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基础知识“树型”分层授课法研究初探

2020-05-11于海燕

黑河教育 2020年4期
关键词:树型转变反思

于海燕

[摘 要]通过对高一历史教材基础知识“树型”结构分层授课方法的实践与研究,充分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潜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研究能力,进而达到“困难生转化、中等生提高、优等生拔尖”的教学目标,也为经济欠发达的边境山区普通高中历史教学探索出一条新课程背景下适合落后地区普通高中课堂教学的新形式。

[关键词]基础;分层;转变;反思

一、问题的提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但是,每一个学生都存在着主观或客观上的个体差异,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按照统一标准、统一要求进行教学,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目标,造成优秀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消。那么,如何构建有效的課堂教学,让每一节历史课都有实效,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所收获呢?笔者认为,因材施教非常必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是使因材施教落到实处的一种有效的方式,也是促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一个有效措施。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1.分层教学的意义

分层教学意在因材施教。如果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学习动机等方面就会变得十分相似。这里所说的学习条件,就是指学生学习达到掌握所学内容必需的学习时间、情感资助、个别指导和学习机会。而分层教学就是最大限度地为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这种“学习条件”,加强受教育者个性和人格的培养,并最终使受教育者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步和发展。

2.研究价值

通过对高一历史教材基础知识“树型”结构分层授课方法的实践与研究,充分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潜能,并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研究能力,进而达到“困难生转化、中等生提高、优等生拔尖”的教学目标。鼓励学生挑战高一层次的知识,让他们获得“跳一跳也能摘到桃子”的成功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实现全体学生共同提高、共同进步、全面发展的目标。

三、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分层次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在国内外早有实践。其理论基础是因材施教思想和当代西方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成果。目前,我国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教育领域的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程的根本理念是关注人的发展,即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全员发展和个性发展。所以,本课题有广阔的研究前景。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备课分层次研究

紧扣教学大纲和教材,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将每节课的基础知识按“树型”结构划分,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教研活动也在过去只重视知识整体性研讨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教材知识层次的开发。

2.讲授分层次研究

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由浅入深,富有层次性、递进性。在课堂教学中对A班主要采取启发式教学,辅助以讲述法、比较法等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主动、有效地掌握每一课的基础知识;在B班主要采取讲述法和举例联系实际的方法,辅以多媒体课件等其它教学手段,使所有学生都能够掌握主干知识线索(树干)并有效应用,使大多数学生能掌握补充和拓展知识点(树枝),使一半学生能了解隐性知识(树叶)。鼓励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让他们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达到“吃得着、吃得饱”的教学目的,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

在研究初期搜集和整理有关资料,通过开展问卷调查和综合测试详细了解学生的情况,为研究提供依据;进行试验后测和个案跟踪,通过调查分析得出相关结论。

2.行动研究法

(1)根据课题的内容,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整个课题的研究过程有行动有研究,使行动过程成为研究过程。其中包括计划、实施、观察和反思四个相互依赖的基本环节。计划是行动研究的第一个环节;实施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具体贯彻行动计划;观察即收集研究的资料,监察行动的全过程;反思是思考行动效果,计划下一步的行动。

(2)收集典型的案例实录,进行研究分析。每月进行优秀案例分析和推广,让好的案例成果直接有效地在课堂上得到验证和应用。

3.文献研究法

对高一历史分层次教学的理论进行梳理,研究分层次教学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本课题的研究趋势;借鉴收集、检索国内外相关理论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和研究基础。

4.个案研究法

对部分研究对象进行长期跟踪,用大量案例和数据综合分析实验结果并进行及时反思。

六、课题研究的成效

1.教师的转变

(1)教学观念的转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友爱、合作的课堂教学氛围,全方位调动学生参与知识和技能获得的过程。

(2)教学行为的转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向全体,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设定和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因材施教,灵活组织课堂教学,因势利导;合理利用和开展课程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拓宽历史教学的空间,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使教学成为教师启发和激励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积极主动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活动过程。

2.学生的转变

(1)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生从过去的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根据自己的认知程度按照自己的求知意愿去选择学习的内容。

(2)学习态度的转变

分层授课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树立了学好历史学科的自信心。采用分层次授课的形式,各种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课程学习,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认可,心理负担也得到减轻。

(3)学习效果的改善

学生普遍反映,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了,在记忆、理解、表达等方面都有明显进步,总体成绩得到很大提高。B班一些“暂困生”都能够积极参加各种学习活动,不再是班上的“失败者”,摆脱了自卑感和失落感,增强了学习的决心和信心。A班一些学生学得比以前更扎实了,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得到全面优化。

七、课题研究的反思与感悟

1.实施分层授课,要务必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以人为本,兼顾全体,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

2.分层教学强调的是个性化教育与全面教育的对立统一,教师只有针对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才能使教学“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3.實施历史分层授课要结合实际,量力而行。历史分层授课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教材内容及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使全体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都得到拓展。它强调学生所获取的知识应与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和智力水平相联系、相适应。过分夸大教师的作用,认为学生的接受能力可以没有限度,想教多少就教多少、想怎么教就怎么教,这种思想是不对的。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认识学生在自然倾向、个人爱好、基本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和水平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速度、难度、深度、广度上也有所区别,实现各有所进、“一个也不能少”的基本目标。

4.历史分层授课必须唤起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否则只能是一厢情愿。只有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分层次教学才会更有实效。

5.分层授课,不能弱化统一目标。必须明确的一点是,统一目标不仅仅局限在知识的获得上,更重要的是在一些基本能力的获得上。

6.历史分层课堂教学模式必须在动态中不断完善。分层教学难度很大,对教育者要求更高,需要耐心、细心和爱心。教学过程本身就是师生相互促进的过程,在实施历史分层教学的过程中,课堂教学的设计必须根据学生实际和具体教学实践中所出现的问题不断进行调整和改进,坚持“自主、合作、探究”的原则,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这才是这一教学模式的生命力所在。教师要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反思在平时的教学中是否把问题讲清讲透?是否把复杂的问题讲得通俗易懂?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否做到有效乃至高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注意到学生的听课感受?是否注意到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是否不断地去学习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与文化素养,不断地去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益?

总之,只要认真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坚持历史基础知识分层授课,加强研究探索,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一定会焕发出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杜恒.分层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8.

[2]叶琳.分层教学的历史、现状及其反思[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

[3]曾凤儿.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历史分层教学分析[J].读与写杂志,2018,(01).

(责任编辑 赵永玲)

猜你喜欢

树型转变反思
勘 误
一种快速养成的柞树树型—压干树型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的转变及对策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试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
关于会计职能转变若干问题探究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基于树型结构的防空力量配属方案生成模型研究
树型组织结构图的算法研究及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