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更新的设计策略

2020-05-18孙秋月

福建建筑 2020年4期
关键词:肌理城市更新历史

孙秋月

(1.福州建功施工图审查事务所 福建福州 350000;2.福州市建筑设计院 福建福州 350000)

0 引言

当前,国内各个城市都在进行大规模的旧城改造,但其中绝大多数还是在整体搬迁,推倒重建。其实,一个成功的地产(旧改)项目不等于一次成功的城市更新实践。城市的更新是城市适应社会进步的自我完善,需要系统思维,整体考量,长远谋划,不应“就事论事”,就项目论项目,不要过于相信市场的力量[1]。

在新时代,设计创作应该坚守城市更新的“初心”,不忘它“使命”,要坚持以人的活动模式的更新而设计。如何在已有的城市环境中进行更新迭代,是否能在新建造中表达过去和现在的联系,将新建筑、新片区与已有的环境更好地融合[2]。城市更新的部分不应该仅是推翻过去,也不应该过分强调新的表达方式,而在于能使更新迭代更好地融入到已有环境中去。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和传说,有自己的风格、标志和纪念碑,城市更新应该抓住各个城市引以为豪的历史时刻和事件,使城市建设体现出一种独特的风格。城市更新可以根据某种标志来延伸,但是城市不仅仅是标志,必须要记得城市更新要以人为本[3]。遗憾的是,当前的建设环境,建设往往被解读成投资回报率,关注的是如何获得最大的收益,得到这些收益要花多少时间。于是,各种急功近利的建设出现在更新活动中。

其次,设计创作应该用自己的表达方式,关注城市变化和发展。城市更新不仅是外在的、形式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城市内在功能的更新[4]。一个城市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有的城市肌理及功能需求均将发生很大的变化,甚至变得与生活不相适应了。城市更新,要把握住城市的内涵,通过设计在维持修复城市外在形象的基础上,对其功能进行效率上的提升,改善市民生活、生产环境。

1 设计创作与城市更新

1.1 城市肌理

图1 福州老城区中轴线

如果城市发展且产业人口急剧增长,要保持老城区原有的城市肌理很困难。以福州市城市肌理来说,福州从闽江时代跨向滨海时代的发展,为保护旧城提供了很好的机会。福州市作为中国为数不多的城市中心区还保留了大量完整的历史街区的大城市,这几年在历史建筑、街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修缮中,做了大量的工作。从福州老城区中轴线上来看,相对千年来基本保持不变(图1)。从屏山镇海楼到封建社会文化代表的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到代表资本主义萌芽的台江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到代表帝国主义殖民地时期的仓山烟台山历史风貌区;向南延伸至城南螺洲、盖山,向北延伸至北峰寺。整个古城格局一直清晰可见。这几年,在对旧城保护的过程中,福州市用实事求是的历史观来看待问题。在城市更新中,尽量采取镶嵌式的织补手法,遵循并恢复老城原有的肌理和脉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对待城市更新,应当在尊重历史文脉的基础上,同时追求用现代建设技术和理论指导城市肌理织补和更新,而不是简单地模仿,这样才可以对其城市、建筑功能进行再提升和改进,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5]。从福州的城市中轴来说,它与内三山、外三山、两江及庞大的内河网等共同形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体现了城市发展和建设的脉络。城市的发展与轴线系统和周边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城市轴线在对付城市发展中随时间而产生的不可预见的变化和因素方面,往往有其脆弱的一面。社会快速发展的现代,城市建设的粗放管理已不同程度地对城市轴线等空间格局造成一定的破坏。因此,当前城市更新中更应该注意每个单体的设计实际上是超越本体范畴的物业建设,这样才能有全局的观念,才能修复及顺应城市的肌理、空间格局。城市更新不仅要关心城市形态,更重要的是关心城市内在的问题。所以城市更新过程中,除了人和自然的关系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注重人和人的和谐问题。随着福州这几年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老城改造、盘活老旧物业、保护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成为了城市更新过程的众多鲜活案例。

城市更新并非简单的大面积拆除和重建,而是从尊重城市自身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轨迹出发,通过对城市老旧物业的改造,重新定义其建筑功能及城市肌理,让城市重新焕发活力[6]。一个好的城市更新项目,应该包括好的策划定位、规划设计、建设实施、推广运营以及过程中整合管理等。

1.2 城市更新的形态内容

城市更新分为两大部分,即内容更新和场景更新。内容更新在于业种业态的更新,而场景更新则在于建筑、室内设计及设施设备部分。

1.2.1场景更新

近些年,国家着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老旧小区改造,就是典型的场景更新。福州这两年有些较为成功的案例,突破了前几年简单的“穿衣戴帽”的形象工程,将旧城改造质变为生活场景和需求的全面更新提升。“军门社区”就是其中一个案例(图2) 。

图2 军门社区改造实景

对该居民生活区的改造,不仅对住宅外观进行美化,还对外窗、屋面防水、避雷设施进行重修。住宅户外的水电管网,经过二十多年的使用,管道破损严重,且有一定安全隐患,更新中对这些基础设施全部进行更换,包括室外边沟、雨水、污水管网、井道、一户一表改造等。同时,对小区环境景观也进行整合提升。合理规划停车、绿化、健身设施,增设信报箱、快递箱等百姓生活便利设施;更换节能路灯,小区的安防一步到位;智能门禁、停车管理系统及安全监控等设施基本配齐(图3)。政府针对几个较小的住宅居进行归整,形成一个较大的社区进行资源融合、统一管理。充分运用“共建共享”理念,重点解决老旧小区环境脏乱差、市政设施不完善以及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围绕场景更新,重点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完善公共服务,提升居住环境,造福百姓,提升社会和谐水平,集中体现了以人为本,提升满足人民需求的功能。

图3 军门社区总平面图

1.2.2综合更新

城市更新应内容与场景并重。比如,福州新南街。前几年,由于“万达”“万宝”商圈的崛起,传统的东街口商圈一度落寞,商业凋零。随着地铁线路的开通,八一七路进行了大规模综合整治更新,通过贯穿整个新南街及两侧的3层地下空间,拓展了商业及停车空间(图4),完善了片区的交通、商业体系。

图4 八一七路改造局部总平图

在场景更新中,新南街注重建筑肌理、室内空间及各种设施设备的配套补充。向西延续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脉络和肌理与历史文化街区融合,并且通过下沉式广场、巷口空间的提升创造,形成街区肌理的一部分;向东与隔街相望的大洋百货、安泰中心、花巷等通过地下空间连通;向北与东街口百货、东方百货地上、地下全方位融为一体;向南与朱紫坊历史文化街区、吉庇路、光禄坊呼应。在交通上,通过连贯有序的地面、地下及空中步行网络,与商业、休闲及交通设施等无缝连接,提供了良好、舒适的步行环境。结合地铁出入口、设置非机动车存放、地面港湾式公交车站,实现各种交通工具的贯通。同时,利用地下空间增设了大量的机动车库,弥补了停车位严重短缺的问题。各种交通模式的和谐共生,给群众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在内容更新上,完善业态,引进全方面的生活服务设施,把跟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购物、娱乐、餐饮、健身等第三产业服务内容予以充实、配套齐全,提供了东街商圈一站式生活服务体验,极大方便了老百姓的需求;同时,升级各种传统商业模式,带来更好的消费体验,实现了城市内容更新的质的飞跃,完成了福州老城中轴线上的一次完美的城市综合更新,盘活了老城的产业、生命活力。重塑了东街商圈的辉煌(图5~图6)。

图5 八一七路下沉广场

图6 八一七路改造实景

1.2.3内容更新

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是我国首批十大历史文化街区之一,是我国城市中心区保护最完整的里坊格局的活化石,是明清南方民居建筑的博物馆。项目由政府主导,在对历史街区进行修复织补的基础上,重点对其业态进行了全面的更新、升级。

首先,注重生活的空间,对原合规住民予以保留,改善其生活配套设施和基础工程,提升生活品质。对上、下水设施,污水处理,电力,通信,智能化等按现代居住生活的标准予以补齐短板;对原来的坊巷所缺失的消防需求展开专门课题研究,创新性地为历史街区消防功能完善摸索出一条可行之路。同时,对原来的商业主干线南后街,全面研究其历史文化底蕴,量体裁衣引进各种文化商业业态,契合其精神内涵。对坊巷空间格局进一步探索研究,在重点打造商业主轴的前提下,部分文化创意类、高雅文化类商业及社会公益类空间向两侧坊巷延伸,做到居住与文化产业完美结合(图7~图8)。

图7 三坊七巷改造实景(一)

图8 三坊七巷改造实景(二)

有人气、有生机的街区, 才是“活”的城市细胞体;有生活气息、商业气息、文化气息的街区,才是真正符合其历史原真状态的存在方式。因此,旧城更新振兴的要务,就是新型产业的植入,让城市结构更完整。同时,作为有生命的城市,要尽可能留下完整的生活气息和历史印迹,营造良好的街区活力。

2 城市更新设计应关注精神内涵

城市更新设计应该更趋向于城市整体化,更注重城市空间的人性尺度,注重建筑空间的关联性,把每一幢“小”的建筑放大到宏观的层面去研究,把城市设计、城市经济、城市美学、人文文化等内容纳入设计的视野。数千年的封建社会的闭关锁国的文化,使中国城市留下了大量的围城围宅的形态,而中国的开放,信息互联时代正在逐渐改变着人们的观念。城市更新在维护城市形态空间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其精神内涵和本源实质,简白地说,就是要注重“人”的需求。所以,“破墙”成为城市更新中的一个崭新的环节与课题。无论是城市还是建筑,都应该围绕“人”的需求这一种“神”内涵来打造新的公共交流的空间。原先封闭的建筑单体或城市格局,可以适当开放成“人”生活、交流、交往、共享的一部分。城市更新应该让城市和建筑有历史的厚重感,但肌体是年轻的,用新理念、新技术给城市“换血”,这是中国城市更新的基础。设计创作在新城建设中是无中生有,在旧城更新中是变现存为更优。对更新的3种方式:重建、保留、改造,重建是在大环境中有所制约,新与旧要协调,协调中留有时代痕迹(图9)。保留是指注重原真性。改造则是对神韵保存提炼,对其适应新的社会需求的新功能进行“形”的改造,尤其是内部使用空间的改造,让新旧元素互相交融,让城市旧的肌体焕发新生。

图9 八一七路改造实景

从一个单体建筑来讲,站在城市的高度,站在历史的长河中是渺小的,但是无数单体聚合成一定规模,它对城市和历史的影响就不可小视了。今天,面对大量的具有一定历史积淀的老城区,要高度重视城市躯壳内的功能转换。所谓城市对历史的贡献就在于其功能性,在于功能对这个时代生产力的推动。

3 结语

城市更新的本质要使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每一个单体建筑或每一片区的创作都必须服从这一个前提。既要满足城市整体风貌、肌理协调性的需求,又要与城市或片区的定位及功能相匹配[7]。

城市更新与设计创作要因地制宜,从所辐射的“人”出发,对未来产业、生活有所洞悉与预判,合理运用“内容更新”或者“场景更新”亦或者两者综合运用。只有如此,才能让城市更新中的设计创作更以人为本,满足人的需求和体验;也才能让城市更新既能融入城市文脉,又能贴近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活品质需求。

猜你喜欢

肌理城市更新历史
防止大拆大建!广州正式发布城市更新5个指引
定调!广州城市更新由国企主导!
城市更新,让生活更美好
肌理的感受与表达
渗入肌理,豁然其妙——以2019年高考全国卷为例谈古诗如何细读
TOD/城市更新
器之肌理,物之温度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