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流行性腮腺炎合并睾丸炎的临床分析

2020-05-13朱欣欣杨亚荣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腮腺炎腮腺流行性

朱欣欣,符 佳,杨亚荣

(西安市儿童医院感染科,陕西 西安 710003)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急性传染病,其主要表现为发热和腮腺非化脓性肿胀,3~14岁儿童为流行性腮腺炎好发年龄,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为(1.47~1.88)∶1[1-4]。睾丸炎是青春期及青春后期男性流行性腮腺炎患儿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据报道其患病率达20%~30%[5-6]。得益于疫苗的接种,流行性腮腺炎及其合并睾丸炎的发病率较以往明显下降,但近年来,全球范围内仍有流行性腮腺炎的暴发,其中合并睾丸炎的病例亦有增加[5,7]。有研究提出,在相关人群已经普遍接种腮腺炎疫苗后,流行性腮腺炎及其合并睾丸炎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临床特征,比如热峰下降、热程及住院时间缩短等[8-9]。近年来,亦有关于疫苗接种后腮腺炎合并睾丸炎临床特征的研究,但少有专门针对儿童流行性腮腺炎合并睾丸炎的研究。基于此,本研究分析了儿童流行性腮腺炎合并睾丸炎的临床特征,并对短期预后进行了评价。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资料

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8月在西安市儿童医院感染科诊断为流行性腮腺炎合并睾丸炎的男性患儿20例为研究组,诊断为单纯性流行性腮腺炎男性患儿24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儿均进行了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必要的超声检查。根据收集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儿的发病年龄、热程、热峰,腮腺肿大与出现发热时间间隔等临床表现及住院时间;并分析了疫苗接种情况,腮腺/睾丸受累情况,腮腺肿大与出现睾丸炎时间间隔,以及治疗、短期预后等情况。本资料为回顾性研究,并未泄露研究对象隐私,且所有纳入对象住院期间的治疗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1.2.1纳入与排除标准

根据中国疾病防治中心2007年发布的流行性腮腺炎诊断标准(WS 270-2007),本研究中所有患儿均被临床诊断为流行性腮腺炎,均出现单侧或者双侧腮腺和(或)其他唾液腺肿胀、疼痛,张口和咀嚼或进食酸性食物时疼痛加剧。纳入标准:诊断为流行性腮腺炎的男性患儿伴有睾丸发红、肿胀、疼痛及触痛等表现,纳入研究组;诊断为流行性腮腺炎且无合并症及并发症的男性患儿纳入对照组。排除标准:①女性患儿;②年龄大于18岁;③研究组中除了合并睾丸炎之外存在其他并发症(如脑炎、胰腺炎等)及合并症(如合并支气管炎、扁桃体炎等);④对照组中存在并发症及合并症者。

1.2.2治疗方法

对两组患儿均给予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国药准字S10960058)对症支持治疗,1g·kg-1·d-1,肌注,连用3~5天;在此基础上,对研究组患儿增加了小剂量地塞米松(国药准字H41020036)静脉输注治疗,0.3~0.5mg·kg-1·d-1,疗程为5~7天。

1.2.3临床评价

治愈:体温下降至正常,腮腺肿胀及睾丸肿痛消失;好转:体温下降,腮腺肿胀明显缓解,睾丸肿痛显著改善;无效:持续发热,腮腺及睾丸症状未见改善[10-11]。

1.3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两组一般临床资料的比较

在2013年1月至2018年8月期间西安市儿童医院感染科共收治464名流行性腮腺炎患儿,其中男性337人,有20人合并睾丸炎,其发生率为5.93%。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本次研究组纳入20例,对照组纳入24例。

研究组患儿年龄为10~15岁,对照组患儿年龄为10~13岁。研究组患儿腮腺双侧受累占95.00%(19/20),对照组患儿腮腺双侧受累占79.17%(19/2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0,P>0.05)。研究组所有患儿均出现阴囊肿胀,有85.00%(17/20)为单侧睾丸受累;腮腺肿大与出现睾丸炎时间间隔为2~15天,平均为(4.80±2.73)天。对照组中有1例患儿无发热,其余患儿均有发热;研究组中患儿均有发热。两组患儿的年龄、出现发热时间、热程、热峰、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2.2研究组患儿睾丸炎超声表现

研究组患儿均有睾丸肿痛及睾丸炎症表现,其中3例为双侧受累,其余17例均为单侧受累,左侧8例(占40.00%),右侧9例(占45.00%)。有2例阴囊超声未见异常,其余18例(90.00%)患儿阴囊超声表现多样,包括:附睾异常回声、睾丸血流增加、睾丸增大、附睾增大、鞘膜积液、睾丸扭转及睾丸静脉曲张等,最常见表现为睾丸增大、附睾增大、睾丸静脉曲张及鞘膜积液,亦可出现多种表现并存,见表2。

表1 研究组与对照组一般临床资料的比较结果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clinical data of the patients between the two

表2 研究组患儿阴囊B超检查结果(n=20)Table 2 Ultrasonographic findings of the scrotum of the patients with mumps orchitis in the study group(n=20)

2.3转归及短期随诊

对照组患儿均痊愈出院,治愈率为100.00%;研究组除2名患儿在好转后放弃继续治疗外,其余18名患儿均痊愈,治愈率为90.00%。在患儿出院后的7~10天内,研究组有11例根据出院医嘱进行了复诊,其中10例临床症状、体格及阴囊超声检查均未见异常;有1例10岁10个月的患儿在出院7天后再次出现阴囊部位疼痛,经详细询问病史,该患儿出院后与同伴玩耍时曾有阴囊擦伤史,完善阴囊超声检查显示正常,经对症治疗2天后症状消失,因此考虑该患儿再次出现阴囊部位疼痛系擦伤所致,与既往睾丸炎无关。研究组患儿未见睾丸萎缩情况出现。

2.4疫苗接种情况

研究组中有15例(75.00%)患儿曾按免疫接种程序接种麻腮风疫苗(MMR),另5例(25.00%)未能提供详细预防接种史;对照组中有19例(79.17%)接种了MMR疫苗,3例(12.50%)未接种疫苗,2例(8.33%)接种史不详。

3讨论

3.1儿童流行性腮腺炎及合并睾丸炎发病分析

流行性腮腺炎是儿童常见传染病,容易在托幼机构及学校发生暴发流行。一项关于西安市流行性腮腺炎报道指出,2005至2014年10年间流行性腮腺炎年平均发病率为53.58/10万,高于陕西省及全国平均水平,仍处于高发态势[12]。睾丸炎是青春期及青春后期男性流行性腮腺炎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据国外相关报道,患病率达20%~30%[5-6]。随着MMR疫苗的广泛普及,流行性腮腺炎及睾丸炎的发病率在一段时间内明显下降。我国对流行性腮腺炎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流行性腮腺炎合并睾丸炎的发病率为16.3%[7],低于国外相关报道。本研究显示,在收治的337例男性流行性腮腺炎患儿中,有20名合并睾丸炎,其发生率为5.93%,低于国内外相关研究,推测儿童流行性腮腺炎合并睾丸炎发生率较低。本研究显示大年龄男性儿童患流行性腮腺炎更容易合并睾丸炎,这一结论也在其他相关研究中被提及[13-14]。流行性腮腺炎及其合并症的潜在发病机制并未完全阐明,为何儿童流行性腮腺炎合并睾丸炎发病率低并无确切答案。预防接种可能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相关研究已证实了MMR疫苗的接种可在降低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的同时减少其并发症的出现[15]。在MMR疫苗普及之前,流行性腮腺炎及其并发症大多数(约85%)发生于年龄小于15岁的儿童[16]。在我国,MMR疫苗自90年代被纳入国家预防接种计划,其后大部分儿童按计划接种了MMR疫苗。除此之外,进入青春期及青春期后男性激素水平会发生明显变化,目前也有关于激素对于合并睾丸炎影响的一些推测[13]。

3.2流行性腮腺炎合并睾丸炎临床特点分析

流行性腮腺炎合并睾丸炎临床表现多样。本研究中,研究组所有患儿均出现腮腺肿大及睾丸肿痛和睾丸炎症表现,其中腮腺肿大以双侧多见,而睾丸炎多为单侧,左右两侧发生率无差异。在一项来自韩国的研究中,Tae等[9]对62名15~29岁的流行性腮腺炎合并睾丸炎患者进行研究,发现合并睾丸炎以单侧多见,左、右睾丸发病率无差别。有研究显示,睾丸炎多出现在腮腺肿大的1~2周后[5,8],这与本研究观察到的结果有所不同。本研究发现儿童睾丸炎出现时间较早,可出现在腮腺受累后的2~15天。发热是流行性腮腺炎和流行性腮腺炎合并睾丸炎常见的临床表现。本研究显示,流行性腮腺炎合并睾丸炎患儿热峰高于单纯流行性腮腺炎患儿;合并睾丸炎患儿发热时间较单纯流行性腮腺炎患儿长,既往也有报道[8]与本研究结果相似。此外,本研究显示合并睾丸炎患儿出现发热时间较单纯流行性腮腺炎患儿晚,关于该结论目前未见相关报道,具体原因尚不明确,可能与二次病毒血症有关。一般认为,腮腺炎病毒侵入体内,在局部黏膜上皮细胞和淋巴结中复制,然后进入血流,发生病毒血症,由于病毒对腺体组织有高度亲和性,病毒会进入睾丸、胰腺等腺体再次复制,发生炎症反应[17]。

3.3流行性腮腺炎合并睾丸炎的治疗及短期预后

腮腺炎病毒感染通常具有自限性,由于没有针对性的抗病毒治疗,故流行性腮腺炎及合并睾丸炎的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根据具体情况,必要时给予患者止痛、补液及睾丸丁字带托起等治疗。本研究中对所有合并睾丸炎的患儿均给予了干扰素联合小剂量地塞米松治疗,除2例患儿好转后终止治疗,其他均治愈出院,且后期随诊短期预后良好,无睾丸萎缩情况出现,与既往报道[18]结果一致。然而,干扰素及小剂量激素用于治疗流行性腮腺炎合并睾丸炎目前仍有争议。基于腮腺炎病毒的复制是由病毒相关转录酶介导这一机理,干扰素被认为在流行性腮腺炎及其合并症治疗中具有作用[1]。在一项关于干扰素治疗流行腮腺炎合并睾丸炎的研究中指出,干扰素的使用可以缓解睾丸炎的临床表现,如缩短热程和睾丸疼痛的时间[19]。但在Yapanoglu等[20]的研究中观察到,干扰素治疗并不能预防睾丸萎缩。相关研究表明,合并睾丸炎时,给予小剂量激素有助于减轻睾丸疼痛和水肿,但是却不会改变该病的临床进程及最终结果,不能预防并发症的出现[5]。目前,对于流行性腮腺炎合并睾丸炎患儿并不推荐常规使用激素,一方面是因为小剂量激素的使用并不能改变疾病的最终结局[8],并且有研究表明类固醇激素可降低睾酮的浓度,并增加促卵泡激素(FSH)和促黄体激素(LH)的浓度,这可能促进出现睾丸萎缩而非预防其发生[1,21]。

3.4流行性腮腺炎疫苗及其预防作用

自从流行性腮腺炎疫苗问世以来,全球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病率在短时间内急剧下降[7,9]。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病人群也从儿童转变为青少年、青年等人群,且青少年及青年人群出现并发症及后遗症的概率更高[13]。然而,即使在疫苗接种率不断提高的情况下,近年来全球范围内仍不断有流行性腮腺炎暴发流行的报道[9,22]。同样,本研究中大多数患儿均已按计划进行了MMR疫苗接种,却仍然发病。这一现象已被很多研究者关注并进行了研究,分析该现象可能是由于MMR疫苗对腮腺炎病毒部分有效性及疫苗接种后免疫力的减弱等原因导致的[22-24]。有研究表明,接种1剂腮腺炎疫苗的保护效果约为65%,接种2剂保护效果提升至约80%,疫苗总体保护效果约为70%,且接种后抗体水平在3~8年下降,提示了加强免疫的必要性[25]。

综上,本研究显示,大年龄的男性流行性腮腺炎患儿更容易合并睾丸炎,睾丸受累多在病程4.8天左右出现,多累及单侧,左右两侧受累概率基本均等。与单纯流行性腮腺炎患儿相比,合并睾丸炎患儿出现发热延迟,热峰更高,热程及病程延长。睾丸超声表现多样,以睾丸和附睾增大、睾丸静脉曲张及鞘膜积液常见。临床治疗效果好,短期随诊未发现睾丸萎缩等情况出现。

猜你喜欢

腮腺炎腮腺流行性
流行性腮腺炎,如何应对?
大学生流行性感冒防治知识、行为及中医知识调查研究
腮腺炎与男性不育
养成健康卫生好习惯 做好流行性疾病预防
儿童接种流感疫苗对预防流行性感冒的效果观察
常规CT上瘤内囊变对腮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SPECT双探头前、后位显像分别测量腮腺功能的比较研究
腮腺木村病的DWI和动态增强MR表现
治腮腺炎
《流星花园》的流行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