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涵泳工夫兴味长

2020-05-19孙义兵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品味中学语文赏析

【摘要】语文课堂重视听说读写训练,引导学生咬住精彩语言,通过最基本的方法,或诵读,或赏析,或训练,挖掘文本中蕴含的语言美,从而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篇章结构,培养和发展自身的语言和语文能力。

课堂上,不仅要重视发现课文中优美语言,引导学生发掘其中语言资源的价值,而且要通过一些最基本的做法和酝酿巧妙的方法,或诵读,或赏析,或训练。

一、诵读品味法

许多文句的文字美、意境美、韵律音调美、表现美,只有通过反复诵读,反复品味,才能品出语感。可以用鉴别、替换、反问等方法与诵读结合进行品味。譬如《吴松道中》一句“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此景在诗人笔下不事雕琢,浅近自然,在我们读者面前才可见形象生动之味。

课堂上,教师立足文本,使美读与品味语言有机融合,引领学生从文本中的重点字、关键词出发,注重对这些字词的品读、揣摩与推敲,挖掘出整篇文本的意蕴,就能够在课堂上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的情感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中,走入文本的深处,从而创造出真正有“语文味”的有效课堂。

二、赏析审美法

在阅读课文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深入钻研课文,对其中一些成功运用语言的词句和语段,进行分析鉴赏,体会运用语言之精妙,这样不仅能加深对文本思想内容的理解,而且能强化学生的语言意识,这种语言意识对学生无论是提高素养还是高考增分都是有益的。

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在这样一幅农村秋景图上,再撒上一层细得同粉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

这段文字三美,可以从三个角度提示学生进行赏析。首先是色彩美。雨是白的,背景是淡黑色,小船的篷是乌黑的,天边的云是红黄的,灯光是朦胧的月晕色,巧妙的构成一幅乡村水墨画,渲染着娴雅的氛围。其次是景物美。长桥、远阜、杂木、树林、乌篷小船、喧哗的宾客、朦胧的灯光,烘突出安静娴雅的氛围。再次是动词美。如“泊”字写出小船的安闲。

三、点评批注法

点评批注是一种既传统又新鲜的阅读方法,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以点评批注的形式,评赏玩味语言资源。用简练书面语或符号在文章旁做注释、写评语、留标记,记录自己读书联想感悟。加深学生独特的语言感悟及学用体验,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荷花淀》的一段: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批注——知道前两位的话不能“自圆其说”,只好另想办法,搬出“婆婆”做理由,最后还不忘加一句“有什么看头啊!”表白自己,颇有“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味道。

作者就是通过这样生活化的人物语言,含蓄而又委婉地表达了妇女思念丈夫但又不便明说的复杂内心。

四、推敲比较法

教学中,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对个别词语反复比较推敲,在比较中鉴别文字、词语境界的高下。比较出词语或结构的不同,思考其中不同的意义。比如类比品味,就是将某一类的语言材料归类进行鉴赏品味。

例1:此情不可道,此别何时遇。望望不见君,连山起烟雾。

例2: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例1、例2都是送别诗中的千古佳句,但表现手法是有很大差异的。例1突出一个“望”字,望了又望,望久了以致把眼睛望花了。而例2则不同,虽然作者是站在黄鹤楼上送孟浩然乘船到广陵去,也同样是望了又望,只望见孟浩然乘坐的船沿长江东去,一直消失在天边,但却不见一个“望”字。其奥妙之处在于没有“望”字,却有望的内容,望的意味,望的感情。

五、设题练习法

只要是有利于学生语言感悟、文本解读的,尽可能去安排,譬如:

1.指向性词语的品味。品味词语的语意内在逻辑之美;

2.要求学生仿课文中的词语使用,围绕中心造句或写一段话;

3.安排定量成语定写有一定中心思想的语段;

4.选择有表现力的古诗词给学生诵读后表达想象性的描述内容;

5.提问文本中某个字词或句子可否替换,好在哪里。

在阅读教学中,语文课就是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语言反复咀嚼、深入品味,从而感悟语言丰富的表现力,即要咀嚼出“语文味”。这样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學生能自如地驾驭语言文字,有效地与文本对话,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作者简介:孙义兵,男,高邮人。中共党员,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扬州市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江苏省高邮市人民政府督学。致力于作文原生态教学研究和散文阅读“三步法”探究。首创双班制班级管理,实行小组合作学习和民主管理,取得优异效果。先后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学语文》《语文天地》等刊物撰写发表论文几十篇。理念:教师职业幸福要高于追求优秀,教育就是师生的共同成长。

猜你喜欢

品味中学语文赏析
纪录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品味六城:追溯中国的印记
浅析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品味中考 提升能力
拒绝撞包的好品味
步辇图赏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