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州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贡献度研究

2020-05-11熊贵营

职业技术教育 2020年5期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高职教育

摘 要 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已经成为职业教育迈向现代化的主要发展目标。以苏州高职教育为案例,聚焦人才供给、人才需求、人才服务和人才质量4个维度分析苏州高职教育服务苏州经济发展的人才贡献度现状,发现苏州高职教育存在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存在落差、人才培养规格与民生期盼存在落差、多元办学与均衡发展存在落差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均衡发展、打造高职名校、提升人才地位和推进体系建设。

关键词 教育现代化;高职教育;服务地方;人才贡献度

职业教育作为与普通教育不同教育的类型,已经成为当前深化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没有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职业教育2035年的一个主要发展目标就是要实现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现有研究中,从贡献度视角对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本文以苏州高职教育为研究案例,结合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建设,从人才贡献维度分析研究高职教育服务能力,对高职教育在高质量发展时代推进自身的现代化建设进行探索。

一、苏州高职教育人才贡献度现状

贡献度在经济学中有着广泛运用,但涉及职业教育的贡献度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界定。以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为主要目标的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需要职业教育提升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契合度,不断彰显自身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本文所指的高职教育人才贡献度是指: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数量、规模、结构和质量等方面,体现出适应时代变化和社会人才需求,有效支撑和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程度。

(一)院校建设与人才供给

高职院校建设现状反映了人才供给的承载和保障能力。在苏高职院校现有17所,在全市26所高等學校中占比达到65.4%,办学数量上形成规模效应,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充分的“蓄水池”。围绕“学校对接开发区、专业对接产业”,苏州先后实施了职业院校两轮布局结构优化调整,在2004年形成了以中高等职业院校为主体,以国际教育园为龙头,每个县级市都有1~3所高职院校的布局,实现了高职教育的区域全覆盖、城乡一体化发展。在经济社会率先发展的同时,坚持“一流的经济必须用一流的教育来支撑”的理念,促进高职院校的提档升级,17所高职院校中,省级以上示范(骨干)院校9所,其中国家级示范、骨干院校2所,省级以上示范校占比达到52.9%;在苏高职院校主要发展指标和综合实力在全省乃至全国保持领先地位,有效提升了区域技术技能人才供给的承载能力和保障水平。

(二)生源构成与人才需求

院校人才培养的数量与结构对区域、产业人才需求形成人才储备。2018年在苏高职院校的在校生总数为104720人,占在苏高校学生总数的45%。2017届毕业生生源地主要集中在江苏省(82.73%),其中,苏州市生源仅占17.45%,其他生源占82.54%,反映出在本地生源较少、江苏省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持续减少的情况下,在苏高职院校对全省、全国适龄学生有着较强的就读吸引力,生源数量保持较大规模、实现平稳增长,具有一定的区域优势。在苏高职院校在专业布局上与苏州产业转型升级的态势相匹配,在校生就读相关专业的人数比例与苏州一、二、三产的分布比例比较匹配,能够有效支撑地方经济社会的产业人才需求。与此同时,苏州依托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多元办学格局,6所民办高职院校2017届校均毕业生占比达到公办院校的73.24%,对苏州高职教育发展作出了不可或缺的独特贡献。

(三)就业、培训与人才服务

毕业生本地就业对地方经济社会形成有效人才支撑。2015-2017年,在苏高职院校平均每年选择留在苏州就业的人数占毕业生总数的52.26%,留苏就业毕业生总数4.6万人;三年内,苏州市的新增就业人数中有9.03%来自在苏高职院校毕业生。根据在校生生源地分布和本地就业人数的综合分析,每年有超过1万名非本地生源毕业生选择留在苏州就业,对苏州技术技能人才的供给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2016届高职毕业生在私营企业就业占比77.27%,在规模以下企业就业占比70.42%,高职毕业生对苏州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积极促进中小微企业成长贡献突出。苏州高职教育围绕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开展职业资格鉴定、社会培训、社区服务和企业合作培训,参与到“职业教育东西协作”项目中。2016年在苏高职院校开展的社会培训总数达到5.15万人日,公益性培训服务37.21万人日,体现出高职教育为多种类型人才培养的社会担当。

(四)满意程度与人才质量

毕业生、用人单位的主客观满意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以2016年为例,在苏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达到90.85%,与江苏省同类指标相比,高出23.85个百分点;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的提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学校人才培养认可度的提升。用人单位对在苏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满意度为96.43%,与江苏省同类指标相比,高出1.48个百分点;用人单位的评介,比较客观地反映了院校人才培养注重与企业岗位需求相适应,人才的适用性高,较好满足了企业的人才需求。在苏高职院校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保持在97.80%,高于当年江苏省和全国的满意度,平均高出全国5个百分点;作为一项综合指标,在苏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学习生活、条件保障和自身成长等多个方面所体现出的整体形象得到了毕业生的充分认可。

二、苏州高职教育人才贡献度的问题与分析

(一)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存在落差

1.院校承载能力需要提升

从苏州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分析,在苏高职院校的办学数量超过本科院校,达到本科院校的1.89倍;但按每百万人口拥有高职院校数量看,苏州仅为1.7所,低于人口总量、GDP值相当或小于苏州的武汉和成都的3.7所、2.1所。从人口变化分析,根据《苏州市“十三五”人口发展规划》测算,到2020年苏州的人口总量将接近1400万人[1]。从国家政策分析,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2019年高职院校将大规模扩招100万人。因而,进一步提升承载能力已成为在苏高职院校的现实之需,现有高职院校的数量、办学规模已难以满足国家高职教育扩招和城市自身未来发展的需求。

2.办学水平需要实现突破

苏州注重教育优先发展,坚持一流的经济必须用一流教育来支撑的发展理念,高职教育的规模化办学、具有地方特色的错位化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苏州是全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级城市,在苏高职院校虽在主要发展指标和综合实力上具有整体优势,但缺乏与苏州城市发展水平相匹配的在全国具有标杆引领性的高水平高职院校。苏州需要在高职教育从大市迈向强市的过程中,实现从“高原”向“高峰”的突破。

3.院校区域布局需要调整完善

苏州在2004年实现高职院校的区域全覆盖,构建了城乡一体化的布局。但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布局变化,苏州高职教育需要按照学校对接开发区、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发展思路,优化院校布局。现有17所高职院校中,位于市区的有11所,占总数的64.7%,空间分布密度差异较为明显;同时,所属常熟市的原“常熟师范专科学校”升格为“常熟理工学院”后,该市高职院校缺失,成为苏州唯一没有高职院校的地区。

(二)人才质量规格与民生期盼存在落差

1.人才发展途径不够畅通

在苏高职院校的年终就业率始终保持在高位,超过一半的毕业生留在苏州就业。但从毕业生就业的企业性质与企业规模分析,主要集中在规模以下私营企业,折射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层次不高、就业选择面不广等问题。调研显示,在苏高职院校毕业生主要是在苏州和江苏省内就业,但薪资水平相比江苏省及全国缺乏比较优势;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参加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考中受到限制。

2.人才供需存在差距

苏州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对应用型本科层次人才需求迫切,人才需求“高移”成为苏州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苏州现有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只有部分本科院校、独立学院和参与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的職业院校,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甚至专业硕士等多级培养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尚未建立,还难以满足民生需求。

3.职教吸引力有待提升

“普职比大致相当”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职业教育需要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自身的办学吸引力。近年来,在苏州高职院校相继推出提前招生、注册入学等举措,但本地生源多年来一直维持在14%~17%之间,没有明显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

(三)多元办学与均衡发展存在落差

1.民办院校发展存在瓶颈

苏州高职教育的发展得益于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和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发展,6所民办院校占高职院校的比例达到35.29%,成为苏州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比较鲜明的多元办学格局。在苏民办院校虽地处经济发达地区,自身办学也各具特色,并建成1所国家示范院校和1所省示范院校,但仍然存在办学吸引力不强、生源质量不高、可持续发展面临困难等问题,个别民办院校2017年新生录取人数不足招生计划数的40%。民办院校在招生、师资队伍和投入等方面存在一系列发展瓶颈。

2.均衡发展缺乏政策保障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苏州明确提出建立均衡协调的城乡一体化发展体系。对于高职教育的均衡发展,依托“苏州国际教育园”探索职业教育的区域联动机制,依托“苏州高职高专院校校长联席会议”等平台探索院校协同发展路径,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从苏州高职教育的整体协同发展视角看,还缺乏系统的顶层设计和政策保障。

三、提升苏州高职教育人才贡献度的路径选择

(一)优化高职教育资源配置

地方高职院校建设直接关系到区域技术技能人才的供给。作为全国第二个“移民城市”,苏州应立足教育优先发展,综合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战略、自身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对高职院校建设形成新一轮的前瞻性规划布局。一是扩大院校承载能力。根据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高职扩招100万人的要求,加强统筹协调,充分利用各院校现有办学资源条件,适度扩大招生规模,主动服务国家战略。二是增加院校数量。《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全市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市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30万人以上;同时,根据《苏州市“十三五”人口发展规划》测算,苏州到2020年人口总量将接近1400万人,需适度新增设若干高职院校。三是优化院校布局。针对苏州城区高职院校相对集中、高职院校分布密度差异大、个别地区尚未实现覆盖的现状,统筹院校的新增与布局优化,进一步强化院校对接区域链、产业链布局,填补部分市(区)没有高职院校的缺口,促进城区和各市(区)高职教育资源的功能互补。

(二)促进高职院校的均衡协同发展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特别是大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2]。苏州在推动企业和社会力量举办高职教育方面,先行先试走在全国前列,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从总结经验、创建样本的视角强化多元办学的体系化探索实践。一是强化顶层设计。进一步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以苏州《关于加快全市民办教育发展的意见》为指导,在支持社会力量办学的同时,建立公开、透明、规范的准入、审批、考核等制度,为公办与民办教育的协同发展、区域高等职业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强化政府规划战略、制定政策、依法依规监管的职责。二是发挥资源汇聚优势。充分利用苏州职业教育资源形成区域聚集的特点,提升“苏州国际教育园”的聚合功能和统筹协调能力,大力实施区域职业教育共建,深入推进校地联动、积极探索高职教育的国际合作。三是提升平台功能。积极发挥苏州高职高专院校联席会议、苏州职业教育集团等平台优势,加强政府的统筹指导,探索“政府指导、院校主体、多方参与”的运行管理机制,强化项目运行管理、资源共享互利,促进院校融合发展、协同共赢。

(三)打造具有引领示范的高职名校

苏州应在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将高职教育的创新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创新驱动和城市的新定位紧密结合,促进高职教育从“高原”向“高峰”的突破。一是强化政府统筹。政府层面研究出台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相关政策文件,并将打造高等职业教育名校纳入市政府“名城名校融合发展”战略中,为高职院校的创新和率先发展、培养一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基础。二是加强培育建设。从探索、创新和引领视角统筹规划、系统打造,按照全省领先、全国一流的目标,遴选1~2所办学底蕴深厚、办学实力强、办学特色鲜明、错位发展有优势的院校,以校地共建的模式,投入专项经费,加快推进高职教育区域品牌的培育建设,并形成以点带面良性发展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新格局。

(四)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

切实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是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主动呼应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新期待的关键之举。苏州实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旺盛,应多措并举、形成合力,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获得感、满足感、成就感。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政策引导,加大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以劳动模范、智慧工匠、高技能人才表彰等为载体,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二是推进普职融通。推进职业素养的延伸,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入到基础教育;探索实施普职融通新模式,在普通教育中注入职业教育元素,尝试举办综合高中。三是提高社会地位。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提高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收入水平;出台相关保障政策,给予高职毕业生参与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考等平等竞争机会。

(五)积极推进现代职教体系建设

职业教育进入类型教育阶段,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完善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苏州应按照构建特色鲜明、体系完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目标,加强实践探索。一是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在苏州城市进入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进入崭新发展阶段的背景下,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主动引导现有本科院校、独立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并通过多种途径,组建市属应用型本科院校,促进苏州高等教育资源的结构优化。二是扩大高职本科试点规模。进一步做好市内外本科高校与苏州高等职业院校的本科人才培养合作,积极探索建立高职“专本连读”“本硕连讀”及高职办本科专业等人才培养新机制。三是推进特色化体系建设。立足苏州实际,优化职业院校层级结构,改善人才供给体系,形成技术技能和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育高地,在特色鲜明、层次分明和体系完备的基础上,创建具有苏州特色和国际水平、支持和引领苏州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完善类型多样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参 考 文 献

[1]熊贵营,杨德山.科学布局优化结构 为苏州经济转型发展提供人力支持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4):34-38.

[2]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9-02-13)[2019-03-15].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猜你喜欢

教育现代化高职教育
智慧教育平台助推大连教育现代化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