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伊马替尼早期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血清COX-2、bFGF及TGF-β1表达的影响

2020-05-12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0年9期
关键词:伊马替尼生长因子白血病

金 英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中心医院血液内科 154002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为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增殖性疾病,我国发病率为0.36/10万,占成人白血病总患病率的15%~20%[1]。肿瘤的形成发展与多种细胞因子密切相关,环氧合酶(COX-2)具有促进实体瘤发生发展的作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为血管生长的正性调控因子,肿瘤细胞可在生长因子的刺激下诱导血管生成。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是一种血细胞增殖负调控因子,参与了造血、促进成纤维细胞生长、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等过程。相关研究[2]表明,CML患者的血清COX-2、bFGF、TGF-β1较正常对照组表达异常增高,认为这些因子与CML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并可作为评估患者病情的重要指标。既往报道表明伊马替尼作为一线药治疗CML获得较好的完全血液学缓解率(CHR)、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率(CCyR),显著优于干扰素联合阿糖胞苷方案。本文在既往研究基础上,观察了伊马替尼早期治疗CML的治疗反应和对患者 COX-2、bFGF、TGF-β1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69例CML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34例、观察组35例。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慢性髓系白血病诊断标准与治疗指南》中慢性期CML诊断标准;(2)年龄18~65岁;(3)Ph染色体和BCR/ABL融合基因阳性;(4)慢性早期,即病程≤12个月。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血液疾病;(2)妊娠或哺乳期女性;(3)认知功能障碍;(4)肝、肺、肾功能不全;(5)合并精神疾病。对照组:男18例,女16例;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40.21±5.17)岁;病程2~12个月,平均病程(7.95±1.27)个月。观察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18~64岁,平均年龄(41.02±5.48)岁;病程2~11个月,平均病程(7.84±1.33)个月。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羟基脲(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7021289,规格0.5g/片)单药治疗,1g/次,3次/d,口服,当白细胞下降至20.0×109/L以下时,羟基脲剂量减至1.5g/d;白细胞减至10.0×109/L以下时,羟基脲剂量减至0.5~1.0g/d。连续治疗12个月。观察组患者给予伊马替尼(石药集团欧意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43340,规格0.1g/片)治疗,0.4g/次,1次/d,口服,结合患者耐受情况适当调节剂量,若患者治疗3个月后未获得完全血液学缓解率(CHR)或治疗6个月未获得较好的主要细胞遗传学反应率(MCyR),则增加剂量至0.6~0.8g/d。连续治疗12个月。

1.3 评价指标 (1)治疗反应:CHR:治疗后白细胞计数<10.0×109/L,血小板计数<450.0×109/L,外周血中幼粒细胞和晚幼粒细胞<5%。CCyR:无Ph染色阳性细胞。主要细胞遗传学反应率(MCyR):Ph染色体阳性率≤35%。完全分子学缓解率(CMoR):BCR-ABL转录本未检出。(2)治疗前、后采集静脉血3ml,3 000r/min离心,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环氧合酶(COX-2)、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试剂盒均购自美国ADL公司。(3)观察两组不良反应。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反应比较 观察组CHR、CCyR、MCyR、CMoR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反应比较[n(%)]

2.2 两组COX-2、bFGF、TGF-β1比较 治疗后两组血清COX-2、bFGF下降,TGF-β1升高,其中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COX-2、bFGF、TGF-β1比较

2.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患者血液毒性、疲乏、恶心/呕吐、腹泻、液体潴留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反应比较[n(%)]

3 讨论

CML是现代医学中首个获得性基因异常的恶性肿瘤,9号染色体上的原癌基因c-ABL和22号染色体上的BCR基因形成BCR-ABL融合基因,经过编码融合蛋白p210BCR-ABL后,激活络氨酸激酶活性,细胞周期发生改变,出现持续增殖引起CML。CML经过3~5年的慢性期后转为加速期、急变期,并出现类似急性白血病的表现。伊马替尼为新型分子靶向络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期疗效在国内外都得到广泛的认可。伊马替尼能够与BCR-ABL的异位点结合,干扰蛋白p190、p210、p230的编码,抑制络氨酸激酶活性,阻断异常持续增殖细胞信号的传导,阻止细胞持续增殖[3]。本文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CHR、CCyR、MCyR、CMoR均高于对照组,有类似报道[4]与之相符。进一步证实伊马替尼早期治疗CML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治疗反应显著优于传统羟基脲单药治疗。

COX-2能够升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bFGF等血管新生因子水平,调控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在CML患者中随着病情发展呈升高趋势。bFGF在CML患者中随着病情进展而分泌增多,骨髓微血管密度增高。TGF-β1在CML患者中随着病情进展分泌减少,对造血负调控功能下降,使白血病细胞大量增殖。本文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血清COX-2、bFGF下降,TGF-β1升高,其中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与相关报道[5]类似。表明伊马替尼能够减少细胞分泌COX-2、bFGF,抑制骨髓中新生血管生成,提高TGF-β1水平,增加对白血病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伊马替尼抑制白血病细胞持续增殖,降低白血病细胞负荷有关。同时,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血液毒性、疲乏、恶心/呕吐、腹泻、液体潴留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表明伊马替尼不良反应较轻,更适用于CML的治疗。

综上所述,伊马替尼早期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可获得良好的疗效,且能够降低患者血清COX-2、bFGF及TGF-β1表达水平,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伊马替尼生长因子白血病
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安全性和疗效探讨
表皮生长因子对HaCaT细胞miR-21/PCD4的表达研究
鼠神经生长因子对2型糖尿病相关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探索
胃癌组织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9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4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白血病外周血体外诊断技术及产品
白血病外周血体外诊断技术及产品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发生伊马替尼耐药病例1例并文献复习
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效果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阅读理解Ⅰ
FDA批准扩大伊马替尼在罕见胃肠癌患者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