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化县金檀矿区金矿地质特征及成矿作用分析

2020-05-09王齐金李惠纯李启兴

国土资源导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黄铁矿石英成矿

王齐金 李惠纯 李启兴

摘  要  安化金檀矿区属益阳-怀化金钨铅锌铜成矿带之安化烟溪-大榕溪锑钨金成矿区。马底驿组为主要的赋矿地层,潭德溪冲断层(F63)是主要的导、容矿断层,高甲溪断层(F60)为主要的控矿断层,区内新发现花岗细晶岩及蚀变闪长岩与矿脉相伴产出,共圈定单元素异常48处,综合异常区5处。其中Au元素异常9处,Au元素异常值10.02~673.91×10-9,衬度高,异常浓集中心明显。其中AP-Au-1、AP-Au-4、AP-Au-5、AP-Au-9具有外中内三级浓度分带,位于八胡伦—关山地段的AP-Au-1规模较大,具有2处异常浓集中心(Aumax305.85×10-9),异常面积达0.65km2。已发现矿脉6条,圈出2个矿体。按产状可划分为NWW向和近NE向2组。NWW组矿脉为主体,F63为主矿脉,最高品位Au:6g/t。

关键词  安化县;金檀式金矿;地质特征;成矿作用

中图分类号:P618.5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AnhuaJintan mining area belongs to Yiyang-Huaihua Au-W-Pb-Zn-Cu metallogenic belt of AnhuaYanxi-DarongxiSb-W-Au metallogenic area. The Madiyi formation is the main ore bearing stratum lithology. The Tandexi thrust fault (F63) is the main ore conducting and hosting fault, and the Gaojiaxi fault (F60) is the main ore controlling fault. Producing with the ore vein,the granitic aplite and altered diorite are newly found in the area,of which are 48 single element anomalies and 5 comprehensive anomalies. Among them, there are 9 anomalies of Au element, and the outlier is (10.02~673.91) e-9. In addition, the contrast is highand the abnormal concentration center is obvious. Among them, ap-au-1, ap-au-4, ap-au-5 and ap-au-9 have three concentration zones: outside, middle and inside. Located in the Bahulun- Guanshan section, Ap-au-1 has a large scale, including two abnormal concentration centers (Aumax305.85 × 10-9) with an abnormal area of 0.65km2.Furthermore,six veins have been found and two orebodies have been circled. According to the occurrence, it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NWW and near NE. The main ore vein of NWW formation is F63, and the highest grade of Au:is 6g/t.

Keywords: Anhua County; Jintan type gold deposit;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mineralization

1  地質背景

矿区位于雪峰弧形构造带向东转折段的南侧冷家溪隆起南部(图1) ,溆浦-安化基底大断裂北段南部,成矿带属益阳-怀化金钨铅锌铜成矿带之安化烟溪-大榕溪锑钨金成矿区。区域广泛出露中新古界冷家溪群和板溪群浅变质岩系,板溪群主要以陆缘碎屑岩为主体的浊流沉积和火山碎屑浊积岩沉积。其次是部分震旦系及下古生界砂砾岩、硅质板岩、硅质灰岩和黑色页岩。区域内近东西与北东向逆冲型脆~韧性剪切带非常发育,构造活动频繁而强烈,控制区域金(锑、钨)矿床(点)产出。

2  矿区地质特征

2.1 地层

矿内出露的地层有元古界板溪群、震旦系、古生代寒武系(图2)。

(1)新元古界板溪群马底驿组(Pt3m)主要在矿区南部大面积出露,面积约12km2。分3段:Pt3m1为紫红色含铁质板岩夹灰绿色板岩、块状砂砾岩和砂岩;Pt3m2为紫红色夹灰绿色、灰白色条带状薄—中厚层状含砂和粉砂质板岩、绢云母板岩,裂隙较发育,土壤地球化学异常见于中下部;Pt3m3为一套下部灰绿色、中上部紫红色等杂色砂质、粉砂质板岩,为主要赋矿层位。该组由下至上砂质成分逐渐增加,从颜色上看则清楚构成了大旋回,即灰绿色→紫红色→灰绿色→灰紫色→灰绿色→紫红、灰紫。

(2)新元古界板溪群五强溪组(Pt3w)由Pt3w1含砾石英砂岩板岩和Pt3w2黄绿色砂质板岩组成。

(3)震旦系(Z):分为上统金家洞组(Z2j)灰色砂质板岩和下统南沱组(Z1n)灰黑色冰碛砾岩组成。

(4)寒武系牛蹄塘组(∈1n):为黑色炭质板岩。

2.2 构造

矿区位于近EW向香岩溪复背斜的北翼,以断裂构造为主,褶皱构造较简单。断裂构造分为三组:近EW向剪切断裂带、NE向断裂,NEE向断裂。

2.2.1  近EW向韧性剪切断裂带

潭德溪冲断层(F63):区域性早期挤压断裂,长>7km,走向90°~100°,倾向北,倾角60°~75°,破碎带宽1.5~3m,岩石挤压破碎;断裂从文溪向东延伸到至金檀后被NE向断层切割错开,该断裂具韧性剪切性质,兼扭性。破碎带内片理化发育,并有小透镜状石英脉穿插,单脉厚0.1~0.3m,呈尖灭再现状,脉体围岩为砂质绢云母板岩。

2.2.2  NE向断层

主要有南金逆冲断层和高甲溪断层(F60),后者为本区主要控矿断裂。

高甲溪断层(F60):斜穿矿区中部,与南金断裂走向近平行,全长约9km。破碎带宽5~8m,走向30°~40°,角砾岩岩性在各段有所不同,分别见有板岩、浅变质细砂岩、炭质板岩等,角砾大小一般2~50mm,次棱角状,无定向排列,其中石英脉发育,并见强硅化、强片理化、方解石化等。断裂于白竹水处叠加EW向谈德溪断裂,两断裂交互部位岩石破碎程度高,且多见团块状断层泥。

2.2.3  NEE向断层

该组断裂为矿区主要控矿断裂。

文溪断层(F1)断层位于工作区西部,矿区内出露长约4km,宽1~10m,走向20°,倾向NWW,倾角60°~75°,西部倾角较缓,约35°,往东延伸逐渐变陡。该断裂表现为硅化挤压破碎带、带内充填多条石英脉,石英脉多呈透镜状、网脉状,成群出现,间夹粉砂质绢云母板岩。凉山尖断层(F8)断层位于工作区西部,矿区内出露长度约3km,宽1~5m,走向20°,倾向NWW,倾角60°~80°,该断裂表现为硅化挤压破碎带、带内石英脉发育,石英脉多呈透镜状、网脉状,成群出现,夹粉砂质绢云母板岩。带内见褪色化、黄铁矿化、硅化、绢云母化、毒砂化。

八胡仑断裂(F6)处谈德溪断裂和高甲溪断裂的交汇部位,长约500m,走向70°,倾向NW,倾角70°~75°。围岩为紫红色条带状板岩,石英砂岩,受构造挤压明显。蚀变破碎带内次生裂隙发育,有大量团块状、透镜状、石英脉充填,有少量褐铁矿胶结,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等。

2.3 矿区地球化学成果

2.3.1  单元素异常区

本次土壤化探工作,共圈定单元素异常48处(Au)异常9处(图3-2)、Ag异常5处、As异常5处、Hg异常6处、Pb异常4处、Sb异常4处、Zn异常5处、Cu异常6处、Sn异常5处、W异常3处),综合异常区5处(见表1)。

(1)AP-1综合异常区:有区域构造F60和F63穿过,处于构造交汇处。异常由矿致异常引起,受构造控制,可划分为甲类异常,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经过探槽TC03和BT05揭露,发现矿脉V3及一条含矿硅化破碎蚀变带F63;

(2)AP-4综合异常区:位于工作区西部,F8位于该异常区内,且与异常中心较为吻合,证明了该处异常由矿化引起,经探槽TC02揭露,发现矿体V1。

2.4  成矿特征

2.4.1  矿脉(体)特征

矿区已发现矿脉6条,按产状分为NWW向和近NE向2组。

(1)NWW向有F63、V3、V5等3条

F63为区域性蚀变破碎带,呈NWW向展布,倾向NNE,倾向40°~60°,顷角65°~80°,硅化破碎蚀变强烈,伴有强烈的毒砂化、黄铁矿化,刻槽取样最高品位Au6.00×10-6,平均2.84×10-6,ZK10401在62m处控制到F63的顶板破碎围岩,取样分析品位Au0.21×10-6;该带西段的东端施工的TC10号探槽,刻槽采样品位Au0.71×10-6,出露宽0.52m,产状335°∠71°,具褐铁矿化及褪色化蚀变。

V3礦脉:矿脉长200m,产状340°∠70°,宽2~5m,品位Au0.72~1.1×10-6。

V5矿脉:矿脉长约300m,产状5°∠50°,矿脉厚0.91m,品位Au0.63×10-6。

(2)NE向有V1、V4、V6等3条

V1矿脉:矿脉长度约1500m,呈NE展布,产状为320°~335°∠70°~75°,矿脉平均厚1.77m,平均品位Au1.25×10-6,最高Au2.28×10-6。ZK001控制脉宽0.80m,品位Au0.92×10-6。

V4矿脉:呈NE向展布,为高甲溪断层的次级构造,产状336°∠63°,长约400m,宽4.77~8m,破碎蚀变带内硅化较强,具有强烈的浸染状、星点状黄铁矿化及毒砂化,BT05见矿体厚4.77m,平均品位Au2.06×10-6,最高Au5.43×10-6。

V6矿脉:单点控制,产状130°∠66°矿脉真厚度为0.30m,品位Au4.54×10-6。

2.4.2  矿石组成、结构构造、矿石类型

矿物成分:矿石物质成分简单,主要金属矿物为自然金、黄铁矿和毒砂,非金属矿物主要为石英、方解石、绢云母和绿泥石等。矿体中有用元素为金,其它元素含量少,均无综合利用价值。

矿石结构主要为变余结构、自形粒状结构、半自形粒状结构、他形粒状结构;矿石构造主要为条带状构造、板状构造、块状构造。

矿石类型主要为:含金破碎蚀变岩型。

2.4.3  金的赋存状态

矿石中Au矿化不均匀,变化大、金主要呈显微金、次显微金及明金赋存于硅化破碎蚀变岩中,也有赋存于毒砂、黄铁矿中,富集程度与硫化物的含量和结晶颗粒大小有关,Au与S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9。

2.4.4  围岩蚀变

围岩蚀变主要有褪色化、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和碳酸盐化等。与金矿有关的蚀变,主要为褪色化、硅化、毒砂、黄铁矿化。

3  矿石特征

矿体中碎裂岩主要为硅化碎裂挠曲状绢云母板岩,呈棱角-次棱角状,石英脉呈脉状,多期次交互穿插,板岩见明显褪色化,石英脉呈细脉状夹透镜状,矿体有硅化、黄铁矿化、毒砂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褪色化。矿带呈脉状、整体走向呈北西西,Au品位1.05~6.00×10-6。

4  成矿地质条件

湘西钨锑金成矿带上的金矿床均主要赋存于板溪群马底驿组灰绿色绢云母板岩、含钙板岩中,表明金的成矿与地层岩性关系密切。

该区域金矿床分布的区域构造格局看,宏观上NNE-NE向构造格局最为显著,近EW向构造同样占有重要位置,它是贯穿湘西、湘东北及湘中地区的基底隐伏断裂带。正是这2组深断裂的存在,才造就了区域金矿床(化)集中区(带)按EW向构造定位、又依NNE-NE向构造成带的分布格局。其整体成矿作用过程与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及其它地质作用密切相关,特别是深断裂控制了成矿区(带)的定位和展布,不同方向深断裂的交汇地带控制了矿床(化)集中区(带)的产出。

矿区西边2km处为大神山岩体,在大神山岩体附近已发现多个多金属矿床,表明岩体与成矿的关系明显,区内已发现花岗细晶岩脉及蚀变闪长岩脉出露,与矿脉相伴产出,带来了新的成矿物质和岩浆热液。与此同时,岩浆演化过程中释放的热能驱使由岩浆水和大气降水构成的热液系统发生对流循环,使矿源层中的成矿物质发生活化而进入成矿热液系统,迁移至有利构造部位沉淀、富集、成矿。区内热液蚀变同一空间多次构造活动,造成含矿热液多次充填交代连续演化的结果,蚀变带通常沿控矿断裂带展布。

5  成矿作用分析

5.1 地层控矿效应

地层对湘西金成矿带上矿产的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金矿床主要赋存于板溪群马底驿组紫红色绢云母板岩、含钙板岩中,表明金的成矿与地层岩性关系密切。区域上板溪群富集Au,Sb,Hg,As元素,其中马底驿组紫红色板岩中w(Au)=14.33×10-9,为上部陆壳平均值w(Au)=1.8×10-9的7.9倍,它们可在中温、富硫的成矿流体中富集成矿。由此认为马底驿组含金建造既是区域锑金矿的矿源层,又是矿区锑金矿的容矿层位,并决定了区域潜在的含金性。

5.2 构造控矿作用

本区内马底驿组与五強溪组地层间的东西向“层滑系断裂”控制了矿床的产出。区内东西向的潭德溪断裂和北东向的南金斜断裂是区内有利的控矿构造。潭德溪断裂在区域上呈近东西向,叠加后期北东方向的南金斜断裂、高甲溪冲断层,在两者交互部位破碎程度大,形成良好的通道,为矿液的运移储藏提供良好的空间。构造控矿主要表现在断裂构造对金的导矿性和容矿性两个方面。

5.3 细晶岩脉与金矿化

本区内细晶岩脉成带分布,并与金矿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脉岩本身发生黄铁矿化。黄铁矿呈细粒自形, 立方体晶形, 呈浸染状均匀分布于岩脉中,有时呈细脉状、微细脉状。此种黄铁矿的含金性一般, 但同时说明岩脉与矿化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脉岩的两盘皆发育有与其平行的石英脉, 被后期黄铁矿细脉、碳酸盐细脉交切。笔者认为这些石英脉的形成是在岩脉形成的后期热液分异的结果, 与岩脉应属于同一期岩浆作用的产物, 具有同源性。并且发现有石英-黄铁矿脉,黄铁矿细脉穿入岩脉中, 同时被后期的黄铁矿细脉所穿切, 说明从形成时间上看, 呈岩脉→石英脉→石英→黄铁矿(细脉) →黄铁矿脉→细脉的演化趋势。脉岩普遍发育绿泥石化和碳酸盐化。绿泥石化是岩脉中的角闪石和黑云母遭受后期热液的交代作用而发生蚀变的结果;碳酸盐化表现为碳酸盐(主要为方解石)细脉、网脉或团块均匀分布于脉岩及其两侧围岩之中, 有时穿切脉岩两侧的石英-黄铁矿脉。绿泥石化和碳酸盐化皆发育于石英-黄铁矿化期后, 是成矿热液后期作用的结果。所以说岩脉的侵入是矿区金成矿的重要成矿条件,并可作为深部金找矿的重要标志。

笔者认为,金檀金矿及其外围地表地质工作程度已很高,新发现露头金矿的可能性很小。因此今后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区域性的成矿模式,找矿标志,并遵循从“已知到未知”的原则。同时采用先进的物化探手段,重视和预测深部找矿,此乃扩大区域供矿远景规模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姚振凯,朱蓉斌.湖南符竹溪金矿床多因复成模式及其成矿意义[J].大地构造与矿床学,1993,17(3)199-209.

[2]付晓敏,赖健清.湖南安化符竹溪金矿矿床成因及找矿前景.地球,2014(3)50-52.

[3]朱武泉,王齐金.湖南省安化县金檀矿区金矿预查阶段性总结[R].湖南省核工业304大队地质勘查院.2015.

猜你喜欢

黄铁矿石英成矿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首次在火星陨石中发现柯石英
新型耗散型电化学石英晶体微天平的研制
漫谈“愚人金”
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实现黄铁矿中多元素原位成像
河套平原三湖河凹陷光释光测年研究
中亚成矿域西部巴尔喀什—准噶尔成矿带晚古生代成矿作用大爆发
黄铁矿型FeS2的应用前景
内蒙古宝音图隆起区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潜力分析
黄铁矿的主要标型特征及研究意义
对华南小岩体找大矿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