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帮扶对策研究

2020-05-09张茜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心理问题贫困生高职院校

张茜

摘 要:随着国家对高职院校贫困生经济扶持的力度不断增大,社会各界对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也不断加大。因此,高职院校对贫困生健康现状的研究也必不可少。本文通过分析贫困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对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进行研究。

关键词:高职院校 贫困生 心理健康 心理问题

引言

随着我国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推进,高职院校学生资助体系不断完善,资助力度的不断加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上学读书所带来的家庭经济负担大幅度下降。但这些学生因贫困所导致的各种心理问题并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导致部分学生产生学习困难、就业困难、感恩意识差等问题。随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不断深化,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逐渐得到关注与重视。因此,全方位的了解贫困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问题成因、研究帮扶对策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成因

贫困生因家庭经济负担重、物质条件匮乏、缺失父母陪伴等原因導致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普通学生,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自卑感重、自尊心强

贫困生在进入大学以后,需与家庭经济较好的学生共同学习生活。首先,在物质条件上,对比其他同学吃大鱼大肉、穿漂亮衣服、用高端手机、打卡各种旅游景点,自己只能吃馒头青菜、穿寒酸的衣服、用普通手机、游自家小乡村,贫困生通常都会产生较重的自卑心理,认为自己比不上其他同学;同时也会产生较强的自尊心,不希望其他同学看不起自己。多数贫困生不愿让其他同学知道自己的家庭经济情况,部分同学甚至会隐瞒自己的经济困难或不幸遭遇。其次,生活条件较好的学生与贫困生之间不同的学习方式、生活习惯、见识阅历也会给贫困生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造成贫困生的自卑心理与攀比心理。[1]

2.交际敏感、羞于表达

在平日的学习和生活中,贫困生内心是非常渴望加入普通同学的队伍的,但又因兴趣爱好、见识阅历不同找不到共同语言而产生较大的落差感,所以贫困生更倾向于与自己家庭经济条件类似的学生交往,而对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同学会产生较强的防备心理。在人际交往中,贫困生表现得非常敏感,有时同学的一句玩笑话或是一个小动作都能伤及其内心,有时同学善意的帮助会被其误认为是恶意的嘲讽。在课堂上,贫困生的合作意识相对较差,他们更愿意独自完成任务;在团队任务中,他们不懂得沟通技巧,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更多的是听从他人的意见和建议,有些贫困生对于同学的帮助通常也羞于表示认可和感谢。

3.迷茫焦虑、畏难恐惧

为了减轻家庭经济负担,相比普通学生贫困生会花更多时间去做勤工助学工作或是兼职赚取劳务费用,这或多或少都会对他们的学习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也使得他们没有过多的时间去做长远的规划,进而在就业时显得迷茫,没有目标;在面对选择时显得焦虑,不知该选适合自己的还是工资高的;在面对挑战时又认为自己基础条件不如其他同学好而产生恐惧,最终选择放弃与逃避。

4.多疑仇富、情感冷漠

因能力有限或是其他客观因素,有些贫困家庭即使付出了大量的汗水与劳动,也无力改变自身经济状况。对于这样贫穷,部分贫困生甚少审视自身的不足,而将其简单的归因于社会不公,从而对国家、学校、同学的帮助、馈赠产生冷漠情绪,认为国家的资助是理所应当的不值得感恩,认为同学的谦让是应该的不值得感谢,认为他人成功只是运气好不值得学习,甚至产生仇视社会、仇视富裕的不良心态,不懂得感恩,不懂得报恩。

二、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帮扶的对策

针对以上高职院校贫困生表现出的心理健康状况,高职院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贫困生进行帮扶:

1.精准识别心理问题,加强对心理困难贫困生的关心与关爱

对于精准识别心理困难的贫困生,各高职院校可建立寝室、班级、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四级反馈制度,通过寝室长、班干部反馈,辅导员(班主任)谈心谈话、学生心理健康排查等方式进行筛查识别。为提高识别的精准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也可组织寝室长、班干部、辅导员(班主任)进行专门的心理问题识别的培训。对于存在心理困难的贫困生,学校和老师要通过适当的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关心与帮扶,多与他们聊天,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排除万难,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了解他们的作息时间与兼职情况,做好正面引导,帮助他们合理安排时间、顺利完成学业;了解他们爱好与特长,鼓励他们多参加校内活动,帮助他们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了解他们的专业与喜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做好职业规划。经沟通后心理障碍得不到排解的,必要时须交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进行处理与治疗。

2.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有效疏导贫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团体心理辅导是疏导贫困生心理问题,促进良好人际发展的有效途径。辅导老师可利用团体辅导的人际交互作用,让学生在团队中观察与感受,首先,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其次,认识他人、接纳他人,再次,运用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与他人相处,从而促进良好关系的形成。[1]

3.全方位开展感恩教育,建立感恩教育长效机制

首先,高职院校可将感恩教育设计到资助工作的每个环节。比如:在资助工作宣传期,可以组织资助宣传大使下班级进行宣讲,在讲解贫困生资助政策的同时号召大家做一名受助思源的学生;在资助申请时,辅导员可以引导学生自愿承诺享受资助后,一定更加努力学习,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资助资金发放后,学校可以组织受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恩故事,引导同学们知恩、感恩、报恩。其次,学校也可将感恩教育纳入素质教育课程,让感恩教育以体验实践的方式走进课堂,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感恩意识。再次,也可通过多维度的感恩活动,进行感恩教育,如召开一次感恩班会,开展一次感恩手抄报比赛,举办一次以感恩为主题的舞台剧表演等等。

结语

大学生资助工作帮助千千万万的家庭经济困难的求学学子实现了大学梦。要想进一步深化落实资助育人工作,高职院校要始终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以“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为原则,在做好对贫困生的经济扶持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与解决措施,做好相关帮扶工作,帮助贫困生健康、快乐地成长,促其发展成为新时代的“四有”好青年。

参考文献

[1]朱春梅.就业指导视角下高校贫困生思政教育探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36(03):37-40.

[2]郭楠,高银屏.团体心理辅导对高职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9(05):235-236.

猜你喜欢

心理问题贫困生高职院校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关注学生的心灵花园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活动中的有效实施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