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囚徒困境”及其摆脱

2020-05-19王卓沈小碚

成人教育 2020年5期
关键词:囚徒困境校企合作职业教育

王卓 沈小碚

【摘要】校企合作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但是,目前校企合作却处于难以深入的瓶颈之中,这恰如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基于“囚徒困境”模型,分析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在合作前、中、后不同的“囚徒困境”形态,通过搭建校企合作信息平台、引入第三方评估进行绩效补贴、打造“零学费订单”人才培养方式等途径,对其“囚徒困境”形态针对性摆脱,从而打造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囚徒困境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794(2020)05-0064-05

【收稿日期】2020-01-14

【作者简介】王卓(1994—),女,河南开封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理论;沈小碚(1963—),男,重庆人,教育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理论。

综观国内外在校企合作领域的研究,多见于合作文化基础、模式等方面的探究,而对校企合作本身的形态研究较少。通过对学校和企业之间合作行为分析,发现双方很容易陷入“囚徒困境”,即双方本身存在不愿合作的倾向性,使得目前校企合作难以深入。本研究基于“囚徒困境”模型,试图分析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在合作前、中、后存在的困境形态,力求寻找摆脱困境的途径,从而充分调动校企双方在合作中的积极性,并促进校企合作更好发展。

一、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囚徒困境”的形态

“囚徒困境”是博弈论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论之一。该理论假设,警方对甲乙两名犯罪嫌疑人隔离审讯,并向双方提供以下相同选择:若一人坦白而对方抵赖,坦白者将即时获释,抵赖者将判监10年;若二人都抵赖(合作),则二人同判监1年;若二人都坦白(不合作),则二人同判监8年。在“理性人假设”的前提下,最终甲乙二人都从利己角度出发选择坦白(不合作),最终各被判监8年,而原本对双方都有利的情况即双方都抵赖(合作)各判监1年的情况就不会出现,由此陷入“囚徒困境”。这也形象地说明了当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困境所在,即校企合作在合作前、中、后存在“囚徒困境”。

1 校企合作前的“囚徒困境”:校企均选择不参与合作

学校和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均期望自己达到最大效益。学校期望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更具专业竞争力,从而扩大生源,提高收益。企业则期望能够培养出真正为本企业所用的竞争性人才,为企业收益注入活力。但是,参与校企合作是否能达到双方目的存在不确定性。对于企业来说,参与校企合作需投入大量的资源,不仅包括实训场地、设备、师傅人员、实习费用等,还包括实习过程中一些琐碎的细节。虽然企业在其中通过招收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节约了一部分人力资本费用和管理成本,[1]但是,节约的这些人力资本的收益是否远超投入存在不确定性。对于学校来说,在校企合作中校方不仅投入了教师、学生等人力资源,而且投入了资金费用(如负责教师在校企合作中的绩效工资、学生的实习补贴等)。虽然学校在合作中解决了学生实践的问题,但这种合作是否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或提高学校生源的竞争力水平,就这方面来说产出与投入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前,学校与企业是否选择合作就易陷入“囚徒困境”,具体模型如表1所示。该模型假设学校与企业正常收益各为5,校企合作共同创造社会财富为M,若学校分配比

由表1可知,学校与企业选择是否合作存在以下四种情况:

(1)学校不合作,企业不合作。此时学校与企业都会保持各自的正常收益,学校与企业的正常收益均为5,社会总收益为10。

(2)学校合作,企业不合作。学校由于需要解决学生实习、教师培训等实践问题选择参与校企合作,企业由于校企合作并不能带来较为明显的短期收益等因素,选择不参与校企合作。这种情况下因企业不愿参与合作,学校要解决学生实习、教师到企培训实践,需向企业支付一定的费用(假设这部分支出为2)。因此,学校因支付费用正常收益减少,使得总收益为3。而企业却因不参与合作,除了有学校支付的费用,还有因学校实习解决人力资源问题所带来的收益(假设为4),使得企业总收益为11,社会总收益为14。

(3)企业合作,学校不合作。由于企业并不能满足自身的教学实践需求等因素,学校选择不参与校企合作。由于需要解决一定的实习人员、实训设备等新兴力量的投入等,企业需向学校支付一定的费用(假设这部分支出为2)。因此,企业因支付费用正常收益减少,使得总收益为3,而学校却因不参与校企合作,除了有企业支付的费用,还有因学生实习能力等带来的额外收益(假设为4),使得学校总收益为11,社会总收益为14。

(4)学校合作,企业合作。学校因参与校企合作在学生实习和教师培训等方面的支付费用减少,企业因参与校企合作在实习人员和实训设备创新等方面减少支出。由此,学校与企业因参与校企合作可以共同创造出社会财富为M(假设M为10,学校分配比例t为0.5),学校因校企合作增加的收益为10×0.5,使得学校总收益为10。同理,企业总收益也为10。此时,社会总收益为20,达到最大值。

在理性经济人假设的前提下所有参与者都是理性的,[2]校企双方在选择合作前都会有一个计算过程。从企业的角度来说,若学校选择合作而自己不合作,收益会大于合作收益,因此最有利的选择是不参与合作;若学校选择不合作,自己不合作,收益也大于合作收益,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最有利的选择也是不参与合作。因此,无论学校如何选择,从企业的角度来说最好的选择都是不合作。同理,无论企業怎么选择,从学校角度来说,最好的选择也是不合作。由此陷入合作前的“囚徒困境”,即最终学校和企业都从利己角度出发选择不合作,保持各自正常收益。而原本对双方都有利的情况即校企合作收益各为10的情况就不会出现,从而陷入学校与企业都不愿参与校企合作的困境。

2 校企合作中的“囚徒困境”:校企均选择浅层合作

学校和企业选择参与校企合作是确定的,但是参与校企合作的程度存在不确定性,即双方也会从各自利益出发,选择合作的深浅程度,从而影响合作效果。从学校角度来说,若学校为了解决学生的实习问题,期望通过企业提供的资源让学生在实习中加强实践积累,获得实践经验,解决教学不足,更好地为日后的就业服务,大多会选择浅层合作。若学校为了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对人才培养做出全面的分析调整,想要真正培养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实践性人才,大多会选择深层合作。从企业的角度来说,若企业为了解决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3]或借助学校的一些创新技术短期内提升技术水平、解决技术问题,大多会选择浅层合作。若企业为了与学校合作培养能为己所用的竞争力人才,从而提升企业品牌建设,获得社会声誉,[4]大多会选择深层合作。因此,校企合作中,校企双方在选择合作程度上会再次陷入“囚徒困境”,具体模型如表2所示(该模型假设同表1模型假设)。

由表2可知,学校与企业选择合作存在以下四种情况:

(1)学校浅层合作,企业浅层合作。学校和企业都会得到收益,但这种合作程度下的收益较小(假设为2),而双方的正常收益各为5,因此,双方总收益各为7,社会总收益为14。

(2)学校深层合作,企业浅层合作。学校在深层合作中给予企业所需却得不到企业的全面配合付出,企业在付出不多的情况下却能将学校提供的资源为己所用,付出得少获得得多,[5]收益远超深层合作的收益(假设为7)。而由于企业浅层合作学校却获得得少,收益远低于浅层合作的收益(假设为1)。因此,在双方原正常收益都是5的基础上,企业总收益为12,学校总收益为6,社会总收益为18。

(3)企业深层合作,学校浅层合作。企业在深层合作中倾情付出给予学校所需,学校利用企业所提供的资源获得得多却付出得少,收益远超深层合作的收益(假设为7)。而由于学校浅层合作使得企业获得较少,即企业收益低于浅层合作的收益(假设为1)。因此,学校总收益为12,企业总收益为6,社会总收益为18。

(4)学校深层合作,企业深层合作。双方在均全面深入合作的情况下达到最大效益。假设共同创造的社会财富M为10,分配比例t为0.5,学校和企业因校企合作增加的收益即为10×0.5。在原正常收益各为5的基础上,学校和企业总收益各为10,此时,社会总收益为20,达到最大值。

基于理性经济人假设,校企双方都会从自己的立场出发进行选择。在学校选择深层合作的前提下,从企业的角度来说,自身浅层合作收益大于深层合作收益,因此选择浅层合作;而在学校选择浅层合作的前提下,企业深层合作收益大于浅层合作收益,这种情况下企业最好的选择也是浅层合作。由此可知,无论学校如何选择,从企业的角度来说,最好的选择都是浅层合作。同理,无论企业如何选择,从学校角度来说,最好的选择也是浅层合作。最终出现合作中的“囚徒困境”,即学校和企业都选择浅层合作,最终收益都为7。而原本对双方都有利的情况(校企深层合作总收益为20)就不会出现,从而陷入浅层合作的困境。

3 校企合作后的“囚徒困境”:企业双方均选择不再参与校企合作

对于参与过校企合作的企业来说,希望校企合作后可将学生培养成为己所用的人才,但实际上这些人才是否真正被该企业所用存在不确定性,即当学校与某一企业合作完成后,该企业所培养的人才被未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挖墙脚”,使得自身受益甚微,导致人财两空。因此,企业双方在合作后的再次选择中更易陷入“囚徒困境”。具体模型如表3所示。该模型假设甲乙企业实力大体相当,参与校企合作成本均为3,收益均为9,“挖墙脚”的成本均为1。

由表3可知,企业甲与企业乙是否再次参与校企合作存在以下四种情况:

(1)企业甲不参与校企合作,企业乙不参与校企合作。这种情况下,企业没有一方参与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双方并不存在“挖墙脚”的情况,因此,双方的合作收益均为0。

(2)企业甲参与校企合作,企业乙不参与校企合作。企业甲因参与校企合作培养学生投入成本为3,参与校企合作收益为9。企业乙因不参与校企合作而采用“挖墙脚”的方式对待企业甲(支付成本为1),即利用企业甲参与校企合作的收益,因此企业乙的收益为8。而企业甲因被“挖墙脚”并未獲益,总收益为-3。此时,甲乙企业的合作收益共为6。

(3)企业甲不参与校企合作,企业乙参与校企合作。企业乙因参与校企合作培养学生需投入一定的校企合作成本为3,参与校企合作收益为9。企业甲因不参与校企合作,采用“挖墙脚”的方式待企业乙(支付成本为1),即利用企业乙参与校企合作的收益,因此企业甲的收益为8。而企业乙并未获益,总收益为-3,此时,甲乙企业的合作收益共为6。

(4)企业甲参与校企合作,企业乙参与校企合作。企业甲与企业乙都参与校企合作,即双方都通过校企合作培养人才,需支付教育成本(各为3),收益都为9,此时甲、乙企业因各有所需人才不再互“挖墙脚”,因此,甲、乙企业收益各为6,合作收益共为12,合作收益达到最大值。

在这种情况下所有参与者都是理性的,[6]两家企业都会从自己的立场出发进行选择。在企业甲选择参与校企合作的前提下,从企业乙的角度来说,企业乙不参与校企合作收益大于参与校企合作收益,因此,这种情况下企业乙最好的选择是不参与校企合作。而在企业甲选择不参与合作的前提下,企业乙不参与校企合作收益大于参与校企合作收益,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乙最好的选择也是不参与校企合作,因此,无论企业甲如何选择,从企业乙的角度来说最好的选择都是不参与校企合作。同理,无论企业乙如何选择,从企业甲的角度来说最好的选择也是不参与合作。最终出现合作后的“囚徒困境”,即企业甲与企业乙从利己角度出发都选择了不参与校企合作(合作收益为0),而原本对双方都有利的情况即企业甲、乙都参与校企合作的合作收益为12就不会出现,从而陷入各企业均不热衷与学校合作的困境。

二、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囚徒困境”的摆脱路径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正是在校企合作前、中、后存在的“囚徒困境”导致当前校企合作难以深入,而“囚徒困境”出现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学校与企业利益不一致或双方对于合作收益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应对“囚徒困境”进行摆脱(摆脱路径模型如图1所示),把双方对于收益的不确定性降到最低,让校企真正成为命运共同体。1 合作前“囚徒困境”的摆脱:搭建校企合作信息平台

学校与企业在选择是否要合作前,通常会考虑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若考虑到参与合作的投入与收益不对等,就会选择不合作。而此时陷入的“囚徒困境”正是由于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畅通导致的,若学校与企业在合作前确保能够提供对方所需,那么双方将会有意愿参与校企合作。因此,搭建校企合作信息平台才能摆脱校企合作前的“囚徒困境”。

由于不同企业的类型、需求不同,不同学校的层次、专业侧重、需求也不同,因此在校企合作信息平台上,学校可根据人才培养的需求和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身条件的企业进行合作。而企业也可根据自身的人力资源状况,选择适合自己条件的学校进行合作。为便于双方合作,可按区域进行类别呈现,基本可分为三大板块。第一板块是学校板块:不仅有学校基本情况的详细介绍(包括学校自身特点及人才培养方向等)、学校与之前企业的合作信息(包括之前合作的企业类型、合作内容及该企业对于学校评价等),而且有该学校目前所需合作的信息(包括希望合作能够达成的具体目标、所需企业类型以及希望参与合作企业满足的一些具体要求等)。第二板块是企业板块:有关于企业的详细介绍(包括该企业近年来的发展情况或未来的发展方向、之前参与校企合作的详细情况及学校的评价、被培养学生的评价等),而且有该企业目前所想合作的信息(如自身在校企合作的目标、参与合作的学校类型以及对参与合作学校的具体要求等)。第三板块是评价交流版块:主要是互相评价和案例经验交流等。一方面,参与过校企合作的校企双方根据合作情况为对方的合作表现进行评价,反馈到信息平台上不仅可作为自身校企合作的口碑,而且可为下次参与校企合作的同行提供参考。另一方面,将一些优秀的校企合作案例进行平台发布,供其他的学校、企业进行经验借鉴,也可就一些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探讨交流,用集体的智慧解决。对在该平台发布优秀案例的校企双方进行积分制奖励,对于积分高的企业可在企业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对于积分高的学校在进行学校年终考评时给予一定的加分参考。

基于此,合作前学校或企业就可以在校企合作信息平台上对所期望合作对象进行充分了解,与满足自身需求的企业或学校进行匹配或选择,使得学校与企业的需求信息能够实现有效互通。

2 校企合作中“囚徒困境”的摆脱:引入第三方评估并进行绩效补贴

学校与企业在合作中选择深层合作或浅层合作,其目的都是希望对方能够给予自己所需,而自己在付出相对不多的情况下却能全面利用对方资源,从而都选择浅层合作,导致校企合作难以深入。而此时处于的“囚徒困境”正是因为双方害怕自身的收益在校企合作中受损且没有有效的监督方所導致。因此,在校企合作时引入第三方评估并进行绩效补贴,可以有效摆脱校企合作中的“囚徒困境”。

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需引入既监督合作参与情况又负责合作考核的第三方,即第三方对校企双方在合作中的表现进行评估,经评估后对参与合作的企业或学校进行绩效补贴,被评估的等级越高可获得的补贴越多。评估第三方可由经国家相关部门认定评估资格的高校来担任,高校在参与评估的过程中会具有一定的话语权,因为高校参与评估的过程不仅是“追踪”校企合作的过程,也是以第三方的立场分别与职业学校和企业进行合作的过程。在此评估过程中,高校一方面可以实践性地研究校企合作的机制与路径,另一方面可为企业的人才培养提供建议,为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提供指导,从而促进高校对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研究,更好地将校企合作的研究“落地”。

3 校企合作后“囚徒困境”的摆脱:打造“零学费订单”人才培养方式

企业与学校在合作后,若所培养的人才被未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挖墙脚”,“挖墙脚”的企业没有投入培训成本反而获益,而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却收益全无,这必然会影响该企业再次选择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导致不再参与合作。而此时处于的“囚徒困境”正是因为双方参与合作没有契约进行约束,即未将学生、企业、学校进行有机结合所导致。若想摆脱校企合作后的“囚徒困境”,就需要打造“零学费订单”人才培养方式。

“零学费订单”人才培养方式是指学生在校期间学费由合作企业承担,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由学校与企业双方承担,学校负责基础知识、理论知识的传授,企业负责专业技能、职业规划等知识培养,学生在该企业进行实习实践,毕业后到该企业就业。[7]在校企合作前由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签订协议,保证收益对象的确定性。[8]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在师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方式、考核标准等方面根据企业的具体要求培养人才,即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培养适用于该企业的专用技能人才或特殊技能人才。企业特殊技能只对该企业自身有价值,特殊技能使得企业不会遭遇外部竞争者。[9]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开辟了“工学深度结合”的新模式,将学生、企业和学校三者之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因此,“零学费订单”的人才培养方式不仅有利于学校、企业、学生的长期利益的实现,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约束,有效避免“挖墙脚”现象,从而厚植企业承担职业教育责任的社会环境。[10]

综上所述,有效深入的校企合作对办好职业教育、校企发展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只有对校企合作在合作前、中、后陷入的“囚徒困境”进行有力摆脱,才能让校企双方真诚合作达到1+1>2的效果,从而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11]真正实现校企合作共赢。

【参考文献】

[1]李晓.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收益边界分析[J].职教论坛,2018(9).

[2][5][6]刘小山,唐晓嘉.基于囚徒困境博弈的理性、信息与合作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

[3]陶泱霖.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动因、冲突结构与消弭之策[J].教育与职业,2018(23).

[4]许细华,潘建华.试论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有效性及其判断标准[J].职教论坛,2018(9).

[7][8][11]樊豫陇,朱茜.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博弈的路径优化研究[J].职教论坛,2016(12).

[9]凯瑟琳西伦.制度是如何演化的:德国、英国、美国和日本的技能政治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13.

[10]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N].2019-01-24.

“Prisoners Dilemma”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Its Solution

WANG Zhuo, SHEN Xiao-bei

(Faculty of Educ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Abstract】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s the key to run vocational education well. However, at present, it is difficult for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to carry out in-depth cooperation,which is just like the “Prisoners Dilemma” in game theory. Based on the “Prisoners Dilemma” model, this paper analyzes different forms of “Prisoners Dilemma” i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cooperation. These dilemmas can be solved by building a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formation platform, introducing third-party evaluation agencies to provide performance subsidies, and creating a “zero tuition order”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l, and other ways, so as to build a community of destiny for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Key words】vocational educati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prisoners dilemma

(编辑/乔瑞雪)

猜你喜欢

囚徒困境校企合作职业教育
“囚徒困境”在贿赂犯罪审讯中的运用
关于公共品博弈的文献综述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重复博弈现象分析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