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进行课例反思

2020-05-14张玉英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0年4期
关键词:本味本心

张玉英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叶澜教授也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由此可见,反思在教师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然而,何谓反思?反思又该如何进行呢?笔者认为就教育工作者而言,所谓反思就是指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活动及其潜在的教育观念重新认识的过程。那么反思又该如何进行呢?作为一线教师,一节一节的课是我们教育实践活动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下面以一个课例反思过程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认识。

一、课例反思过程描述

1.利用优化一览表呈现反思前后课例相关项目点的变化

2.依据优化一览表进行优化项目点的逐点解析

(1)优化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它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因此要想优化课堂,必先要优化教学设计。

①优化教学目标设计

优化教学设计,应先从优化教学目标始,之所以最终将教学目标确定为研读课文《河中石兽》及其他文言短篇小故事,探究其中蕴含的道理,加深对“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这一危害的认识,从而树立做事全面思考的良好意识。一是因为这个目标相对于任教班级语文学习基础相对薄弱的学情来说,接受起来难度没有那么大,不会给学生带来过重的学习负担;二是因为这个目标相比于第一稿目标更注重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倾向于在课堂主渠道培养学生基于工具性素养基础上的人文素养。

②优化教学流程设计

目标确定了,接下来就是设计教学流程了。语文特级教师王君老师认为:一个好的课堂应该是骨骼清奇,眉清目秀的课。也就是说应该是精简教学目标、凝练教学线条、整合教学板塊、减慢教学节奏的课。只有这样放慢了教学脚步的课,才有可能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和思考自由。也唯有如此地给课堂进行“瘦身”,课堂的“高效”也才能得以有效实现。

因此,在第二稿设计中,我将第一稿中对《河中石兽》的繁琐分析简化为如下两个学习任务:

任务一:研读课文《河中石兽》,完成下面表格。

任务二:在研读课文的基础上,完成填空。

课文《河中石兽》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说明了做任何事情都不能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并且将上述任务前置为课前阅读,而主体教学环节的课中阅读则遵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用“单篇阅读,提炼道理;比较阅读,深化认识;整合阅读,提升认识”三个递进的教学板块进行了重构。

这样整合后,教学线条就变得更凝练了,留给学生读书、思考、交流的时间也就更多了,板块减少了,课堂上呈现出来的学生学习的效果却有所提升。

③优化导语、结语设计

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而富有启发性的导入语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所以一节课导入语设计的精致与否直接影响着整节课的教学效果。好的导入设计除了有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的作用外,还应具有吸引学生注意、沟通师生情感、明确教学目的、确定全课基调的作用。

因此,在第二稿导语设计中,我先是抛出了一个问题:一定要问为什么读书?借此吸引学生注意,引发学生思考,启迪学生思维。

接着通过出示“书,是黑暗里,一盏一盏的灯”这一张毅给出的答案,达到沟通师生情感的作用。

最后,用这样一段话来导入课题:有的书的确挺难读的,比如凝结着先人智慧的文言文,然而就像敲开坚果坚硬的外壳就能获取甜美的果仁一样,我们突破文言文的文字障碍也能从一个个小故事中收获到大大的道理。从而实现导语激发学习兴趣、明确教学目的、确定全课基调的作用。

良好的课堂结语设计可以激起学生的思维高潮,产生画龙点睛、余味无穷、启迪智慧的效果。本课结语设计回扣导语,旨在收束全课同时能够激发学生如何 “古为今用”的思考。

更改后的导语、结语设计充分强调了阅读对于涵养精神、奠基人生的重要价值和意义,致力于在深度和广度两个层面上扩大语文课程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

④优化资源供给方式

“全学科阅读”是一个重要教学理念,阅读行为应涵盖各学科、贯穿学习全过程,而不应囿于课堂的40分钟。

因此在第二稿设计中增加了课前阅读材料和课后阅读材料的供给,课前阅读材料是课文《河中石兽》,课后阅读材料是《正午牡丹》,这样就将阅读材料在篇目数量上增加到了6篇。

6篇材料前有铺垫,后有延伸,不仅在阅读量上有所增加,而且就资源在学习全过程中的介入方面也进行了改善。由于6则材料内容不同,能够说明的角度也不同,因此通过单篇阅读、比较阅读、整合阅读等有梯度的支架搭建使零散的单个阅读材料形成集群效应,让一般的阅读成为了更有意义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

(2)优化课堂组织形式

好的教学设计只有辅以更灵活的课堂组织形式才能更有效地实施,也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第二稿教学设计在如何设计小组活动任务及促进小组合作实效性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在第二稿中,首先将环节一“单篇阅读,提炼道理”的学习任务进行了以小组为单位的任务分配,1-3组重点研读《河间游僧》,4-5组重点研读《东施效颦》,6-8组重点研读《郑人逃暑》,9-10组重点研读《刻舟求剑》。

然后针对每一小组的任务又在组内进行了任务切割,并且在小组展示环节要求在小组内人人参与展示,如可以安排A同学负责朗读短文,B同学负责翻译课文,C同学负责提炼道理等。

由于学校班级采取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方式进行小组建设,每个小组又根据学生在学业上的表现将学生分为A、B、C三层。上述教学行为的调整保证了每层学生都能受到关注,都能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3)优化课堂评价机制

基于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不应该成为打击学生学习信心的武器的定位,学校的小组评价系统,为了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赋分的权重上向他们做了一定程度的倾斜。

为了更有效地发挥小组评价的激励作用,在第二稿设计中我将小组积分贯穿了课堂活动的全始终,积极参与小组展示的小组加分,积极回答问题的小组加分。

这种及时的反馈,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调整了学生的学习行为,保障了小组间的良性竞争和小组内的精诚合作。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大大提高,而且在这种你追我赶的氛围中,学生思维的广度、宽度、深度也有提高。

3.梳理在此次反思过程中获得的教育观念层面的新认识

通过上述反思过程,笔者在感受最深的是如下三个关键词:本位、本味、本心。

如上所述,前后两稿设计在课题、教学目标、教学流程、導语结语、课堂组织形式、资源供给方式、课堂评价方式等方面均做了一些优化。

透过现象,不难看出这些变化折射的是对于教学本位认识的变化。

变化一:由学科本位到学生本位。

变化二:由能力本位到素养本位。

变化三:由工具素养本位到人文素养本位。

关于教学本位的认识,深刻地影响着课堂的样貌。只有深刻地理解了教育“立德树人”的总目标,也才能还语文课堂本味。语文课堂的本味应该是通过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用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在深度和广度上发挥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找准本位,烹出本味,关键还在于要坚守本心,即要肩负起做好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的使命与担当。

二、关于课例反思的认识

1.课例反思的流程

基于上面的课例分享,笔者认为一个完整的课例反思应包含如下几个环节,遵循如下的流程。

完成优化一览表—进行优化项目点的逐点解析—梳理获得的教育观念层面的新认识。

2.如此反思的必要性

一项关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研究表明,教师能否综合、娴熟运用实践性知识是一位教师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路标。

什么是“教师实践性知识”?教师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进行反思和提炼后形成的,并通过自己的行动做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

教师实践性知识包括“其关于自我的知识、关于科目的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关于教育情境的知识四个方面的内容。而这四个方面的内容都受到更上位的、对教育本质之信念的影响。”由此可见,对教育本质之信念(即对教育教学的认识)的因素对于教师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影响巨大。

而且,研究对教育本质之信念因素还有利于教师的“双路径学习”,即不仅考虑决定结果的行动策略,而且考虑其更上位的信念因素。无疑,“双路径学习”会在更大程度上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作者通联:北京陈经纶中学嘉铭分校]

猜你喜欢

本味本心
跨年时 有所思
Just the ticket 一张票的温度
一人一心一山一茶
关于本心
鲁迅《墓碣文》的别一种解读
遵从本心的勇敢者
如何将物理的“味”融入课堂教学
催生“本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