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博意见领袖与突发事件的舆情扩散研究

2020-05-13陈嘉奇廖凯潼徐文琪

新媒体研究 2020年5期
关键词:行为特征意见领袖微博

陈嘉奇 廖凯潼 徐文琪

摘  要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将“11·5长沙男童被害”事件的舆情划分为四个阶段,分析三类微博意见领袖的参与行为。研究发现,关注力持续度方面,政务媒体>自媒体>新闻媒体;发帖内容方面,新闻媒体释义“精神病史”与“免死金牌”,自媒体依赖新闻媒体的同时发表高指向性评论,政务媒体前期被动转载到后期主动发贴;发帖目的方面,新闻媒体积极发挥信息源、信息桥结点、网络舆论的助推器和放大器三大角色,自媒体发帖动机多样且强烈,政务媒体出于改善社会治理而发帖。

关键词  生命周期理论;微博;意见领袖;舆情扩散;行为特征

随着“5·24南昌红谷滩杀人事件”“7·20任达华中山被刺事件”等精神障碍患者暴力行为事件相继发生,与精障患者有关的恶性突发事件极易成为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根据精神障碍的疾病特征,约有10%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会出现暴力行为,即每125人里才出现1个严重精障患者。在政府的管控下,精障患者肇事肇祸率已逐渐下降,但社会舆论却未见好转。由此,本文欲基于某起暴力行为事件,站在传者角度探究社会媒体对该类事件的舆情扩散行为。力图优化精障患者暴力行为事件的舆情环境,使该类人群及其家属得到应有的社会尊重和公平。同时,也为网络空间信息擴散规律,构建关键主体的把关机制提供参考。

“11·5长沙男童被害事件”是继“5·24南昌红谷滩杀人事件”之后又一起微博热度迅速发酵、词条多次冲上微博热搜榜的精神障碍患者暴力行为事件。2019年11月5日,湖南长沙一名9岁男童在上学途中被小区内一名男子活活打死,该人对男童行凶长达半小时,期间用扳手猛击男孩头部,男孩抢救无效死亡。犯罪嫌疑人冯某华(男,30岁,河南滑县人)已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经查,该人患有精神病,曾因精神分裂症住院治疗。

据新浪微热点网站统计,微博是此事件信息来源的主要渠道。微博作为当前信息传播速度最快、用户活跃度最高的平台,在公共事务尤其是突发性事件中发挥独特作用[1]。微博已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舆论场,对公共舆论的影响越来越大,微博意见领袖作为该舆论场的中心和重要结点,对舆论的生成、演化具起重要导向作用[2]。本文以“11·5长沙男童被害事件”为例,视微博意见领袖为研究对象,按生命周期理论将事件的舆情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分析微博意见领袖在舆情扩散中的行为特点及原因,最后找到问题,对症下药。

1  文献综述与解释框架

1.1  文献综述

大众传媒发展以来,事件的传播结构就已突破了仅由传者和受者构成的一级传播,而转向由媒介到意见领袖再到受众的二级传播。二级传播理论最早由Paul Lazarsfeld提出,他认为大众传播对人们的影响不是直接的。在新媒体时期,意见领袖的范围被进一步扩大,事件通过以微博平台为代表的媒介传播,微博意见领袖在其中扮演着重要作用。目前对微博意见领袖的研究中,大部分学者从单一种类的主体出发,探究其在某一事件或现象的推动作用。谭轶涵[3]探究自媒体大V在“杨超越网络走红”现象中的引导作用,王平[2]探究突发公共事件中微博自媒体意见领袖的实证研究;詹骞等[4]、王晨阳[5]、姜玥如[6]、滕羽[7]总结政务微博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治理;夏迪鑫[8]、王国华等[9]探讨新闻媒体微博对突发事件的传播特征。目前罕有研究分析比较不同种类的微博意见领袖在突发事件传播的行为特征。

“生命周期”概念源自生物学领域,该理论认为万物从产生到消亡是一个有序的阶段,如今被广泛地应用在经济、社会等各方面。舆情发展生命周期的阶段划分以三段论为主,如兰月新[10]将突发事件的微博舆情扩散分为潜伏期、扩散期和消退期。因具体事件性质或外部力量变化情况的不同,在三大阶段的基础上加入了边缘化的发展分期。谢耘耕等[11]从形成期、爆发期、缓解期、平复期分析突发事件的微博舆论演变过程。其中,事件被曝光代表舆论进入形成期,各主体的集中关注把舆论推进爆发期,政府介入使舆论走向缓解期,在平复期中,事件问题获得解决或关注度和讨论热度变淡。

1.2  解释框架

本文以二级传播理论和生命周期理论为理论基础,将“长沙男童被害事件”舆情分为酝酿期、爆发期、扩散期和消散期,实证研究微博意见领袖的参与行为。从关注力持续度、发帖内容、发帖目的三方面探究新闻媒体、自媒体、政务媒体三类微博意见领袖在面对典型精障患者暴力行为事件时的行为异同及规律。

1.3  关键概念

新闻媒体微博,指经传统媒体官方认证的微博客户端,同时也包括网络原生新闻媒体官方账号。各大新闻媒体往往第一时间在微博发布简短报道,新闻“速度”首要、“内容详细”次要。传统新闻媒体权威性、内容可信度高,在突发事件的新闻传播中起主导作用。

自媒体微博,指区别于官方媒体的关键意见领袖,粉丝多,转发、评论量大,粉丝认同值高[2]。虽不如其他两类主体权威性和可信度高,但因庞大的粉丝量和较高的粉丝认同度也具有一定的传播影响力。

政务媒体微博,指经政府部门官方认证的微博客户端,开设机构主要分为政府、社会团体(团委)、党委、检察院、法院。政务账号代表政府形象,内容严谨,可信度高,在突发事件等危机应对中发挥着突出的议程设置功能。

2  案例分析:长沙9岁男童被害事件中微博舆论的形成与衰变

本文参考新浪微热点平台对该事件的微博舆情热度分析,因舆情热度自首篇报道发布后开始检测。在此之前,事件仅为人际传播,故将案发日(11月5日)至媒体报道日(11月7日)视为酝酿期。爆发期、扩散期、消散期如图2所示。

2.1  酝酿期(11月5日晚—11月7日上午)

由个体曝光开始,以人际传播为主,为舆情质变爆发的前奏。

普通用户@阴天小太阳HY于11月5日20点首先曝光,“今天下午,姑姑小区家一个九岁的孩子活活的被一个男的打死了……而男的有精神病……”,小范围的人际传播开始。

2.2  爆发期(11月7日中午—11月11日)

在酝酿期的热度积累下,传统新闻媒体开始报道,自媒体顺势转发跟进。事件的曝光率迅速上升,配合公众的转发与讨论,事件热度升至峰值。

11月7日13时,新闻媒体@成都商报率先发博“长沙9岁男童小区内疑遭精神病人打死,家属:持续30分钟”,并附上现场视频。24小时内,77个新闻媒体陆续跟进。8日12时,自媒体@头条新闻“长沙9岁男童被打死,百余人围观无人阻止”,获单条微博最高转发量。9日8时,政务媒体@雨花公安发布警情通报,确认嫌疑人患有精神分裂症,该消息被大量转载。当晚,新闻媒体@央视新闻谈及“央视主播谈精神问题不是免罪符”;次日上午,“精神病人犯罪监护人是否该担责”冲上微博热搜榜。

2.3  扩散期(11月11日—11月15日)

随着舆论的影响范围逐渐扩大,新的关注点产生,热度仍有发酵趋势,但可能并未伴随着更频繁的主体参与。

11月10日12时,新闻媒体@澎湃新闻发布案件详文,首次提及“嫌犯今年春节刚停药”;次日凌晨,新闻媒体@紧急呼叫建立嫌犯刚停药的微博话题,热度再次走高,12日形成新高峰。12日18时,新闻媒体@封面新闻称男童遗体火化,凶手家属仍未道歉,13日17时新闻媒体@封面新闻继续推进:家属三问:人群冷漠?安保薄弱?精神病患未被记录?该话题迅速发酵,“长沙被打死家属三问”于13日晚冲上微博热搜榜第三。

2.4  消散期(11月15日—11月19日)

事件暂无新的进展,媒体转移议程设置,网民的关注度下降,舆论集聚效应消退。

除了部分政务媒体迟滞跟进先前话题以外,未见其他媒体发布相关微博,事件舆论就此消散。

3  主要研究发现

3.1  关注力持续度:政务媒体>自媒体>新闻媒体

整个舆情传播过程,除了消散期,自媒体表现最为活跃,发帖量远超其他两类主体。部分自媒体用户不仅热衷于在娱乐新闻中发表观点,带热话题,引导舆论[11],在社会新闻中也积极参与,凭借其“单一型”的影响力,在其粉丝所在的领域中掀起舆论风潮。如表1,在爆发期,新闻媒体的发帖量高于政务媒体,因新闻采访权为传统新闻媒体独有,故新闻媒体在一手信息的获取上极具优势,在新闻的发布、细节跟进、引领中占据主导地位。当事件发展进入扩散期,三类主体的参与度均有所下降,但政务微博下降幅度最小。

縱观整个舆情传播过程,自媒体占据总发帖量之首,新闻媒体次之,政务媒体最少。从各阶段的发帖量变化来看,第一阶段后新闻媒体、自媒体、政务媒体的发帖量分别下降77.8%、70.4%和42.7%;第二阶段则分别下降97.8%、98.3%和24.8%。可知,从爆发期过渡至扩散期,自媒体的关注力持续度高于新闻媒体;而在消散期来临之前,除了政务媒体以外,其他两类媒体的发帖量大大下滑,二者幅度不相上下。总体上,政务媒体虽发帖量最少,但关注力持续度最高,自媒体次之,新闻媒体最低。

3.2  发帖内容

3.2.1  新闻媒体:释义“精神病史”与“免死金牌”

新闻媒体在微博上发布最多的标题为“湖南长沙9岁男童的嫌犯有精神病史,是否就有免死金牌”,精神疾病所导致的法律轻判甚至豁免成为精障患者暴力行为事件的主要议题。新闻媒体报道的呈现方式以短视频为主,内容多为家属受访,增强情感冲击。

3.2.2  自媒体转载新闻报道与发表观点“炒热”话题

传统新闻媒体的信息权威性和解释力仍然很高,故自媒体在传播上仍要依靠新闻媒体的权威性。部分自媒体直接转载新闻报道,不发表任何观点。尽管如此,自媒体的转载内容也能产生影响。自媒体@长沙头条直接搬运新闻媒体@紧急呼叫的“嫌犯父母回应,愧疚痛心会尽力赔偿”,获得了原创微博最高转发量,引发公众对嫌犯父母态度的热烈讨论。部分自媒体转发新闻媒体报道后表达态度。知名法律博主@Kevin在纽约,转发并评论的“大白天小区内大人殴打孩子30分钟没人救是真的?给我看见劳资能上去把那个疯子活活掐死”,赢得最高点赞数,批判围观者冷漠的话题日嚣尘上。

3.2.3  政务媒体:前期被动转载报道,后期主动发布实用贴

政务媒体前期大多直接转发新闻媒体的报道。如,政务媒体@安徽反邪教转载了新闻媒体@央视主播“央视主播谈精神问题不是免罪符”视频,配合央媒引导议题转化,也借此表达政府对于此事更为关注社会治理,但整体较为被动。事件后期的话题内容大多是对悲剧产生原因的思考,除了持续转发有关社会治理的报道以外,还会带头转载实用贴。如@陇南司法转载视频:当孩子遇到伤人事件,该怎么办?蹲下来就跑。此举主动迎合同期热门话题“遇害男童曾绕圈躲避嫌犯”,引导关注儿童如何自救的治理问题。

3.3  发帖目的

3.3.1  新闻媒体积极发挥三大角色

新闻媒体在网络传播中主要发挥“信息源、信息桥结点、网络舆论的助推器和放大器”三种角色。事件最初由草根用户在小范围人际传播发布,仍需要专业的媒体提供高效的内容聚合、意义梳理和价值提升。悲剧发生的两天后@成都商报在微博上发布报道,事件正式进入公众视野,勾连起草根传播场域和传统媒体场域的信息桥。与此同时,媒体记者迅速奔赴现场通过自身独有的采编资源获取一手信息,主导新闻发布、细节跟进、议题引领。

3.3.2  自媒体的信息输出动机多样且强烈

广泛参与突发事件传播的自媒体分为两类:一类是专门搬运时事新闻并做评论的媒体账号;另一类是以搬运热点新闻为手段,以涨粉造流量为目的的商业账号。前者诸如@占豪、@头条报姐、@侯宁等。@占豪作为一名时事财经类自媒体,除了在微博上评论当下新闻热点,同时也在公众号上发布新闻及社论,这类专业的新闻自媒体在新闻内容生产中影响力高,故参与突发事件的扩散也属账号自身的运营需要。后者诸如时尚美妆视频自媒体@Ain Beauty君为了提高自身时尚美妆视频的曝光度,也曾发起对热点话题的投票。这种“蹭热度”旨在关联当下热点进行信息输出来维持其意见领袖地位,提高粉丝认同度。这一类主体也相对更加活跃。大量的微博自媒体用户秉持多样化的发帖目的频繁发帖,突发事件的扩散就变得更加容易。

3.3.3  政务媒体弥补公信缺失,重视社会治理

因政府非大众传媒机构,不负责直接产出新闻报道,故政务微博前期不活跃,参与方式也较为被动,或转载新闻媒体报道,或默许新闻媒体的事件态度并代为转达。但政务微博在发布日常消息之余,还主要承担着社会治理的责任,所以在其他媒体转而奔赴下一个新闻热点时,政务微博仍以稳定的参与节奏继续跟进事件如通过发帖来参与,与公众对话,表达政府对此事的重视与关注,并从社会治理的角度提供建议,分享相关防卫技能知识,采取宣传手段改善社会治安,提高政府公信力。

4  反映的问题

4.1  新闻媒体参与虎头蛇尾,缺乏深度报道

新闻媒体的关注力持续度为三类意见领袖主体中最低,大部分媒体在事件发展后期迅速淡出视线,更换新闻议题。此时,由突发事件所引发的社会恐慌还没得到消解,却不见一定数量的权威、公信力强的传统新闻媒体做深度报道和反思追问。若能在释义“精神病史”与“免死金牌”后进行深入的社会治理调查与法律知识普及,则有利于缓解公众对精神病患的感知风险。

4.2  自媒体数量多,传播动机多样,管控难度大

虽然大部分自媒体仍较依赖新闻媒体,但其更为强烈的信息输出和多样化的参与动机也易使得突发事件如“星火燎原”之势扩散开去。热点一旦产生,不管该账号是否主营时事搬运,为了增加曝光度,都会带上话题刷存在感,不自觉地参与了突发事件的传播。在当今“流量时代”,自媒体微博固有的运营性质将会增加舆情管控的难度,吸引大众眼球的社会恶性事件极易被顶上头条,助推建构负面的社会风险。

4.3  政务微博话语体系缺失

微博话题是主动进行议程设置的方式之一[4],政务微博虽关注度持续性最高,但整体发帖量少,参与度低。事件发展前期,政务微博没有及时抢占輿论高地,官方发声。在社会安全事件的舆论发酵中,没有建立代表政府声音的话语体系,只停留在简单转发或转载新闻媒体报道的层面。使得整个舆情传播缺乏政府对社会安全议题的态度表达,不利于缓解公众对精障患者暴力行为风险的焦虑情绪、挽回治理缺失的政府形象。

5  建议与反思

针对反映的问题,新闻媒体应增强社会责任感,为巩固公众自身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区别于同行业的自媒体意见领袖,在增强新闻真实性和客观性的同时,积极挖掘新闻深度,增强新闻价值。应探索构建促进自媒体履行社会责任的生存机制,完善微博管理条例,从制度层面改善网络舆论空间。政府应善用新媒体平台,将其作为与公众互动的窗口,力图缓解公众对精障群体的恐慌,防止公众对政府治理水平的不信任继续发酵。

参考文献

[1]史梁.农村环境传播的微博话语分析——以新浪微博“水污染调查”为例[J].新闻界,2014(15):51-55.

[2]王平,谢耘耕.突发公共事件中微博意见领袖的实证研究——以“温州动车事故”为例[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34(3):82-88.

[3]谭轶涵.微博意见领袖的舆论引导作用探究——以“杨超越网络走红”现象为例[J].传媒,2019(14):88-91.

[4]詹骞,柳林婧.共青团中央政务微博的社会治理与舆论引导特征研究——以2018年所发微博为例[J].新闻论坛,2019(4):97-100.

[5]王晨阳.省级政务微博影响力提升探析[J].采写编,2019(5):137-138.

[6]姜玥如.公共治理视角下的政务微博——以微博“江宁公安在线”为例[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9(4):26-27.

[7]滕羽.公安政务新媒体传播力问题分析与优化策略[J].青年记者,2019(23):84-85.

[8]夏迪鑫.以@人民日报与@头条新闻为例对比媒体微博疫苗风险信息呈现[J].新闻传播,2017(3):30-31,33.

[9]王国华,陈飞,曾润喜,等.重大社会安全事件的微博传播特征研究——以昆明“3·1”暴恐事件中的@人民日报新浪微博为例[J].情报杂志,2014,33(8):139-144.

[10]兰月新,曾润喜.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规律与预警阶段研究[J].情报杂志,2013,32(5):16-19.

[11]谢耘耕,荣婷.微博舆论生成演变机制和舆论引导策略[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5):70-74.

猜你喜欢

行为特征意见领袖微博
传统媒体所办新媒体的传播特性分析
传播学视角下应用型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
微博动员、维权倡议与记者的利益表达机制
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管理机制研究
微信营销意见领袖培养现状研究
事实与流言的博弈
重大突发事件中微博之力不微
校企合作中企业培训的行为特征探析
神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