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求与伟大事物的永恒对话

2020-05-19丁世民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李可染山水画意境

丁世民

李可染是近代史上杰出的国画大师,一生经历了时代的风云与变迁,致力于中国山水画的变革与发展。他行万里路,观万座峰,笔墨点染山河,画作推陈出新。吴作人赞其曰:“艺术天地至广,而山水匠心独运。峰恋隐显,云烟吞吐,乃古人所未逮;岚影树光,以墨胜彩,创境界以推陈。”那么,李可染山水画的艺术思想是怎样的?其文艺随笔《漫谈山水画》《谈学山水画》等有所论述。课文《山水画的意境》节选自《漫谈山水画》。不妨通过三个“一”,把握这篇文艺小论文的言语内容与形式,探视李可染的艺术追求。

一、一个重要的观点: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本文开明宗义,第一段提出全文的主要观点“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这是个带有修辞效果的判断句。意境是诗歌、音乐、绘画、雕塑等艺术创作中重要的抽象概念,是高级的审美形态。作者把意境比喻成山水画的灵魂,强调意境在绘画中的重要性。“灵魂”一词在人类生活中具有丰富的象征含义,如生命、精神、思想、核心、主宰等等,帶有神秘的宗教色彩,是庄重而严肃的、崇高而虔诚的。文中两次提到“灵魂”,另一处说道:“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为何李可染把“意境”提到如此神圣的地位?

《漫谈山水画》原文开端部分在谈及中国山水画的文化历史时提到:“山水画在今天不是发展不发展的问题,而是如何发展。它要在传统的基础上,更加充分地表现人民新的生活面貌,新的思想感情”。为什么要发展?如何发展?20世纪初,中国山水画仍落入明清窠臼,无论笔墨形式还是意境韵味都日渐枯竭。李可染游走于古典论和现代观之间,不断探索两者融合和变革的契机。50年代,他足踏大江南北,以“可贵者胆”“所要者魂”两枚印章自勉,勤奋写生,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不断领悟山之魂,水之灵。他重新审视中国山水画,将意境的建构、意匠的锤炼作为山水画变革的学理路径。本文的第一段实则《漫谈山水画》的过渡段,由山水画革新背景的介绍过渡到核心概念“意境”的阐述。

课文第二段自问自答:“什么是意境?我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此处设问意在引起读者关注意境构成的两个要素“景”与“情”,以及两个要素的融合关系。作者认为山水画的景包括客观事物的准确性,但不能成为自然地理的复制品。没有情感的画作,仅仅表现了客观事物本身,审美效果也只能停留在“物境”上。所以,“最重要的还是表现在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刘勰有言:“应物斯感”“情以物迁”。见景生情,这样才能营造“情境”。文章又以无情花鸟画为死标本为例,从反面再次论证情景结合的美学意义。有了情趣画意,才有可能生成“意境”。

有人认为作者对意境存在误解,其“意境”实际上是典型形象或意象,缺少一个意义空间。不完全然,李可染在意境诠释的最后,以否定句的形式表达了审美想象空间的所指效果——“自己就不曾感动,当然感动不了别人”。文艺理论中的意境,除情境交融、虚实相生等特征外,还包括“韵味无穷”这一特点。感怀激动,触动心灵,自由想象,就是韵味无穷。李可染对意境的理解,已经包含了意境构成的基本特征。后在《谈学山水画》等文中,再次界定了意境的概念:意境是客观事物精萃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

二、一篇诗意的论述:清明、谨密、隽永

《山水画的意境》突出的文体特征是“诗意化论述”。文中有诗,诗中有画,画中有道。艺术的奥义是相通的,本文亦如李可染的一幅山水小品,经营结构,讲究布局;选材典型,重点突出;一笔一画,雅致蕴藉。

第一,层次清明。全文的论述层次清楚明了,易看,易懂。围绕论题,分为四个层次:先提出问题“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接着分析问题“什么是意境”,重点谈解决问题“怎样才能获得意境”,最后补充问题“有了意境不够,还要有意匠”。四个层次汇成一条严谨有序、稳而不乱的逻辑线条,串起全文论述。这是宏观层次。中观方面,采用“一分二”的论证视角申述观点,如诠释意境概念时,从正反两方面论述“景”与“情”两者关系,分别举了两首诗例证;在阐述意境获得的方法时,抓住“深刻认识对象”“融入思想感情”两个要点的辩证关系进行论证。中观层次紧密呼应,建构起意境的学理内核,如图所示:

第二,论证谨密。本文论据准确、典型;论证严谨、细密有力,且极富文艺气息。通篇运用例证法,分三种类型。

1.以新旧诗词为例证。文章先引用李白诗歌《送孟浩然之广陵》来分析意境中情景关系。中华优秀诗文千万,为何单单先录此首?这里体现了“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论证思路。首先,这首送别诗,脍炙人口,人们通俗易懂;其次,该诗体现了意境的一个最重要的审美特征“情景交融”,再明确地讲,是“景不露情,情藏于景”“景外有情,情真意浓”;再次,诗歌能说明意境构成的另一个审美过程:诱发读者想象,进入审美空间,所以李可染说:“这里包含着朋友惜别的惆怅,使人联想到依依送别的情景……”接着,又列举毛泽东诗词《十六字令三首》,进一步说明意境的深度和高度。两处诗文谨密得体,毫无累赘之感。一首古体七言绝句,一首近代长短句;一首意境平易近人,一首意境崇高豁达;一首细致分析;一首概括评点。

2.以名人实事为例证。“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这段表述,告诉了我们意境生成的逻辑进程:实践观察→认识对象→赋予真情→获得意境。为了佐证这一逻辑进程的合理性、真实性,李可染先列举了恩师齐白石画虾的事例。齐白石在“长期观察”“不断表现”中,逐渐深入对虾的认识,才刻画出了虾的生命情态与精神气质。“对虾的精神状态熟悉极了,虾才在画家的笔下活起来”,一个“极”字突出了实践观察之精,一个“活”字突出了情感意蕴之妙。作者师从齐白石十年,不仅领悟了国画精髓,还学到了名师的勤勉作风。此处例证来自作者身边,最真实,也最有说服力。

另一个名人实事是关于五代画家荆浩画松树的。文中“朝朝暮暮”“凡数万本”等短语从时间维度、从数量角度表现了荆浩观松、画松的贯注凝神、苦心孤诣。与紧接着的一位马马虎虎写生的现代作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强化了观点——深刻认识对象才可能创造意境。

3.以客观实景为例证。本文列举了三处景物:清奇古怪的苏州老柏树、气势迥异的巴蜀群山、富丽辉煌的颐和园风光,每样景物各具容色,各有风格。此处的言语形式也有趣味,苏州四柏以描写的方式呈现,川渝名胜以俗语的方式引入,颐和园作为人文建筑在与前文自然景物的对照中出现。以实景为例,申述三点认识:对象具有独特的审美个性,这是创作的客观前提;画作历经情感渲染,意境才能鲜明;情感“强烈、真挚、朴素”,意境才能独创。

第三,言语隽永。本文语言沉稳严谨、雅致生动,既有理论性,又有形象性,耐人品味。具體表现为:精巧的引用,精当的用词,精致的描写。

文章多处引用诗歌。强烈的“画面感”,深远的意境,是这些诗歌的共同审美特征。诗之意境,有力辅证画之意境。李可染打通诗、画、文三种艺术的形式隔阂,聚焦意境,以诗论画,以文说理。除了引用诗歌,文中还穿引典故、俗语,使得论述流溢古典气韵。

用词方面,十分精练、恰当。《十六字令三首》中“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夸饰山之极高,“奔腾急,万马战犹酣”比喻山之磅礴,“天欲堕,赖以拄其间”象征山之坚毅。原诗没有引入课文,作者直接用“崇高”“气势”“力量”三个精当的词语,概括词中山的三种精神品格,引发了读者的审美想象。又如“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四个雅致的成语叠加连用,复沓中形成语言气势,又有诗一般的节奏韵律,有力地表现了齐白石笃定的艺术自信和精深的艺术造诣,有力地论说了深刻认识对象对于绘画创作的重要影响。

文中的描写也颇有特色,如“经历过风暴、雷击,有一棵大树已横倒在地下,像一条巨龙似的,但是枝叶茂盛,生命力强,使人感觉很年轻的样子。经过两千多年,不断与自然搏斗,古老的枝干坚如铁石,而又重生出千枝万叶,使人感觉到它的气势和宇宙的力量。”“横倒如巨龙”“坚如铁石”的比喻,“不断与自然搏斗”的拟人,抒情与议论的结合,沧桑与新茂的对比,象与意的通融,多种言语技艺浓缩在一处描写之中,精致且雅致。李可染文艺随笔的语言不但雅致,而且有情趣,如《谈学山水画》中这样描绘景物特征:“林荫下的小溪黝黑而光亮,光亮得像宝石,像小儿的眼珠……”小溪光亮像宝石,像儿童的眼眸,多么可爱的比喻,多么富有童真!让人感觉文字都闪了光,变成了画。

三、一种强烈的追求:与伟大事物永恒对话

阅读文艺论文,除了把握中心观点、概念知识,辨析论证过程与方法之外,还要领悟文字背后所寄托的关于作者的艺术追求和审美理想。无论是画家,还是作家,都会经历这样的创作心理:体察生活,积累素材;偶得灵感,想象加工;物化构思,生成作品,最终期待与受众对话,达成审美共鸣。这种心理在强烈的、充沛的、执着的情感力量的助推下,走向圆满自足。李可染在《山水画的意境》中反复强调了这一点:

“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

“感动人的情感”是创生意境的必要因素,更是画家的艺术修养和品格。以情入景,以情入境,境内何求?是否山水画有了优质的意境,就完成了审美的终极形态?非然。有时,意境并不是为了穷尽所有意念,恰恰是为了让艺术作品有更多的空白结构,发出召唤,召唤作者本人和作品受众去不断地与意境中的具有魅力的伟大事物进行永恒的对话。

“伟大事物的魅力”出自奥地利诗人莱内·马利亚·里尔克的《罗丹等散文作品》一文。美国教育家帕克·帕尔默曾借助此概念阐释教学共同体。笔者暂且也将其引入,用以说明李可染山水画的艺术思想等问题。为其重新定义为:伟大的事物,是艺术创作过程中能引领作者与受众走向崇高审美境界的、能让艺术作品孕育崇高审美意蕴的人、事、物、理、情等,是形成艺术共同体的核心主体。

李可染渴求对话的伟大事物是什么?课文两处引用毛泽东诗词可见端倪。《十六字令三首》歌颂英雄气概,《沁园春·雪》描绘壮丽山河,同样歌颂了今朝风流人物。伟大的祖国山河,伟大的时代英雄,是伟大的事物。20世纪50至70年代,毛泽东诗词推动了李可染诗意山水画的创作,《六盘水》《万山红遍》(7幅)《漓江胜境图》《井岗山》等是其代表画作。此时的山水画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但是纯粹的艺术是可以穿越历史、超越国度,经时间洗礼,熠熠发光的,这也是伟大事物的魅力所在。作者喜画山水,擅画山水,为山河立传,那是因为他对祖国、对家乡、对民族有着深沉的热爱。“艺术这门学问追求起来无尽无休”,艺术是永恒的。艺术家们在与伟大事物的永恒对话中,渴求着自身的认同与完整,期求着人生的超越与升华。

李可染的绘画作品不仅包括山水风景,还有诙谐机智的人物、情趣盎然的牛儿,它们意境丰韵,意味无穷。这其中的伟大事物又是什么呢?我们都去看看吧。

[作者通联:广东珠海市香洲香宁一街63号 珠海市第五中学]

猜你喜欢

李可染山水画意境
我来打开山水画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李可染:胸中丘壑,笔底烟霞
我的丈夫李可染先生
陆俨少山水画谱 (五)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李可染《万山红遍》欣赏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