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息梦

2020-05-12段子期

西部 2020年2期
关键词:梦境大脑

“在梦里,唯一的出口,是入口。”他又听到了这声音,像一个咒语。

孟一时常觉得重庆是一个被折叠后又展开的奇异空间,在宇宙的缝隙里,不用与其他星系发生任何联系,就能自顾自地存在下去,直到时间尽头。病床上的日子让他感觉自己和周围的世界产生了些微错位感,一道无形的裂缝横亘,在他生活范围内划出一个苍白的孤岛。

出院后,孟一似乎是从底片被抛回彩色世界。每向前迈出一步,行走就会在他脑海中产生一种奇怪的飘忽感,眼前的一切都在晕染、移动,仿佛倒影中的涟漪。每呼吸一次,肺部就在微微抽芽。当他试图盯住一件东西,想把它从五颜六色的喧嚣中分离出来,那些事物就像一滴融入水的颜料,融化、消散,不断向四处崩离。

他很努力,每天出门练习走路,直至筋疲力尽。蜿蜒如波浪的道路上,永远看不到城际线。重庆就是这样。他像别人梦里的一位看客,看着重庆被匆忙的腳步碾过,有好几次他都觉得自己再也无法组装起身体,投身这山一般的城市。

是那部在重庆取景的电影,让他变成现在这样。

拍摄正顺利进行,摄影机还在跟踪焦点,可他却一脚踏空,从高楼坠落。在万有引力法则的指引下,他倒挂在半空,目睹颠倒的城市躺在自己身下,而俯瞰天空的感觉宛如做梦。那一瞬间他明白,自己的演员生涯就此告一段落。接着,红毯、灯光、绯闻女友、喧嚣的人群,像受惊的云雀离他而去。

还有他的脸,神经损伤给他留下了后遗症,笑和哭、悲伤和喜悦、面无表情和丑陋,同那天坠落的天空一样,全然颠倒。

熬过医院的日子不算什么,重新开始生活的阵痛如同贴附在他身上的一层黏稠的膜,要撕破它,就必须在密不透风的光滑镜面上找到一个出口。死亡跟活下来一样需要勇气,而那些以为找到出口的假象,常常被蒙上了一层粉红色彩,像廉价药剂,一滴一滴注入他的静脉,毫无用处。

直到在深夜,遇见梦境贩卖剧场。

孟一抬头望见剧场大门上的一句话:在梦里,唯一的出口,是入口。他心中的凉意瞬间卸去了大半,鼓起勇气半身探进走廊暖黄的灯光里,巴洛克装修风格的剧场仿佛有种魔力,吸引人不停往里走,再往里走。一方黑暗空间中,一群人集体入戏总是充满仪式感,而今晚,他们看的不是电影,是梦,纯粹而又未经修饰的梦。

大银幕被一束光打亮,开始放映梦主的梦境。这是些没有任何故事情节的画面,亦无规律可循,猜不到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就算你对梦主有百分百的了解,也不可能寻到他梦里的逻辑。这些真实又虚幻的画面,能够活生生地出现在观众眼前,是因为梦境贩卖机的发明。

出售梦境,是眼下正流行的一件事,换作以前,谁也想不到做梦还能赚钱。这场梦没那么绚烂,甚至有些细碎平常,但足够引起孟一的兴趣。入侵别人大脑最隐秘的空间,可以让他暂时忘却自己的糟糕处境。

这是一个女人的梦。她的梦让孟一这么久以来第一次笑了,幸好是在剧场里,没人看见他扭曲丑陋的表情,否则,他会被视为怪物。躺在医院的日子,孟一做过不少天马行空的梦,那些素材连起来足够拍好几部惊悚电影。即使现在没人在意自己,但诡谲的梦总会成为某种生活的代言吧,他想。

重庆的夏夜湿润且闷热,空气在他皮肤上罩上了一层黏腻的膜。梦境贩卖机前有几人在排队,使用方法跟提款机一样便捷。屏幕上跳出动画宣传片:“出售你的梦,我们都是你的观众……”

他点开,弹出一个对话框:“你确定要贩卖梦境吗?”

点击“Yes”。

“请将视线对准扫描框。”

孟一探出身子,靠近机器上方的小框。一道绿光射出,穿透瞳孔扫描他的视网膜。屏幕上出现他的头像。

“扫描成功,身份确认。”

机器下方吐出两枚薄薄的半透明圆形贴片,中间嵌着一枚三毫米长的电子元件。他弓着身子,试着从贴片的出口往里看,里面似乎藏着另一个宇宙。他想象自己缩小成蚊蝇大小,一路往机器深处穿行,进入一个处处是奇观的幻想世界。

复杂的电子元件和电路板交错分布,形状各异,宛若不规则的金属丛林。跟随电线的走向,能看到梦境采集贴片的存放区,半透明贴片从上到下层层排列,颇为壮观,整个机器内部仿佛一座巨大的奇幻电子城堡。他钻研每一处裂痕缝隙,罗列出每一种零件的颜色跟形状,探究眼前每一个对象的精密几何学。那些光怪陆离的梦打破空间的界线,被透明贴片收容,直至变成无数个充盈的小世界。

很多时候孟一就是这样靠幻想度过,所以,他的梦才开始变得有趣。

只要晚上睡觉前,把贴片贴在两侧太阳穴上,当晚做的梦便会被记录下来,做成梦境拷贝。然后,拷贝里的画面在剧场放映,票房收入的一部分归梦主所有。他听说有不少深谙此道的职业梦主,白天去寻找刺激,夜晚的梦总能引爆上座率。

孟一第一场上映的梦境没几个观众,慢慢地,他找到一些方法。每天服用催梦剂,然后拼命回忆坠落那天的情景,细致到每个毛孔的感觉,就这样割开自己的伤口,一遍又一遍。于是,坠落成了他梦境的主题。人们喜欢体验坠落的感觉,因为人们没有亲自体会过。

后来他也做些别的梦,关于过去,关于未来,渐渐观众多了起来。有时,他也看自己的梦,仿佛成了另一个人。透过银幕去看躲藏在真实世界背后的自己,类似某种奇妙的隐喻。

孟一不记得自己是如何遇上她的,第一次让他笑的那个梦主。或许是在剧场里,两人正好坐在一起。那一场,她梦见的是考试的情景。面对一张陌生考卷,她不停流汗,探出身子往旁人那里偷窥,接着慌忙改写自己的答案,动作局促。所有详实的细节无不透出一丝滑稽,整个梦宛如一场完整的喜剧演出。

“哈哈,那是我的梦……”她忍俊不禁,脸上的酒窝盛着银幕溢出的光。

孟一侧过脸看她,那笑容像黑暗中一团燃烧的火焰。

他不敢笑,任何表情都不敢有,他就像个溺水的人,正被这笑声一点点往上拽。剧场里每个人都封闭在属于自己的气泡里,排成几排,仿佛把自己用括号括起来。他想删除这括号,给予她回应,又怕吓走她,只得把脸埋在双掌间。

他不记得是什么时候得知了她的名字,言西,毕竟只是在梦境贩卖剧场里偶遇,不记得才正常。同样,他也不记得他们是在怎样的情景下再次相遇,不记得自己是如何鼓起勇气来解释那似是而非的表情,以及之后他和她又是如何相爱的。

或许是因为梦。

重庆的山与路、桥与雾像是一个拼图游戏,最后几片仿佛突然嵌入了应有的位置,揭示出一种从未有人想到的拼法。他们一起窥探自己的梦、别人的梦,在现实与虚幻间来回穿梭。孟一最喜欢的姿势是和她紧紧拥抱,这样她就看不见他的脸,看不见他脸上狰狞的甜蜜,正如相反的梦。

他觉得这拥抱像是一圈又一圈行走在重庆不规则的路上,如同一枚滑丝的螺钉,自己拧不紧自己。

言西是因为孟一的梦才爱上他的。他不再坠落,而是飞升。她不在意那些不合时宜的表情,反而能从不对称的表象发掘他宝藏一样的内心。她看过孟一从前演過的电影,角色有英雄也有反派,在银幕里轰轰烈烈地活过、死过,而这些不但没有使他与世界割裂开来,反而让她从一帧一帧画面中悸动着感受到一种更为博大的真实。

而现在,看他的梦也一样。

伤痛过后隐匿在重庆,对孟一来说,像是留在一个英雄与反派、生与死之间的缓冲地带。这里连草地和树木都具有某种火热的自由精神,让他不至于被形体的逼仄和灵魂的辽阔之间的反差击溃。只要不看镜子,孟一便可活在一种假象之中。他不知道这种假象可以维持多久。

孟一惧怕光线过强。他第一次在剧场之外的地方细细观察言西。她一头松软的长发垂过锁骨,蜜桃脸,睫毛和酒窝自成符号,说话微带喜感,激情中带着洒脱。她看世界的方式和她的包容尽得其妙,她的一切让他有了重新活下去的冲动。

没过多久,孟一也成了职业梦主。他开始习惯通过另一种方式活在银幕上。他梦到过世界末日、地球初生,在梦里思考宇宙到底是闭合还是无限延展,这个问题曾让他发狂。他梦到过和言西在各种电影场景里相遇,梦到过那些面目全非的人,他们在大地上有许多面目,携带着迥异的浮世之脸。

这些都每每让他晕眩,让观众上瘾。

夜晚,他们抵额入睡,太阳穴两边的贴片晕出细小的彩色光圈,如同分崩离析的彩虹。

睡前,言西问孟一:“你今晚还会梦见我吗?”

“我怕我不愿醒来。”

言西用指腹轻轻拂下孟一的眼睑:“睡吧……在梦里,唯一的出口,是入口。”

她蜜桃味的呼吸冲决在他脸上,像潮汐拍打海岸。看见她静谧如月的脸,孟一思索着以后的生活,不管故事如何进展,只希望此刻安睡的她是个结局。

重庆转而进入秋季,孟一的梦变得浪漫起来,他常常将现实的细节移至梦境,又用力将梦里的一切推向现实。梦境贩卖剧场这个虚幻之地,成了收容人们的栖身之所。

是那个迷幻的梦让孟一重新回到大众视线。

他在梦中,思之以形,而忘了具体。他时而变成雄鹰,翅膀盖过海洋和陆地,时而裂变成细菌或灰尘,找不到立锥之地。他的体内充满悖论,目睹大地与万物如何发生关联,在一片牧草的青穗中又想起那个赴死的春天。颤颤巍巍的地平线上,他倒立着看那夕阳像是看着一张破碎的脸,随即感觉自己成了一架犁,正挖掘环形沟壑的时间。后来,眼睑微微疲倦,索性就降落在她肩膀上,在银制的天空下稍做停留。如果不是星斗在轻轻痉挛,他还以为宇宙被按下了暂停键,在一切坍缩之前,他问她一句:“你愿不愿意?”

她说:“好。”

他们找到梦境贩卖系统的发明者赵枫楠当见证人,仪式就在剧场举办,酒红色的帷幕拉开,她的手紧紧将他的手握住。再次站在聚光灯下,孟一无所畏惧。不少人认出了他,那个坠落的演员。这些日子他去了哪里,为何没有再拍电影,他的脸又……

一切疑惑都无关紧要,他毫不在意。令他诧异的是,大家都主动绕过那些问题,此时此地,只有祝福。他无法确定自己是在哪一刻全然放下的,放下了自卑与怨恨。

言西笑得像个天使,经由那笑容,孟一认识到她灵魂的基本特征。她在梦里就像一只振翅疾飞的鸟,一支正中靶心的箭,现实中却以更加柔和婉转、甚至略带游移的方式表达。

他也笑了,第一次那么肆无忌惮地笑,每一块肌肉都松展开来,不在乎他们看到的是一张怎样的脸。只有在一无所有时,他才明白,这是经过蒸馏和过滤的感情,一种不企图占有对方的爱情,就像数学家爱他的符号、诗人爱他的诗句一样,把它们传遍全世界,通过梦或是别的方式,成为大家的共同财富。

他和她的似曾相识、惺惺相惜,全都源于阿赖耶识——心所积存的意识,潜意识、无意识等等,就像深藏的种子,其中一部分便是梦境的材料。他们的种子,奇迹般地包含着对方的信息,几字节或是几兆,就足以让他们摆脱羁绊的自我,在彼此广袤的经验领域里探索、融合,经历奇特的冒险。

而“阿赖耶系统”正是梦境贩卖系统的基础程序,是赵枫楠博士的发明,最初用于脑科学研究,通过测绘脑内神经细胞脉冲电流产生的生物磁场,来推算大脑内部的神经电活动。后来,他希望用“贩卖梦境”让这项技术更快地发展自身,却无意为这个城市增加了一种新的创新驱动方式。

赵枫楠在台上宣布,这是梦境贩卖剧场成就的第一对恋人,所以需要一个不一样的仪式。孟一和言西交换戒指,戒指上嵌着一枚微型芯片,那是对方所有的梦境拷贝。幸福过后,他们沉沉睡去。越来越多的梦境像海水漫过他们脚下的土地,形成一道道柔和、低回的褶皱,向着仙乡梦国奔流,而他们对此毫无知觉。

或许是从最深处的井底跃出水面太过容易,突如其来的爱人、莫名其妙的梦的救赎、未经抗争便轻易获得的认同,剧情的转折如同被刻意书写。

孟一第一次梦到未来。他梦见自己变成另外一个人,过着一种全然陌生的生活。在遥远的未来,科技发展到车子可以在城市中间飞行,人住在可以任意改变墙面的住所,交通轨道可以随时根据你选择的道路变换,甚至连天空的颜色和雨滴,都能改变成你想要的样式……一切新鲜至极又充满无限想象力,而这些梦,真实得如同发烫的身体。

夜里,苍穹与他们如此贴近。半梦半醒之间,他跟她的目光有过温柔的接触,似乎有未经思索的爱语升腾到她唇边,而他也带着一种严肃的感觉,退缩回他的自我,收敛起幻想,降低思想的锐度。

孟一看着她的脸,想:

不,睡吧,别想了。

在梦里,唯一的出口,是入口。她听到一个声音。

没人记得是从哪天开始,也没人知道人类为什么失去了做梦的能力。在地球自转到太阳光照射不到的半球,大脑潜意识便停止运作,似乎被一道看不见的阀门封锁了。一个人……十个人……越来越多,像前赴后继的海浪奔向沙滩、被迫搁浅。

“不再做梦”,从一个不起眼的话题,变成诡异的非自然现象。最开始,无梦的日子并没有掀起太大波澜,毕竟无关痛痒,人们还饶有兴趣地议论,社交场合也总能分出有梦派和无梦派。渐渐地,梦的悄然退场像一场瘟疫蔓延,濃稠的夜变成人们试探自己的神圣时刻,在得到确切答案之前,一种集体无意识在现实生活中投射出惊慌的阴影。

无梦,成了一种形而上的噩梦。

后来,有艺术家把曾经做过的梦、能回忆起来的部分,画成画、砌成雕塑、写成诗和歌。还有越来越多新的艺术形式,电光和烟火相互缠绕的霄云、混淆五种感官的暂留、超越体验,享受时间、空间一切可形容名词的梦的艺术,它,成了梦本身。甚至有人把逝去的梦当作图腾膜拜,试图在自己充满悖论的身体里唤醒它。

有人说,是普罗米修斯盗走了人类的梦,将它们当成礼物送给受赠者。但是,梦去了哪里?为何我们必须继承那些缺失?如若它去而复返,会以怎样的方式降临?

大学里有了一种新专业——“梦境与人类文明发展关系的理性研究”。有年轻科学家乐观地表示,无梦带来了一种启示,这正是脑科学理论研究在二十一世纪下半叶遇到最大的发展机遇,一旦跨过这道坎,人类智慧会顺着这条阶梯继续向上攀登,未来将不可限量!

而过去的一切,在新新人类眼里并非都是过期的罐头,比如“阿赖耶系统”。在这个无梦时代,它正好被当代科学界视为最具有远见的发明,而随之保存的大量梦境拷贝,则成了科学家们对“无梦症”展开研究的一手素材。

实际上,对脑电波的定量研究,亦是对意识的定量研究。他们将梦境拷贝呈现出的脑电波频率记录、转译,那些过去的人类在做梦时,大脑有节律的神经电活动呈现δ波或纺锤波状态。一条波动的弦,竟能衍生出万花筒般的画面。这些由大量神经元同步生发的突触电位经总和后,形成的梦境纷乱而零碎,如同盛夏午后微风中的树叶间隙漏下来的碎光,随机出现,旋即消散。

当做梦这种平常定律成为过去,普通人对自己的缺失泫然欲泣,像是一篇写坏的文章,再怎么训练技艺都无法重塑其精妙。一位叫段子期的科学家发誓要让这篇文章重焕光彩,她被调到专项研究组之后,将现代人的脑数据与过去梦境的脑电波波形做对比,在庞杂的数据中,她有了一个惊人的猜想。

“您相信全息梦吗?我们从这些拷贝里看到的只是梦的局部,但是全息梦可以通过梦中任意一个画面或细节,看到所有梦的全貌,所有的。”段子期将数据摊开,展示给对面的方博士。那些波形和图纹似银河般泻下,密集地包覆在他身上。

“所有的梦,你是指……一个人所有的梦,还是?”博士往后仰了下身子,仿佛害怕惊扰到银河。

“所有人,所有的梦。”段子期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洋洋自得于刚刚惊起的涟漪。

方博士认可她接下来的实验,以现代失梦的人类作为基点,将从前的梦当作大海上的航标,试图循着这航迹找到自己的方向。就像如果不参照天上的某个点,就没法确认自己在大地上的位置一样,一个人要弄清楚自己身在地球何处,首先得弄懂自己跟月亮或星星的关系。

是一段失败的感情给予她启发:想知道自己为何失去,就先与失去的东西再次建立联系,好比重新穿上这些旧衣物,给未成形的亲昵赋予更加精确的含义。AI助手曾将她和男友留下的所有信息数据进行比对分析,与他们的情感进程相匹配。在一次次对细节的回溯中,她最终承认自己在这段感情中的失败——她不够爱他。

“碰到天空之后,双脚才能落地。”她喃喃自语着,想起曾经做过的一个梦,此时此刻,那些画面遥远得像是一朵玫瑰。但是,她懂得梦的奥妙,不仅会流逝,还会回潮,像浪一样。

在助手的帮助下,段子期特别挑选了五十份梦境拷贝,找来四十九位志愿者,她也参与其中。这个研究项目在初期阶段,会将梦境拷贝里的画面通过脑机接口灌入志愿者的大脑,并设定好激活程序,那些梦会在他们进入浅度睡眠时自动发酵,跟他们的意识保持同步运行,在播放完毕后自动终止,如同夜里的昙花。通过此前在志愿者大脑上安装好的测量仪,检测大脑在“做梦”时的脑电波活动。

重新做梦的感觉并没有什么特别,不过是琐碎人生的胡乱拼接,像是五彩的玻璃被碾碎后又重新拼接铺就成另一块。不过,旧时代的人们好像连做梦都更加自由、更加鲜活,那些奇异浪漫的画面,或许是他们人生中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一种投射,一种正或反的镜像。这让她对那个从来也没留意过的时代抱有些许好感,而且感觉并不陌生,仿佛她曾经在那个时空中停留过。

段子期做着孟一的梦,两人的脑电波数据匹配度是最高的,即便如此,研究也没取得进展。她来回奔波于住处和研究所,有时在家里自己植入梦境拷贝,有时索性在工作的地方连上设备倒头睡去。两个地点频繁切换,就像两种生活越来越模糊了分界线。

有一次,她从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倒在客厅沙发上,沙发里的纳米级生物凝胶随着她的睡姿渐变成更贴合她体态的形状,很多夜晚她就这样安顿自己。光线一点点爬上来,她试着把目光放在别处,那些从前爱人在这空间里停留过的痕迹,像是挥之不去的视觉暂留,不客气地把房间充填得毫无空隙。

接近天亮,墙面的画屏自动变换出海边日出的虚拟场景,有带着咸味的微风从换气口送出,殷勤地配合着画面里海风的节奏。音乐将在三分钟后播放,是巴洛克式交响曲。

一切都是最适宜的状态。

她起身,沙发托起背脊,望着周遭熟悉的一切。她摘掉传送梦的贴片和测量仪,没等音乐栖满双耳,她眼中便浮过一丝困顿和疑惑,喃喃自语着,“我,醒来了吧?”

如果他还在身边,她会更加确定这一点。而现在,她发出语音停掉所有虚拟动态成像,看见外面真实的天空,灰蓝、无云,以及天空下笼罩的城市——快速变换的交通轨道、在低空穿行的单人飞行器、无处不在的全息广告、不痛不痒的新闻通过便携式智能设备塞满视界。还是那样,永远是那样,再也没有令人悸动的天际线,没有两个人为了化解彼此的孤单而共谋一场互相取悦的游戏,没有吞吞吐吐的爱语衬托着落日后的群星广场。一切都那么规律、匆忙,一刻不停。

她微微皱起眉,拨弄着头发,努力睁开惺忪的眼睛,心想——

再做一个梦吧。

于是,她甘愿沉湎于这单枪匹马的热闹,梦见自己变成一个不停坠落的男人,在一个像山一样的城市上空,悬停、升起、又下坠,梦见自己躺在惨白的医院望着惨白的天花板,梦见揽镜自照时一张模糊又扭曲的脸,还有那些曾经包围自己又轰然散去的人群。最重要的是,有一个女孩,一个笑起来酒窝能盛满星星的女孩。她对他很重要。

那个时候的重庆,生活似乎更简单。一张餐桌前聚拢四季,路太高,大不了爬坡上道,聚散两端抵不过有爱就好,醒时往来睡时安眠,有故事时便倾听或讲述,人与人之间就算像奇异地形一样偶尔孤隔也能很快再遇,江水总是将希望运载至远方,也将远方的丰饶运回来,晴雨困饱时都有枝可依,日子似也丰乐无极。

不像这里,不像现在。

上一个梦刚刚结束,一则福田大学的行程提醒便跳入她的增强视域中。她在《计算神经科学前沿》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文章,提出人脑产生的意识可以在高维度运行,这项研究推论让她很快成了学术界的明星。此后,她经常收到大学的演讲邀请,在一群热情高涨的学生中她总是备受欢迎,她也顺便在他们之中挑选“植梦计划”的志愿者。

午后的大学教室适合讨论似真非真的话题,她站上讲台做了一番动态演示和讲解,大脑八百六十亿个神经元正在学生们的头顶闪闪发光:

“虽然我们已经习惯从三维角度来看待世界,但大脑却充满了多维的几何结构,甚至可能在十一个维度上运行。这些神经元在每个可能的方向互相连接,形成广泛的蜂窝网络,以某种方式使我们有了思想和意识。我的研究团队曾利用超级计算机,用代数拓扑的方法构建了大脑皮层的详细模型,通过数学模型对虚拟刺激的反应测试,我们可以在单个神经元细胞及整个大脑结构上来辨识神经网络的细节。

“我们发现,在大脑中存在着不同种类和巨大数量的高维几何结构,由精密连接的神经元团块和它们之间的空白区域组成。这些空洞对大脑功能至关重要,当我们给虚拟大脑组织施加刺激时,发现神经元以一种高度有组织性的方式对刺激作出了反应。这意味着,人在思考问题的时候,神经元团块会逐渐组合成更高维的结构,形成高维的孔隙或空洞,团块中的神经元越多,空洞的维度就越高,最高的时候甚至可以达到十一个维度。

“而整个过程总是遵循着从低维到高维的顺序,结构越来越复杂,直到最后轰然崩塌。”

她继续放大脑图中的神经元丛图像,然后走到他们中间,像是步入星丛的盛景。

“段老师,您认为在那个空白的空间里,是人脑意识的哪部分在运作?记忆、情感,还是……”是那位叫陆云舸的博士研究生,也是她的志愿者。他举起手,抿了抿嘴唇,被她的目光攫住后,脸颊微微泛红。

“也许……”她停顿片刻,将头发别到耳后,“是梦吧。”

实际上,这只是她的主观猜想,没有任何理论依据。她提出的全息梦不过是一个有影无形的概念。她和他们不断植入那些梦,偶尔也做着梦里的梦,以梦主的身份梦见自己。仿若一次次拆卸又重新组合一个坏掉的时钟,所有零件无一遗漏。终于,时针和分针再次启程,嘀嗒嘀嗒,整个梦的机制继续运作。可那些,只是回声。

她站在自动过滤的新空气里,跟大家一起沉浸于满天星斗的神圣中,眼神如教徒般虔诚。看到天上密不可分的星星,就应该清楚地上的季节与方位。这片大脑星空太过璀璨,每一颗星星都如同忠诚的士兵,站好自己的位置并排成庞大的矩阵,每接收到一次刺激反应,就造就一次慢慢席卷而来的脉冲海浪。

此时此刻,她又想起梦里的那个女孩,有着蜜桃味的呼吸,夜里贴伏在耳边,那呼吸如同海浪,在神经丛的空洞处造就一个栖身之所。

那里一定有全部的信息。那里产生的梦,将三维规则破坏得支离破碎,像剧场里的戏剧片段,但却没有过去、现在之分,没有可触碰的边界,没有时空与视角的限制,没有自我和他者,没有第四堵墙,在黑暗中可以造出影子,写下一个标点即可看到整首诗的模样。一切在眼前尽数伸展开来,不存在被遗忘或是突然被想起。探寻它是一种惊扰。

单是一个梦里就有全部的意识信息,就像是从一颗行星身上能看到整个银河系。

向虚拟大脑发出一个刺激反应,神经脉冲能将它传递至宇宙的边缘。

做梦的人醒了,所有人都醒了。

站在高维向低维看,总会有这种云开雾散的时刻。

人只是一个容器,梦在寻找一个容器,仅此而已。

宇宙也是一个容器,人的灵魂在寻找一个容器,仅此而已。

宇宙在做减法,一个梦减去一个梦的旅程,她的路也大抵如此。

恒星总会坠落在群星广场,只要专注地融入一片蜜桃般的空洞,无须犹豫,不存在对抗,连多余的思想都小心避免,只要看,看见所有的光都放弃逃逸,看见自己,悬停、升起、升起、升起。

直到,云开雾散。

傍晚的任何地点都适合思考终极问题,所有的热情和疑惑都平息在她身后。陆云舸追着她跑出教室,鼓起所有勇气,大声说,“我们的梦,也许是去了高维!”

她的背影就像一个突兀的句号,和暖黄色的阳光合在一起。她停下脚步,缓缓转过身,看着他,嘴角泛起一丝一直伏藏在海底深处的微笑。

我们,一起,再做一个梦吧。他笑着说。

夜均匀浓稠,她继续做着孟一的梦,就像是套上一件宽大的衣服,仿佛不穿上灵魂就会四处散落,随着这种共生关系的深入,衣服竟然也渐渐变得完美合身。入梦前,她和他的目光有过温柔的接触,似乎有未经思索的爱语升腾到他唇边,而她也带着一种严肃的感觉,退缩回她的自我,收敛起幻想,降低思想的锐度。

他們,他们,同时听到一个声音——在梦里,唯一的出口,是入口。

猜你喜欢

梦境大脑
梦境
绝美海滩
源于童年梦境的诡异世界
梦境
白昼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