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贵在“三味”

2020-05-11张金花

小学时代·下旬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情味小学语文

张金花

【摘  要】  本文结合语文学科特点,以增强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为出发点,提出语文教学贵在“三味”,即“趣味、文味、情味”。试图通过这个观点,为众多小学语文教师在改善课堂教学生态,增强语文教学效率提供一点建议和思考。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趣味;文味;情味

小学语文教学要有“三味”,即“趣味、文味、情味”,这是语文学科本身特点所决定,也是增强语文课堂教学魅力,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途径之一。

一、“趣味”

百度词汇这样解释“趣味”:能使人感到愉快,能引起兴趣的特性。那么,语文教学的“趣味”体现在哪里呢?

1.风趣、精练的教学语言。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堂上的智力劳动效率。”可见,教学语言对于教学效率的积极作用。我要讲的包含两层意思:一指教师自身语言的驾驭力,是否能做到意思明确、语法正确、逻辑规范。这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尤其是面对规范语言建构正处于起步阶段的小学生,更显得十分必要。有的教师说话不讲究语法,口语太多,缺乏美感。有的教师没有逻辑,东拉西扯,表意不清,造成的结果就是孩子听得云山雾罩、昏昏欲睡。二指语文教师对文本本身传达的思想和情感的表现力。“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任何一个文本都是作者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情感抒发,必然带有一定的主观意识,即情绪化。语文教师的使命之一,就是要通过自己范读或者讲授时的语气、语调、语速以及肢体、表情等恰如其分地将文本的情绪表达出来,并感染到学生,引发学生的通感和共鸣,继而增强进一步深入阅读的兴趣。如果任何时候都是一副腔调、一个语态、一种节奏,教师自身始终无法与文本的意象和情感发生“化学反应”,学生怎么可能感受到文字的力量带给自己情绪上的冲击力,从而从内心发动起阅读的愿望呢?

2.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语文教材所提供的教学内容大多是静止的、黑白的文字。对于以直观形象思维为特征的小学生来说,难以快速进入有兴味的阅读,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分解、补充、整合、转化,使之以有趣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例如,低年级教学中经常用到的生动有趣的花朵、动物卡通图案,以及动画音效等,中高年级经常使用的思维导图、现场模拟辩论等,这些被转化的内容,贴近了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和水平,或者与他们的生活经验发生了有机勾连,一下子生动、亲切,直观而有条理起来,语文学习便不再是摆着面孔的反复拷问,而是主动的建构了,他们当然乐于接受、乐于参与。

3.适切、朴素的教学方法。有些老师喜欢模仿一些所谓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始终在技法上反复思量,往往适得其反,创新成了虚假的表演。尤其是小学生心智水平有限,过多的程式、模型会让孩子的思维局限在某种规定的格局之中,破坏了不同文体、不同题材应该呈现的独特风格。古人言:“大道至简。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适切才是最大的特色。语文教学有自身的逻辑规范,但因内容、教者、学生、环境等因素的不同,呈现出多样的教学样式。对于每个教师来说,最有效的就是最好的,也就是最能轻松驾驭,且学生最能以良好状态投入的教学方法就是最适切的,前提是必须做到对课标、教材、教师用书和学情的充分理解和掌握。教师要做到直击重点,解决难点,不故弄玄虚;以生为本,用知识建构逻辑选择学法逻辑,多一些开放性,让学生的高阶思维活动起来。只有他们感受到发现问题、筛选策略、解决问题的“自主性、在场感”,才有可能体验到学习的价值。永远“食别人嚼过的馍”,又有什么滋味呢?

二、“文味”

文味,就是语文味。我理解就是语言、文学、文化的味道。于永正老师说:“语文教学的全部亮点都在语文里。”叶圣陶先生说,语文学习的要务就是在“识字写字、用字用词、句子辨析和文章结构”上。

统编语文教材“双线组元”,正是遵循了这个精神,使教材散发着浓浓的语文味。教师要改变的,就是把重内容的讲授,逐步转向以内容理解为基础的语文要素的落实上来。

一是围绕语文要素备好课。紧紧牵住“单元语文要素”这个牛鼻子,克服“大水漫灌式”的教学。语文要素的编排遵循了课标的学段目标,以分段安排、全段渗透、螺旋推进的方式,体现在每册教材的各个板块中。因此,理解所教本册教材远远不够,还应对照《语文课程标准》,吃透本学段、全学段的编写体例和选文调整、要素安排,理解全学段教材的编排逻辑。这样才能拎得清、抓得准、处理得当、教得有方,包括要摸清“任务”——各单元板块承载的语文要素;理清“关系”——单元内部课文和各板块之间的逻辑序列;把准“方法”——常规单元和特殊单元的不同侧重,精读与略读的不同教学要求等。教师要善于“捞干货、抓要点、解难点”,要以“重读书、重表达、重学法”为基本指导思想,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不要过度开发教学内容,过度拓展教学资源,稀释训练重点。

二是设计好教学活动。语文教学活动首先是“语文的活动”,也就是课堂上围绕字、词、句、段及篇章结构的感悟、理解、积累和运用。叶圣陶先生说:“语文学习的基本功全在听、说、读、写上。”课堂活动,就是由听、说、读、写活动开展的。设计时,教师要解决好“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充分理解字、词、句、段篇教学之间的关系,以“学会、会用、用好”为目标,设计有逻辑勾连的活动群,克服碎片化、扁平罗列的教学活动。比如我们常说“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就是讲孤立地学习某个知识点既不符合知识逻辑,也不符合认知规律。阅读教学中,围繞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意味和情味,开展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反复品读、赏读,是语文课堂学习的主要活动形式,而过多的讲授只能冲淡语文素养习得的味道。

三、“情味”

语言文字从诞生起就是用来表情达意的。因此,语言是作者灵魂的写照,是有温度的符号,“情味”是语文教学的本质特征。

语文的“情味”体现了教学对学生生命、生活价值的滋润。文学或者故事作品自身的感情色彩需要通过教学得以焕发,并深深地感染和引领学生的精神思辨。课堂不能仅仅止步于知识的识记、累积,而应该多一些情感的味道。例如,一年级学生在吟诵“春风吹、夏雨落、秋霜降、冬雪飘”这几个短语时,不仅要做到字正腔圆,还要通过有韵节的读,体会出语言美、风物美、自然美,心中生发出美的情愫;再如,阅读《精卫填海》,除了随文学习古文阅读的一般知识和方法,还要在理解文义的基础上思考古人对自然、宇宙的认识观,发出对理想和信念等生命意义的追问;再如,读老舍先生《猫》,不仅要学习老舍先生描写身边心爱的事物的方法,还要能体会文章表达的生活小情趣和一个老作家的生活态度。而这些,常常被我们语文老师忽略,或者有意省略掉了。岂知,它才是引向我们和学生走向更高级生活的东西。

语文的“情味”还体现了教与学的“人情味”。我经常会这样讲:“语文是有温度的学科。”这温度,不仅仅是文学或故事作品散发出的“情思、情味”给人以心灵的慰藉,也是师生在共读、共学、共赏过程中产生的彼此成就、彼此发展的温情。一个好的语文教师一定有一颗柔软的内心和慈悲为怀的信仰。他修文修己,达己达人,比别的学科老师更有丰富的情感,更懂得尊重。因此,一个孩子在课堂上怯怯懦懦地躲闪着你,你不妨等一等;当一个孩子讲话磕磕绊绊时,你不妨帮一帮……

语文有味,“文味、趣味、情味”,语文教学也贵在“三味”。愿这“三味”使孩子们喜欢上语文课堂,喜欢上语文。

猜你喜欢

情味小学语文
“情味”的岁月凝视与诗意的审美追求
浣溪沙·六安行吟
清水变酒
朗读指导之“三味”
小火慢炖出“情味”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