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翻译理论下的中国古诗英译

2020-05-13张艳芳

青年文学家 2020年15期
关键词:译本

张艳芳

摘  要:近年来,“生态翻译学”研究在翻译界蔚然成风。该理论认为,翻译活动应该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进行“多维适应与适应性选择。”这无疑为翻译界研究开辟了新天地。本文以生态翻译理论为基础,评析《春怨》三个译本,寻求“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译作。

关键词:生态翻译理论;适应选择;《春怨》译本

生态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活动应坚持“三维”适应性转换原则,即:译者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进行多维度的适应性选择与选择性适应,达到最高的整合适应选择度。因此,三维转换程度会影响译作的评析。

唐诗《春怨》的英译本有多个版本,许渊冲、Fletcher、王守义和诺佛尔、Bynner、赵彦春等著名翻译家都翻译过此诗。当然,也有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春怨》的不同译本进行过对比与分析。本文选取有代表性的三个译本,基于生态翻译学原理,分析《春怨》三个英译本在“三维”(语言维、交际维、文化维)转换方面的得与失,并尝试得出其中“整合时应选择度”较高的译文佳作。

原文: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叫树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译文1:

A Lovers Dream (W.J.B. Fletcher 译)

Oh drive the golden orioles,From off our garden tree!

Their warbling broke the dream where in,My love smiled to me.

译文2:

Frustration in Spring (王守义,诺弗尔 译)

Get rid of those pesky song birds,They are as bad as my brothers noisy in the trees,

They spoiled my sweet dream, Just when I met my husband in liaoxi.

译文3:

A Complaint in Spring(许渊冲 译)

Drive orioles off the tree, For their songs awake me,

From dreaming of my dear, Far off on the frontier.

一、语言维层面的适应性选择

由于汉语民族和英语民族思维方式不同,汉语和英语这两种语言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在诗歌中尤为明显。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学载体,有着独特的韵脚,优美的韵律以及捉摸不透的意境。汉诗形式整齐,惯以简练的言语传达丰富的信息。相比之下,英诗就很难做到象是整齐,韵律优美。《春怨》整首诗只有四行,每行五个字,体现了汉诗工整凝练的特点。在汉诗英译时,译者应注意语言维层面的转换。下面从音韵、句长与标点方面来看三个译本在语言维层面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1、音韵

通过对三个译文的对比可知,译文1与译文2整首诗不押韵,没有韵感,读起来感觉不到原诗的音美和行美;译文3用三音步,采用英雄双韵体的aabb 韵式,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且四个韵脚与原诗的韵脚相似,富于美感。诗歌翻译时,译者应首先考虑原诗意境的传递。评析一篇古诗英译版本是否具有美感,应首先考虑原诗意境是否再现。许渊冲先生对中国古诗英译提出了“三美”原则,并在实践中一直坚持使译文再现原文的形、音、意三美。

2、句长及标点

《春怨》是一首无言绝句,整首诗只有四行且每行只有五个字。与唐绝句惯有的“一句一意”和“摘一句亦成诗”的特点不同,《春怨》只有一句,句句相承,一气呵成,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观察上表可知,译文1与译文2均是两句话,只有译文3是一句话,整首诗层层倒叙,句句相扣,与原作独特的结构相吻合。其次,原诗每行为五个字,译文1的第一句,第二句和第四句均為五个字,很好地表现了原诗的行美。但第三句为七个字,造成整篇译文在形式上显得不和谐;译文2每句字数都不相同,句子长短不一,丧失了诗歌形式的整齐之美;译文3每句均为五个字,形式整齐一致,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

由上述两点可知,在语言维层面上,许先生的译文更胜一筹,表达了原诗的行美和音美。

二、文化维层面的适应性转换

东西方国家有着不同的政治经济体制、宗教信仰、文化氛围等,所以他们对彼此文化的理解也存在明显差异。古诗蕴含着许多中国文化所特有的东西,只有熟知中国文化的人才可能深入地理解古诗的含义,感受古诗的音韵与美感。古诗英译时,译者必须了解不同文化的本质与差异,否则,产生的译文可能会让人误解。

如:三个译文对原诗中“辽西”一词的翻译各不相同。译文1没有译出“辽西”一词,导致译作失去了边境这一概念读者自然联想不到战争,体会不到原诗中的妇女对统治阶级政策的不满,“怨”字含义未能表达,诗意有所缺失;译文2有意把“辽西”音译为“liaoxi”,这样必然会与战争联系在一起,虽有含蓄之形,但缺“怨”字之意。原诗中“辽西”在唐代指辽河以西营州、燕州一带,隋代曾于此地置辽西郡,唐初改为燕州,州治在辽西县。诗歌翻译中,这是一个满载特定历史和民族意义的地名。译文3把辽西浅化为“frontier”一词,有利于外国读者对原诗的理解,较好地传达了原始的意蕴,“怨字之意呼之欲出。因此,在文化维层面上,译文3选择适应度略高。

三、交际维层面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对于诗歌而言,交际维层面的适应性选择其实是原文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助,即译文读者能否领悟到原文作者的思想情感,能否与原文作者进行思想上的沟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这一过程中,译者的桥梁作用显得尤为重要。译者可以调整原文的逻辑关系,发挥译入语的优势,不给读者留下疑惑,从而摆脱原文结构的限制,让读者了解原文作者的意图,实现原文作者与读者间的交际目的。

“春怨”二字为整篇诗奠定了基调,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译文1题目译为“A Lovers Dream” 显然与原文不符,易让读者以为整首诗讲的是“一个情人的梦”,原诗意境荡然无存,原诗语意也支离破碎。从交际维层面看,译文1丢失了诗歌最重要的“意美”。

译文2把题目译为“Frustration in Spring”,即“春天里的挫折”,加重了原诗中妇人的愤怨。从全文来看,“怨”为“抱怨”之意,应译为“complaint”。“frustration” 一词会让读者误解原文意思,难以体会到原文的意境。另外,译文2把“莫叫树上啼”译为“They are as bad as my brothers noisy in the trees”过于意译,有悖原诗意思,没有较好地体现交际意图。

译文3的题目是“A Complaint in Spring”, “complaint”一词具有点题的作用,使读者看到题目就知晓原文的中心思想。“莫叫树上啼”的“啼”译为“songs”,丰富了诗歌的意境:时值春季,屋外鸟语花香,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为什么妇人却产生了抱怨之意呢?这样处理反衬了妇人的闺怨,具有深化主题的作用。从交际维层面看,译文3完整地传达了诗歌的 “意美”,再現了诗人情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了原诗的意义,达到了读者与诗人之间的目的。

综上所述,译文3达到了交际维层面的要求,切合实际的传达了原诗的意境,使读者一目了然。既没有过译,也没有错译。“complaint” 一词画龙点睛,一语道破原诗语意。

四、结语

本文从生态翻译理论出发,对《春怨》的三个译本进行多角度的比较与分析,得出“整合适应选择度”较高的译文佳作,体现了生态翻译理论在翻译评析中的作用。生态翻译理论有利于学者理性地分析各种译文,综合三维层面的因素,创造最合理、最地道、最优美的译作。不过,任何理论都不是万能的,生态翻译学也一样。又因为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生态翻译学不应该作为研究翻译的唯一标准。

参考文献:

[1]卢冰. 生态翻译理论视阈下古诗英译解析—以《望月怀远》三个英译本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7).

[2]涂中庆,董园园.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春晓》的几种译本[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8年.(9).

[3]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译本
《废都》韩译本误译现象探析
韩译本《三寸金莲》方言误译分析
德译本《牡丹亭》赴欧演出考论——以1936年奥地利“六幕”演出为中心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暗 恋
《金刚经》六种译本差比句式研究
《通玄记》的西夏译本
张培基译本《故都的秋》批评性分析
翻译中的“信”与“不信”——以《飘》的两个中文译本为例
1949年前译本的民族性和异质性追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