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畸联合正颌治疗对骨性Ⅲ类错颌畸形伴偏颌患者咬合功能及外貌改善的影响

2020-05-13朱凤节朱永翠崔淑霞

临床医学工程 2020年4期
关键词:正颌错颌颞肌

朱凤节,朱永翠,崔淑霞

(1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正畸科,河南 郑州450052;2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口腔科,河南 郑州450052)

骨性Ⅲ类错颌畸形的发生与遗传、后天不良习惯及口腔疾病等有关,而偏颌的发生与面部一侧组织病变或发育不良有关,最终造成两侧下颌骨升支长度不一[1]。骨性Ⅲ类错颌畸形伴偏颌对患者咬合功能有一定影响,可导致咀嚼速度偏离正常值、咬合位置偏离正常位置,同时还将对患者的外貌造成不良影响[2]。本研究旨在探讨正畸联合正颌治疗对骨性Ⅲ类错颌畸形伴偏颌患者咬合功能及外貌改善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骨性Ⅲ类错颌畸形伴偏颌患者56例,其中男性33例,女性23例;年龄19~37岁,平均 (28.14±3.62)岁;畸形原因:先天遗传36例,口腔疾病13例,后天不良口腔习惯7例。

1.2方法①正畸:选用美国AO系统直丝托槽,上下颌粘接5-5托槽,于第一、第二磨牙处粘接颊面管,将0.014镍钛圆丝置入,保持牙列整齐,随后将0.016镍钛圆丝、0.016×0.022镍钛方丝、0.016×0.022 ss、0.019×0.025 ss逐步置入,保持上下牙列整齐平整,去除前牙代偿性倾斜,上颌前、后牙段加冠舌向转矩,下颌前牙段加冠唇向转矩,促进牙轴正常倾斜度恢复,利用橡皮链使下前牙间隙关闭,并调整下牙弓宽度,匹配上下牙列。②正颌:行上颌Le FortⅠ型截骨术及下颌双侧升支矢状劈开后退术,对上颌骨进行前移及扩宽,后退下颌骨,纠正下颌偏斜,并行颌骨内固定、双颌结扎及颌间牵引。③术后正畸:正畸时间约6个月,采用 “3/16”或 “1/8”橡皮圈牵引维持颌骨位置及咬合关系稳定,对上下齿咬合进行精细调整,保持上下颌牙齿排列整齐,无缝隙。治疗结束后制作Hawley保持器,于6个月后复诊。治疗由同一组医生进行。

1.3观察指标①咬合功能:根据正中咬紧时不同肌束的表面募集电位及肌不对称指数判定咬合功能,于治疗前1个月、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采用Oxford 10 Channel Medelec Synergy肌电图仪测定颞肌、咬肌及二腹肌3对肌束 (两侧)的募集电位及肌不对称指数。②外貌改善:根据软组织三维头影判定,于治疗前1个月、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采用Koda k9000c CT扫描机扫描,对面部软组织不对称性进行测量,包括两侧上唇偏斜量、下唇偏斜量及下颌偏斜量。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表面募集电位治疗后3个月,患者咬肌 (右侧)、二腹肌(两侧)的募集电位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P<0.05);治疗后6个月,患者颞肌、咬肌及二腹肌 (两侧)募集电位均较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显著提高 (P<0.05)。见表1。

表1 正中咬紧时不同肌束的表面募集电位比较 (n=56;±s,mV)

表1 正中咬紧时不同肌束的表面募集电位比较 (n=56;±s,mV)

时间 颞肌左侧 右侧 左侧 右侧 左侧 右侧治疗前 0.69±0.06 0.65±0.04 0.59±0.09 0.56±0.07 0.26±0.04 0.23±0.02咬肌 二腹肌治疗后 3个月 0.67±0.05 0.64±0.03 0.57±0.08 0.52±0.05 0.21±0.03 0.22±0.01治疗后 6个月 1.18±0.08 1.13±0.07 1.09±0.10 1.06±0.08 0.38±0.05 0.32±0.03 F 368.655 456.496 257.724 378.935 47.174 31.046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2.2 不对称指数治疗后3个月,患者颞肌、咬肌及二腹肌的不对称指数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 (P<0.05);治疗后6个月,患者颞肌、咬肌及二腹肌的不对称指数较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显著降低 (P<0.05)。见表2。

表2 正中咬紧时不同肌束的不对称指数比较 (n=56;±s,%)

表2 正中咬紧时不同肌束的不对称指数比较 (n=56;±s,%)

时间 颞肌不对称指数 咬肌不对称指数 二腹肌不对称指数治疗前 7.53±1.19 12.27±1.49 14.46±2.38治疗后 3 个月 15.32±3.18 16.42±2.67 17.52±3.64治疗后 6 个月 6.23±0.86 8.35±1.02 10.21±1.49 F 314.344 248.745 102.339 P 0.000 0.000 0.000

2.3 面部软组织不对称性治疗后3个月,患者两侧上唇及下唇偏斜量的Q值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两侧下颌偏斜量的Q值较治疗前显著提高 (P<0.05);治疗后6个月,患者两侧上唇及下唇偏斜量的Q值较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显著降低,两侧下颌偏斜量的Q值较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显著提高 (P<0.05)。见表3。

3 讨论

骨性Ⅲ类错颌畸形伴偏颌对患者的咀嚼、咬合、发音、外貌等均造成影响,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3-4]。以往,临床上多采用单纯的正畸或颌面外科手术对骨性Ⅲ类错颌畸形伴偏颌患者进行治疗,但无法有效改善骨骼肌面部畸形,且无法获得稳定、良好的咬合关系及口颌功能[5]。近年来,正畸联合正颌逐渐在临床应用,两者互相弥补,在患者功能及外貌改善中起到关键作用。正畸联合正颌多于术前行正畸,再行正颌,术后继续行正畸,术前正畸治疗可帮助正颌手术清除外界阻力,有效去除牙齿代偿确保正颌手术的顺利进行,提升正颌手术治疗效果;而术后继续进行正畸治疗可使正颌手术建立的新颌骨关系得以巩固及加强,确保骨有效愈合,提升颌骨运动稳定性[6]。本研究中,患者治疗后3个月,咬肌募集电位 (右侧)、二腹肌募集电位 (两侧)均较治疗前降低,治疗6个月后的颞肌、咬肌及二腹肌的募集电位 (两侧)均较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提高,表明正畸联合正颌治疗后3个月,患者咬合力度及咬合精准度降低,但治疗后6个月时已明显恢复并提高,有效增加咬肌咬合效率及精准度,咬合能力也基本恢复。同时,患者治疗后3个月颞肌、咬肌及二腹肌的不对称指数较治疗前高,治疗后6个月颞肌、咬肌及二腹肌不对称指数较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降低,表明治疗后3个月咬合功能未恢复,仍需正畸治疗慢慢调整,治疗后6个月已逐渐恢复。另外,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两侧上唇及下唇偏斜量的Q值较治疗前降低,两侧下颌偏斜量的Q值较治疗前提高,表明正畸联合正颌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外貌。

表3 面部软组织不对称性比较 (n=56;±s,Q值)

表3 面部软组织不对称性比较 (n=56;±s,Q值)

时间 两侧上唇偏斜量 两侧下唇偏斜量 两侧下颌偏斜量治疗前 0.141±0.007 0.061±0.003 0.014±0.001治疗后 3个月 0.098±0.006 0.052±0.002 0.020±0.002治疗后 6个月 0.062±0.004 0.043±0.001 0.029±0.003 F 5602.059 972.000 684.000 P 0.000 0.000 0.000

综上所述,正畸联合正颌治疗可有效改善骨性Ⅲ类错颌畸形伴偏颌患者的咬合功能及外貌,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正颌错颌颞肌
颞肌外和颞肌下钛网修补术治疗去骨瓣减压术后颅骨缺损患者的效果对比
正常咬合与错颌畸形磁性覆盖义齿种植体生物力学比较分析
《正颌外科治疗手册:团队协作》出版发行
错颌畸形 不仅伤牙还伤脸
自贡地区学生错颌畸形调查与分析
三维钛网行颞肌下或颞肌外颅骨修补的比较分析
颞肌下半剥离颅骨修补术
预见性护理结合护理路径在正颌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骨性牙颌畸形临床应用
正颌联合正畸治疗骨性双颌前突畸形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