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文化瑰宝 侗族大歌

2020-05-17吴新华

文史春秋 2020年11期
关键词:大歌三江侗族

吴新华

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勤劳、善良、淳朴并富有智慧的侗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能使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精神财富。

唱歌在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人们视歌为心上的瑰宝、眼中的明珠。侗族自古就有“饭养身,歌养心”之说,不仅把歌当作精神食粮,也把歌当作医治心灵的良药。在侗族人看来,唱歌不是为了娱乐,也不是少数人的-属,更不是赚钱盈利的T具,而是和吃饭一样天经地义、须臾不町分的事情;“饭”和“歌”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两样东西,前者是人的物质需求,后者是人的精神食粮,养身和养心是人生存的需要。这是侗族人民在久远的历史岁月中积聚形成的一种哲学观念,也是唱歌之所以成为侗族一项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的根本动因。

“汉人有文传书本,侗家无字传歌声,祖辈传唱到父辈,父辈传唱到儿孙。”这首侗家歌谣充分说明侗族文化的精髓在侗歌。这既是侗族社会一种文化实践,又是一个长期处于无字社会的民族对自身社会文化生活的经验总结——以歌代文,以歌传文,以歌把侗族社会的历史、社会知识、生产生活经验、男女交往、伦理道德、风土民情、社会经验等记录下来,以歌来传承,由此成就侗族社会“歌的海洋”。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只有语言的民族,从古至今,他们叙事、传史、抒情等一切文化都是通过口传心授。也正因为如此,侗族文化尽管经受过历史的风风雨雨、人间沧桑,仍以一枝独秀的方式保存下来,并逐步引起世人的关注。

在浩如烟海的侗族民歌中,最为突出的是无伴奏、无指挥、多声部、自然和声的侗族大歌。侗族大歌是侗族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是侗族文明进步的历史见证,成为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也是国际民间音乐艺苑中一颗璀璨明珠。它以优美的旋律、动听悦耳的节奏,浓郁的侗族文化底蕴博得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称赞,填补了“中国民歌没有多声部”的空白,有力地批驳西方国家“中国民歌没有多声部”的言论,引起国内外音乐界的广泛关注。侗族大歌由此成为侗歌的杰出代表而享誉全球。

侗族大歌历史久远,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刘向《越人歌》的声韵和格调为侗族大歌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南朝时期,这类民歌有所发展。宋代,侗族大歌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如宋人陆游在其《老学庵笔记》中有关于“仡伶”(侗人自称)集体作客唱歌的记载。至明代,侗族大歌已經在侗族部分地区盛行,明代邝露《赤雅》记载“长歌闭日,顿首摇足”即是侗族大歌的演唱情形。

侗族大歌,侗语称为“嘎老”。“嘎”,歌也;“老”既含有大之意,也含有人多、声多和古老之意,是一种由歌队(众多人参与)集体演唱的古老歌种,故译为大歌。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是侗族大歌的主要特点。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自然之音是大歌编创的一大特色,也是产生声音大歌的自然根源。大歌主要是歌唱自然、劳动、爱情以及人问友谊,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之声。在广西,侗族大歌主要流传于三江梅林乡、富禄乡、洋溪乡、老堡乡等沿溶江一带生活的侗寨。

侗族大歌通常是在节日里,男女歌队坐在鼓楼里或围在火塘边进行对唱,用歌来表达感情,赞美大自然。侗族大歌按种类可以分为鼓楼大歌、声音大歌、叙事大歌、童声大歌、戏曲大歌、社俗大歌、混声大歌等7种。按其风格、旋律、内容、演唱方式可分为男声大歌、女声大歌、童声大歌和男女混声大歌。男声大歌的曲调雄壮有力,表现出一种团结力量大的气氛;女声大歌则曲调优美抒情,表达侗族姑娘热爱生活,向往未来幸福的思想感情;儿童大歌由儿童歌队演唱,内容生动有趣,节奏鲜明活泼,曲调清新欢悦,音域不宽,易学易唱;混声大歌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发展起来的一种男女混合唱的演唱形式,曲调气势宏大,表现出侗民族的豪迈气派。

侗族大歌是侗族民歌中一种古老的歌种,产生的年代尚无从考证,但我们可以从它的演唱方式、音乐特色、歌的名称、衬词的特点等方面对它的产生进行综合分析和推论。

侗族大歌中的许多曲名是直接以自然界有响声的自然现象或动物来命名,如《蝉之歌》《知了歌》《布谷歌》《高山井水歌》,这些歌的基本旋律和衬音,都明显是直接模仿自然界不同的响声加T创造出来的。侗族自古依山傍水而居,侗族山乡溪河纵横,山清水秀。潺潺溪水,哗哗江流;百鸟争鸣,百虫欢唱;松涛阵阵,空谷回声……所有这些自然的天籁之声为侗族先民的音乐创作造就一个独特的环境。以以上分析来看,侗族大歌源于仿声,通过仿声,人们从大自然中吸取众多的音乐素材,初步形成基本的曲调,通过许多代歌师和歌手的集体创作,旋律和声部组合日趋优美和完善;通过歌队的不断培养和训练,演唱技巧得以娴熟和提高,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这便是侗族大歌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侗族人民通过歌声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用歌声来反映自己的生活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传统大歌的基础上,加进多方面的内容,使大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三江侗族大歌从火塘边、鼓楼坪上的戏台起步,足迹踏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大歌《蝉之歌》《高山井水歌》先后唱响首都北京和昆明市第三届中国艺术节,三江侗族大歌从此登上大雅之堂。在1997年广州举办的合唱节上,《蝉之歌》一举夺得金牌,为侗族民间艺术事业创下辉煌业绩。之后,三江侗族大歌先后应邀到北京、广州、成都、南京、福州、石家庄、哈尔滨、包头、昆明、南宁等10多个大中城市,为上百万观众演唱,深受国内外观众赞赏。20世纪90年代,侗族大歌在北京表演时,国家领导人出席聆听侗族歌手精彩的演唱。

为使这一优秀民族文化得到保护和弘扬,三江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于2005年就启动侗族大歌“中遗”工作。2006年侗族大歌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华诞来临之际,9月30日从联合圈教科文组织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侗族大歌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评审专家盛赞侗族大歌为“民族的声音,一种人类的文化”,标志着具有千年历史的侗族大歌,其文化、音乐价值被全世界承认,从此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和共同保护的遗产。

在侗族地区,编歌编得好、唱歌唱得好、传统歌懂得多的人,就被群众公认为“歌师”,侗语称为“桑嘎”。歌师在侗族地区十分受人敬重,被尊为美的化身,侗族人民敬重歌师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侗族是一个善歌的民族,歌唱在其社会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老人教歌、青年唱歌、少年学歌,成为侗族人民生活的一种习俗。侗族的民族历史、社会知识、生产生活、伦理道德等都通过歌师以口传心授歌唱的方式得以代代相传。侗族歌师在传承和发展侗族传统文化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正因如此,他们在侗族传统社会村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倍受人们的尊敬。日前,三江侗族大歌传承人共有18人,其中被评为国家级传承人2人,自治区级传承人3人,市级传承人4人,县级传承人9人。以下介绍几位三江境内的侗族大歌歌师代表人物:

萨高良,女,1913年生(已故),三江县梅林乡新民中寨人。她天生一副圆润、甜美的嗓子。青年时,她唱的大歌就受到方圆几十里,远至贵州从江的侗族人民的欢迎,成为远近闻名的歌手。之后,当地的富裕农民吴公高良娶她为妻。每天闲暇之余,她总是把一大群姑娘召至家中,在火塘边一边干针线活,一边教大家唱歌。随着萨高良年纪渐长,岁月并没有磨灭她对侗族大歌的热情,她把村子里一大批孙辈女孩组成少年女歌班,利用晚上时间在火塘边继续教歌。

萨高良亲口传下来的优秀大歌作品《高山井水歌》,1991年秋,由自治区文化厅组织的广西侗族大歌队带到昆明市第三届中国艺术节。5位侗族姑娘在艺术节闭幕式上演唱这首歌,获得很高评价,广西侗族大歌从此登上大雅之堂。此后,这首歌还先后到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哈尔滨、包头等地演唱,唱响祖国大江南北,深受国内外观众欢迎。

吴公壮,男,1923年生(已故),三江梅林乡新民中寨人。他白幼喜欢唱侗歌,常与一群青年邀约唱大歌,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歌头(领唱人)。壮年时,由他组织的歌班不但在本寨享有较高声誉,还经常到贵州从江县等地参加赛歌,获得好评。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的春风更焕发他的唱歌激情,吴公壮将他的歌艺传授给一批批年轻人,还亲H组织老年歌班,把当年的歌手召集起来唱歌,影响很大。2003年8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专程到侗寨采访、录音,制作一档名为《一程山水一程歌》的节目,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奶更当,女,1941年生(已故),三江富禄乡高安村人。其母是贵州省黎平县人,是一名出色的歌手。奶更当幼年时,受母亲熏陶,长大后成为高安村领唱大歌的佼佼者。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奶更当就白发组织歌班,教寨里的姑娘唱歌,使大歌在当地广为流传。1982年,全国(部分省市、自治区)少数民族多声部民歌座谈会在广西首府南宁召开,三江县选派高安村8位擅长大歌的少女参加,奶更当之女吴培叹为其中一位。侗族少女在座谈会上演唱了奶更当传授的声音大歌《蝉之歌》,引起国内音乐界的关注,获得与会音乐专家、学者的高度赞扬。之后,广西少数民族歌手班招生,高安村覃培端等6名歌手获得免试人读音乐学院,并将侗族《蝉之歌》唱响首都北京。之后,《蝉之歌》在1997年广州举办的合唱节上一举荣获金牌殊荣,奶更当及她歌班的弟子功不可没。

吴光祖,男,1944年生,梅林乡新民中寨人,是一位资深歌师。他从小酷爱文艺,成年后组织业余文艺队开展活动,利用晚上休息时间无偿向青少年传授侗族大歌、琵琶歌、牛腿琴歌等侗族民间音乐。白1992年以来,他先后带领新民中寨电大歌队应邀到北京、南京、上海、南宁、柳州等大中城市参加各种文艺演唱会,使三江侗族大歌声名远播。2010年,吴光祖受聘于梅林乡中心小学,担任专职侗族大歌歌师,2012年,他编写《侗族大歌》(乡土教材)。2010年至2014年,他培养学生1000多人,为传承侗族民间音乐作出很大贡献。2004年,中共三江侗族自治县县委宣传部授予他“十佳民间艺人”称号;2005年,广西文化厅、科技厅、体育局授予他“广西小康文化示范户”荣誉。2006年县语委邀请他到县城为全县“侗族大歌班”学员授课,培养了一大批侗族大歌歌手。2008年1月26日,他被国家文化部评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10年5月,获全县第五批农村优秀“乡土人才”荣誉称号;2014年6月,获得第三届“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荣誉称号。

覃奶号,女,1941年生,系富禄乡高安村人。她多次参加乡、县、市、自治区的民族大歌演唱比赛,1980年、1986年分别参加市、区两级大型民族文艺活动比赛,均荣获奖品和证书,并被授予“歌师”称号。2001年到2003年,她被桂林旅游局聘请为侗族大歌老师,教出一支桂林旅游行业民歌队。在村里,覃奶号经常指导高安村业余文艺队、高安小学银铃少儿班演唱侗族大歌。2008年1月26日,覃奶号被国家文化部评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吴探花,女,1968年生,三江梅林乡新民村人。出生于侗族大歌之乡的她,从小受大歌的熏陶,爱上了这门艺术,通过虚心向寨子里的老人请教、学习,逐渐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侗族大歌师。近年来,她组织侗族大歌队到全国各地演唱,多次获奖;多次接待来自韩国、澳大利亚等外国媒体和中央电视台、广西电视台等国内各大媒体以及国内相关院校的来访。2006年,她获得柳州市第二届“十佳民间艺人”称号;2009年5月,获评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二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如今,吴探花被邀请进三江县新民小学,以民间传承人的身份为孩子教授侗族大歌。

韦气英,女,1970年生,三江富禄乡高安村人。1983年开始学唱大歌,从师奶更当。1982年,全国(部分省市、自治区)少数民族多声部民歌座谈会在南宁召开时,韦气英作为三江侗族自治县选派参会的高安村8名代表之一,在座谈会上与7名同伴一起演唱《蝉之歌》。韦气英也获得广西少数民族歌手班免试入学的机会。之后,她在广州举办的合唱节上演唱的侗族大歌《蝉之歌》技惊四座。韦气英现在富禄乡中心小学任教,将侗族大歌引入课堂,既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又为侗族大歌的传播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了让侗族大歌这一民族珍贵传统音乐得以传承和发扬,柳州市文化局在广西侗族大歌发源地一一三江梅林乡新民中寨建立柳州市侗族大歌传承基地。根据当地浓郁的民族文化特点,传承基地引导群众积极开展活动,发挥“传承展示中心”的示范、辐射作用,侗族大歌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2000年以来,三江广泛开展“乡土文化进校园”活动,在广西率先把民族文化引进学校、引进课堂,从学校娃娃抓起,先后在新民小学、梅林中学、梅林小学、富禄中心小学、高安小学、三江县中学、县民族实验学校等试点,由试点学校制定《创办民族特色学校方案》,聘请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吴光祖、覃奶号等歌师和区市县级传承人以及民间艺人到学校传授侗族大歌。目前,三江县共有20所学校(班级)开展侗族大歌进校园活动,参与学生3600多人。

2018年3月17日,三江侗族自治县古宜镇多耶广场举行该县第三届侗族大歌比赛,从古稀老人到儿童学生,35支歌队近千人借此机会大展歌喉。三江侗族大歌以原汁原味的民族特色,期待各地艺术专家、学者前来进行调查研究,共同把这朵散发着芬芳的民间艺术之花进行挖掘、整理、开发,让它随着时代的进步绽放出更加鲜艳夺目的奇光异彩。

猜你喜欢

大歌三江侗族
三江之水天上来
它们的家乡——“三江源”
唱支侗族大歌献给党
侗族大歌传承的结构
——基于从江县侗族大歌传承实践的分析
三江并流
快乐童年——榕江侗族儿童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民间音乐类】 侗族大歌
侗族建筑博物馆——大利村
侗族养生防病抗衰老经验荟萃
广西民族音画《八桂大歌》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