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社会沟通研究热点及演变分析
——基于CiteSpace分析

2020-05-12魏寿洪

绥化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谱系自闭症障碍

罗 芸 魏寿洪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重庆 401331)

一、问题提出

社会沟通缺陷是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核心症状之一。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大多不愿意与人交往,缺乏交往动机,难以与他人进行互动[1],不能用正确的语言、动作、表情来表达自己的需求,也难以与同龄伙伴建立良好的关系[2]。社会沟通缺陷不仅会对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人际交往造成不利影响,还会导致他们容易出现抑郁、挑战性行为,给他们的学业和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3]。因此,有关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社会沟通缺陷的研究与实践一直是自闭症研究领域的重要问题。改革开放40 年以来,我国对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是针对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社会沟通缺陷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但鲜有人对现有研究进行系统梳理。为了厘清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社会沟通研究的发展脉络,分析自闭症谱系障碍社会沟通研究的主题,探索新时代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研究动向,本研究对改革开放40 年来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社会沟通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以期为未来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社会沟通的研究提供建议。

二、研究设计

(一)数据采集。本研究所采用的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检索年限设置为1978年1月1日—2019年4月27日,由于知网数据库检索不到1978年的文献,因此实际检索年限为1979年1月1日—2019年4月27日,以“高级检索”为检索条件,使用连接词“并且”,将“自闭症”、“ASD”、“孤独症”、“自闭症谱系障碍”或“孤独症谱系障碍”分别与“社会沟通”、“社会交往”、“社交技能”、“社交适应”、“社交认知”、“社交技巧”等术语相结合进行文献搜索,直到所有的可能的组合都用尽为止。最后共检索到379篇文献,剔除与自闭症社交研究无关的文献、重复文献、刊物征稿、会议论文等一些非学术文献共后得到了263篇有效文献作为分析对象,并分别导出 Refworks 格式,便于可视化分析。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知识图谱进行文献分析,选取信息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 作为研究工具,通过软件自带的数据转换工具将导出的263篇 Refworks 格式的文档转换为可识别的数据格式后导入CiteSpace5.3.R4。建立以“社交沟通”为主题的数据处理项目,参数设置中,时间跨度(Time Slicing)为1979—2019,一年一切割,来源设为标题(Title)、摘要(Abstract),节点类型(Node types)选择作者 (Author)和关键词(Keyword),节点强度默认余弦函数(Cosine) 和时间切片内(Withinslices),点击“Go”进行文献分析,得到关于自闭症儿童社会沟通的可视化图谱。

三、研究结果

图1 自闭症儿童社会沟通研究的每年发文量

(一)文献的基本情况。根据图1中的信息可知,从1979年到2003年,以自闭症儿童社会沟通为主题的文章非常少,到了1998年才出现第一篇,1998年以后相关文章开始零星出现,每年的发文量少于2 篇;从2004 年到2013 年,每年都有发文,发文量保持在3篇以上20篇以下,2007年以后连续七年保持在5篇以上,2009、2012、2013年达到10篇;从2014年以后,有关文章大量增加,2016、2017年的发文量虽略有下降,但每年的发文量均在30篇以上,2018年接近50篇,相比以往的发文量有了很大的提升,且有继续增加的趋势。总体来看,我国自闭症儿童社会沟通研究的发文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这表明我国对自闭症儿童社会沟通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二)研究热点主题分析。关键词是对文章核心的概括,通过关键词可以反映一篇文章研究的热点与主题,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越高,表明人们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就越关注。利用CiteSpace5.3 对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节点类型选择“关键词”,时间阈值设定为“1979-2019”,通过调节阈值使平均轮廓(Means S)达到最优值0.72,模块Q 值达到0.40,一般而言,模块Q值大于0.3表明划分出来的结构是显著的,平均轮廓S 值大于0.5 表明聚类是合理的,因此可以认为本文的聚类结构显著、合理。结果如图2所示,图中共生成46个关键词,119条连线,密度为0.115。节点代表分析的对象,节点和关键词的字体越大表明被引的频次越多,节点之间的连线表明关键词之间的共现程度,连线越密集越粗,表明联系越密切,关系越强。中心性是测量节点在网络中重要性的指标,现将中心性大于0.02的关键词作为高频关键词,结果如表1所示。根据图2和表1的信息来看,我国关于自闭症儿童的社会沟通研究的热点主题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图2 我国自闭症儿童的社交沟通研究高频关键词共现图

表1 我国自闭症儿童的社会沟通研究中心性在0.02以上的高频关键词

1.研究对象主要为自闭症(孤独症)儿童。从图2可以看出“自闭症儿童”“孤独症儿童”“儿童”这三个节点较大,且中心性高,与其他关键词的连线密切,线条较粗,说明相关学者对自闭症儿童(孤独症儿童)的关注度很高。从整个研究文献分析来看,早期医学领域较多使用“孤独症儿童”一词,而教育领域较多使用的是“自闭症儿童”一词,随着DSM-5对自闭症、阿斯伯格综合征等用词的合并,“自闭症谱系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成为了新的研究趋势。在医学领域,临床研究注重利用专业的社交评估量表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进行早期评估,试图从自身生理构造和外部环境等多方面因素来探寻致病机制和治疗方法,而教育领域则注重研究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社会沟通特征,通过编制符合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特征的社交沟通评估量表,并基于循证实践的要求,发展社交沟通的各种干预方法,试图提升和改善自闭症儿童的社交沟通能力。总体来看,现有的研究主要围绕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展开,较少关注大龄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

2.内容主要聚焦基本的社交能力和沟通能力。由图2及表1 可知,“社会认知”“需求表达”“社交能力”“社会适应”“面孔加工”“沟通能力”等这些词语与其他关键词连线紧密,且线条较粗,由此可知,在社会沟通方面,研究者将焦点集中在社交能力和沟通能力上。社交能力主要与社交认知、社交技能以及适应行为相关。在社会认知上,以往研究表明自闭症儿童的认知水平低于正常儿童,在推测他人心理方面存在一定障碍[4],虽然已经具有初步的自我与他人的分化认知[5],但是更多的是一种不能有效分辨的状态[6],在面孔识别上也过于注重细节而忽略整体[7];在社会技能上,研究者发现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社会技能水平不足,并可能一直持续终生,他们缺乏目光接触、缺乏模仿能力及社交兴趣[8],合作意识较低,在游戏中与他人社会互动困难,难以与他人建立正常的情感交流;在社会适应上,研究者发现自闭症儿童的社会适应行为水平偏低,助人与合作行为较少,难以发展出亲社会行为,不能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社交策略。除了关注社交能力以外,沟通能力也是自闭症研究者关注的焦点,研究者主要关注了自闭症儿童的非语言沟通能力(包括共同注意、面部表情识别等)、语言沟通能力(主动语言、语言表达等)和需求表达,发现自闭症儿童共同注意力差、面部表情识别有限、主动沟通行为不足,并试图采取各种干预方法来提升其沟通能力。整体而言,研究者在自闭症儿童社交沟通的认知层面、行为表现层面都有所涉及,但是一些高级的社会沟通能力并未得到充分的关注,未来需要从社交沟通的认知神经机制层面、社会沟通的具体内容层面(如阅读、书写、叙事、隐喻能力、人际互动等)做更深入研究。

3.干预富有针对性、综合性、现代性。图2中,除了对自闭症儿童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有所涉及,还出现了“个案研究”“人际关系发展干预”等内容。“图片交换沟通系统”“音乐治疗”“康复护理”“录像示范法”“社会故事法”“人机交互”等关键词节点明显,与其他关键词连线紧密,关系性强,将这些信息综合起来可以归纳为三点:(1)干预的针对性。我国自闭症儿童社交沟通干预大多是以个案为中心的干预。由于自闭症儿童内部异质性较高,因此他们在各个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以个案为单位可以根据个体之间的差异性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提高干预的有效性。(2)干预的综合性。医教结合和干预方法综合化是干预综合性的主要体现。在医教结合方面,医学康复手段和教育康复手段的介入可以充分发挥二者优势,试图从医学和教育两方面来对自闭症儿童进行干预;在干预方法综合化方面,应用行为分析法、录像示范法、同伴干预、人际关系发展干预、音乐治疗、体育游戏等都被证明具有良好的干预效果,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尝试将几种干预方法相结合,如引导式教育方法和联合教育方法被证实在有效提高自闭症个体的社交兴趣、培养交流信心、减轻社交障碍、提高社交能力上有显著成效,实现心理和行为双重干预效果。(3)干预的现代性。社会的进步带来了科技的创新,现代科学技术被运用到自闭症儿童的社会沟通的干预中。辅助沟通系统和录像示范法目前被认为是趋于成熟的两种利用现代科技进行干预的方法,有研究者发现近三十年来使用辅助沟通技术对自闭症儿童的社会沟通取干预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9];录像示范法以其自身的优势如视觉优势[10]、学习内容方法相对固定化[11]、操作方便、学习效果持久等[12],对自闭症儿童的社会互动行为也发挥了积极的干预效果。机器人技术是一种更为智能、便捷的现代科学技术干预策略。社交机器人对自闭症儿童的模仿、共同注意、情绪识别和表达、主动沟通都有显著的效果[13],其干预的成效是多方面的。总体而言,自闭症儿童的社会沟通干预方法不断丰富,打破了传统的单一方法干预的模式,试图联合多种干预策略,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和医疗介入手段,整合多方资源实现干预效果最大化。

图3 我国自闭症儿童的社会沟通研究关键词共现时区图

(三)研究路径分析。时间视图是一种从时间维度上来表示时间演进的视图,可以清晰的展现出文献的更新和相互影响[14],本文利用CiteSpace 进行时区可视化分析,以探测我国自闭症儿童的社会沟通研究的发展演进态势。由生成的关键词共现时区图(图3),可以将1979—2019年我国自闭症儿童的社会沟通研究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社交沟通特征的表现阶段(1979—2003年)、形成机制探讨、评估工具及干预方法引进阶段(2004—2013年)、评估工具本土化及干预方法的实践阶段(2014年至今)。

1.社交沟通特征的表现阶段(1979—2003 年)。此阶段共有5篇文献,这一时期文献数量稀少,角度单一,主要是对自闭症儿童社会沟通缺陷的特征表现进行描述,大多数研究主要通过心理实验的范式去探讨自闭症儿童社会沟通缺陷的特征。蔡蓓英和孔克勤对49名自闭症儿童进行了行为评定和社会认知实验,发现自闭症儿童在理解他人的错误信念上存在障碍,缺乏与他们年龄相一致的认知他人心理的能力,但是高功能的自闭症患儿能够完成高水平的认知任务[4];焦青自编社交故事对自闭症儿童的心理推测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生理年龄较大同时伴随高智力的自闭症儿童更容易理解他人心理,此外,自闭症儿童的病症程度也对其心理推测能力有影响[15];贾美香等人对30 例孤独症儿童和30例智力低下儿童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孤独症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显著低于弱智儿童,并强调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要着重提高孤独症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16];袁茵对10名孤独症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进行了评量,指出孤独症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会适应及行为问题,并且不同的个体之间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并提出了个别化教育训练的建议[17]。总体而言,虽然这一时期对自闭症儿童的社会沟通特征进行了诸多有意义的探索,但对自闭症儿童社会沟通的研究还停留在表面特征研究状态,缺少深入探寻,学科之间的整合性研究还不够多,医学领域的研究占主导地位,定量实证性研究还处于初启阶段。

2.形成机制探讨、评估工具及干预方法引进阶段(2004—2013年)。此阶段共有62篇相关文献,发文量保持增长状态。这一时期对自闭症儿童社会交往的研究开始逐渐深入,从外部表现向内部形成机制拓展,研究者们通过眼动研究发现自闭症儿童在获取社会性信息上与普通儿童不同[18],社交知觉效能低,社交定向困难[19],面部表情识别异常,注重细节忽略整体[20],社会线索加工异常,加上语言、注意、思维等方面的缺陷让自闭症儿童的社会沟通过程更加困难,这些发现使得研究者和干预者更加清楚自闭症儿童社会沟通障碍的内在形成机制。有关自闭症儿童内部机制的深入探索也推动了评估工具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反应量表》《社会沟通问卷》相继引入,但有学者发现现有评估工具主要围绕孤独症的诊断标准来编制,且缺乏系统的理论基础,评估项目与各维度间差异大[21]。此外,这一时期,国外许多先进的干预方法(如应用行为分析法、社会故事法、自然情境教学法、结构化教学法等)相继引入国内并使用。总之,这一时期对自闭症儿童的社会沟通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研究也更加全面、深入,自闭症社会沟通的内在机制逐步明了,相关评估工具和科学有效的干预方法开始受到重视,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如诊断不够全面,缺乏专门的评估工具,现有评估工具多来自于国外,与我国国情不符,缺乏修订,使用范围受限,干预缺乏更多本土化的实证和实践反思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深入探讨。

3.评估工具本土化及干预方法的实践阶段(2014 年至今)。此阶段有关自闭症儿童的社会沟通的文献快速增加,且每年均保持在30篇以上。图3中显示,至2014年起,每年都出现了一些关键节点,且与之前的节点连线密切,不同时期之间的传承关系依然很强,这一阶段对自闭症儿童进行了更加全面、深入的研究,在先前的基础之上,专门的社交沟通工具相继被开发出来,对他们的干预也呈现出了以往不一样的特征。在自闭症社会沟通评估工具方面,一些学者开发了本土化的自闭症社交沟通量表。魏寿洪编制的孤独症儿童社会技能评定量表(ASSS)具有较好的效度和信度,可用于评定我国孤独症儿童的社会技能[22]。陈墨等人编制的《自闭症儿童非语言沟通能力评定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并通过实验对6~18 岁自闭症儿童非语言沟通能力进行了评估,发现自闭症儿童接受性非语言沟通能力在沟通功能和沟通方式两个维度上均呈现出显著的障碍[23]。胡晓毅等人编著了《学龄孤独症儿童教育评估指南》,以便更加全面地对自闭症儿童进行评估。此外,在引进国外自闭症社会沟通相关干预方法的基础上,这一时期的干预更加成熟化,并不断创新。同伴介入法、音乐治疗、录像示范法、人际关系发展干预疗法(RDI)、社会故事法、体育游戏等都被证明对自闭症儿童的社会沟通有明显的干预效果。医学角度的康复治疗和教育训练的结合更加紧密,针刺疗法、体感康复训练都被广泛应用于自闭症儿童的教育训练中。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自闭症儿童的社会沟通干预提供了新的思路。社交机器人具有的对自闭症儿童的成功吸引优势、社交干预训练优势、沟通互动优势、任务完成优势以及角色多元优势被证明能有效的提高自闭症儿童的眼神注视和主动社交等技能,改善自闭症儿童的社交行为[24];陈婧和肖翠萍也指出机器人技术在自闭症儿童的早期诊断、监测记录、情绪识别、社交技能、行为矫正和游戏互动等领域均能够取得较好效果[25],这对我国自闭症儿童社会沟通发展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综上,这一时期对自闭症儿童社会沟通的一系列特征了解得更加深入,有关评估工具也开始完善起来,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更加广泛,干预策略不断趋于成熟与创新,但是科学技术应用还不够成熟,干预的功效单一,并未形成社交技能、生活技能、学业技能、职业技能一体化,还处于不断探索、实践的阶段,还有很多的不足和很大的发展空间。

四、研究展望

纵观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有关自闭症儿童社会沟通的研究起步较晚,从最初的困难重重、一无所有到后来开始不断深入探索、了解其特征、研发工具、引进国外方法等,各界学者们对自闭症儿童的社会沟通特征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并试图找出最佳的干预策略,帮助改善自闭症谱系障碍群体的社会沟通现状。纵观国外,有关自闭症儿童的社会沟通研究众多,研究对象不仅仅包括自闭症儿童,对自闭症成人也有所研究,围绕自闭症儿童的社会沟通展开研究的范围也更加宽广,注重社会沟通与学业、生活、职业的紧密结合,并将现代科学技术及人工智能积极运用于自闭症儿童的干预领域,注重方法多元高效的同时也兼顾追求生态效应。虽然我国有关自闭症儿童社会沟通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未来仍然有许多丞待改善的地方。

(一)研究对象应该多样化。目前国内的研究对象主要围绕自闭症儿童展开,较少涉及到大龄自闭症群体的社会沟通现状及干预,并且对阿斯伯格综合征人群的社会沟通的现状关注不够,大龄自闭症群体和高功能自闭症群体同样面临学业、就业、居家生活等社会现实问题,他们的社会性发展同样应该被重视。

(二)研究主题应该多元化。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交能力、沟通能力等整体能力的研究与干预上,有关社会沟通的一些高级技能以及具体细节的研究还不够,因此在未来引导自闭症儿童如何适应社交氛围的同时应该注重自闭症儿童的高级社交技能的培养,如移情、隐喻等。

(三)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及人工智能成果。国外利用科技手段对自闭症儿童进行研究起步较早,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模式,干预效果也很显著,反观国内,利用先进科技展开研究起步较晚,技术不够成熟,实践机会也比较少,主要局限于AI、VR、Ipad、机器人技术、体感游戏康复技术等,结合人工智能开发出的软件也比较少,主要是“语你同行”“AAC 好沟通”“小雨滴”“点图会说”等这几种,种类比较单一,干预的泛化程度不高,能够实现的干预目标也比较有限,未来要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干预经验,通过更加本土化、个性化、智能化的干预措施提高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社会沟通能力。

猜你喜欢

谱系自闭症障碍
神族谱系
百年大党精神谱系的赓续与文化自信
关爱自闭症群体应从消除误解开始
王锡良陶瓷世家谱系
“基因剪刀”或可减轻自闭症症状
睡眠障碍,远不是失眠那么简单
跟踪导练(四)2
再论东周时期铜簠的谱系和源流
跨越障碍
自闭症是个什么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