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观念高度决定课堂高度

2020-05-09张隽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文化认同

张隽

摘 要:己亥年七月,幸得长沙市教师培训之契机,观摩初中史学优课一例——《百家争鸣》。授课者功底扎实,设计巧妙,所授内容,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遂有所感,所思,故,以“观念高度决定课堂高度”为题,略为思考。

关键词:百家争鸣 文化认同 教学立意

七月,应长沙市初中历史教师主题研修班培训安排,先后聆听了多位教育专家的讲座,接触了数堂优秀教学案例。听课使人受益匪浅,感受最深的是,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优秀的教师愈来愈注重双边活动,课堂大多充分挖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作为新教师,在对各位教学大咖艳羡之余,也做了些思考,以期日后自身能快速成长。

听课中印象最深的是一堂历史课,课文主题是《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是人教版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最后一课,课本讲的是孔子及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成就,通过对儒家、道家、法家等主流观点的了解,使学生认同优秀传统文化。课本的难点在于教师引导学生分清各学派政治主张,帮助他们理解“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产物。整堂课是从欣赏以儒、释、道为主题的现代沙画开始,围绕教学主题展开,从“社会之变”到“思想之辩”,从“思想之辩”再到“文化之融”,层层递进,步步为营,师生互动自然有效,教学设计行云流水,课堂气氛活跃。

课堂最后,自然而然地从儒、墨、法、道四家学派的主流观念引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带领回顾24字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整堂课在此升华,中国传统文化“兼容并包,多元一体”的特点水到渠成。

正是在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结合中,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达到顶峰,从而实现了教师预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堂课,教师的每个教学环节设计井井有条,充分展现了其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学生融入课堂,反响积极,整体来说,从教学完成度及教学技术上看效果喜人。

激情之余,内心尚有些许点滴思考,仿佛回到了十余年前自己的中学生活。时代在快速发展,对课堂的感觉还能似曾相识,幸也?不幸也?笔者本是受自己的中学历史教师影响,笔者的老师用他的热情感染了笔者,故而,漫漫读书路,归来时,也成了一名中学历史教师。这堂课,笔者能明确地意识到它是价值观的引导点,涉及如何对待传统文化资源的问题。尤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们强调“文化自信”,这就要求一线教师引导学生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毋庸置疑,我们当然而且应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一方面坚守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接受传统文化熏陶中提升个人道德素养。然,如若止步于此,教育的理性、个性化可能被权威所遮掩。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曾分析过道德教育的普遍现象:学生“知行不一”。他认为道德发展的关键是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发展。不可否认,当前我们的价值观引导、道德教育还停留在科尔伯格地对道德权威的模仿之上,并非基于个人道德觉悟的自主性提升。是故,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不应该忽略个人的理性,只有以个人独立的理性为前提来接受传统文化的精髓,这样,才能真正内化。

这堂课给了笔者深层次的思考。学生在教师的支配下,顺着课本逻辑深入,学生的思考多是在教学设计范围内,师生一道完成了教材预设的中国传统文化认同感的提升。教师的设计俞精致,学生对各学派的观点了解俞深,认同感俞强烈。恰是这种认同感太深入,冷静而理性的思考稍显缺失。比如,十八大以来,国家主席习近平多次在各种场合谈到中国传统文化,表达了他对传统文化体系的认同和尊崇。习近平主席多次提及的文化自信,作为学生,我们是否知道何为文化自信?为何要文化自信?在某种程度上,认同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被放大正是社会制度亟需进一步健全的反应。当然,深入思考这些问题需要充分拓展知识视野,但对中学生而言,最重要的不是用现代教育理论来分析问题,而是培养一种理性的思考态度。

茶余饭后,谈及“百家争鸣”,学生多是眉飞色舞。孔子的“仁”,孟子的“仁政”,老子的《道德经》,韩非子的“法治”……仿佛这些诸子百家已然内化于心。其实不然。当下,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道德教育的首要位置仍是坚不可摧,遗憾的是,教育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甚至学生在人性的冷漠、自私等方面问题十分突出。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受过教育,学过道理,但真正用之于实践的少之又少,这大概是教育的盲区所在。

撇去书本知识内容,立足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中学历史教学还留给了学生什么?笔者想这就需要更多地思考深层次教学立意问题。愚见以为,从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学习的角度考虑,中学历史教学立意时还需考虑历史思辨能力的培养。以“百家争鸣”的影响分析为例。毫不夸张地说,绝大多数专家、学者、教师都从多方面肯定了“百家争鸣”推动历史进程的积极作用。不容置喙,“百家争鸣”在历史长河中发挥了重要影响。经济上,它促进了农业繁荣,并通过经济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文化兴荣,有利于社会转型。政治上,“百家争鸣”动摇了周天子的固有地位,激励了各诸侯国的政治变革。文化上,“百家争鸣”打破了知识系统局限于官府的格局,诸子可通过不同渠道获取知识,从而引发自身对社会万象的重新思考,刷新世界观、历史观。及至后世,“百家争鸣”展现出的自由风气至今易被静静乐道。遗憾的是,我们在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罕有提及其影响的另一面——专制色彩。早在1990年,《探索与争鸣》就曾刊载过李朝远的《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与士阶层的独尊意识》。李朝远指出,后世汉代的“独尊儒术”与“百家争鸣”有着不可或缺的联系,诸子百家习惯性地强调自己学说的独有性,很大程度上是个人狭隘主义的体现,而非本阶级利益的体现。恰是这种独尊意识,“百家争鸣”最终由对社会旧制度的批判转变成是否可为统治者所用。如此一来,诸子追求的价值也就堕落成了如何获取王权的认同。

我们常说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 课堂教学又何尝不是呢?教学手段不论多么先进、教学艺术不论多花哨,要冲破传统教育的桎梏,必須更新教育观念。课堂教学中,为人师者,要剔除骨子里期待学生全盘接受的观念,我们需引导学生冷静、独立地思考。观念的高度,决定了课堂的高度。

猜你喜欢

文化认同
论社区档案参与社会记忆构建的作用及路径
在文化认同中让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海外新华侨华人社团与国家“软实力”建设研究
基于文化共生视域的民族教育发展路径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文化认同视角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美国黑人影片中的文化认同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