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给学生一根点石成金的指头

2020-05-14汪燕飞

考试周刊 2020年37期
关键词:立意点题作文

摘 要:小学生的作文,通常要经历这样的阶段:一是题材从无到有,二是内容从笼统到具体。目前的作文教学大多停滞于第二阶段。笔者认为,如果在此基础上,对所写的材料进行提炼,即从具体形象描摹到赋予思想灵魂,那么习作的价值一定大大提升。为此,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谈了自己的认识:首先要充分认识点题的重要性;二要善于借鉴因点题而成“金”的典型课文;三要引导学生认识素材内涵的丰富性,即同一事件从不同角度写可以表达不同的立意;四是老师要经常提供习作毛坯进行点“金”操练。当学生把自己独特的思想内化到文中,就可收获一篇篇佳作美文。

关键词:点题;立意;作文

小学生学写作文,通常都要经历这样三个阶段:一是从无到有。开始学作文时,学生最头疼的是苦于没有材料,咬着笔头喊没东西可写。在这个阶段,老师们往往会“制造”一些具体的内容:做实验、玩游戏、搞活动、外出参观等,渐渐地,学生就明白了作文材料是这么来,于是慢慢学会了自己寻找和发现材料,也懂得了什么样的材料是比较优质的。

二是从粗到细。当有了材料之后,许多学生就有了写作的兴趣,可是,他们写出来的,往往是干巴巴的几条筋:写人的,总是用“勤劳”“耐心”或“善良”等概念来定性,用上一两件粗略的事,缺乏具体的血肉;写事的,往往是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来一个大纲式的过程。在这个阶段,老师们通常会讲授一些具体的写作技法,特别是描写。教导学生要使作文具体形象,离不开动作、语言、心理、外貌等描写。从笼统抽象到逐步具体形象的这个阶段,要经过反复地循环训练,时间跨度会比较长。有个别学生直到小学毕业,也不一定能完全达成。

第三阶段应该是什么呢?从目前作文教学的现状来看,似乎没有。在不少教师的心目中,小学生的作文能做到比较具体形象,已经大功告成了。其实,应该有第三个阶段,就是材料的加工提炼,不妨叫“从形到神”,或者叫“点石成金”,即从具体的形象描摹到赋予思想灵魂。作文并不是生活的客观呈现,也不是生活素材的原始搬运。优秀的作文,都是作者用自己的感情和思想精心加工和提炼而成的,都是有灵魂贯穿的。加工和提炼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点题。但这一阶段,不少语文教师的认识可能不够充分,更不知道如何操作。这里想专门谈谈如何指导学生给记叙性文章点题的问题。

一、 充分认识点石成金的重要性

当作者拥有一个材料并想把它表达出来时,首先应当有明确的意识:这个材料能表达什么?我想表达什么?而这正是目前中小学生写作过程中最缺乏的一种意识。《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有这样的表述:“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里的前一句说的就是:作文要有目的性。有的学生作文,纯粹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差事。为老师而写的,不能算写作目的。有些对作文感兴趣的学生,他们在写的时候,也只顾埋头把它写出来,从不考虑目的是什么。不考虑目的的写作,怎么可能写出优秀之作呢?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的放矢,写作文也同样。不管是老师要我写还是我要写,目标指向都要明确。只有作者有明确的目标,读者才能看出文章的意思。作文的价值,许多时候,取决于能不能合理而巧妙地点题。有些作品,其选用的材料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可最后巧妙一点,立即让人耳目一新。犹如普通的石头变成闪闪发光的金子,这两者的价值不知差多少。

文章的价值大体有这样几种:一是以生动的形象感染人,二是以真挚的情感打动人,三是以新颖的知识充实人,四是以深刻的思想启迪人……点题,既可以是情感方面的弹拨,也可以是思想认识的烛照。学会点题,是小学生写作训练后期的重要一步。

二、 善于借鉴点石成金的典型课文

卒章显志,篇末点题,这是一种经典写法,不论是在中国古代作品中还是现当代作品中,就是在外国作品中,这种写法经常被许多作家采纳并广泛运用。在语文教材中,类似的课文为数不少,这都可以让学生借鉴。例如,部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的《丁香结》就是以点题取胜的一篇散文。作者先写丁香之多,再写丁香伴我助我,然后写不解古诗“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这时笔锋一转,忽然顿悟:“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吗?”这个顿悟,就是点石成金式的。这一点,使文章的立意一下子深刻起来。假如没有这个点题,文章不知所云,简直一文不值。正是这个充满哲理的点题,给人启迪与思考。冯骥才的《珍珠鸟》也是这样,文章用细腻的笔墨写了珍珠鸟对“我”从怕到不怕的过程。假如只是写了这个过程,那么,文章就显得平淡无奇。这篇散文妙就妙在最后的精彩一點:“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短短一笔,却像一道光,霎时使全篇生辉。凭篇末点题而使全文生辉的课文,语文教材中还有很多,像《落花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跑进家来的松鼠》等都是。在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课文作为范例,学习点金艺术,并运用到作文中。

三、 充分认识素材内涵的丰富多彩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这里的丰富多彩有两层含义:一是生活本身的类型是众多的,不同颜色、不同性质、不同品相、不同程度,光怪陆离,应有尽有;二是一种生活(或一件事、一个场景、一个动作等)内涵是多元的,可折射许多光亮。横看成岭侧成峰。同一事物,因立场不同,或视角不同,就会呈现不同的形象或产生不同的思想。比如,有这样一件事:有新闻报道说,这两天,杭州大批钟点工被家长叫去学校,给孩子教室搞卫生。因为新学期的班级打扫和布置开始了,老师征集家长志愿者,可家长们大多也要上班,只好约了钟点工。然后钟点工阿姨到学校一看,发现隔壁打扫教室的也是自己的同行,然后大家呼朋唤友地干起活来了。这件事能折射出什么呢?仔细品味,发现含义相当丰富:一、可以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学校为什么要征集家长志愿者,而不是组织学生搞教室卫生呢?办学思想是不是出了偏差?二、可以从家长的角度来说,家长为什么心甘情愿地叫钟点工而不动员孩子去打扫教室卫生?教室是孩子们自己的学习场所呀。三、可以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劳动与货币的等值交易已成普遍现象。四、可以从教育目标的角度来说,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各种能力都要培养,而实际上,劳动能力往往被丢在一边。材料内涵的多元化,给作者点题提供了多种可能。换句话说,如果要把钟点工代扫教室这件事写成作文,上面几个角度都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写出来的作文就表达不同的立意。选择哪一个取决作者的独特感受和理解深度。

四、 经常提供习作毛坯进行点金操练

如果平时习惯于收集习作例文,可以发现,学生的作文大多是没有提炼过的毛坯:生活味浓浓的,但眉毛胡子混杂其中;或有点意思却没啥意义;或者就是光乎乎赤裸裸的一段材料,没有任何打扮和包装……这样的作文也可以叫原生态作文,读起来也许有点味道,但仔细想想总感觉粗糙和浅显,像普通农妇烧的家常菜,端不上台面。对这些作文,就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加工,使它成为相对精致的作品。点题就是常用加工方法。点题训练的方法,大致有以下三种:

(一)该点而没点的进行补充

有些作文,它还是一段原始木头,没有做成家具。作者也不知道可以做什么,凳子?椅子?写字台?对此类作文,不妨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点题训练,如果在结尾处巧妙一点,可能成为一件漂亮家具甚至精美的工艺品。例如下面一文——

吃坏了肚子

一天,我踢完足球回家,口干舌燥。一进家门就冲进厨房到处找水喝。可是翻箱倒柜,没找到一样可喝的,只在冰箱的角落里发现几个皱巴巴的苹果,上边还散落着几个坏疤。我犹豫着要不要吃,可实在太渴了,不管了,便抓起一个,洗都没洗,就大口吃起来。一口气干掉两个后,才稍微感觉不那么渴了。看着手里的苹果芯,不踏实了,完了完了,我把烂苹果吃了,会不会肚子疼呀?要不要跟妈妈讲?还是不讲吧,说了妈妈肯定要骂我了。我装作什么事都没有发生的样子,做作业,洗澡,吃饭,睡觉……

果然,到了半夜,肚痛“如约而至”。那一阵阵剧痛,把我从睡梦中惊醒,就像有根绳子在肚子里拉扯一样,感觉肠子都搅在一起了。我佝偻着背趴在床上,不停地揉着肚子,可是这种痛,一会儿剧烈,一会儿轻缓,反反复复,几个来回下来,我受不了了。

于是,我艰难地走到妈妈房间,向妈妈求助,刚告诉她我肚子痛。忽然感觉有股气要冲出屁股眼,我飞一般地冲进厕所,拉得稀里哗啦。妈妈匆匆地跟了过来,问我怎么回事?我只好把吃了两个烂苹果的事说了。妈妈训斥着:“这种东西怎么能吃呢,这下好了吧,吃坏肚子了。这么大了,真不让人省心……”妈妈边叨叨边给我找来了药片,让我赶快服下。

这一材料,真实、具体、集中。但作者目标意识缺乏,不知道想表达什么。如果引导得法,这个材料,至少可以加工成多篇立意不同的佳作:一是从急迫的角度点题,结尾加这样一笔:做任何事,因急而乱来,往往会闯大祸。二是从后果的角度,加这样一笔:饮鸩止渴要不得,任何时候都不能逞一时口舌之爽。三是从自己身体的角度,结尾加这样一笔:对自己身体过于自信,难免要上大当。当然,不同的点题,对材料都应作相应调整。比如写因急而不顾一切,那就要多写些急的情态。而如果点的是不要过于自信身体,那么,在前面的叙述中就要多写一些“自信”的状态。

(二)对点歪的题进行纠偏重新点题

有些作文,学生已经点了题,但点得不够准确,或者不够独特和新颖。在训练中,也可以引导学生重新点题。比如下面这一篇习作——

一次特殊的考试

那是一节自修课,同学们都端端正正地坐在座位上,老师走进教室对大家说:“今天我们要进行一次考试……”话未说完,讲台下的同学就开始唉声叹气了,都急忙打开书本复习,希望能临时抱一抱佛脚。

“这次的考试没有试卷,非常特殊,请同学们做好准备。”老师接着说。“什么?”“老师说啥?”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这个说可能是朗诵测试,那个说可能是听写词语吧,成绩差的同学个个提心吊胆,生怕测试太难,自己得不了满意的分数。

“下面请同学们排好队,绕教室走三圈。”老师神秘地笑着说。我们都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既然老师下了命令,那还是照做吧。绕的过程中许多同学都在叽叽喳喳地谈论:“老师葫芦里卖的到底是什么药?”“走三圈做什么?”一时间教室里议论纷纷。我也觉得奇怪,脑袋里装满了一堆大大小小的问号。

全班同学都好奇地走着。前面忽然停了下来,哦,原来有一个同学正在捡落在地上的纸团。我想,他这是干嘛呀?我差点就撞上前面的人了,真是的,捡纸团干吗呢?有什么用啊!

绕完三圈,老师对我们说:“今天的考试,只有捡起纸团的那位同学满分。”“啊?为什么呀?”“凭什么只有他一个人得满分?”大家满腹狐疑地嚷道。老师解释道:“许多同学对脏乱的教室视而不见,而那位同学将纸团捡了起来,知道保持班级整洁的重要性,所以他在这次考试中得满分。”大家这才明白。

这件事情,让我懂得了班级整洁的重要性,也懂得了不要以一己私利为重。這件事情我永远不会忘记。

这篇习作,前面叙述部分不错,但最后一段点题不理想。结尾中的两个懂得,前一个“班级卫生的重要性”等于不点,写的本来就是卫生的事,这样点没有升华;后一个点的是“不要以一己私利为重”,完全跑调了,这件事根本没有表现私利。那么,该怎么点题才能升华立意呢?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思考那位同学为什么能得满分。就是因为他有一个好习惯,他捡纸团是习惯使然,可以这样点:“看来,好习惯与好成绩是一对孪生兄弟。”二是思考老师为什么把这也当作考试,老师想考的是什么。不妨用这样的语言点题:“我终于明白,考试不只是做题目。”或者:“真的,生活处处都是考试,考习惯,考感情,考品质。”

(三)纠正和防止把点题目当作点主题

有些学生比较乖巧,他们会在结尾处有意识地点一点题目,以证明自己没有离题。必须知道,点题目与点立意并不完全相同。因为有些题目没有直接表达立意,这样的点题,只是照应;如果题目本身是立意,那也只是重复。本文所说的点题,主要是指能够升华立意的那一种。

得不偿失

那是两年前的事了,那个时候我们班级里特别流行一种奥特曼卡片,很便宜的,一块钱就可以买到一包,扑克牌大小,颜色五花八门。学校门口的小店里就有。放学的时候,小店里经常会看到同学们挤来挤去的身影,我也是一个喜欢跟风的人。

这天,看着几个同学又在买,我身不由己地挤了进去,其中一个同学抽中了一张UR卡,兴奋地欢呼着。我看着自己手中的零花钱,心想:“买一包试试看,也许我的运气也很好。”我在一堆卡片中随便抽了一包,打开,果真有一张UR卡,旁边的同学马上围了过来,羡慕地看着我,说我运气太好了,第一包就抽到了最高等级,我的心里甭提多美了。之后的几天,一到放学我就直冲小店,把零花钱全部用来买卡片,多数情况下买的是一堆垃圾卡,可我好像上瘾了一般,如果今天没有抽到UR卡,第二天我会继续;如果还是没有,第三天接着买,简直有一种不买到UR卡就誓不罢休的劲头。结果几天下来,我就积了一书包的卡片,妈妈给的零花钱几乎全用完了。由于卡片太多了,我就随意把它们扔在了书桌抽屉里。

没想到被妈妈发现了,她看着那一抽屉没用的卡片,生气地问我怎么回事。我只好实情相告。结果,妈妈取消了我一学期的零花钱。我哀怨地看着妈妈,后悔极了:我的零食,我的小玩具都没得买了。

现在想来,那真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

这确实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作者结尾这一句,其实不写也行,题目就这样标着。它的作用无非是为了照应,表明文章没有离题。如果仔细咀嚼材料,可以发现这件事情中,还隐藏着更深的含义,高明的作者也许会这样点:“这件得不偿失的事,给我相当深刻的教训:上瘾往往要上当。”或者:“做什么事都得冷静,不要头脑发热。”把得不偿失的原因挖掘出来,不是更深刻了吗?

点题的语言通常只一两句,但它能使习作大大升值。要想学会点题,最重要的是自己须有独特的思想。因此,教师平时应该有意识地丰富学生思想的宝藏。

参考文献:

[1]孙周波.选好叙事视角,作文取胜之道[J].语文知识,2015(7):90-91.

[2]张如意.细致描写:让叙事类作文更精彩[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17):61-62.

[3]吴艳玉.浅谈叙事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J].品牌,2015(1):143.

[4]林征勇.叙事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J].当代教研论丛,2017(7):44.

作者简介:

汪燕飞,一级教师,浙江省杭州市,浙师大附属萧山区金山小学。

猜你喜欢

立意点题作文
说“立意”
把握题意 求深求新
咬定青山不放松——谈高中议论文点题策略
论新材料作文讲评课的三个环节
把作文教学的根深扎进阅读教学的沃土
浙江文成:“点题公开”打造“阳光党务”
中考作文点题技巧“一点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