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阅读能力培养探析
——以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为例

2020-05-15熹,姚

贺州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被调查者汉语言诗歌

刘 熹,姚 聪

(1.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重庆 400000;2.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 党委宣传部,重庆 400000)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国培养中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要基地,其阅读能力的培养更是非常重要。阅读教学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1]22,并要求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 万字以上。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方向学生将来大部分都要走上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工作岗位,该专业学生的阅读教学培养更是一个重点,以期他们走向工作岗位后真正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本文以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为例,探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面临的问题与课程改革尝试。

一、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阅读困境

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特别是师范教育专业的学生,其阅读习惯的培养和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关系到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和职业发展,也关系到作为师范生的他们在走上教师岗位后,对其学生教学的效果。而阅读作为一个普适性难题,也同样影响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基于此,笔者设计了一份集阅读现状、阅读习惯和阅读需求为内容的问卷,供2017 级汉语文学专业学生回答,收回214 份问卷。

(一)实际教学中的阅读问题调查

基于阅读问题的普遍性,笔者面向汉语言文学专业2017 级的学生进行了阅读问题的问卷调查。参与调查的学生数为214 人,提交合格问卷人数为214 人。问卷从阅读时间安排、月阅读书目数量、阅读书籍类型、阅读习惯自我评价、阅读预期、阅读效果检查形式等几个方面开展调查。根据问卷收集和数据统计,基于文学课堂教学的阅读问题有如下几个情况。

1.每天平均阅读时间

基于调查对象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阅读作为其课后自我学习的重要途径,该调查问卷在此问题中提供阅读时长选项较多。通过数据收集,其中1—2 小时、2—3 小时占比最大,总共为81.31%,这个数据比较能够反映该专业学生的基本阅读量。考虑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每个学期关于文学史学习的课程至少有2 门,而每门课都设置有读书笔记的要求,以及对课外书籍阅读有明确要求,再加上即使在行课天自由支配时间较少,但周末自由时段多,平均下来,学生花在阅读上的时间不足以支持其专业学习的要求。3—4 小时和4—8 小时的选项占比最小,都为2.8%,处在这个阅读时长段的被调查者都进行了进一步的回答。其中有调查者提及这么长时段的阅读是因为目前备考有关,在“读图书馆的书,和一些与考证相关的书”,更多会提及是在阅读“网络小说”。值得注意的是,低于1 小时这个选项有13.8%的占比,这部分被调查者在进一步回答中提及“基本很少阅读”“看有没有心情读书”“平时时间不够”“偶尔会阅读,现在的社会让人太浮躁了”“空闲的时候会看一点”“基本不阅读”等。作为阅读时长两端的被调查者,都没有将自己的专业学习与阅读建构联系。

图1 每天平均阅读时间

2.月平均阅读书本量

月平均阅读书本量占比分布与每天平均阅读时间结果一致,80%以上的学生平均阅读书目为1—2 本、3—5 本。阅读量明显增大的 6—8 本人数占比3.74%,低于1 本书人数占比10.75%。在平均每月阅读书本量6—8 这个选项中,有被调查者进一步回答指出量多的原因是“大多是杂志,自然科学类”,有一名调查者强调自己的阅读书本量是“其实高于10 本”。而低于1 本选项中,被调查者有强调“可能读不完一本,小说例外”,也有提到时间不够或“没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更多会提及“基本不借书”“基本不看书”等。

3.阅读习惯养成类问题

图2 每月平均阅读书本量

该调查问卷中以是否养成了阅读习惯、阅读习惯养成是在哪个阶段、是什么促成了阅读习惯养成这三个问题作为一个版块,了解被调查者对阅读的自我评价和大学学习与阅读之间的关系。其中,有76.64%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调查学生何时养成阅读习惯的题目中,有12.62%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还没有养成阅读习惯;而小学阶段是被调查者认为养成阅读习惯最多的时期,占比31.31%。关于阅读习惯养成这类问题展现了被调查者在大学专业学习阶段,阅读观念和阅读习惯并没有改变太多,体现了被调查者仍然没有将专业学习与阅读进行有机联系。特别是在被调查者回答阅读养成阶段的重要因素这个问题时,绝大多数被调查者回答的原因是兴趣,认为与学习本身相关的不足十人。

图3 阅读习惯养成阶段

4.当前阅读障碍与教师参与类问题

该调查问卷中以目前妨碍阅读因素、教师介入指导情况、对阅读进行定性评价的方式为一组,了解被调查者当下的阅读困境和认可的教师参与方式。其中缺乏读书氛围被重复提及次数最多,其次为缺乏主观意愿和阅读习惯。比较有意思的是,被调查者认为“课业压力大、时间不够”是排名第三阻碍阅读的因素,“缺乏专业指导”是最少被提及的一个因素。无论是将阅读与专业学习对立,还是没有意识到阅读是专业学习一个重要部分,都凸显了学生在进行专业学习时,阅读量的不足和自主学习意识的缺乏。

图4 目前妨碍阅读的因素

而在关于阅读活动的教师参与程度的排序调查中,“自由阅读,自由讨论”一项被最多调查者排列在第一位,其次为“老师提出问题,引导主题讨论”,然后为“老师讲解”,最后是“不需要老师介入”。从该题目的排列顺序可以看出,被调查者更多倾向于来自兴趣的自由阅读,较排斥以教师为主导的阅读指导。另一个方面也显示了被调查者的专业学习未能与阅读进行联系。

最后关于阅读定性考查方式的回答中,也呈现了这个特点。以较为自由、更多兴趣导向的读书交流获得最多选择,而教师介入较多的课堂考查选择人数最少。有趣的是,图书馆作为一个中介,在学生的选择中比较具有良好的印象。

(二)基于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阅读问题

近几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这两个文件推动了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步伐,也引导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方向。汉语言文学专业在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从知识型的文学思潮、文学作品等传授转向进一步注重人文素养培养与职业基本能力培养,包括阅读能力、沟通与交流能力、持续学习能力等。其中,阅读对于培养高校文科专业大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拓展专业知识视野,理解社会历史,以及提高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的积极意义,不言而喻。

图5 阅读活动的教师参与度排序

图6 阅读定性评价方式

以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为例来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即文学运动文学思潮与作家作品。对于当下应用型转向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而言,关于作家作品的理解和把握成为这门课程的授课重点。而要学好中国现当代文学这门文学课程,关键点就在于需要学生认真阅读文本,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自己对于文本的一个最基本的认识和把握,才能逐渐提升学生分析和把握作品的能力,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但在目前的实际教学中,学生阅读环节的缺失或者不足,与阅读自身重要性形成失衡。首先,基于高校课程改革,大量课程课时减少,其中,中国现当代文学课时由136 课时减少为68 课时。课时减少使得课堂上用于阅读的时间减少,阅读这项工作完全放在学生课余时间。阅读缺乏课堂上的强制性,学生较难广泛进行深层次阅读。其次,电子产品和设备对于学生具有更大的诱惑。从电脑、手机到电子阅读器,给读者提供了最大限度的便捷,同时也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娱乐。特别是“读图时代”的来临形成了当下文化中的图像优势,学生更多愿意选择影视作品或游戏,而非传统阅读。最后,当碎片化、娱乐化阅读占据优势后,越来越多的学生放弃包括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内的经典文学阅读,转而选择轻松的大众读物。经典阅读的缺失不仅仅是普通高校出现的问题,也是一个全球化问题。美国学者哈罗德·布鲁姆1994年出版的《西方正典》,正是基于全球性经典传统阅读缺失的情况。而中国教育界每年亦有大量论文进行讨论,相关研究进行探讨。

二、以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课堂改革为中心的多维度阅读实践

通过问卷调查以及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中的阅读问题解析,当前阅读环境的缺失、课堂教学的课时不够以及学生对阅读的忽视,特别是未能建立专业学习与阅读之间的有机关系是当前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课堂改革需要面对的问题。基于此,教学改革尝试以课堂为中心的多维度阅读实践。

(一)建构以文本细读为主体的课堂教学

基于当前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课时减缩情况,课堂教学尝试以文学作品细读的教授方式改善课时安排不够与阅读缺失的问题。文本细读本是英美新批评这支文学理论流派的文学研究方法,在20世纪特别是二战以后,文本细读被广泛用于美国大学的文学课堂[2]13-15。以文本细读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中,课时主体以作品的解读和教授为重,辅以文学史知识,并通过文本的解读来感性认知文学史知识。

比如教师在讲授鲁迅这一章时,大体介绍鲁迅生平后立即进入对《狂人日记》的文本细读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共同阅读文本细节,共同分解《狂人日记》叙述线索:从外部环境到家庭环境再到狂人的自我审视,从而让学生理解《狂人日记》的文学价值和革命意义。狂人由疑惑外界人群的异常行为推断出整个村子都在吃人; 回到本以为安全的家后,狂人由医生的暗示、过往家庭教育中“易子而食”“食肉寝皮”推断出家族血缘之间的吃人行为;通过既然管理家中大小事务的母亲和哥哥都吃过人肉,那身在家庭关系中的自己也必然吃过人肉的逻辑推理。而正是基于这条层层推进的故事叙述线索的清理,同学们才能理解“救救孩子”这简单的四个字所包含的深沉社会含义和鲁迅的深思。建构以文本细读为主的课堂,教师能够通过课堂教学演示和实践文本细读的阅读方法,形成师生共读的环境,并及时解决学生深入阅读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再比如关于现代诗歌这个知识板块的教学,同样由于课时有限,以时间为线索来讲授的模式较难实现。此外,诗歌知识板块教学的重要性除了其自身的文学史价值外,还体现在学生在将来的教学生涯中,诗歌讲授也是其非常重要的教学部分。综合诗歌这一文学体裁的特性和学生的应用型教学要求,课堂教学将重点放在诗歌语言的鉴赏及变化分析上。首先,清理现代白话诗歌与传统古典诗歌之间的差异,从而让学生理解语言使用本身的变化。基于此,课堂教学选取一名在诗歌语言使用上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作家戴望舒,以其被称为“为新诗的音节开了新的纪元”的诗歌《我底记忆》为主要讲授对象,然后从语言变化层面来串联现代诗歌重要的文本和阶段性的变革。比如白话自由体诗歌第一人胡适的《两只蝴蝶》,语言直白、散文化程度高。胡适的诗歌虽然打破了白话不能写诗的困境,但也造成了诗歌走入浅白的误区。所以稍后出现的新月诗派提出了用格律来改善白话诗歌的主张,以徐志摩的《雪花的快乐》为例让学生理解诗歌语言的音乐美。同时介绍后期创造社诗歌主张的音乐性,理解诗歌语言与情绪表达之间的关系。经过直观的诗歌文本对比分析,学生能够感性认知戴望舒诗歌语言口语化和散文美的含义,也同时能够把握现代白话诗歌的文学史发展脉络。

(二)有效结合新媒体推动经典阅读与提升课堂活跃度

当下的新媒体时代与图像时代从一个层面上冲击了经典阅读,但另一个现象是借助新媒体同样可以推广经典阅读。在有限的课堂上,以影视作品或多样化新媒体形式进行经典阅读推广,融合经典阅读与新媒体之间的缝隙,甚至有助于经典阅读的推广。

以讲授汪曾祺的《受戒》为例,汪曾祺的作品已经被“被各个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选用,但据说教学过程并不令人满意,‘因为文字太过于平淡无奇,近乎流水账的叙述风格,丝毫引不起师生的兴致,一篇好文章时常处于被闲置的境地’”[3]45-47,如何让学生认知汪曾祺作品的灵性特点成为一个关键。在讲授《受戒》的过程中,教师先预先布置同学看《受戒》小说原文以及由刘睿理导演的微电影,在课堂上引导同学们通过对比相近的细节来感受汪曾祺语言文字的魅力。比如以《受戒》主人公小英子和明海的朦胧爱情叙述为例,电影的表达是具象的、明确的,人物之间的爱情线索十分明晰。而小说中描写这份懵懂爱情有这样一段话:“她挎着一篮子荸荠回去了,在柔软的田埂上留了一串脚印。明海看着她的脚印,傻了。五个小小的趾头,脚掌平平的,脚跟细细的,脚弓部分缺了一块。明海身上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他觉得心里痒痒的。这一串美丽的脚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乱了”[4]93。汪曾祺用系列短句所形容的脚印,事实上与大众的普通脚印没有区别,但正是因为强调突出了普通脚印在明海心中的特别,反而勾勒出了明海心中升腾的爱意。更重要的是,当明海心中升腾爱意时,小英子本身是缺席的,而肉身的缺席让可能会显得沉重的爱情变得轻盈,符合汪曾祺《受戒》营造的整体氛围。

(三)推广第二课堂形成阅读集群

基于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学生更加接受自由度高的阅读形式。包括在调查“需要老师进行什么样的阅读指导”这一问题时,学生更加倾向于自由阅读和自由讨论,而在调查阅读定性考查方式的选项中,学生对读书交流会的接受度最高。从学生的阅读预期出发,教师可以借助社团、工作室等推广第二课堂,形成良好阅读氛围。此外,课堂教学课时虽然有限,但学生课余时间较多,通过展开社团活动推动主题阅读、深层次阅读、阅读沙龙等形式,增强阅读氛围,扩展阅读功效。另一方面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未能将课后阅读与专业学习进行有机联系的问题。

比如在文字写作类社团可以推动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联系;语言类工作室可以推动阅读与表达之间的联系。再进一步推广阅读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增强阅读氛围,培养自主多样的阅读习惯。笔者在本校担任一个读书社团的指导老师,该社团每月进行一次素质拓展活动,由成员进行书籍分享,并通过承办校级书评大赛将阅读仪式化。校级书评大赛评奖分为两个阶段: 初选阶段选出较好的10 篇书评;终选阶段在颁奖现场完成,由入选的10 位作者现场进行书评分享,到场观众民主投票完成一、二、三等奖的分配。这种多样的阅读活动展开一定程度促进了学生的自主阅读和深度阅读。

另外,基于学生对图书馆这个公共阅读空间的接受度高,同时当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活动时,也更加依赖图书馆,所以联动图书馆开展阅读活动,不仅可以建构良好的阅读氛围,也能够进一步增强学生课外阅读与专业学习的有意识联系。以南京大学为例,该校自2006年起将阅读文化建设提升到文化育人的战略高度,集全校之力构建“悦读经典计划”育人路径,开展“悦读”(第二课堂读书活动)育人模块,创建200 余门层次递进、线上线下协同的“悦读”课程群,成果应用以来,已有13200 位本科生受益,学生阅读主动性显著提升,2017年全校人均图书借阅量较 2009年增长近 2 倍[5]。

(四)适当改革课程考核体系,增强阅读的强制性

基于问卷调查结果,学生未能将自主阅读的行为与专业学习进行联系是一个普遍问题,而加强学生的阅读意识,让学生建构阅读与专业学习之间的有机联系,是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关键。多层次和多元化的课程考核体系改革,有助于学生自主阅读意识的建构。

以笔者所讲授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为例,现有的平时成绩组成已经包括了读书笔记部分,可继续增强对读书笔记的要求,通过有系统的开列书单、指定读书笔记字数、指定读书笔记形成样式来强化自主阅读。此外,可以通过背诵默写来强化阅读,如在学期末的课堂上,随堂默写教师指定篇目和学生自学篇目,作为最终成绩的考核部分。如逐步改革学分,通过默写考试的形式获得相应学分。同时进一步开发阅读类新媒体考核软件,增加阅读考察的多样性。以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为例,文学院从2008年开始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中开展“古典诗词500 首背诵过级”,通过开发过级考试软件、学分获得等方式,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古典诗词阅读,截至2016年有2 万余人次参加了各级考试。而中山大学中文系的本科生培养一直将写作与阅读挂钩,将本科二年级写作8 篇读书报告并择其一篇参加读书报告会汇报作为修取学分的一个部分,2019年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虽将二年级“8 篇书评写作”更名为“4 篇小论文写作”,但明确要求四篇论文分属不同学科。此外,中央戏剧学院设置的“文学阅读口试”这样的考试形式,也有助于调动学生的自主阅读以及阅读深度。

三、结 语

以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课堂改革为中心的多维度阅读实践,包括采取课堂以文本细读为主体的教授法;包括考核方式改革,如融入背诵考核,以背诵带动阅读,增强强制性;包括在相关学生社团开展小规模试验,将阅读与表达结合;包括进一步借助新媒体开发阅读考核软件,多维度促进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阅读教学改革。这些可行性解决方案希望能够在新媒体与图像化时代推动阅读,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和人才培养质量。同时,阅读也不仅仅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必须获得的能力,它同样具备较强的普遍性。这样的阅读普及不仅仅从汉语言文学专业,也能够推广至广告学、网络与新媒体等专业。借助于文学相关的课程,如中外文学名著导读、近现代中外文学、大学语文等,普及更多专业,增强人文素养培养以及基础能力建构,以培养学生的终身阅读能力和持续学习能力,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建设,推动校园阅读。

猜你喜欢

被调查者汉语言诗歌
诗歌不除外
一个可供选择的全随机化模型
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国家级一流专业 汉语言文学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00后阅读偏好的三大特点
诗歌岛·八面来风
汉语言文学学习策略浅谈
试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要性及策略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