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州市从化区高职教育融入“一会议、多节事”城市发展模式分析

2020-05-09聂琼张大增

职业时空 2020年2期
关键词:高职院校

聂琼 张大增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大力发展“农旅结合”已经承载着乡村富民共识,“农节融合”更是凝聚着农村创新意识。文章立足“中国服务”理念,瞄准粤港澳大湾区内会议、节事的市场需求,加快推动广州城市副中心之一的从化区以“一会议、多节事”的发展模式迈向高端服务产业,让更多高职院校会展类学生积极投身从化当地会议、节事活动等项目孵化中,并成长为服务技能型与“双创”型人才,也为其他一线城市提供有益的乡村发展模式借鉴。

关键词:“一会议、多节事”;高职院校;城市发展模式

目前广州市从化区乡村经济发展策略围绕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田园综合体等特色产业,倾力以荔乡为主体的文化民俗为媒介,其内容综合程度高,实际执行难度大,缺乏核心统筹策略。此外,从化当地教育投入有限,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和技能掌握不足,难以贯彻现有策略。因此,基于从化“两街四镇”特色的因地制宜且由浅入深演进式创新发展模式有待推进。城乡一体化程度不高的从化,在城乡融合发展上不断受阻,应针对发城市化发展的堵点痛点,大力优先推进现代服务产业的会展业。

在全广州范围内新增几个城市副中心的时代背景下,城乡一体化新融合的发展模式的研究将成为一个新的风向标,成为多数区域会展业转型升级的可靠途径和经济发展新业态。而会展创新创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能为广州会展经济进一步提升提供有利的人才资源,从而打造“乡村振兴+会展服务+创新创业”与政产学研互通互融的新形势。为了适应从化“撤市改区”以来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的常态,通过结合从化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强势打造新一轮经济发展态势尤为重要。

一、广州市从化区“一会议、多节事”城市发展模式的研究背景和价值

(一)从化区“一会议、多节事”模式创新

会展专业以会展专业实训任务开展为导向的“一会议、多节事”模式创新理念的提出,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其包含特殊的意义和价值。“会议”囊括从都峰会、世界生态设计大会等级别高、影响范围大的大型国际会议,和高级别的会议项目带来高消费群体。而“节事”则涵盖有主题的公共庆典、节日以及包括“从化跑马日”在内的体育比赛、文化演出等特殊事件。

位于广州后花园的从化,主打生态、美丽线路,正吸引着影响力大而广的国际会议选址从化。以会展任务驱动为先导,引导学生发挥创新思维,服务本地经济,辅助从化从被动单一的“温泉项目+零散的节事活动”推广过渡到主动吸引与会者注意力,培养潜在较高消费群体,从而改善从化会展经济拉动疲软无力的现状。“多节事”中的“节事”活动如热门的从化跑马日,2019全国群众登山健身大会“从化站”暨“香港赛马会”第二届中国(广州)从化户外休闲运动节盛大开幕,提供了良好的节事活动举办基础。因此,“节事”可紧靠荔乡农耕文明体验、特色传统美食烹制、农林产品生态采摘、素质拓展、乡村体育赛事等健康美好的“体验经济”,成为融合从化农村特色与会展旅游产业的一场盛宴。通过将高档会议、农耕节事、美丽村庄交织为一体,共享当地的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美好生活。同时,以从化区“一会议、多节事”模式任務为驱动,本着服务当地的原则也为广州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任务的开展提供很好的素材和现场考察地。

(二)双创平台打开教育新篇章

当前,双创教育在各大高校盛兴,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响应。创新创业导师结合专业课程和创新创业教育,带领有意愿的会展专业学生前往从化美丽乡村或会展现场等地实地采风考察,现场教学、演练和实操相结合,收集、整理和制作各项资料,其中包括照片、视频、广告、宣传标语、文字、访谈等,师生携手头脑风暴,迸发出新、奇、特且具有市场价值、服务于从化会展模式的创新构思。

在习近平主席关于教育工作的最新指示中,“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文章鼓励高校组织会展专业学生运营该模式创新下的具体创新项目,从化区的各大高校学生为此模式创新的重要受益群体和消费群体。大学生为节事活动的重要消费群体,以劳动体验为核心展开活动,真正实践“劳动精神”与“奋斗精神”。在现有的从化古耕园农耕文明体验基础上推陈出新,从而实现创新项目与劳动教育融为一体。

2018年12月,首届生态设计大会在从化的生态设计小镇召开,大会期间,明确共建湾区设计开发大学,师生参与温泉风景区提升建设,为地方发展贡献智慧力量,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因此,在从化大力培养创新创业高级人才的政策背景下,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的会展人才血液,共享成果转化,符合城市化的发展规律。

(三)优质公司创办

在专业实训课程展开期间,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且思维日益活跃、积极主动。因此,结合创新创业平台,鼓励学生模拟创办会展行业相关的优质公司,这将成为一种合理的会展人才培养线路。以从化为基地创办服务当地的专业会展旅游公司,基于高效的公司运作模式连贯承办一年不同时间段的项目,保证项目运作的品牌化和延续性。当前,从化的会议和节事活动扎堆,项目集中也为大学生创办具有上升曲线前景的新型会展企业带来商机,推出贯穿一年四季的优质特色会展项目。

为了进一步提升会展专业,应加快实现校内创新创业讲座培训和课外实地采风考察,科学、合理融合,优化校内、校外双向改革的整体性和系统性。高职院校向来重视校企合作,各类国际会议和节事活动项目实训基地的建立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实践经验,协同育人引领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学生从服务型人才到创业型人才转变的无缝对接。

在从化地铁时代来临之际,集中引进一批高品质国际会议交替举办,自创若干组档次、形式、内容皆配套的品牌节事活动。以从化温泉镇和良口镇的温泉景区为中心,辐射从化“两街四镇”其他各村落。项目越是扎堆,越利于客源集聚。通过课改进而有效实现当前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人才发展路线的转型,改变以从化会展项目“游击战式”的局面,切实助力广州新型城市化推进。

二、广州市从化区“一会议、多节事”城市发展模式开展的对策

(一)发展问题改革当先,产业振兴多元前行

当前,传统从化旅游项目单一、景点景区分散,品牌运作欠佳,消费水平不高,若继续坚持现有规划、路线,从化要实现大发展将举步维艰。文章旨在在广州最后一块城市化发展潜力区推行“一会议、多节事”的核心发展模式,“会议”和“节事”联动运作。大型会议举办带来节事活动的高消费群体,直接拉动节事产业,两两兴旺;而节事休闲的品牌效应吸引更多世界级会议在选址上聚焦从化,共赢共享。

从化城市化协同本文模式中“旅游与会展产业联动”“会展产业集中发力”的战略思想与当地实际契合度高,产业联动发展才是从化城市化的必要途径。文章正适应了从化“撤市改区”以来城市化进程加速的常态,通过结合从化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强势打造新一轮经济发展态势。

(二)人才齐头并进,聚焦农村教育机遇

当前从化城市化发展还存在诸多瓶颈。首先,高职会展专业人才集中就业于一线城市中心区,从化当地劳动力素质普遍有待提升,而熟悉从化当地区情尤其是农村题材的会展项目专业人才十分紧缺。其次,从化现有运营项目多数市场化运营不够强势,除了主导温泉等少数几个项目运营尚佳之外,缺乏高效营销模式的挖掘和创新。最后,从化区三大产业融合欠佳,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振兴,从化第一产业强却不优、第二产业基本空白、第三产业覆盖率低。本着应用创新创业平台的优势,以从化市场就业为导向,加快會展专业人才创新创业培养模式改革步伐,鼓励外出大学生毕业后返乡创业,鼓励大学生扎根从化农村,从而紧随从化城市化发展步伐源源不断提供人才动力和发展动力。

将会展专业学生的创业与创业教育深入融入城市化发展研究中,有较高的教育教学和实际应用价值。目前从化乡村经济发展策略围绕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及民俗、田园综合体等特色产业,内容综合程度高,实际执行难度大,缺乏核心统筹策略。但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拥有思维活跃,新事物、新技术应用能力强的优势,在该领域的项目创新上容易出高质量的成果。他们在专业学习过程中结合从化当地,借助“双创”平台强化专业技能,在毕业之后从事会展相关工作之时也能实现项目与工作对接的精准性、专业性和及时性。

(三)新智慧促城乡一体化

在全广州范围内新增几个城市副中心的时代背景下,城乡一体化新融合的发展模式研究将成为一个新的风向标,成为多数区域会展业转型升级的可靠途径和经济发展新业态。作为其中一个城市副中心的从化也成为大广州城乡和谐、持续发展的重点实施地。城乡区域发展的不平衡虽是短板,也是发展的潜力所在,城市区域协调、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进一步得以释放。因此,从化通过新一轮双创教育体制构建和新型模式研究,会展创新创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得到有力推进,在新模式、新技术的驱动下促成“乡村振兴+会展服务+创新创业”与政产学研互通互融的新形势。

三、总结

“一会议,多节事”模式研究开展本着服务从化本地就业创业,以提升学生教学质量为先导,环绕“一会议、多节事”创新模式,不断壮大现代服务产业,加快推动传统的乡村振兴发展模式迈向高端会展服务业,乡土从化迈向城市农村。在绿色发展会议和节事活动理念实施的同时,既能使从化区富有农耕文明的底蕴,又充满了现代气息。也正是在传统的基础上与现代的接轨,使会展领域的双创教育与差异化城市发展同频共振,“农文旅节”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  魏飞.乡村旅游节事的需求行为与导引机制研究--以保定顺平“桃花节”为例[J].河北师范大学,2010(04):4-6.

[2]  唐彰元.旅游+背景下五彩田园发展路径研究[J].经济发展研究,2018(05):164-165.

[3]  公双雷,唐长江.节事策划及管理人才能力素质模型构建与应用[J].人力资源管理,2018(08):60-64

[4]  孙胤社.城市空间结构的扩散演变:理论与实证[J].城市规划,1994(05):16-17.

猜你喜欢

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的功能及运行机制研究
城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探析
新时期下高职院校如何为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现状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大学生顶岗实习存在法律问题的成因分析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