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国情怀在高中少数民族史教学中的渗透刍议

2020-05-11樊红丹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古代史新教材家国

樊红丹

目前,随着统编高中历史教材在全国的逐渐推广,新一轮教材改革也逐渐拉开帷幕。与之前使用数十年的高中历史教材相比,新教材在关于中国古代史方面有一个显著变化,即加入了大量少数民族史的内容,如十六国与北朝、辽夏金元等。在立德树人的教学宗旨下,如何以家国情怀引领少数民族史教学、如何正确地认识少数民族在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的作用,需要广大一线教师在教学中慢慢摸索。笔者在本文以《辽夏金元的统治》的教学为例,试图从家国情怀的内涵、少数民族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地位等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一、家国情怀在少数民族史教学中的解读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这一概念首先体现在学生对祖国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上。长期以来,高中历史教科书中除了元朝、清朝外,对其他少数民族割据政权鲜有涉及。值得肯定的是,统编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憾,如在《辽夏金元的统治》一课中,教材叙述了契丹族的辽朝、党项族的西夏、女真族的金朝、蒙古族的元朝,内容涉及这些民族的崛起、政治制度、民族关系等。

在少数民族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内涵和外延还应该包含以下内容。首先,少数民族和汉族一样,世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是我们的祖先,是我们的骨肉同胞。其次,少数民族在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最后,历史上的民族融合基本上都是双向的,不仅仅是少数民族的汉化,也有汉族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吸收与内化。正是在这种双向融合中,中华民族逐渐形成。

二、正确看待少数民族在中国古代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少数民族很多居住在祖国的边疆,游牧民族居多,在中国古代史上,他们的地位和作用无可替代。

在政治领域,对于大一统国家的形成而言,少数民族扮演了施压者、维护者、拓展者的角色。以《辽夏金元的统治》的教学为例,正是由于辽、西夏、金的巨大压力,北宋与南宋不得不在对内政策上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比如王安石变法等,逐步加强中央集权。西夏在政治制度上基本模仿北宋,把中原的政治文化传播至北方边疆地区,某种程度上成为大一统的维护者。元朝不仅在地理上极大地拓展了祖国的版图,而且,在地方制度上,元朝改变了传统中国“山川形便”的行政区划原则,以“犬牙交错”为原则,促进了不同地理区化的政治整合和文化交流。在行省制这一板块,新教材关于元朝对边疆的具体措施,特别指出“元朝对边疆地区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这是前代大一統王朝没有做到的”,大大肯定了元朝对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贡献。

在经济领域,少数民族的游牧经济与汉族的农耕经济形成了互补态势。以辽朝与北宋为例。澶渊之盟以后,北宋在边境上的雄州(治今河北雄县)、霸州(治今河北霸州)等地设置榷场,开放交易。北宋政府用香料、犀角、象牙、茶叶、瓷器、漆器、稻米和丝织品等,交换辽的羊、马、骆驼等牲畜,不仅如此,双方的民间交易也很发达。这种经济上的交流满足了双方在经济生活上的需要,加强了民族友谊。

在文化领域,一方面,汉族与少数民族彼此融合,在此过程中,儒家文化逐渐推广,成为全民族共同的文化。另一方面,元朝时,很多蒙古人迁入中原,同汉族杂居相处,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蒙古人、汉人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

纵观整个中国古代史,少数民族政权有着漫长的统治时期。同时,由于少数民族政权较多集中在我国的边境地区,那里的自然条件恶劣,但是经过少数民族政权领导的少数民族人民的世代开发,为我国边境地区的农业、畜牧业及军事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并为我国最终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当今新教材改革的背景下,对广大高中一线历史教师而言,讲述少数民族的历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家国情怀这一概念的解读。也就是说,首先要让学生通过教材的讲述,通过对少数民族在历史上的演变与贡献的解读,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即今天的中国是华夏众多民族共同创造的,少数民族也是我们的祖先,他们的历史值得我们去学习、去尊重、去认同。在目前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对于今天的高中生而言,如何正确看待少数民族在中国历史上的贡献,这不仅涉及党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政策更好地贯彻实施,也更有利于祖国统一,这也是我们研究这一问题的宗旨所在。

注:本文系江苏省无锡市“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高中历史学科教学的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实践研究》(编号:B/D/2020/01)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古代史新教材家国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世界古代史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思考
跳出“唐宋变革论”——兼论当前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存在的一些缺陷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
家国两相依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略谈“家国情怀”
区域史视阈下的朝鲜半岛古代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