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文化生态”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重构

2020-05-12林元桂

考试周刊 2020年33期
关键词:文化生态

林元桂

摘 要:从文化生态这方面来看的话,课堂就可以形容成是一个小型的文化生态系统,在这个文化生态系统中,每个人都要学会处理不同的物理关系。随着社会教育的不断发展,当今社会的生态系统出现了自然资源耗尽,生态系统被人为破坏等现象的发生,而在技术处理相关信息的过程中,教学的课堂也同样存在着过程化的模式,学生的个性统一受到影响。因此,在新课标的普及下,文化生态的高中物理课堂实现了教学重构。

关键词:文化生态;高中物理课堂;教学重构

一、 引言

所谓的生态化课堂,是将学生作为整个课堂的核心,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以及生态的教学态度发挥出每个学生所隐藏的潜能,目的是让学生将环境和情感相联系起来。在文化生态的课堂中,学生和老师可以共同对话,相互影响,最终实现生命的课堂成长。这样的教学模式冲破了传统的课堂模式,并且赋予生态课堂更加充满生命力和开放友好的课堂氛围。构建高中物理生态课堂,应该树立多方面的教学目标,而不仅仅只是关注学习有关的物理知识技能。

二、 利用情境创设,营造“学研式”生态氛围

(一)创设师生课堂平等的情境

人人生而平等,也并不排除在高中课堂上老师与学生平等相待的课堂教学环境,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能够让学生的学习氛围更加浓厚。开放式教学中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学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开放式的环境培养自己的主体意识,通过这样的方式学习并找到自身优势,所以学生必须是教学中的主体,让学生自己去进行探究学习,使他们主动地去掌握知识,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地把握到知识的重点。

(二)创设教学内容生活化的情境

高中物理属于一门自然科学,“文化生态”的构建都需要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将物理教学内容真正地融入实际才会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学习的变化。物理知识中融合并体现了许多生活化的元素,改善了传统教学中“面向生活”不足的情况,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就能得出对物理知识的学习,通过观察家里的热水瓶就可以用自己了解到的物理知识来解释它是怎样起到隔热与保温效果的,这种具体实例的分析能让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从课本上升到实际,教学内容生活化的情境能营造出更好的“学研式”氛围。

三、 利用问题驱动,构建“生长式”生态系统

(一)思考问题,培养学习知识的兴趣

良好的发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想激发班级学生的积极性就要注重创设问题情境,这样能够让学生快速地进入到学习的状态,在上课前给学生提出相关内容的问题,引起他们对问题答案的好奇心,从而可以积极主动地探寻答案,学习知识。教师给学生提出的问题需要结合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设定,结合日常生活现象和班级实际学情来设计,促使他们体会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鼓励其在思考过程中大胆创新,有效提升个体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好物理知识的信心和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个体物理核心素养。例如在讲解自由落体运动这一内容时,首先在学生的认知里面,自由落体是在重力的作用下,自由降落的运动模式,但是学生也要知道自由落体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种特殊情况,老师需要通俗的解释自由落体运动是没有初始速度,在重力作用下开始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解释概念之后,为了能够让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有更深的思考,所以老师需要抛出一种问题让学生思考:生活中有没有自由落体运动?同学们可不可以举出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这样的思考能让学生从生活中联系物理知识、寻找物理知识。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可能会提到老师所准备的教材案例,这个时候老师可以随即放出相应的照片或视频供学生参考理解。像自由落体运动在生活中就有,比如说初速度为零的雨滴的不断落下可以看作是自由落体运动的一种形式。这样一来,老师既能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又能让物理知识更贴近生活,也能让同学们快速进入课堂的学习状态,了解生活中的物理,从而能够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二)课堂探究,发展思考知識的兴趣

在高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在课堂的学习知识兴趣,还要不断地发展和引导学生探索和思考问题,在探究中能够寻找到物理的有趣之处,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感悟物理所带来的学习成就感。根据新课改的标准,有效率的物理学习并不是单纯的模仿和记忆,而是能够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由此看来,自主探究已经成为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实施的主要方式,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仅能够以学生的探究能力作为核心,注重在探究过程中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在整体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和培养个体探究能力和核心素养能力,最终目的能够达到让每个人都能有所收获。例如在学习摩擦力时,每个同学都能大概说出摩擦力是一种阻力,是能够阻挡物体运动的一种力,但是同学们可能不知道摩擦力还能是动力,都有哪些力是属于摩擦力。首先教师需要向学生讲解产生摩擦力的四要素即:直接接触,相互挤压,接触面粗糙,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其次是让学生能够懂得如何来区分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针对不同的情况,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研究讨论,比如说人在走路的过程中鞋受到的摩擦力是什么样的,并说出其中的原理。学生在经过小组讨论之后可以进行代表性的发言,老师可以针对他们的发言纠其错误,给予鼓励。最后老师可以做一个总结:人在步行的时候,鞋底和地面之间存在静摩擦力。第一,鞋底和地面存在直接接触,条件满足;第二,鞋底和地面有相互挤压,人站在地面上,地面需要支撑人而发生挤压现象,条件满足;第三,鞋底表面也不是光滑的,有条纹各种纹路是为了增大接触面积,加大摩擦力,而地面也是粗糙的,条件满足;第四,人和地面之间存在着相对运动的趋势,人在行走的过程中地面可以给人摩擦力,两者之间存在着运动趋势,人在向前走的过程中,需要用力向后蹬,相对地面而言,会有向后运动的趋势,条件满足。综合这四个条件,人在行走过程中,在鞋底和地面间存在相对运动趋势,鞋底和地面间存在静摩擦力,它是可以帮助人向前行走的一种力。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思考可能存在误差,但从思考探究方面来说,学生进行了思考,虽然答案不尽如人意,但也算完成了自主探究的任务,这也是学习的过程。

猜你喜欢

文化生态
当代美国科幻电影的文化生态解读
供给侧视角下河北文化品牌建设
新时期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文化认同
文化创意产业众筹融资模式探讨
浅谈黄梅戏的生成繁衍与文化生态
京津冀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问题与对策
从玉米到蔬菜:一个山镇生计变迁的文化生态解读
文化生态视角下的闽南文学
浅谈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