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赤壁赋》探寻苏轼的心路历程

2020-05-19杨书萍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举杯苏子光耀

杨书萍

《赤壁赋》节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此赋作于北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苏轼谪居黄州(今湖北黄冈)时。

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二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至写此赋时,已在贬所生活了两年零五个月的时间,他便恬然自安,又是造屋、又是修田。在黄冈东面开垦田地,自号东坡,东坡居士的名号便由此而来。

苏轼旷达乐观,能很好地调适自身。这年七月十六,他与友人泛舟赤壁之下。但见皓月当空,微风拂面,波光粼粼,一扫暑气与乏累。主客举杯劝酒,苏子歌咏诗歌,扣弦相伴,真是其乐融融,此乐何极。

不料乐极生悲,客人的洞箫声呜呜咽咽,声调悲凉。苏子受此感染,容色改变,由喜转悲,触景生情,浮想联翩。苏轼所游赤鼻矶一名赤壁,跟三国时赤壁之战的赤壁音同,故而他想起了三国时的英雄曹操。看赤壁山水形胜,曹操率大军剑指东吴,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真是志得意满,成竹在胸。而今,但见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但见江月明。

像曹孟德那样的盖世英雄,如今也化作一缕青烟,烟消云散,更何况吾等些小之辈呢?

现在苏轼我被贬黄冈,远离朝廷,想圣颜而不见,诉衷情无人听。无人关心,无人提及,以鱼虾和麋鹿为伴,以浊酒自宽心胸。生命短暂,俯仰已失,唯有长江亘古长存。

我想和仙人做伴遨游天宇,我想和明月同辉光耀千古,知道这是奢望、是空想,生命短暂,宇宙永恒。我空有抱负,华发早生而一事无成。“乌台诗案”又害我险些丢了性命。此时,在这荒蛮之地,我怀念国君、心忧国事,忠君报国之志未改,但只能耽于空想、驰于虚声、终老江湖,岂不悲哉!岂不痛哉!

抬望眼,月挂中天,光耀万里;俯身看,江流激蕩,奔腾入海。

江水汩汩滔滔,日夜不息向东流去,而水永远也流不尽,它永远是那充盈的一江碧水;月亮虽有圆有缺,而终不会消失,它仍是永挂中天的一轮明月,最终也没有消减和增长啊!

月有阴晴圆缺,天有阴晴雨雪,水有涨落消长,人有悲欢离合,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哪有事事如意、十全十美呢?

天地之间,万物各有自己的主人,如果不属于你,即使一丝一毫也不要据为己有。苏轼,你拥有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皎洁的明月,耳听天籁之音、眼观锦绣山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是造物主所赋予的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可以享受、拥有。

想到这里,苏轼就释然了,他又转忧为喜,“添酒回灯重开宴”,举杯互劝,开怀畅饮。杯中酒、盘中餐都喝光吃尽,横七竖八地躺卧在船舱,鼾声如雷,任小船在江上随流飘荡。东方的太阳已经升起,照在这一代词家的身上,暖暖的。

苏轼受儒道佛的影响,既有忠君爱民、建立功勋之志;又受老庄的影响,当仕途受挫时能够寄情山水、随遇而安、乐观旷达,这种生活态度值得我们效法。当我们遇到挫折时,不要耿耿于怀,要释放心中块垒,以天地自然为消忧剂,稀释、消化愁情。拥抱生活、随遇而安、活在当下,不与自己过不去,不与自己为敌。如此,便时时处处有明月,时时处处有鲜花。

猜你喜欢

举杯苏子光耀
能人怎么写?
秋雨惊梦有感
找朴
食蟹
张文华
“小兵张嘎之父”每天坚持写日记
“小兵张嘎之父”每天坚持写日记
醉春
我爱你,祖国
诉衷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