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欠发达地区食品学科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与实践
——以贺州学院为例

2020-05-15商飞飞段振华

贺州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贺州高地广西

商飞飞,段振华

(贺州学院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广西 贺州 542899)

梅贻琦先生著名论断“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充分说明人才是高等学校学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才的引进、稳定和培养是高校发展的关键。人才的流动已经常态化,总体趋向于低薪酬地区向高薪酬地区、小城市向大城市、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恶劣环境向宜居环境流动的趋势。那么,影响人才流动的具体原因包含哪些方面呢?王文建[1]将影响高校人才引进的因素进行了详细归纳,包括了安家费、薪资、津贴、科研经费、实验条件、服务水平、学术氛围、学科水平、学校声誉、资源分配、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交通、高新产业、地区GDP、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科研成果转化、高校入学率、配偶及子女安置、户籍、政府人才津贴、社保体系等在内的20 余项内容。

作为欠发达地区的贺州,如何发掘自己的优势,弥补短板?如何在引才、稳才、育才方面打破瓶颈,创新人才的开发机制[2-3]?最终,形成策略、走出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是摆在我们面前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以贺州学院食品学科为例,总结其经验和做法,为今后的发展理清思路。

1 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的困境

贺州位于广西东北部,是距离自治区首府“南宁”最远的地市,现有人口 230 万,2018年 GDP 为602.6 亿元人民币,尽管较2017年同比增长9.8%,GDP 仍为倒数第一,与倒数第二的来宾相差108亿。贺州是我国广西的落后地市,仍长期处于欠发达地区的后发展阶段。作为区位优势不理想、五六线、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城市,再加上较低的基础教育水平和较差的医疗条件,使得人才引进工作尤其是高层次人才、有学术兼职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异常困难。

贺州学院现有在校生1.75 万人,专任教师800余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00 余人,正高级职称教师68 人,高学历和高职称教师比例非常低。贺州学院是在梧州师专基础上于2006年升为本科高校,由于升本时间不长,广西籍学生为主,导致我校知名度不高,加上缺少硕士研究生等培养资格,科研氛围不强,高水平的学科平台不多等原因,导致年轻人才流失严重,不稳定的教师队伍和高层次人才的缺乏严重制约着各学科的发展。

2 食品学科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与实践

2.1 人才引进、稳定与培养

人才是高校生存的命脉,我校近些年一直在探索和摸索欠发达地区发展过程中人才引进、稳定和培养的摸索和方法。三年前,通过给予高层次人才较高的安家费和科研启动经费,还可以引进一少部分优秀的青年人才;近三年,随着各地政府对人才的重视和全面“抢人才”的白热化阶段,处于欠发达地区后发展阶段的贺州,仅通过高薪引进高层次人才已完全不占优势。以食品学科为例:2014年引进博士2 人、2015年引进博士4 人、16年引进博士2人、17年引进博士 1 人、18年引进博士 0 人,高层次人才引进2015年刚有起色,2017年就面临困境,人才引进工作显得异常困难。

近一年,学校领导和食品学科所在学院领导通过多次同高层次人才谈心、走访调研、为人才制定发展规划,出台了稳才政策、培养政策和激励机制。以广西一流学科为依托,2018年、2019年食品学科人才引进又一次取得重大突破,引进博士4 名、硕士6 名、新增在职博士5 名,同时在引进团队方面有突破。

2.2 科学定位

广西是农业大省,食品千亿元产业又位居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加快推进的“14+10” 产业体系之首,贺州作为世界唯一的“长寿市”,有马蹄之乡、脐橙之乡、茗茶之乡、百年菜乡等美誉,也是粤港澳后花园。贺州学院立足地方,找准区位学科空白,重点布局农产品加工并发展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了发挥桂东北特色资源优势、突出特色,贺州学院将食品学科作为重点优先发展专业主攻方向定位在果蔬保鲜与加工领域,在人、才、物方面给予重点投入,该学科同广西大学制糖工程、北部湾大学水产品加工、广西科技大学食品生物化工错位发展,学科定位准确、有特色。

2.3 成立食品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院

贺州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是经贺州市编委会同意(贺编〔2014〕128 号)。学校于2014年11月设立的正处级科研机构(校人〔2014〕19 号),为了让想做科研的人才有平台、有事业,学校为研究院设置专职科研岗位,主要负责高水平成果产出和承担广西农业硕士(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学位培育点、广西果蔬保鲜和深加工研究院士工作站等已有平台的建设任务。

几年来,研究院采取一面建设,一面引人,一面培养年轻人才的务实建设思路,从无到有逐步壮大。研究院在建设现有的广西农业硕士(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学位培育点、广西高校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同时又努力创建新平台,营造科研氛围,为创新人才的引培稳提供良好的支撑条件。在科研领域,近三年,研究院新增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 项,省部级项目15 项(其中重点项目、广西科技厅与江苏科技厅联合资助项目4 项,人才项目1 项),地厅级及开放课题30 余项。食品研究院的设置和专职科研岗位的配备,为广西食品农产品加工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2.4 设立贺江学者特聘教授岗

2015年,学校为了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推进硕士点建设单位项目建设,全面推进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面向社会公开招聘贺州学院贺江学者(特聘专家岗),吸引学科带头人和高层次创新人才来我校全职工作,符合条件的贺江学者除了享受贺州学院高层次人才引进相应待遇以外,聘期内学校还会每年提供贺江学者特殊津贴。2015年食品学科成功引进1 名贺江学者特聘教授,为学科带头人。学科带头人的科研教学理念以及顶层设计,为我院食品科学专业的发展注入巨大能量,同时学科知名度和发展速度大幅提升。

2.5 建设自治区级人才小高地

广西人才小高地由自治区政府主导,人社厅主管,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分批建设了50 个左右自治区级人才小高地,该项目为广西区特有的人才项目,专门针对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引进。我院2015年获得了第六批自治区“果蔬保鲜和深加工研究”人才小高地。

建设期间,首先,利用小高地建设资金先后支持6 名年轻教师到江南大学、以色列农业农村部瓦肯尼农业研究中心、韩国江原大学、广西农科院等一流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3 个月以上的交流学习或合作博士后;为了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和把握学科前沿,每年支持教师参加学术交流会50 人次左右;另外,2016、2017年分别主办全国马蹄深加工与保鲜技术研讨会、全国首届莲藕及水生植物产业发展大会,2018年协办第二届食品营养与健康国际研讨会、第五届食品干燥国际研讨会、第六届中国休闲食品产业发展大会,其中在食品干燥国际研讨会中我院食品学科派出18 个学术报告,承担第七分会场“贺州学院专场”的任务;学术交流和主/协办会议,可提高贺州学院的知名度,同时贺州学院食品学科成为全国该学科领域发展中的一匹黑马,获得同行的认可。

其次,针对贺州地区高层次人才全职引进困难的现状,小高地负责人段振华教授发动全体成员以“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原则,面向全国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以共同申报省部级以上项目或共同开展横向课题或指导年轻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并发表SCI 高水平论文为考核要求,发动外部力量培养我院年轻教师快速成长。

最后,小高地每年年终拿出建设经费的10%对高水平论文、省部级以上项目、地厅级以上获奖进行激励,大大提高了教师科研的氛围和科研积极性。2016、2017、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分别为1、2、3 项目。小高地建设三年来在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引进、高水平成果取得、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时也为后期申报平台的获批奠定了坚实基础。

2.6 强化学科平台的申报和建设

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平台,而且也有很多年轻博士和教授还是愿意做学问的,因此学校重点抓平台建设,有了平台就有干事业的基础。食品学科是我校重中之重的学科,也是学校转型发展过程中优先发展的学科。近五年,食品学科通过优化整合,积极引进人才组建团队,集中人力、财力建设平台,目前形成了以“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专业硕士培育点、一流学科(培育)”等为主的育人平台和以“食品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院、院士工作站、人才小高地”为主的科研平台的大框架,简称“三院十一平台”。平台的搭建为高校教师提供了舞台。

表1 贺州学院食品学科“两院”

表2 贺州学院食品学科“十一平台”

2.7 发挥人才优势,服务地方产业

以食品研究院为依托,以广西果蔬保鲜和深加工研究人才小高地(以下简称果蔬小高地)为先锋,主动出击对接企业,对接地方。果蔬小高地依据“立足贺州、服务全区、面向东南亚和大湾区”的发展规划,近3年先后组织成员到贺州、桂林、梧州、肇庆、玉林、来宾、百色地市部分区县开展生产车间与生产线设计、产品开发、专题技术讲座、检测人员培训、现场指导等社会服务工作70 余场次、直接受益群众1800 余人,服务企业30 余家,另外依据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设立开放基金40 余项。小高地负责人段振华教授要求团队成员“科研项目来自生产一线,科技论文写到大地之上”。

3 总结与建议

学科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和平台,二者的有机结合就形成了人才基地。人才基地承载了学科带头人的理念、团队的协作、人才的引进、平台的建设以及相应的管理制度、激励制度,因此,建设好学科人才基地,发挥好人才基地的作用就需要创新人才基地的建设思路,这样人才的引进、培养、稳定和学科发展就会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建设好人才基地需要从以下6 方面内容努力:(1)机会年年有就看怎么抓。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基地的建设需要学校和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因此,各学科在做好本学科建设本职工作基础之上,即需要努力抓机遇,又需要打铁自身硬;(2)人才基地建设的根本就是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有了人就有了干事业的原动力,因此不惜一切代价,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集中力量办大事,学校层面高规格引进行业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非常重要;(3)人才有家庭、会生病、有感情,提升职能部门对人才的服务意识和水平是人才基地建设稳不稳定的根本保证;(4)人才基地建设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科平台。有了平台,人才就能发挥更大的才能,有了平台就能吸引更多的人才;(5)学校和学科的发展过程中总是要有人付出的,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不是长久的方法,因此学科和人才基地强有力的持续发展需要不断跟进的激励措施来保障。近几年我校为了更好鼓励人才能够出成果,学校和学院分别出台了《贺州学院高水平成果奖励办法》《广西一流学科激励办法》《广西果蔬保鲜和深加工研究人才小高地激励办法》《贺州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广西一流学科(培育)资助培养博士的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高水平成果、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激励、人才培养等办法,来提高人才的收入和存在感;(6)学科带头人带头树立公平机制,避免发展过程中某些不公平因素的长时间存在。食品学科所在的二级学院制定的激励措施一年一更新,大家公认的不合理政策来年集体讨论改进,避免不公平长期存在,提高人才基地的稳定性。

总之,下一步需要我们在保持现有工作思路的基础之上继续创新人才基地建设的路径,进而释放人才的潜能,提升学科竞争力。

猜你喜欢

贺州高地广西
广西贵港
游贺州紫云洞
燕晗高地
高地
印象贺州
实施“个十百千”工程 打造人才培养高地
苏格兰高地求生记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我的家乡最美之贺州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