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场域-惯习理论视角下一所民办特殊教育机构发展的叙事研究

2020-05-12韩曜阳

绥化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个案场域民办

童 琳 韩曜阳

(四川文理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四川达州 635000)

我国民办非营利机构在20世纪80年代后产生,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投身到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公益事业中[1]。2015年6月16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17年修订后的《残疾人教育条例》第三十一条指出: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民政部门等有关部门应当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和具备办学条件的残疾儿童福利机构、残疾儿童康复机构等实施学前教育[2]。民办特殊教育机构作为公立机构的补充,满足了部分特殊儿童就学的需要。但从众多研究中发现,目前我国民办特殊教育教育机构的发展举步维艰,内部存在着经营管理不善、资金不足、教师流动量大等问题[3];外部存在着政府政策落实失效,社会支持欠缺等问题。民办特殊教育机构如何生存发展的呢?有研究指出,布迪厄有关资本的特质学说能够解释民办非营利组织生存的逻辑[4]。因此,本研究拟从场域-惯习理论的视角对民办特殊教育机构生存发展进行深度的解剖,力图揭示其发展的逻辑、生存的本质。

一、研究过程

(一)理论基础。场域-惯习理论由皮埃尔.布迪厄(PierreBourdieu)在汲取多种哲学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包括场域、惯习、资本三个核心概念。“场域”是指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者一个构型[5]。整个社会是一个元场域,它由各社会子场域构成,如教育场域、政治场域、经济场域(如图1所示)。“惯习”相对稳定的可转移的禀性系统或“性情倾向系统”,始终依附在一定场域;惯习既是个性化的,又是社会化的;惯习具有历史性、开放性和能动性[6]。“资本”是一种累积形成的劳动[7],不断积累的劳动形成有形或无形的价值。在布迪厄看来,资本存在于场域中,包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和符号资本。资本是场域-惯习理论最核心的概念,场域冲突源于资本也止于资本,惯习变化根源在于资本的变化。

图1 教育场域位置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中的叙事研究(Narrative study)方法。叙事研究关注在一定的场景和时间中所发生的故事,希望直接呈现生活故事的内在情节,让叙事者自己说话或让历史印记自己现露出它的意义;是一个由故事中的角色、叙述者、读者共同建构意义世界的过程[8]。因此,叙事研究符合本研究力图动态展现个案机构演变、博弈的历程,展现出立体的、独特的、深度的个案形象。

1.研究对象的选择。方便抽样原则选取当前可行且可用的个体作为样本,是个案研究或多个个案研究常用的抽样策略[9],同时为确保样本的典型性和丰富性,本研究选取了一所残联评估5A级、国家定点的聋儿康复机构——北京岑老师康复中心作为研究对象。该机构1998年成立,现有晨曦、朝霞、曙光三个校区,机构发展脉络完整,组织机构完善,规模较大,人数相对较多。

2.数据收集的方法。本研究主要采取半结构化访谈辅以参与式观察和实物收集的方法进行数据搜集。访谈对象主要为机构创始人、教师、家长等(见表1),创始人团队每人都进行了2-3次深度访谈,平均时长1小时。观察法选择参与者的观察,实物收集包括课表、教学日志、教案等资料。

表1 访谈人员基本信息

3.数据分析的方法。首先,每次访谈结束后一周内将录音进行转录成文字,观察结束一周内撰写研究日志。第二,对文本材料仔细阅读、观察,归纳本土概念,研究者采用陈向明的三级编码方式对资料进行梳理和分析。一级编码(开放编码):对原始文本资料进行解构与重组,提取核心概念。二级编码(轴心编码):在一级编码的基础上按照内外场中行动者的态度、行为、原因进行有序归类。三级编码:在二级编码基础上,按照时间维度总结阶段性特征。本研究举例初创期编码过程(如表2所示)。

表2 数据编码示例

二、研究结果——个案民办特殊教育机构成长历程

个案机构从1998 年建校至今,其发展历程可概括为四个阶段:初创期—发展期—波折期—再发展时期,每个时期都面临着不同的问题,有着鲜明的特点。

(一)初创期(1998—2003 年):不计得失,全力以赴。“1998年到2003年之前处于一个起步的阶段。那时候没钱、没物、没地儿、没人,真的很难。开始创办的时候,在朋友的幼儿园里租了两间房。但孩子康复出声,总有人找上门来抱怨,我老得给人家作揖。”(MJ老师)“注册资金当时晨曦区要求是二十万,租房是四万五,买各种设备和资料等总共是投资将近四五十万。跟亲戚朋友借了一些,把家里的全部积蓄也都拿出来了。”(C老师)

初创期,即使能够找到合适的人选,也担负不起高额的工资。因而,创办人凭借自己的人缘关系,聚集了一批合伙人。“当时我觉得老伴是一个极佳的人选,跟我一样做了一辈子的聋教育,完全具备作为一名特教老师的经验。”(C老师)于是岑老师找到了自己的老伴作为第一名合伙人。“大女儿MJ完全具备这些条件。她学医学、懂儿科,在中学里做过校医、当过老师,最重要的是她喜欢聋孩子。”(C老师)2001年MJ的爱人YQ老师加入团队,后YQ老师将自己的侄子YJ老师引进机构,自此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家族式核心团队。初创期“家族式”的结构是民办机构无可奈何但最适合的选择。教师也都来自于亲朋好友,第一批老师均是经由同学、朋友介绍的,由于缺人对于老师没有任何要求。“但我们第一波都特别虎,老师面对这样一个新的事物热情高,但是技能很差。老师们当天的任务没有完成是没有休息的。我们经常集体备课、集体演讲、集体评课,还得做后勤保障。”(C老师)

合法化是民办机构初创期必须要走的一条路。“当时着急注册就是为了合法化,我觉得做什么事情都需要符合国家的规定,国家承认更适合我们。”(MD老师)有了国家的证明,才能名正言顺的办学。MD老师用“非常曲折!”描述了办理营业执照的艰难过程。“1999年就开始申请了,哪儿都不要我们。我们是残疾人康复机构,按理说属于残联,最开始拒收我们,认为我们属于康复,找康复认为是卫生局,卫生局认为是教育。”(MD老师)作为早期创办的民办聋儿康复机构,个案机构自身定位模糊,是康复?是医药?是民生?是教育?“四不像”的身份尤为尴尬。“2002年才批下来。最后到了教育口,因为我们俩是教师,认识一些人,托那个校长、教育局局长,才勉强同意破格搁在晨曦区教委。”(MD老师)人际关系蕴含的社会资本以及略带教育的属性蕴含的文化资本,成为个案机构获得官方认可的重要原因。

由此可见,初创期机构需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外部需要取得合法的经营权,获得稳定的办学地点;内部需要筹得办学的资金和人力资源。但初创期,个案机构场域外的磨合受阻,场域内资金和师资欠缺,导致办学不稳定,但创建团队的凝聚力、坚韧性推动着机构的前进。

(二)发展期(2004—2006年):厚积薄发,乘胜而追。经过了2003年的筹备,2004年开始学校厚积薄发,至2006年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2004年以后个案机构开始健全组织机构,实施民主化管理。学校成立了有正副校长、正副主任组成的五人领导班子,负责全校的管理工作。领导班子每周一次例会,凡学校重大事件随时研究解决。如:教师学习、培训、教学检查、工资奖金、设备添置、人员安排等,都由领导班子决定。校长贯彻民主集中制,调动了班子里每个成员的积极性,把全校的教职工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共同搞好工作。

“2004年开始,残联对我们进行了评估,按评估类型给我们资助。2005 年签署了非盈利机构协议,2006 年北京市残联开始进行规范化管理。晨曦校区2004-2005 年度荣获民办教育先进培训机构”(MJ老师)得到权威部门的认证,办学劲头十足。进入发展期的个案机构师资队伍逐渐强大。“2004 年到2006 年,学校的影响非常大。我们就去邯郸学院、南京特师,去全国各地的特教师范学院招聘教师,2004年有了第一批大学生老师,总共是14名。”(MD老师)学校宣传页显示自2004年开始,学校为提高教师素养,多次委派教师参加进修班学习,参与各类聋儿康复教育的研讨会。发展期学生人数达到历史新高,教学研讨井然有序。“2007年之前对民办机构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阶段。当时三个校区差不多有200多学生,发展速度很快。因为只要有语言问题的我们都要,包括多重残疾的、脑瘫加自闭症加听障加癫痫。而且当时外地没有这类学校,我们就有优势。”(MG老师)学生人数的增加,为保证教学质量,学校加强教学教育监控。个案机构采取一对一的个案、诊断式教学模式,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个别化教学计划,每月定期进行教学检查。

发展期,个案机构虽然在不断扩大规模,但始终居无定所,从最初到驻扎在朝霞辗转多次搬迁。“学校多次搬家:第一,因为我们资金有限,面积大的房子租金太高租不起。第二,学生数量发展得快,就得不断搬家。第三,当你办到一定规模的时候,私人的房子总是不合理地涨价。第四,在居民小区康复,影响居民的休息。”(C老师)

由此看来,整个发展期经过自身的努力个案机构逐渐稳定下来,外部与各方矛盾逐渐缓和,外场中的身份向更加积极的方向转变。内部各要素基本稳定,建制逐渐完善,师资队伍逐渐建立起来,生源数量达到空前,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当然这些都离不开团队的通力合作,全情投入和明智的抉择。

(三)波折期(2006—2007年):命悬一线,力挽狂澜。骨干教师集体离职,机构一度发展受阻。C 老师认为:“我在2005年11月查出癌症,2007年就出了一个变故。大家觉得主要领导病了,今后不一定能够把这学校继续办下去,所以有些老师就走了。”MG 老师认为:“2004 年来的时候有一批老教师,我们是青年老师。当时有经验的老教师相对排斥我们这批新来的大学生老师。2007年的时候,老教师就集体走了。”MJ老师认为:“干了10年、8年到了中层的教师觉得,其实我自己做也可以。”因而,老教师凭借着自己多年积累的教学和管理经验“自立门户”。“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老师、领导、校长全员上岗。后来又从西安进来了一批新老师,他们经过半年培训之后基本顶岗了,所以学校又发展起来了。2007 年学校我送MG 去华东师大学习,后来又送LQ 去学习AVT,办学师资是关键。”(C老师)

风起云涌的民办机构粉墨登场,给个案机构带来了新的挑战。“大概2006年的时候,新办的机构开始招生了,给了我们造成了压力。”(MG老师)民办机构无力抗衡公立机构,因此民办同行间的竞争愈演愈烈,甚至发生恶性抢人事件。“某机构直接开车到我们家属院去抢人,最后我们还是报警解决的。”(MU老师)此外,公立机构在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扶植下,拓展研究聋儿康复教育,取得初步成就,但公立机构并未推广有效的教学经验,民办机构只能自谋出路。“当时某康复中心的东西特别好,但是民办机构未能受益,他们不推广也不交流。”(ZJ主任)公立机构独揽资源给民办机构的发展构成了极大的阻碍。

由此开来,个案机构在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国家政策的放开,同行间的竞争愈演愈烈,生源和教师是争夺的源头。然而祸不单行,机构内部随着机构领导人的倒下导致人心涣散,骨干教师纷纷离开。危急之时,机构创始人迅速反应,力挽狂澜,小心翼翼度过了艰难的波折期。

(四)再发展期(2008 年—至今):越挫越勇,不惧未来。2008年开始,机构的主要骨干决定重整旗鼓,重建领导班子、培养师资、调整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恢复了往日的盎然气息,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个案机构与各方相处游刃有余,有了新的发展状态、新的发展规划以及新的挑战。

总体来看,个案机构目前发展态势良好。目前建立有曙光、晨曦、朝霞三个校区,在校生人数约80 人,教职工约40人,其中专职教师约30人。学校建制完善,包括教学部、办公室、财务处、项目部、党支部以及家长委员会主要组织部门,自上而下包括董事长、校长、副校长、主任、教研组长、教师层层衔接的组织队伍。“2012年以后,教学更加系统化、程序化。建立了常规项目和针对性项目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常规性项目有集体课、AVT、个训,针对性项目有言语矫治、感知觉统合训练、社区服务。目前的教学思路也更加清晰,基本按照听能发展—发音—语言发展—认知发展—沟通技能的顺序进行教学。”(MG老师)此外,机构也与邻里建立起友好关系。“最后一次搬家是朝霞区政府出面帮着。因为学校的整个发展状况较好,咱也没给他丢脸,尽增光了,给我找了三个地方。我们建完后朝霞区书记过来给我们剪彩。”当然个案机构也不忘“反哺”,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村民提供就业机会。

新的发展期,个案机构对一直以来存在资金和师资问题,有了新的发展思路。立足原有的项目,拓展新的项目是机构资金稳定的重要路径。“我们基本是收支平衡。收入是学费+政府优先帮助+社会捐赠,支出主要是工资、水电、租房等等。后期我要在一些地区和学校去做培训;明年有政府购买服务,还有医院的项目,专门做项目获得经费,这是我们能够运作的重要方式;另外,开拓新的教育培训和bb 网络教学。”(MJ老师)活动的资金能够带来机会,但如何把握好机会则是重点。个案机构形成了“自产”与“外援”相结合的资金链,基本维持收支平衡。另外,教师流动量大、教师队伍年轻化仍然是问题。“我们培养了大批的教师,培养了一批走一批。对我们来说工作3年及以上的能保持在30%就不错了。”(MF校长)由于福利待遇跟不上,导致教师的频繁离职,教师年龄普遍比较年轻,有经验的教师少。师资如何稳定呢?一是给予教师适当的成长机会。总体来看,个案机构将“培训机会”与“使得住”连接在一起,构成了一条留人的逻辑。二是给予保障和希望,如给予一定股份或保证工作机会。

新的时期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首先,家长权力意识的觉醒,从不同机构的竞争中获益,有了更多的话语权,由此家校矛盾凸显出来。CM妈妈说道:“我觉得给教师压力很正常,花了钱了,就想你给教好。”“买卖”双方开始博弈,与家长发生冲突,体谅、沟通是教师首要选择的方法。第二,同行竞争加剧。在国家政策的扶植下,各地方省市聋儿康复崛起,对民办机构的冲击加剧。“在中国国办机构永远是处于领先地位,我们只是补充、调解作用。”(MG老师)与民办同行既竞争又合作成为新常态。“北京有13家我们这样的机构,我们有竞争,也有联合。”(MU老师)第三,志愿服务爱恨两难。“志愿服务我们需要,但是我们是需要选择的。比如上舞蹈课的,教孩子学画画的,这是我们需要的。但是,有些学生为了攒志愿服务时间,效果就不好。”(MG老师)。因此,志愿服务活动亟待正规化、程序化。

再发展时期也反映出个案机构虽有所好转却依然内忧外患的生存现状。外部场域权力部门的支持不足,同行的竞争咄咄逼人,与家长的矛盾多元化;场域内资金状况不容乐观,师资队伍不合理、教师频繁离职,内部矛盾多元化。个案机构在不断的磨练中越挫越勇,不惧未来,一路向前。

三、研究讨论

(一)民办特殊教育机构场域位置与惯习的讨论。对一个场域的研究,布迪厄认为需要分析三个方面:首先,必须分析行动者在场域内的相对场域位置;其次,必须勾画出行动者或机构所占据的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结构;第三,必须分析行动者的惯习[10]。

1.场域角色的判断与转换。横向场域角色的判断与转换:民办特殊教育机构生存于复杂的社会大环境,随时随地根据不同的相处对象进行角色判断,并进行角色转换是其生存的道理。如与权力部门形成了“接济”与“被接济”的关系;与志愿者形成“施恩者”与“受惠者”的关系;与社区形成“房东”与“房客”的关系。与公立机构相比之下的“弱势群体”,形成“分享者”和“学习者”的单向合作关系;与民办机构形成“弱肉强食”“竞争与合作”关系。专业领域内教师与家长是“专家”与“门外汉”的关系,专业领域外“卖家”与“消费者”的关系。纵向场域角色的判断与转换:个案机构所处的场域位置在不同发展阶段发生着微妙地变化。基于自身的能力的强弱,判断场域位置的变化。权力场域中经历了“四不像”的弱势群体——被接纳的弱势群体——被帮助的弱势群体三个阶段。社区场域内经历了局外者——勉强接受的边缘者——悦纳的局内人的转变。同行场域经历了从替补到后卫到大前锋过程。家长场域内经历了从“专家”到“教师”到“合伙人”的转变。

2.适应于场域位置的惯习。由于民办特殊教育机构场域角色的复杂性,场域惯习也表现出多样性,集中表现为矛盾性。既服从又抗拒:在权力部门的场域内作为弱势群体的角色,民办特殊教育机构既服从又抗拒。民办特殊教育机构在与政府部门的博弈中,如何能够把握好服从与抗拒的“度”,既服从满足自身需要又抗拒不合理的拒绝。总体而言,虽能屈能伸,但服从多于抗拒。既强势又弱势:专业知识领域内,家长受制于专业权威,机构表现强势;专业领域之外,家长“消费者”身份占据优势,机构弱势。同行场域,民办特殊教育机构与公立机构竞争表现出弱势的一面。与同类民办聋儿康复机构则表现出强势的竞争。既胆大又担忧:首先,有保留的教师培养模式,教师工作年限与工资、职位高低,学习机会的多少成正比。第二,民办特殊教育机构的建设中既敢放手一搏又有所收敛,集中表现在对资金的分配上。

(二)影响民办特殊教育机构发展的主要资本。

1.经济资本。民办特殊教育机构即民办非营利组织,“民办”意味着政府资助少,非营利则意味着不能以盈利为目的,因此经济资本是民办特殊教育机构生存发展的重要的资本。当前民办特殊教育机构的筹款能力不足,资金状况不稳定,收支大体平衡,抵御风险的能力欠缺。因此,民办特殊教育机构实践中表现出谨慎、量入为出、节省的惯习。经济资本的增加,民办特殊教育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增加,基础设施完善,培养师资的投入相应增加。因此,积累足够的经济资本,巧妙地运用经济资本化解难题是民办特殊教育机构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

2.文化资本。文化资本是教育与场域-惯习理论产生密切的联系的重要因素。拥有文化资本和更高等级的惯习是教育场域内成功的标志[11]。个案机构能够吸引全国各地的学生慕名而来,实则慕名其教学的专业性和办学的灵活性;教师留下来的重要原因是能学到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和“师资”是办学的关键,外显为知识、技能、效果,实质为文化资本。因此,文化资本成为稳定其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民办特殊教育机构生存发展的本质:场域内资本力量的权衡。“人类的所有活动,从唯利是图的商业行为到超凡脱俗的文化实践,都内在地包含着利益的追求与冲突,甚至是以利益为其根本动力的,不论其存在方式多么隐蔽、多么难以识别。”[12]因而,表面上看是个案机构不断冲突—调和—冲突—再调和……的演化历史,实则是场域中资源的配置、资本的占据、关系的重组、以及合法权里形式的界定权的争夺[13]。

1.资本决定场域位置。资本依附于一定的场域,“只有在与一个场域的关系中,一种资本才得以存在并且发挥作用”[14]。资本的积累意味着行动者有不同的资本水平,从而导致了权力分配不平等,也不可避免产生主导地位与从属地位[15]。场域中不同个体、团体和机构所构成的关系网络源自于资本拥有与分配[16]。“一种资本总是在既定的具体场域中灵验有效,既是斗争的武器,又是争夺的关键,使它的所有者能够在所考察的场域中对他人施加权力,运用影响。”[17]资本对场域位置的决定表现为: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场域中身份才能得到认可;资本不断转换,场域中的角色随之变化;资本积累越多,则场域中位置越稳定并能逐渐占据核心位置。

2.资本塑造惯习。惯习在一定场域内形成、变化,场域位置受制于资本,因而资本也制约着惯习,惯习的形成与特定的资本及其力量大小密切相关[18]。“资本决定了惯习的生成,惯习是资本状况的反映,也是取得资本的条件。”[17]因而,资本力量决定着场域内行动者的行为、态度;与之相应,说话方式与选择逻辑反应了资本力量,也决定着能否取得资本。个案机构的不断演变反映出民办特殊教育机构资本的力量不断塑造着其行为表现。从“卑微”到“不卑不亢”;,从“被批评”到“救辅弱势”等角色的演变。资本对惯习的塑造表现为: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成为参与场域的一员;资本累积不断增加,在场域中的话语权和选择权随之增加;资本不断转换,惯习不断演变。

资本引发的民办特殊教育机构的实践逻辑:资本不平衡导致场域位置的不平衡。为了能够平衡场域位置,不同行动者通过不同的惯习进行资本争夺,产生冲突与斗争,进而产生资本的重组或者资本积累增加,从而达到资本平衡。随着资本的平衡,行动者的场域角色发生变化,行动者之前相互牵制、博弈,行动者的惯习发生转变,时过境迁资本会进行再次重组或积累,导致资本失衡或者继续平衡。当资本失衡无法通过资本重构解决时,博弈中失败的一方退出对场域内资本的争夺。民办特殊教育机构实践逻辑模式(如图2)所示。资本对民办特殊教育机构生存与发展影响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

图2 民办特殊教育机构实践逻辑循环模式

图3 资本对民办特殊教育机构生存与发展影响的示意

猜你喜欢

个案场域民办
新时代加强民办中小学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个案管理模式在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百年党史场域下山东统战工作的“齐鲁特色”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论民办独立院校的“企业化经营”
基于学科竞赛的民办本科高校会计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别样风景的多元化绽放——我国当代女性写作的个案式研究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民办少儿英文图书馆工作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