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020-05-13黄溶冰

湖湘论坛 2020年3期
关键词:功能区开发区指标体系

摘要:建立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是党中央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制度创新。由于资源环境的空间异质性强,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不宜搞“一刀切”的模式。主体功能区作为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国土空间开发规划,可以为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提供可操作的指导。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中,应结合主体功能区的特征分类,设计差异化的审计指标,实现对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履行情况的客观评价。根据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要求,结合对不同主体功能区面临环境问题的分析,重点选择反映压力削减和状态改善的指标,构建绩效导向的分类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推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领导干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主体功能区;评价指标体系;特征分类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3160(2020)03-0079-12

一、引言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对党政领导干部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要求,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绿色发展的同时,也拓展了政府审计的功能。2015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要求,积极探索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同年10月中办、国办印发的《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方案》(简称《方案》)以及2017年9月印发的《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规定(试行)》(简称《规定》)中进一步强调,审计机关应当在充分考虑被审计单位所在地区的主体功能区定位、自然资源资产禀赋特点以及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基礎上,确定审计内容和重点。

2014年以来,伴随着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的试点和推广,学术界和实务界对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内容和审计方法等认识逐渐深入,同时在经验总结过程中也发现审计重点不够突出、评价体系有待完善、复合型审计人才严重不足等困难和问题,对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期望(钱水祥,2016;潘旺明等,2018)。

我国国土面积大,不同省份以及同一省份各市县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力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评价结果要为领导干部离任、升迁、调任、考核等提供参考依据,如果忽视地域分异的自然规律,采取“一刀切”模式设计评价指标很难保证客观公平,甚至可能对地方政府产生误导,不利于整个地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中,审计评价应体现差异化特征,而依据主体功能区规划这一现实条件,可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办、国办在《方案》和《规定》中都明确“结合各地主体功能区定位开展审计工作”,虽然制度上有要求,但目前基于主体功能区分类的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几乎是空白,亟需加强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本文基于主体功能区分类的视角,构建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如下意义:

第一,根据相关规定,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考察被审计单位领导干部环境责任履行的三个方面硬性指标包括:任期内的资源环境数量和质量变化情况;约束性指标或目标责任书的完成情况;重大环境或资源环境毁损事件发生情况①。上述方面正是本文选择评价指标的重要依据,以此为基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对领导干部形成倒逼机制,促使领导干部主动关心本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实现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战略目标。

第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在形成评价结论时需按照“好”“较好”“一般”“较差”“差”做出五级评价,复杂的审计内容和难以量化的审计发现增大了审计人员确定评价等级的难度。设置一套简洁、可行的分类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在保证审计结果客观性的同时减少审计工作量,提高审计效率。

第三,主体功能区规划体现了国土空间发展的差异性特征,基于主体功能区开展分类评价,有助于实现纵向年度的趋势分析以及同类功能区之间的横向比较,有助于上级政府和被审计地区党政领导干部客观地认识、掌握和了解本地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现状与不足,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和完善。

二、主体功能区概述

(一)制度背景

主体功能区是基于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划定的具有特定功能定位的地域空间单元类型(樊杰,2015),是地理要素空间分异规律研究的基本框架,体现出合理调控开发强度、协调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同时也为制定差别化的区域政策提供了可操作的基础平台。

主体功能区一般以城区和县级行政区作为区域划分的范围单元,以提高主体功能区定位和发展的精准性。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我国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四类主体功能区,其中限制开发区又分为农产品主产区和生态功能区两类。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属于开发型地区,主要承载经济发展和集聚城镇、人口、产业功能;为保护型地区提供发展资金和技术支持,安置保护型地区的产业和人口转移。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属于保护型地区,主要承载生态服务功能;为开发型地区提供要素支持和生态屏障保护。

主体功能区的提出是国家从大区域调控走向类型区调控的标志。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管制最早以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为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提出了沿海和内陆的地理概念,后又提出了七大经济区的划分模式,20世纪80年代后提出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的梯度开发模式,90年代末先后实施东部率先(沿海开放)、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等战略,并从国土空间角度将中国大陆划分为四大板块即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上述以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为基础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突出空间开发的时序性和重点,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强调以GDP为导向,虽然已经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性,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但在具体操作对象上较为模糊,缺乏普遍意义上的生态产品载体,重发展轻保护,重实物产品生产轻生态产品生产的问题比较突出。

以GDP增长为导向的传统空间开发格局引发了过度和无序开发、国土资源低效利用、自然资源严重破坏以及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等一系列突出矛盾。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经济增长不再作为区域发展的唯一价值取向,生态维度和社会维度同样被纳入区域发展目标当中。《“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了主体功能区的国土空间开发规划,要求在综合考虑区域特色、开发承载力和发展潜力等因素的基础上,将不同区域确定为各具特色功能定位的空间单元,2011年6月《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正式颁布实行,随后各省区也陆续制定了符合本省省情的主体功能区规划,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对国土开发作出了安排部署,初步确立了国土开发重点与基本框架。

2013年以来,在我国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过程中,主体功能区规划布局已经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抓手。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中明确要求“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

(二)文献述评

目前以主体功能区为视角的空间规划、土地利用、产业集群、区域发展、生态补偿等研究已经比较丰富(贺艳华等,2018)。随着各地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颁布和实施,开始出现对各地主体功能区建设开展绩效评价方面的理论研究。王倩(2007)认为,主体功能区绩效评价是针对区域的科学发展评价,应体现差异性特征,并就主体功能区绩效评价的内涵、意义以及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进行了探讨。王健(2011)指出,构建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相适应的政绩考核指标是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重要保证,对主体功能区所在地政府的考核应考虑政府管理、社会建设、经济建设和资源生态等方面。张文忠和谌丽(2012)提出,主体功能区规划应充分考虑各地环境保护规划的相关规定,保证两者相互衔接和统一,他们分析了主体功能区环保规划的重点,并给出了两大规划有机对接和分类考核的建议。王茹和孟雪(2012)分析了主体功能区绩效评价的一般原则和具体原则,从经济增长及质量、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自主创新能力、基础设施改善和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对不同主体功能区的绩效评价指标进行了分类和细化。赵景华和李宇环(2012)从主体功能区绩效和政府绩效耦合的角度设计了主体功能区整体绩效管理的评价矩阵,从经济发展、社会管理、人民生活和资源环境等四个维度设计了评价指标体系。王志国(2012)从经济发展、资源环境、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和社会稳定等维度,构建了中部地区主体功能区分类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唐常春和刘华丹(2015)基于主体功能导向,从经济、社会、生态和民生等方面差异化构建了长江流域主体功能区政府绩效考核体系。李旭辉和朱启贵(2017)从资源环境、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等五个方面构建了生态主体功能区经济社会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安徽省为例,对该省四个生态主体功能区2011-2014年的发展绩效进行了动态评价。

以上文献对于构建主体功能区差异化的绩效考核体系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也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但上述文献主要关注对政府的绩效评价,在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上综合性较强,导致反映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领域的指标数量偏少,同时也存在未充分考虑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指标等问题,这与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要求存在较大差异。

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原创性、时代性理论,以史为鉴地廓清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关系,为工业化进程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中国智慧(张永红,2019)。主体功能区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都是基于中国生态文明实践的制度创新,国外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政府审计在主体功能区建设中应承担鉴证评价、真实合规性审计、绩效审计和推动制度建设等功能定位(籍吉生,2010),因地制宜地设计审计评价指标显得十分重要。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中,審计评价结果的适当性取决于评价机制的合理性,而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相关审计内容的设计又是评价机制的重要构成。本文基于主体功能区的视角,对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探索,以期在借鉴前人研究基础上弥补现有文献的不足。

三、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与思路

(一)构建原则

1.差异性原则

根据不同主体功能区的基础条件、要素构成、主要矛盾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差异化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各指标所提供的信息量不同,应通过权重的变化予以反映。对同类型的主体功能区,同一指标应实行统一权重,以便于直接比较;对不同类型的主体功能区,同一指标可实行差异化权重,以反映地域特色。

2.可靠性原则

一方面,评价指标要有比较强的数据基础,应尽量选择国家权威部门的统计指标和数据,无论是绝对量指标还是变化率指标,在计算方法和统计口径上必须保持一致。另一方面,应尽量选择与主体功能区规划有关的约束性指标,包括可利用土地资源、可利用水资源、环境容量、生态系统脆弱性和生态重要性等,减少指标选用的任意性,增强指标选用的科学性。

3.重要性原则

评价指标应聚焦重点,彰显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特点,避免做成资源环境专项审计项目。结合各主体功能区自然资源禀赋特点和生态环境突出问题,从让审计需求方(各级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满意的角度出发,关注对领导干部自然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责任履责情况开展评价。抓住关键绩效指标,强化体现不同主体功能区特色的指标,弱化普通的、一般性指标,将全面性和重要性有机结合。

4.可操作性原则

分类设计评价指标体系也要注重简单易行、低成本操作的原则。避免因数据获取和计算复杂等原因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导致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不具备实际应用的现实可能性。要舍弃理论上重要但实际上数据信息难以获取的指标,以较少的指标反映最多的考察状况;同时要减少定性判断的主观指标对客观评价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尽量以直观数据和审计结果反映客观事实。

(二)构建思路

1.指标设置思路

根据中办、国办的要求,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七大方面,涵盖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决策部署情况、政策法规执行情况、资金使用情况、项目运行情况、受托责任履职情况等。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各项指标应具有直接可衡量性。但由于领导干部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履行中的努力程度难以直接观察,为打开努力程度与生态环境改善之间的“黑箱”,本文采取绩效导向的指标设置方式。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分为资源与能源节约利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两个一级指标;在此基础上,以绩效表现情况设置二级指标。

本文的指标设置思路如图1所示。

类似于我们可以根据一个人的工作业绩对其工作过程的努力程度进行评价一样,这种绩效导向的指标设置与审计内容和审计目标之间存在客观联系。一方面,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决策、执行和监督责任履行情况与绩效表现存在因果关系,例如,主要党政领导干部对《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贯彻执行情况,可以通过空气质量指标予以反映;对于国家规定的自然资源资产利用和环境质量等方面约束性指标完成情况,可以考察化学需氧量(COD)、氨氮排放以及能耗和水耗下降等指标;对于天然林保护、退牧还草、土地整治等相关资金和项目管理情况,同样可以检查林地保有量、土地复垦率以及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来实现。另一方面,分析绩效表现需要以验证真实性和检查合规性为基础。例如:以单位GDP建设用地面积降低率作为绩效指标,必须是在验证相关数据(如GDP和新增建设用地面积等)真实可靠和审查土地利用及管理合法合规的前提下才具有现实意义,审计评价过程体现了综合型绩效审计的思想。

2.指标来源思路

根据中办、国办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总体评价中对三个方面硬性指标的考核要求,本文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以国家相关部门颁布的制度文件为依据,根据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以其中的定量考核指标作为考察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履行情况的指标。具体包括:

(1)《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约束性指标,包括开发强度、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三个方面指标;

(2)《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的约束性指标,在资源环境方面包括10项指标;

(3)《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的四个方面56项指标;

(4)《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的五个方面23项指标;

(5)《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试行)》的五个方面50项指标。

经过归类整理并剔除重复指标,形成实验性预选指标集。在此基礎上,选择高校和实务部门的专家开展问卷调查,按照“合适”“不合适”和“难以确定”三个勾选项对预选指标集作进一步筛选。最终,按照专家意见集中度是否超过75%确定32项指标构成评价指标集。

3.指标提取思路

根据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和生态文明建设重点,本文依据压力-状态-响应(PSR)概念模型对不同主体功能区的评价指标进行提取。由经济合作组织(OECD)提出的PSR模型,目前已成为可持续发展评价的重要框架,其中,压力(P)是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施加的各种影响;状态(S)是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系统的现状;响应(R)是人类采取措施减轻、修复和预防其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各种努力。

在主体功能区的规划和建设中,需要明确压力、状态和响应三个维度的影响(徐莉萍和孙文明,2013)。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的实施就是针对当前资源、生态和环境不可持续的问题,推动领导干部落实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响应(R)、削减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压力(P),最后实现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状态(S)的不断改善(黄溶冰,2016)。本文依据PSR模型,按照对策响应→压力削减→状态改善的逻辑,结合对各主体功能区环境政策响应(R)的分析,重点选择反映压力削减(P)和状态改善(S)的绩效指标纳入分类评价指标体系之中。

四、基于浙江省的案例分析

城区和县域是全国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本单元;同时,区县一级也是各地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主要对象(钱水祥,2016)。本文结合《浙江省主体功能区规划》(2013年)和前文的分析,以城区和县域为基础,对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分类构建进行了初探。

(一)浙江省主体功能区概况

浙江省国土面积10.2万平方公里,其中平原、山区、河流湖泊分别占23%,71%和6%,呈现“七山一水两分田”的特征。浙江省主体功能区划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限制开发区分为农产品主产区和生态功能区不同,《浙江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将限制开发区细分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生态经济地区三类。浙江省主体功能区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主体功能区为浙江省各地因地制宜、分类开发指明了方向。例如,对于杭州市而言,主城9区(含富阳区)属优化开发区,淳安县属重点生态功能区,临安区、建德市和桐庐县属生态经济地区。又如,宁波市主城区及下辖余姚市、慈溪市属优化开发区,而奉化市、象山县和宁海县属重点开发区。

(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由于禁止开发区是叠加在其他功能区之上的一种功能区类型(樊杰,2015)。本文结合浙江实际,重点探讨了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经济生态地区的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1.优化开发区

优化开发区综合实力较强,经济规模大;但同时国土空间开发密度较高,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大,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矛盾突出,尤其是空气污染、水体污染问题给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带来了较大影响和损失。该区域要把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改善生态环境放在首位,改变粗放式发展模式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率先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优化开发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包括:实行更严格的污染排放标准,大幅减少污染物排放,实现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明显增加、水体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大幅度降低单位GDP的能源、水和土地资源消耗强度,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做到增产减污,全面改善人居环境质量(张文忠和谌丽,2012)。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中,资源与能源节约利用方面主要考虑:单位GDP能耗降低、单位GDP用水量下降、单位GDP碳排放降低、单位GDP建设用地面积降低率等指标。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主要考虑:空气质量优良比率、PM2.5浓度下降、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地表水劣Ⅴ类水体比例、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重大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事件等指标。

2.重点开发区

重点开发区的经济和人口聚集条件较好,城镇体系已初步形成,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该区域应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保护好耕田、水面和绿地,减少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严格保护自然岸线,统筹规划滩涂开发和低丘缓坡开发,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避免重现优化开发区因过度开发出现过的问题。

重点开发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包括: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环境保护模式,严格控制开发过程中新增的污染排放和生态破坏。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风险防范,重视从源头控制污染,保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确保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增长速度低于经济增长速度。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中,资源与能源节约利用方面主要考虑:能源消费总量、用水总量、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浅海滩涂开发率、自然岸线保有率等指标。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主要考虑:COD排放总量减少、SO2排放总量减少、氨氮排放总量减少、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减少、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等指标。

3.农产品主产区

农产品主产区的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对确保全国粮食安全意义重大,但资源环境承载力较低、环境容量不高。该区域应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在国土空间开发中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市化开发,确保稳定粮食生产、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农产品主产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包括:严格保护耕地,严控基本农田保护。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发展循环农业,促进农业资源的永续利用。推进土地整理,强化耕地重金属污染监测,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加强农田水利等配套設施建设,提高耕地地力。加大农村污染综合整治力度。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中,资源与能源节约利用方面主要考虑:耕地保有量、永久性良田面积占比、土地垦殖率、土地复垦率、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等指标。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主要考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单位耕地面积化肥使用量、单位耕地面积农药使用量等指标。

4.重点生态功能区

重点生态功能区所处的生态系统十分重要且生态敏感性较强,在全省乃至周边地区的生态安全战略中具有特殊地位。该区域应加强生态修复和生态红线考核,以保持并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

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包括:充分发挥生物多样性维持、水源涵养与饮用水水源保护、洪水调蓄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以维持生态服务功能为出发点,强化江河湖源头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严格限制可能导致生态功能退化的开发活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示范区。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中,资源与能源节约利用方面主要考虑:森林蓄积量、森林覆盖率、林地保有量、山地自然植被覆盖度等指标。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主要考虑:湿地保护率、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生物多样性指数等指标。

5.经济生态地区

经济生态地区是《浙江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特有的一种类型。该区域的生态服务功能较为重要,同时具有一定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可适度聚集人口和发展适宜产业。该区域应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点状发展的功能定位,加强规模经济效应、集中进行污染处理,禁止污染性企业进驻本地。

经济生态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包括:构建生态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绿色服务业。加强生态环境修复,扩大公益林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和生态退化,逐步扩大水面、湿地、林地等绿色空间,加大江河源头及主要流域的污染治理力度,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中,资源与能源节约利用方面主要考虑:万元GDP能耗下降率、森林覆盖率、林地保有量、农产品中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比例等指标。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主要考虑:湿地保护率、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治理率、“三废”集中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等指标。

综上,以浙江省为例,基于主体功能区分类的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

在表2中,由于各项指标的计量单位和数据形式不同,为实现加总计算,需进行标准化处理。一种方法是以约束性指标或目标责任书中的指标为基准,另一种方法是以领导干部任职期初的数据为基准,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功效系数法相结合计算各指标分值。在此基础上,汇总综合评价得分。

最后,根据综合评价得分情况,可以实现对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履行情况的等级制评价。

五、结语

本文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现实需求相结合,尝试设计了基于特征分类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更加全面地考察领导干部的“生态账”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文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尚需要在实践运用中加以检验和不断完善。因此,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同时,还需要解决评价机制与实施应用方面的问题,本文提出建议如下:(1)明确评价指标的应用对象,城区和县域是主体功能区的基本单位,也是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的基层单元。同一主体功能区应采取一致性的评价指标,不同主体功能区可采取差别化的评价指标。(2)加强评价指标的信息采集工作,从明确信息采集主体,评估信息采集过程和强化信息采集渠道等方面确保各项数据、资料采集的时效性和真实性。(3)加强评价工作的组织领导,在保证离任必审的前提下,提高任中审计的频次,必要时与经济责任审计实行一体化工作格局,引导基层党政领导干部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和发展观。(4)完善评价结果运用机制,推动将审计评价结果作为主体功能区经济、社会与生态协调发展考核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樊杰.中国主体功能区划方案[J].地理学报,2015(2):186-201.

[2]贺艳华,范曙光,周国华,唐承丽,彭鹏.基于主体功能区划的湖南省乡村转型发展评价[J].地理科学进展,2018(5):667-676.

[3]黄溶冰.基于PSR模型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J].会计研究,2016(7):89-95.

[4]籍吉生.主体功能区建设中审计的角色和作用分析[J].审计研究,2010(6):32-35.

[5]李旭辉,朱启贵.生态主体功能区经济社会发展绩效动态综合评价[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7(7):96-104.

[6]潘旺明,丁美玲,于军,严轶斐.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实务模型初构——基于绍兴市的试点探索[J].审计研究,2018(3):53-62.

[7]唐常春,刘华丹.长江流域主体功能区建设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建构[J].经济地理,2015(11):36-44.

[8]钱水祥.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J].审计研究,2016(4):15-19.

[9]王健.构建新型区域政绩指标体系研究[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2):21-25.

[10]王倩.主体功能区绩效评价研究[J].经济纵横,2007(7):21-23.

[11]王茹,孟雪.主体功能区绩效评价的原则和指标体系[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9):44-45.

[12]王志国.关于构建中部地区国家主体功能区绩效分类考核体系的设想[J].江西社会科学,2012(7):65-71.

[13]徐莉萍,孙文明.主体功能区生态预算系統:环境、结构与合作[J].经济学家,2013(9):43-51.

[14]张永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世界意义论析[J].湖湘论坛,2019(6):5-12.

[15]张文忠,谌丽.环保规划要与主体功能区规划实现有机对接[J].环境经济,2012(6):24-28.

[16]赵景华,李宇环.国家主体功能区整体绩效评价模式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2(12):20-24.

责任编辑:叶民英

猜你喜欢

功能区开发区指标体系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自助图书馆选址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应用技术大学教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
交通强国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江苏省句容经济开发区中心小学
成都市产业功能区优化调整布局出炉
2019年:产业功能区建设聚焦六大工作
陕西省未来五年将建粮食生产功能区2700万亩
陕西省未来五年将建粮食生产功能区2700万亩
国办发文部署开发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