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装配式建筑发展制约因素及建议

2020-05-19王晨

科学与财富 2020年6期
关键词:发展问题装配式建筑制约因素

王晨

摘 要:随着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下行趋势已很清晰,是经济发展的逻辑结果。2012年前后是中国劳动力拐点,中国的劳动力供给出现净减少,养老等方面的压力上升。建筑业、传统制造业的劳动力供给不足,中国经济发展推高了劳动力成本。建筑企业管理模式转型升级和核心能力构建也迫在眉睫,装配式建筑因其缩短工期、工厂产业化生产、节能环保、 降低了用工成本成为建筑行业发展的方向。对装配式建筑所存在的制约因素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对应的提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发展问题;制约因素

1  装配式建筑不利因素

(1)政策和设计施工规范方面

装配式建筑是近些年来国家审视建筑行业发展趋势推行的建筑方式。住建部在2017年集中发布一些关于推进装配式建筑的政策法规,但具体执行的细则还需要完善。装配式建筑标准规范体系还未形成,标准规范体系效应不能发挥出来。在装配式建筑具体施工过程中,遇到争议时各个参建方由于没有政策和施工规范方面的责任判定依据,很容易出现推诿扯皮现象。每个行政区域的原材料采购、运输价格不同,由于装配式建筑用到的预制构件体积大、吨位重对预制构件的运费极为敏感。每个行政区域对装配式建筑生产标准和工艺流程不一致,没有标准的系统流程参考。给政府的造价定额制定部门制定标准定额增加了难度。

项目总承包是国家推广装配式建筑的主力,项目总承包推行装配式建筑在工期、造价、质量方面是最大的受益者。目前项目总承包在推行装配式建筑进展缓慢,原因就是装配式建筑上游配套设计标准的统一完善。设计方面模数协调原则没有贯穿设计全过程,设计院在原来结构设计完成的基础上对构件进行二次深化构件设计。增加设计院的工作量,设计院没有受到装配式建筑利益,因此设计院对推行装配式建筑意愿不高。

(2)配套产业链条不成熟,增加预制构件成本

装配式建筑离不开配套产业链条的完整性,需要产业聚集才能形成规模效应。目前国内工程总承包采用传统项目管理模式,参建各方不能有效达成沟通协作机制,生产的预制构件经济效益低,给工程总承包增加了管理难度。同时对装配式建筑施工机械设备、机具管理维修等产业链条还没有成熟,尤其是预制构件运输吊装和保养维护等方面,没有从装配式建筑产业链的角度和装配式建筑特性思考建立,制约了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多以板、梁、柱为主,预制构件企业投入大量技术力量和资金成本生产预制构件模具中,装配式建筑前期也比传统建筑的投入要大。預制构件企业前期成本分摊到工程总承包购买预制构件的成本中,预制构件价格自然增长。装配式建筑前期资金比传统建筑的投入要大,预制构件生产企业一方面面临资金压力的风险,一方面要抵御市场需求不饱和,工厂运营亏损的风险。

(3)社会观念因素

装配式建筑作为一种初始投入的新技术,在初期阶段社会大众自然有天然的不信任感。主要是不信任装配式建筑作的质量安全性。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的房屋预制构件损毁严重,质量问题显现。装配式建筑在日常施工中偶尔发生安全问题,自然让社会大众觉得预制结构的安全性不如现浇结构。同时在装配化装修方面装配式装修设计标准化、集成化、模块化依然停留在初始阶段,装配一体式厨卫、新型轻质材料的应用质量标准还不统一,监理单位和材料实验室没有材料标准可以依据,导致装配式装修质量参差不齐。消费者对装配式装修住宅认同感较少,影响了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步伐。

(4)技术体系处于初级阶段

装配式建筑在工期、造价、质量、抗震性能等方面相较传统施工工艺有很大优势,但这是建立在较高的施工工艺和完善的上下游产业链以及高素养的技术工人的基础上的。而现阶段我国工地一线工人很少接受专业的技能培训,素质水平偏低,与装配式建筑要求还有差距。装配式建筑在技术体系方面对节点连接、抗震性能、构件尺寸偏差、成品养护等技术方面还不够成熟。装配式建筑设计不够标准化,没有形成适合推广的技术标准。技术体系缺陷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一、预制构配件材料性能、结构体系集成度、构件之间的连接技术不成熟,预制构配件耐久性、外墙关键节点防水性能和预制外墙构件保温性有待科学研究。二、装配式建筑现阶段预制率不高,现浇与装配共存,在施工空间、各专业交叉现象增加了项目管理难度,降低了企业的效益。三、装配式建筑的抗震性能和隔震技术及高强装配式材料的可靠性不能准确量化,预应力技术应用装配式建筑较少。四、关键节点和连接部位的连接施工可靠性不易监管,连接灌浆料节点连接强度不易检测,且强度分布不均匀。

2装配式建筑发展建议

(1)施工标准规范完善和政策税收减免激励

目前工程建设的招投标模式、施工许可制度、竣工验收流程还不适合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的模式,国家的工程制度应该与装配式建筑等未来技术相协调适应。政府部门当下应先完善施工标准规范和装配式建筑相关法规。让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在实际操作中有据可依、有法可依。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应打破传统行政区域限制,统筹布局装配式构件生产企业的数量和分布,保证企业生产的产能和销路。政府和建设主管部门应积极烘托装配式市场氛围,先从政府经济补贴做起,可以按照装配构件出厂方量计算补贴费用,精简审批补贴流程做好事后监管。与此同时在税费上可以给予局装配式构件生产企业税收返还政策照顾。其次政府还可以在市政项目上给使用部分装配式技术的企业给予招标加分照顾,前期可以放低项目的总装配率,后期可以直接规定项目的总装配率下限。

(2)产业监管与市场自我调节相互适应

市场主体角度,技术先进、专业配套、管理规范的部品部件生产骨干企业与生产基地亟待培育产业监管是促进装配式建筑企业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产业监管的模式应随着装配式建筑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断自我调整。确保从设计到构配件生产到施工到运营维护在合理的产业标准中,产业监管者应审视装配式生产链的合理运营,协调产业链的各处企业,不出现产能不足或者产能过剩。同时政府产业监管也应该尊重市场自我调节能力,市场自我调节能力能够快速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是政府产业监管无法达到的效益。市场自我调节能力能够站在市场主体角度,培育适宜的技术先进、专业配套、管理规范的装配式建筑生产骨干企业。产业监管与市场自我调节相互制约,因此两者应该相互适应,处于相互平衡的状态。

(3)3D打印技术与BIM技术双重扶持推进

装配式建筑技术、3D打印技术、BIM技术为当下建筑科学技术较为前言的三大技术,该三大技术各有所侧重点,各有所长。但是如果我国建筑行业有这三大技术加持,将对整个建筑行业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3D打印技术主要用于装配式构件开模阶段,解决装配式建筑技术构件单一化,可以打印外形不规则的模具或构件。3D打印技术的高效手段是对人们对建筑物差异化、个性化的新要求的有效解决手段。BIM技术主要应用于设计和施工阶段,BIM技术解决了装配式建筑模块划分、构件深化设计及施工管理效率。成熟的BIM技术减少设计工作量,提升设计质量。提升生产、安装环节效率。综上3D打印技术与BIM技术相互深化配合各取所长,能给装配式建筑带来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郭章林,梁婷婷.浅谈装配式建筑的发展[J].价值工程,2017.

[2]韩芳,周庆杰.装配式建筑发展与应用研究[J].建筑技术开发,2017.

猜你喜欢

发展问题装配式建筑制约因素
建筑工业化之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思考
浅谈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装配式建筑相关法律法规的研究
论城市社区体育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几点建议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基于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性发展的问题探索
我国商业银行私募股权基金业务发展问题研究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发展制约因素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