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高校智库服务“双一流”建设的SWOT分析

2020-05-14吴海波朱文芝陈天玉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20年1期
关键词:双一流服务

吴海波 朱文芝 陈天玉

摘要:[目的/意义]探寻新型高校智库服务“双一流”建设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方法/过程]利用文献研究法和层次分析法,探讨新型高校智库服务“双一流”建设在优势、劣势、机遇、挑战等4个方面的具体体现,并针对劣势与挑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结果/结论]高校应根据自身发展现状,采取差异化战略定位和多元化建设路径,紧抓优势与机遇、直面劣势与挑战,通过提高服务能力、加强内涵建设、完善评价机制、重视人才培养、强化协同研究等方式,推动新型高校智库全方位服务好“双一流”建设。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  新型高校智库  服务  SWOT

分类号:G521

DOI: 10.19318/j.cnki.issn.2096-1634.2020.01.01

1  前言

2015年10月24日,國务院印发关于《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提出要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以《总体方案》为依据,2017年1月25日,教育部等三部委联合下发“双一流”建设实施办法,要求各高校动员各方力量积极参与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毫无保留地为建设目标与建设计划贡献才智。

“双一流”及其建设方案的提出,为新型高校智库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但新型高校智库在如何服务好“双一流”建设方面也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一方面,新型高校智库作为高校人才聚集地与科研重地,在人才、资金、技术、对外交流等方面对于助推“双一流”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天然优势,但另一方面,重科研轻教学、重理论轻运用的发展现状也使得新型高校智库在服务“双一流”建设过程中面临众多挑战。

2  新型高校智库与“双一流”建设的互动关系

新型高校智库建设和“双一流”建设都是党和政府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实现高效有序发展而确立的重大国家战略,是近年来全国各高校提升自身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和发展目标,同时也是其加强自身内涵建设的有效途径,日益为各高校所重视。二者在构建机理方面有着一致性,同时又是微观与宏观、从属与引领、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那么,什么是“新型高校智库”?新型高校智库就是以国家、地方、行业、企业以及高校自身的战略发展问题和民众共同关心、关注的重大公共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服务党、国家、政府、企业和高校的科学民主依法决策为宗旨而建立的非营利性决策咨询研究机构。与官方及民间智库相比,新型高校智库具有学科领先、精英集中、资源庞大且综合性强等特点[1]。或者也可以看成是依托高校各专业、各学科领域的优质人才资源组建的以研究各种政策并服务社会为己任的现代专业思想库和智囊团[2]。从世界各国高校智库的发展现状来看,新型高校智库的“新”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功能定位新。与官方及民间智库不同的是,新型高校智库更加突出在战略研究、政策建言、人才培养、舆论引导和公共外交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它与其他智库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其功能除了为国家、地方及高校本身的发展建言献策以外,还承担着一般性科学研究及人才培养等多重任务。二是研究手段和方法新。在研究手段和方法的运用上,新型高校智库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人文社科类研究手段与方法,而是借助统计分析、案例集成、模拟仿真、实验计算等自然科学常用的手段和方法,围绕党和国家及民众普遍关心、关注的重大战略性、紧迫性问题开展数字化、前瞻性、创新性和实用性研究。三是组织形式新。与一般的科研组织强调理论研究不同,新型高校智库既有以学者为核心而建立的智库咨政研究团队,也有以成果运用为目的而搭建的科研成果转化中心。上述多元化的功能特点正是新型高校智库服务“双一流”建设的基础和根本。

什么又是“双一流”建设?所谓“双一流”,就是指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国务院提出的又一国家战略。而所谓“双一流”建设,就是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3]。由此可见,“双一流”不仅是一个量的概念,同时更是质的目标;不仅要求质量上乘,同时还要求性质独特(符合中国特色);不仅要支撑国家战略,同时还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总之,“双一流”既是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高等教育的建设目标,同时也是实现国家重大战略的方法和手段。

上述情况表明,作为为国家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的智库组织,新型高校智库的功能定位与“双一流”建设的目标定位有诸多契合点,两者有着天然的联系。首先,它们都以高等院校为根基和依托,是体现高等院校学术软实力和国际国内竞争力的两个不同指标和不同方面。其次,各自的功能定位又决定了两者之间存在服务与被服务的相互关系。“双一流”建设是目标,是近期各高校为创新内涵价值、服务国家社会、提升综合实力而确立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同时更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并最终使其屹立于世界教育之林而确立的重大战略性发展目标。而新型高校智库则是助推我国高等教育早日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的手段、途径、方法与桥梁;是推动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循序渐进的核心手段;是引领高校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实现创新有序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助推高校学科建设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方法;是连通校企协同发展和中外友好合作交流的友谊桥梁。中国人民大学的“重阳金融研究院”、北京大学的“国家发展研究院”、复旦大学的“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南京大学的“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以及浙江大学的“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等,都充分体现了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总之,以践行大学职能为载体的新型高校智库将始终服从和服务于“双一流”建设的发展目标;反言之,在相当长时间内,“双一流”建设则必将是新型高校智库服务的目标与助力的对象。

3  新型高校智库服务“双一流”建设的SWTO分析

实践表明,定位清晰的新型高校智库在服务“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在人才、资源、体制、机制等方面面临许多难得的机遇,但同时也存在诸多劣势与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若干方面。

3.1  新型高校智库服务“双一流”建设的优势

“双一流”建设首先要求高校必须具有世界一流的学科,而世界一流的学科则内在地要求高校所具备的学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对外合作与交流等方面必须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人才培养方面,“双一流”建设强调的是以实践为引领、以理论为依托,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培养跨学科、跨专业的复合型、实践型、运用型、创新型且为社会高度认可的高等级人才;在科学研究方面,“双一流”建设强调的是校企的协同创新与科研成果的转化与运用;在社会服务方面,“双一流”建设强调的是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和高校在科学指导与决策咨询方面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职能;在文化传承方面,“双一流”建设强调的是高校必须拥有特色鲜明的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在对外合作与交流方面,“双一流”建设强调的是高校的积极参与和中外的合作共赢。对照“双一流”建设的目标要求和新型高校智库的功能定位,不难发现,新型高校智库与“双一流”建设可谓相得益彰,新型高校智库服务“双一流”建设优势明显。

作为汇聚了众多优质资源的科研重地与实践基地,新型高校智库具有学术研究独立、研究实力雄厚、成果产出丰硕、人才培养一流、服务社会靠谱、传承文化深入、对外交流广泛等众多天然优势[4] ,这些优势恰恰正是推动高校“双一流”建设实现快速健康发展不可多得的支撑力量。

3.2  新型高校智库服务“双一流”建设的劣势

不可否认,新型高校智库在服务“双一流”建设过程中确实优势明显、作用突出。但新型高校智库的现实发展状况及其功能定位,也明显暴露了其诸多劣势与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3.2.1  重理论轻运用的成果评价机制局限了新型高校智库的功效性  当前,大多数高校或者说纵向项目的结题还是以论文发表数量和一定的质量作为评判新型高校智库优劣好坏的重要依据。受此评价机制影响,大部分智库学者的关注点依然放在能否发表高级别论文的数量上,因为数量和一定的质量是评判最终研究成果优劣好坏的主要依据,而不是成果的转化和运用,因此,大部分智库学者对于成果的转化和运用根本不关注或关注较少。这种“避重就轻”或者叫作“本末倒置”的评判标准和评价依据使新型高校智库在服务“双一流”建设过程中迷失了正确的方向,没能将其所具备的理论性研究优势转化为实践运用能力,导致其基本功能的发挥出现偏差乃至受限。

3.2.2  单一的人员结构影响了新型高校智库的协同性  从新型高校智库现有研究人员的组成结构来看,它们大多数为高校自有教师,其专业背景、学术经历、研究兴趣、研究方向较为类似。受各种体制机制和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校外人员要想融入新型高校智库团队可谓难上加难;与此同时,在没有行政力量的干预和帮助下,新型高校智库成员企图承接企业或政府部门的委托项目同样也是阻力重重。这就是为什么企业或政府部门找新型高校智库团队合作容易,而新型高校智库团队反过来找企业或政府部门合作则难上加难的原因所在。这势必导致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跨行业的协同研究成为一句空话。然而“双一流”建设所要求的恰恰是新型高校智库与政府决策部门和社会实践领域的跨部门、跨领域、跨行业、跨学科合作,即在发挥新型高校智库在理论基础、分析方法、研究平台、科研队伍等优势的基础上,进行多维度、多角度、多层次的协同研究[5]。

3.2.3  研究速度的滞后制约了新型高校智库的时效性  现实表明,大多数新型高校智库学者注重理论分析却脱离实践运用,他们擅长通过“慢工出细活”的研究方式开展项目研究。一个经费资助几万到几十万的研究课题,短则需要一两年,长则需要三五年时间才能完成,这与“双一流”建设所要求的“短、平、快”需求可谓大相径庭,乃至背道而驰。现实中的新型高校智库学者们往往喜欢咬文嚼字、上下推敲,追求的是理论上的精准研判、深入挖掘和深度分析,却往往忽略了研究成果的可行性、时效性与应用性,对“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紧迫性问题关注不够或者反应缓慢,在服务“双一流”建设方面,其研究成果难以满足时效性要求[4]。

3.2.4  传播渠道的不畅限制了新型高校智库的影响力  任何时候都必须记住,新型高校智库不是一个纯理论性研究机构,而是一个为政府、企业或学校决策提供理论指导和智力支持的智囊团。它的主要职责不是单纯地从事默默无闻的科学研究,而是对现实问题的深邃洞察并将科研成果通过转化的方式广泛传播、运用。因此,新型高校智库不仅要重视对现实问题的研究,更要懂得如何将研究成果及时传播、转化出去,尽快将理论研究转化为现实成果,并将现实成果运用于生产生活实践或指导生产生活实践。然而,现阶段为数不少的新型高校智库在成果的传播、转化和运用方面还有待加强。有的智库甚至还未能建立自己独立的网站,也没有创办自己独具特色的专业刊物,承办的各种学术会议与论坛也很少,对外交流也处于“自娱自乐”阶段,这势必导致其不能及时、有效地传播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从而影响了它在引导公共舆论和政府、企业或学校决策方面的话语权。研究成果无法转化为政府、企业或学校决策,某种程度上反映的正是新型高校智库影响力的不足与话语权的欠缺[5]。

3.3  新型高校智库服务“双一流”建设面临的机遇

3.3.1 “双一流”建设方案为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提供了契机  “双一流”建设方案客观上要求各高校关注并重视新型高校智库建设。“双一流”建设方案指出,为了在21世纪中叶尽快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我国将着力打造一批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影响力的新型高校智库,提高其服務国家和社会的决策能力。由此可见,在全国上下大张旗鼓地推动“双一流”建设的今天,加强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是时代赋予全国各高校的重要历史使命,不仅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更有其重要性和紧迫性。

3.3.2  “双一流”建设目标为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指明了方向  “双一流”建设目标不仅强调高校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同时更强调学科的重要性。如果说综合实力和影响力是“面”,学科则是“点”。点是面的基础和构成,没有点的强大,就不可能有面的一流。《总体方案》指出:要建设“双一流”,高校必须从学科结构、发展方向、建设重点、组织模式等方面加强学科建设。“双一流”建设对学科发展提出的上述要求恰恰与新型高校智库在学科建设方面的发展方向高度吻合。也就是说,以学科构成为基础并重视学科研究的新型高校智库未来能否取得预期建设效果,重视学科建设是关键[6]。由此可见,“双一流”建设目标实质上为新型高校智库建设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3.3.3 “双一流”建设方案引导新型高校智库提升服务能力  “双一流”建设方案要求高校突出建设实效,即要求各高校通过评价体制机制的创新来激发其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以此引导各高校不断优化办学条件并提升办学水平和办学能力。这实际上为新型高校智库提升服务能力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参照。简单而言,就是必须以激发智库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为目标,以构建和完善智库成果评价指标体系和指标权重为手段,高度重视新型高校智库的建设实效,从而最终达到提升新型高校智库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的目的。

3.4  新型高校智库服务“双一流”建设面临的挑战

3.4.1 “双一流”建设对新型高校智库提出了更高标准  “双一流”建设方案指出,要引导和支持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瞄准世界一流,汇聚优质资源,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加快走向世界一流[3]。由此可见,包括新型高校智库在内的高校各部门、各单位必须以“世界一流”为发展目标,也只有瞄准“世界一流”,未来才有发展前途和希望,这实质上也是对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提出了更高标准,尤其在战略的研究、决策的建言、舆论的引导、人才的培养与成果的转化与运用等方面,未来新型高校智库应该向更高标准看齐,成为助推高水平大学迈向“世界一流”的助力器和“催化剂”。然而,从当前的发展形势与发展现状来看,为数众多的新型高校智库目前还远达不到上述要求,尤其在战略的研究、决策的建言、舆论的引导和成果运用方面还差距甚远,还无法在高校“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3.4.2 “双一流”建设对新型高校智库提出了更高要求  “双一流”建设方案客观上要求新型高校智库在政策建言、人才培养、舆论引导等方面发挥特有的作用,然而现实情况并非如此。从现有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大多数新型高校智库功能定位还是不清晰,还未能认清新型高校智库与一般性科研机构的联系与区别,有的甚至将高校新型智库等同于一般性研究机构,导致其职责依然以基础理论研究和一般性学术研究为主[7]。在此情况下,势必要求新型高校智库必须确立新的且更符合“双一流”建设需要的功能定位,将政府战略性、政策性问题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注重研究成果的针对性、实践性与应用性,使其能够为政府决策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7]。

4  推动新型高校智库服务“双一流”建设的对策建议

“双一流”建设为新型高校智库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使其面临诸多挑战。高校应根据自身发展现状,采取差异化战略定位和多元化建设路径,紧抓机遇、直面挑战,通过提高服务能力、加强建设、完善评价体系、重视人才培养、强化协同研究等方式,推动新型高校智库进一步服务好“双一流”建设。

4.1  努力提升新型高校智库的服务能力

服务能力是基础和根本。要想提升新型高校智库的服务能力,应重点做好两方面的工作。第一,明确新型高校智库的目标定位与主攻方向,以开展实用性强、运用性广、推广性好、创新性优的研究成果为目的,为“双一流”建设做好决策、咨询及理论指导服务,为高校科学民主决策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發挥好智囊团和参谋库的作用。第二,突出问题导向与问题意识,主动适应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内在需求,聚焦事关战略研究、人才培养、舆论引导、决策建言、成果运用、文化传承、服务社会等方面的决策咨询问题开展创新研究,为服务高校“双一流”建设真正发挥“外脑”和“参谋”作用[8]。

4.2  加强新型高校智库的内涵建设

以“双一流”建设为目标和动力,鼓励各高校结合学校自身实际情况和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力推动重咨询、有特色、高水平的新型高校智库内涵建设,积极探索不同类型新型高校智库建设的差异化之路,推动“双一流”建设引领下新型高校智库在整体资政服务能力、学术质量、科研水平和成果转化等方面迈上新台阶。以此进一步增强高校新型智库的内生动力,提高其服务水平。

4.3  进一步完善新型高校智库的评价机制

首先,从评价指标来看,当前,大多数高校对智库的评价指标还是基于教育教学、论文发表、项目申请、成果获取、人才培养等方面,对成果的转化与运用关注不够;其次,从指标权重来看,论文发表、项目申请、成果获取通常占有较大的权重,而且数量要求往往胜过质量要求。事实证明,如此评价指标及其权重分配难以有效激励智库学者积极参与以决策咨询为目的的智库研究,导致智库成果重理论轻应用的客观事实并无明显改观。为此,有必要建立区别于传统科研成果的分类评价制度,对智库类成果(如决策咨询报告、重要媒体发文、主流媒体采访、社会舆论引导等)进行区别化评价考核,并将对新型高校智库的成果评价置身于校外大环境中接受考验。同时还要特别注重成果的时效性,要将时效性作为一个重要指标纳入智库成果考核体系。

4.4  重视新型高校智库的人才培养

众所周知,人才是新型高校智库生存与发展的根基。没有合格、充足的优秀人才,高校新型智库必将一事无成。因此,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对于新型高校智库而言可谓至关重要。做好新型高校智库人才队伍建设,关键是要将后备人才培养和校外人才引进纳入智库团队建设体系。一方面,要加强高校内部人才梯队建设,注重青年教师、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等青年学术后备力量的培养,着力打造一批高水平新型高校智库研究团队;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外部人才的引进,通过建立开放、灵活、机动的人事管理制度,以项目为依托,采取柔性或全职引进、聘用等方式吸收校外实践型人才加盟新型高校智库团队。此外,还必须注重凝练人才队伍方向,使大家在研究与实践工作中真正能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集中力量办大事、办好事。

4.5  强化新型高校智库的协同研究

强化协同研究是提升新型高校智库决策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9]。只有走出校门,融入社会,加强与政府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与交流,深化对现实问题的研究,新型高校智库才能真正了解社会所需、企业所要、政府所想,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才可能更有可行性和实际价值。为此,非常有必要整合新型高校智库与政府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社会资源,大力推动新型高校智库的协同研究。一方面,要尽快推进新型高校智库与政府部门的协同研究,通过吸引政府工作人员加入高校智库队伍,利用其人脉关系协调相关资源,突破高校智库对外资源不足的瓶颈;另一方面,要强化新型高校智库与企业的协同研究,让新型高校智库真正了解企业所需所想所要,为新型高校智库服务“双一流”建设练就本领而奠定基础。同时,还要尽快推进新型高校智库与主流媒体的协同研究。借助主流媒体的覆盖面与影响力传播新型高校智库的研究成果,提升新型高校智库在公共政策与资政研究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邱均平, 董西露. 高校智库建设的困境与策略[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4): 64-69.

[2] 杨再峰, 赵晓声, 司晓宏,等. 新型高校教育智库助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研究[J]. 湖北社会科学, 2016(7): 166-171.

[3] 国务院.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EB/OL]. (2015-10-24)[2019-06-16]. 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511/t20151105_217823.html.

[4] 汪锋. 高校一流学科与新型智库建设的互动机制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 2016(9): 35-41.

[5] 徐宁. 扬长补短建设新型高校智库[N]. 光明日报, 2016-6-14(15).

[6] 阎亚军, 杨波. 学科逻辑视域下的中国高校智库建设: 基于“双一流”建设的思考[J]. 教育研究, 2018(5): 42-49.

[7] 孔祥金, 孙长凯. 高校智库性质研究机构建设现状与发展策略[J]. 现代教育管理, 2016(5): 64-68.

[8] 孙战伟. 高校智库建设: 具体标准、运行机制及实现路径[J].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18(2): 62-68.

[9] 许悦. 新型高校智库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发展策略[J]. 当代教育科学, 2018(8): 62-66.

作者贡献说明:

吴海波:确定文章架构,撰写文章初稿,参与文章终稿讨论,为文章的主要执笔者;

朱文芝:查找文献,参与文章讨论,并参与文章校对;

陈天玉:查找文献,参与文章讨论,并参与文章校对。

SWOT Analysis on the New University-affiliated Think Tanks Service for the  "Double First-rate" Plan

Wu Haibo  Zhu Wenzhi  Chen Tianyu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Ji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anchang  330004

Abstract: [Purpose/significance] It aims to explore the strengths,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the new university-affiliated think tank services for the "double first-rate" plan. [Method/process] By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ncrete manifestation of the new university-affiliated think tank service for the "double first-rate" plan from  four aspects: advantages, disadvantage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in view of the disadvantages and challenges. [Result/conclus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adopt a differentiated strategic positioning and diversified construction path according to their own development status, grasp the advantages and opportunities, face the disadvantages and challenges directly, and promo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new think tanks. It is necessary to promote the better service to the “double first-rate”plan for the new university-affiliated think tanks by improving service capacity, strengthening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improving evaluation mechanism, focusing on personnel training and strengthening collaborative research.

Keywords: double first-rate plan    new university-affiliated think tank    service    SWOT

收稿日期:2019-08-05      修回日期:2019-09-13

*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规划2018年重点项目“高校智库服务‘双一流建设的功能定位及路径选择研究”(项目编号:18ZD052)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吴海波(ORCID:0000-0001-8444-8977),教授,博士,E-mail: whb4127@163.com;朱文芝(ORCID:0000-0002-1021-4964),江西中医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陈天玉(ORCID:0000-0003-0153-7822),江西中医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双一流服务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
两则跟服务有关的故事
读者反馈 订阅服务
服务与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