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生欺凌的冲突管理模式与案例分析

2020-05-12李攀攀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14期
关键词:模式构建中小学生

李攀攀

摘要:中小学生欺凌问题是当下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从管理学的视角看,中小学生欺凌是学校这一组织中的一种冲突现象。文章以冲突管理理论为基础,构建中小学生欺凌的冲突管理模式,并以南京某中学欺凌事件为例进行了分析,从而为解决中小学生欺凌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

关键词:中小学生;欺凌问题;冲突管理;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G627,G6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14-0014-03

2016年12月,一位母亲揭露儿子在学校遭到同学欺凌的文章在网上被众多网友转发。由此,中小学生欺凌问题再度引发社会的关注热潮。欺凌现象在我国中小学校较为普遍,随着各地中小学生欺凌事件的曝光,这一问题也引起了教育界的高度重视。但在以往关于中小学生校园欺凌问题的相关研究中,学者们大多从教育学的角度进行探讨。从管理学角度看,学校是一个组织,学校内发生的学生欺凌行为,可视为组织内的一种冲突现象。

一、冲突管理理论概要

冲突是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存在于各类组织活动和人类社会活动中。因为研究的侧重点不同,目前学者对冲突的定义一直没有达成共识。但是一般而言,冲突具有以下五个主要特征:(1)冲突是一种相互作用的状态,是不同主体之间对特定客体处置方式不同而产生分歧,进而在行为、心理上产生对立或矛盾。(2)组织的冲突是一种复合冲突,包括行为层面的人际冲突和意识层面的心理冲突。(3)冲突的主体可以是组织、群体或个人,冲突的客体可以是利益、资源、价值观、情感等。(4)冲突是一个过程,是冲突主体之间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发展,反映冲突主体之间交往的状况、背景和历史。(5)冲突也是一种对立统一的状态。在冲突中,冲突各方相互对立,又相互依赖。[1]

冲突管理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冲突的行为意向和冲突中的实际性行为以及反应行为。冲突管理通过对冲突在这两个阶段中的规律、策略和方法的研究,以达到管理实际冲突的目的。[2]目前有两种冲突管理理念,一种是传统冲突管理理念,另一种是现代冲突管理理念。传统冲突管理理念认为冲突管理是冲突事件发生后的工作,把冲突管理仅仅等同于“消除冲突”。现代冲突管理理念认为,冲突具有客观存在性和主观知觉性。冲突对组织或群体而言,既有建设性、推动性等积极属性,也有破坏性、滞后性等消极属性。组织和管理者的任务不仅是防止和消除冲突,更是要判断冲突的性质。对于破坏性的冲突,要进行防止和消除,对于具有建设性或积极功能的冲突,则要适当刺激,利用和发挥其积极影响。[3]

在冲突管理过程中,管理者需要分析冲突类型、冲突源,并且制定正确的冲突管理策略。根据划分标准不同,冲突可以有多种类型,例如按冲突的层面划分,组织中有四个基本层面的冲突:个体内部、人与人之间、团队内部、团队之间。明确冲突类型可以帮助管理者对冲突双方进行评估。冲突源是冲突形成的动因,但是冲突的动因较为复杂,有单一的也有复杂的,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还有一些是因为组织内部关系不协调或者外部环境因素影响而引发的,这在分析冲突动因时需要全面考虑。在冲突管理策略中,管理者一般可遵循“四步法则”来处理冲突:分析冲突性质,选择冲突解决模型,运用有效管理冲突的方法,激发必要冲突。

二、中小学生欺凌的冲突管理模式构建

根据冲突的特点,中小学生欺凌行为可以看作是在中小学校内外,学生之间的,双方(个体或群体)因为对某些事物或者情感等产生行为、心理的对立或矛盾。其手段往往是肢体冲突、语言嘲讽、辱骂等。其结果会使其中一方在身体、财产或者精神上受到损害。结合冲突管理理论与中小学生欺凌现象的特点,解决中小学生欺凌问题可以通过以下管理模式實现。

如下图所示,中小学生欺凌的冲突管理模式主要可以分为四个步骤:明确冲突主体,判断冲突类型,分析冲突原因,判断并选择合适的冲突管理方法进行冲突化解。

1.冲突主体分析。明确中小学生欺凌的冲突主体是化解冲突的第一步。中小学生欺凌冲突可以发生在学生人与人之间、团队之间、个体与团队之间。明确冲突主体,有利于判断冲突的类型和分析冲突的原因。

2.冲突类型分析。根据冲突的层面划分,中小学生欺凌冲突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个体与团队之间的冲突以及团队之间的冲突。根据冲突的内容划分,中小学生欺凌冲突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利益冲突。利益冲突是指学生之间对于利益不同的占有倾向而引发的冲突。例如某一个学生或学生群体向另外的学生索要钱财、物品等。(2)认知冲突。认知冲突是指发生在学生之间的由于冲突双方对某个事物或事件存在不一致的思想和认知,从而引发的冲突。例如学生看不惯某个同学的做法,对他进行嘲讽、取绰号等行为。

3.冲突原因分析。冲突的成因较为复杂,需要考虑主客观的因素,以及外部环境的影响。中小学生欺凌冲突有多个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的差异性。中小学生欺凌冲突主要是由学生的差异性直接引发的。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越大,共性就越少,发生欺凌冲突的可能性越大。学生的差异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①个体差异。个体差异是指中小学生在年龄、性格、学习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一般来说,男生的性格较为冲动,与其他同学发生冲突的概率比女生大。这在相关研究中得到了证实。[4]另外,易与其他人发生冲突的学生,其性格往往比较冲动和暴躁,也常常有不爱学习、旷课、爱玩网络游戏等特点。②认知差异。认知差异是学生之间对一些事物、事件的看法不一致而产生的观念差异。中小学生处于树立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阶段,对周围的人或者事物的认识还不全面,容易受到家庭以及周边伙伴环境的影响,进而产生不同的认识理解,产生分歧和矛盾。中小学生对欺凌的行为和危害认知不全面,在与同学相处过程中,不自觉地选择冲突的方式解决分歧,例如辱骂对方、给对方起绰号、不让其他同伴跟对方玩等。(2)家庭环境影响。社会上的留守、单亲或者离异家庭对孩子有一定的负面影响。缺乏安全感和情感交流是生活在这些家中的孩子常有的表现。这些孩子也容易形成孤僻、偏执的性格。还有一些家庭常常充斥着暴力,孩子年龄小,没有明确的是非观,容易模仿家长的行为,用冲突和暴力去解决自己的一些问题。此外,在家庭教育方式上,家长常出现两种错误方法:一是简单粗暴,二是过分溺爱。这两种教育方式都会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不良影响。(3)学校文化影响。除了家中,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最长,不良的学校文化对学生欺凌冲突的发生有重要影响。班级的文化氛围、学校的文化氛围如果充斥着不友爱、嫉妒、不公平等不良因素,学生受其影响,容易与同伴发生冲突,出现欺凌行为。(4)社会环境影响。社会环境影响主要体现在社会传媒产品对中小学生的舆论和行为引导作用。目前,文化市场上充斥着不少含有暴力冲突情节的文化产品,比如游戏、小说、电影等。这些产品中的欺凌冲突情境给中小学生提供了模仿的素材。

4.判斷并选择合适的冲突解决途径,化解冲突。在明确了冲突主体、分析冲突类型以及冲突原因之后,需要判断这一冲突能否让学生自己化解。如果学生能自行化解,可以让学生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化解。但是,因为中小学生是未成年人,在辨别是非和处理冲突上与成人存在差距,欺凌冲突往往带来较为严重的结果,很多时候学生无法自己处理欺凌冲突。这时,需要引入第三方顾问,例如教师、学校,情况严重时还需要公安、司法机关介入来进行冲突处理。对于一些行为严重不良的学生,公安、司法机关的教育处理更为有效。即使学生能自行处理,也需要学校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教育引导和管理。此外,在整个欺凌冲突管理过程中,家长、社会的作用也非常重要。家长、新闻媒体、文化宣传等社会机构需要与学生或者第三方顾问相互配合,积极促进欺凌冲突的解决。

三、中小学生欺凌冲突管理模式的应用案例

1.案例描述。2016年2月26日下午,南京某中学发生一起严重的欺凌事件,初三学生李苏(化名)捅死了同校的一位同学秦宁(化名)。这件伤及人命的案件背后是典型的中学生欺凌冲突,《今日说法》栏目曾对此案件进行过报道。根据记者调查,这件欺凌事件发展过程如下:李苏与徐某是同班同学,徐某经常说李苏抄作业,李苏因此对徐某心生不满,想找人教训徐某,于是李苏找到了阮某。阮某曾是李苏的小学同学,在学校里被同学们认为属于“不好惹”的那一类人,李苏承诺事后给阮某两包香烟。但是阮某教训徐某之后,李苏却没有给。阮某认为李苏不守信用,对李苏心生不满。在最后案发前,阮某曾多次纠集另外的同学向李苏索要。香烟的价格也逐渐提高,从最开始的每盒十几块钱,到后来阮某索要每盒上百元的香烟。这样的要求李苏无法满足,但是为了不挨打,李苏每次都口头答应会给。李苏感觉到事态日益严重,卷入其中的人也越来越多,但他没有告知家长或老师,而是私下购买了一把匕首,准备以暴制暴。2月26日下午阮某纠集了黄某、秦宁等人,在一处偏僻空地处对李苏进行殴打、扇耳光,逼他下跪,李苏拿出准备防身的小刀挥舞,想戳同学的手臂,秦宁躲让不及,被戳中心脏,抢救无效导致身亡。

2.案例分析。在上述学生欺凌冲突案例中,主要有三对学生欺凌冲突。第一对冲突是徐某与李苏之间,属于个人之间的冲突。冲突的原因是徐某经常说李苏抄作业,李苏认为自己的名誉受到损害,感到不满。对于学校中常见的谁说谁抄作业、谁不好之类的语言上的冲突,李苏选择了校园里学生经常采用的解决方式,叫其他人去“教训”徐某,即用轻微暴力压制一般的欺凌行为。第二对冲突是李苏与阮某之间的冲突,属于个人之间的冲突。冲突的原因是阮某没有拿到李苏承诺的香烟这一“报酬”,认为他不讲信用。这里有情感认知的因素,也夹杂着利益因素。在此冲突中,冲突双方依然没有采取正确的方式化解冲突,李苏购买匕首准备“以暴制暴”,阮某纠集同学对李苏继续欺压,导致冲突升级,引发了第三对冲突。第三对冲突是李苏与阮某、黄某、秦宁等人的冲突,属于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冲突。冲突的主要原因是情感认知因素,阮某对李苏一直不给香烟的行为感到气愤,所以纠集黄某等人对李苏进行“教训”。

这三对冲突是在第一对冲突没有正确化解的基础上,不断升级而引发的。但是,这三对冲突发生的背后,也有一些共同的原因:(1)冲突主体的年龄、性格特征。三对冲突的主体都是初中生。初中生处于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树立的阶段,在对待事件上存在不同的认知差异。初中生又处于青春期,尤其是男生,冲动、情绪化,所以他们面对同学之间的冲突时,选择的是用暴力压制欺凌,而不是理性分析原因,寻求教师和学校的帮助。(2)家庭环境的影响以及家长沟通的缺失。根据调查显示,李苏的父母都是农村人,依据老家“竹条下面出好人”的说法,李苏父亲因为孩子学习成绩差有多次打骂李苏的经历。李苏害怕父亲再次打骂他,所以没有向父母沟通任何自己被敲诈香烟以及受到欺负的情况。案发当天李苏不愿去学校,父亲发现了异样,催促他去学校,却没有深入了解孩子不愿上学的原因。由此可见,在家庭中,父母错误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父母与孩子之间缺乏沟通交流也是学生欺凌冲突发生的原因之一。(3)学校安全教育、反欺凌教育的缺失。案例中,这些学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欺凌或者被欺凌,应该避免或者寻求老师帮助解决。李苏购买匕首,也没有认识到匕首会对同学造成严重伤害。这些情况说明学校在安全教育和反欺凌教育方面存在不足,没有让学生意识到欺凌行为的严重性,学生缺少正确处理欺凌冲突的指导教育。多数同学选择以暴制暴的方式解决冲突,说明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团结和谐的校园氛围营造存在不足。(4)社会环境影响。李苏、阮某等用暴力应对欺凌行为,阮某作为初中生就染上吸烟的不良习惯,对同学进行欺辱,与社会的不良风气熏染以及受到充斥着暴力行为的文化产品影响有一定关系。

李苏的悲剧已经发生,学生以及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面对类似的欺凌冲突如何预防或化解。学校要明确欺凌冲突管理中学校以及教师的责任和义务,让学生了解反欺凌的内容和解决方法。对于第一对冲突,同学之间应该加强沟通,在老师的教育下让徐某认识到说别人坏话是错误的行为,让李苏认识到抄作业是不好的学习习惯,以及采用暴力应对欺凌行为的严重后果,这一类欺凌就可以预防,或在同学之间自行化解。对于第二对冲突,李苏如果及时告知父母或者老师,也不会导致冲突不断升级。对于第三对冲突,在面对阮某等人的欺凌下,李苏应该及时寻求老师、家长甚至公安机关的帮助,拒绝被欺凌,也不能转变为欺凌者。对于如阮某、黄某等有严重不良行为的学生,公安和检察机关应该协助学校进行教育。在学校努力教育的基础上,家长还需要重视家庭氛围的营造,同时要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用正确的教育方式与孩子多沟通、多交流。社会各界也需要明确责任,整顿文化市场,给中小学生成长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中小学生欺凌现象在全球普遍存在。对于学生、教师以及社会各界来说,学生之间欺凌的冲突管理,需要根据冲突的特点,通过学生自行处理、教师与学校参与、家庭和社会支持等多种策略联动合作,共同应对,从而为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武博.现代管理学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213-214.

[2]万涛.冲突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52.

[3]马新建.冲突管理:基本理念与思维方法的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3):19,25.

[4]张桂蓉,李婉灵.校园为何成为孩子们成长的“灰色地带”——校园欺凌现状调查与原因分析[J].风险灾害危机研究,2017,(03):26,50.

Abstract:The bullying problem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s one of the hotspots in current educational research.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nagement,bullying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s a conflict phenomenon in the school organization.Based on the conflict management theory,this paper constructs a conflict management model of bullying amo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and analyzes a bullying incident in a middle school in Nanjing,and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and method for solving the bullying problem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Key words: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bullying problem;conflict management;model construction

猜你喜欢

模式构建中小学生
影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要素库及权重分析
陪读现象产生原因及其利弊分析*
高职院校“2+3”企业化教师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浅谈凉山彝区中小学“学困生”的转化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