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校教师道德意识及体系的建设意义

2020-05-09张文

青年与社会 2020年4期
关键词:建构高校教师

摘 要:当下,部分高校教师“失德”“失范”现象频出,在社会上成为了热议的焦点,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也存在多元性和复杂性,比如高校在引导价值取向时出现方向性的偏差,或者存在多方面利益的诱惑,又或者是当下社会的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使得高校教师频繁出现类似问题。为此,切实有效的提高高校教师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规范,让高校的各项工作即符合高校建设的需要,又符合社会发展的道德和精神追求,从而使得高校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获得社会认同,并促进社会良好和谐发展。

关键词:高校;教师;意识及体系;道德共同体;建构

高校教师多以群体为单位,是一个特殊群体,不仅是知识的共同体,也应该是道德的共同体,发挥“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并服务于社会。随着社会转型和发展,对高校教师的思想道德方面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和考验,高校教师道德体系的构建,不仅能提升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维护高校秩序,培养更具德行的大学生,更是为了更好的实现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而构建高校教师道德共同体,则是通过高校教师这个共同群体的道德价值判断、道德意识、价值观、价值认同等,组成联合的兼具学习、关怀、包容、探究的高校教师道德职业团体,继而能够更有效的规范高校的教育教学,并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德才兼备的现代化人才。

一、高校教师存在道德问题

当代高校教师中,突出的“失德”“失范”问题不仅仅包括名利心过重、行为不检,还包括不专注教学、学术不端等,直接影响到学生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和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容易形成歪风邪气,也引起社会的反感。总的看来,道德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出现定位偏差和价值偏差,二是一些专家教授存在不谨慎的言行举止,三是高校中存在抄袭剽窃、冒名盗用等学术不端等行为。

二、高校教师道德问题原因分析

(一)高校教师价值取向出现偏差

虽然制度对人来说有一定的约束和导向作用,但最终决定的还是个人本身。目前各高校虽说具备一定的道德制度约束体系,但教师身上存在的道德问题,其本质的原因还是因为教师本身缺乏师德和立身修德的意识,高校教师一旦远离学术的专有氛围,不再追求学术上的真实价值,不再坚持基本道德信念,就会很容易出现各种“失德”“失范”问题。

(二)制度的健全和利益的诱惑

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领域,各高校存在一些自身不完善的制度,有些制度在当下社会发展中显得若有若无,高校中学术精神的推崇也在逐渐丧失,而一些制度又过于行政化,这也使得高校改革,高等教育发展存在较多弊端,要达到人民群众认同、人人满意的目标路途尚远。根据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现状,高等教育水平与国际高水平的学校相比存在许多差距,尤其在办学体制、管理制度、人事制度等方面都存在问题,特别是学术腐败现象,一方面是利益的诱惑占据较大比重,而另一方面不甚科学的科研评价体系和不完善的职称评定体系也有较大影响。

(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当下的社会风气存在较复杂且多元化的道德问题和意识偏差,并影响到高校德育建设,而许多触及道德底线的事件或问题,也同样影响到高校教师。高校中人与人的关系以及高校与高校外的关系就是社会关系,高校就是一个小型的社会,是整个社会的一个小小缩影。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的道德意识和综合素质也在不断提升,但仍存在许多的道德不端行为或现象,在高校教师身上体现的就是“失德”“失范”现象。

三、高校教师道德意识及体系的建构特征和意义

(一)特征

(1)差异性。高校教师道德体系建设的目的是要实现共同价值,以“规范”为基础;而社会组织则是以利益需求为目的,以“规则”为基础。

高校教师道德体系的建设是在不断更新,并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而变化的,其基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环境,教师个体的道德价值评价标准也存在不同的差异性,教师的个人价值观也都存在着不同形式的差异,而其所形成的道德体系也具有差异性。

(2)包容性。高校教师道德体系中的包容,体现在教师对个体的宽容和对特殊道德信仰的包容。以“规范”为基础则能够规范高校教师的行为标准,逐渐形成秩序,并让高校教师明确,高校不仅不是经济生活的简单性原则,也不是单一的为自身利益教书育人的场所。高校教师道德体系的建设能够优化高校组织内部人与人的关联模式,将教师意识由“我”转变为 “我们”的整体道德意识,共享道德价值观。各高校教师都是由不同的个体组成,没有完全统一的标准,基于此,高校教师道德体系的建设也是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产生的,同时也应尊重每个个体的道德原则,具有较大的包容性。

(二)意义

高校教师道德体系的建设就是构建高校教师道德共同体, 高校教师群体不同于其他社会组织,高校教师道德共同体的构建一方面能够创建一个利于确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更新落后的道德意识、塑造理想的道德人格的宽松环境,使道德理念存在不同差异的高校教师能够和谐相处。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和世界的发展逐渐,道德标准也存在不同时期的差异,道德共同体创造出的宽松环境能够帮助教师克服自身道德缺陷,继而保障基本道德秩序。

(1)社会责任。高校教师与学生、与社会之前的交往关系比较复杂,同时也具有着社会性。而道德体系的建立有助于建立良好的高校秩序,教师的道德准则是高校教师道德共同体的核心,也是保障共同体和谐发展的关键,健康完善的道德体系利于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完善高校的师德师风。

高校教师道德共同体是兼具价值观共享、道德观共享、精神共享的约定关系,是基于师生之间、教师之间、教师与社会之间等交往关系上的,而这些关系的良性发展是教师个人成功的必备条件,也直接体现了教育的本质。高校教师也是学术的共同体,在知识创新和文化传承方面有着天然的追求,这也使得教师在意识形态上主动追求道德共同体,并激起教师群體专属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让教师们可以在价值观、道德观以及精神共享的情况下共同担当,并利于文化传承和推进社会进步、和谐发展。

(2)促进和发展。建构高校教师道德共同体能为高校建立和谐的教师秩序,继而影响并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并逐步构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道德共同体注重高校教师的自我成长和社会和谐发展的辨证统一,并促进高校师生、教师、教师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社会关系,继而实现社会整体的道德意识。简言之,高校教师作为促进社会进步的引导者和文化传承的传递者,应正确认识个人的社会关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积极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因此,高校教师道德共同体的构建能够形成彼此尊重、平等相处、荣辱与共的合理高校教师秩序,并不断促进公正公平、严谨且人性化的教育秩序和社会秩序。

四、构建高校教师道德共同体

(一)知识共同体

高校教师因从事的教育工作的特殊身份,所形成的知识共同体应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根本目标,结合学生的专业需求和个人发展情况,形成共同的道德意识共同体,并形成以道德意识、价值判断、价值信念、价值认同等共享学习的知识学习型组织。结合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状况,高校教师知识共同体应该创建结合自然、社科、人文、艺术等综合性的知识体系,并结合专业知识共同体,构建并不断完善专业技术教育、自然科学教育、人文学科教育和社会科学教育等专业知识体系,并形成更加科学的高校知识体系。

(二)道德共同体

高校教师道德共同体应以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为基础,规范教师行为,并充分尊重教师的个人正当权益,要确保共同体的成员都具备必须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以及社会责任心,以共同实现个体和教师群体的愿景为主要目标。道德共同体的品格应该包括诚信、非凡、正直的责任感、目的感、道德感等,以注重德行的目标凸显共同体成员的身份、目的、意义等。

(三)育人共同体

育人共同体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培养综合素质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也是所有教师实现职业理想和道德目标的现实意义,构建高校道德共同体应该要遵循道德和文化信念的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并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同培育社会主义道德核心价值理论。

参考文献

[1] 宋文慧,张晓东.明代儒家道德教育的基层转向与实践[J].学习与实践,2017(05):125-131.

[2] 龙静云,吴涛.论法治社会的道德规范建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

[3] 朱家安,陳寿强,张旭.教师教育与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道德建构和心理健康问题[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6).

[4] 谢延龙.教师道德认同及其建构路径[J].教师教育学报,2017,4(06):12-16.

[5] 魏传光,葛畅.德育教师道德人格的现代建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01).

作者简介:张文(1981- ),男,土家族,湖北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学学士,助理工程师,助教。

猜你喜欢

建构高校教师
最美教师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建构游戏玩不够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