激性忧虑必将随着抗击疫情的最终胜利逐步得到缓解。信心是社会心态中最宝贵的资源。调查表明,94%的受访者对抗击疫情充满信心,而且目前大多数公众的心理已逐步进入适应期,整个社会心态更趋积极。因此,要广泛宣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抗击疫情所做出的一系列决策、措施与取得的成效,引导公众进一步坚定战胜疫情的信心。

(吴林海系江南大学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研究院首席专家、院长,江南大学商学院教授;丁宏系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副处长)

责任编辑:戴群英

猜你喜欢

恐慌抗击受访者
认识亚健康
“民生清单”承载幸福期待
《众志成城 抗击肺炎》
抗击疫情·共迎青山绿水
抗击新冠肺炎专题报道
众志成城抗击疫情月赛优秀作品
无电之夜
房价还会涨吗?
恐慌星期六Miya
因为恐慌,所以占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