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功利主义的评判与超越

2020-05-09薛鹏潘云龙

青年与社会 2020年4期
关键词:超越功利主义评判

薛鹏 潘云龙

摘 要:功利主义诞生于19世纪的英国,对于西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今天社会中的个体来说,既面对着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吸引,又面对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多元文化的影响,这种情境下,无论理性使然还是需求使然,都需要有正确的功利观来指导人们的行为和活动。我们不能不讲功利,但不能唯功利论,这种世界观与价值观的构建,都要求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功利观的理论内涵进行深刻把握,不同于中国传统道义论的绝对反对,而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功利的观点对功利主义进行科学地批判、扬弃和超越。

关键词:功利主义;马克思主义;功利观;评判;超越

一、功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功利观

(一)功利主义的缘起和历史嬗变

关于“功利”,《辞海》中的解释是功效和利益、功名利禄的意思。在中国传统的价值观中,功利一直被人们认为是道德的对立面。孔子就曾说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自古以来,我们都在提倡道义论,反对功利论。但作为西方乃至全球影响巨大的一支伦理学流派——功利主义,对于西方社会的发展和人的价值观念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功利主义早期萌芽于德谟克利特学说、居勒尼学派和伊壁鸠鲁主义等,作为一个学派,功利主义则诞生于19世纪的英国。在经过宗教改革、文艺复兴运动以及工业革命的发展,以人为中心的宇宙观的确立,世俗生活的价值得到普遍承认时,为世俗幸福生活提供行为指南的功利主义理论才在爱尔维修和霍尔巴赫的影响下,经过边沁和密尔发展至全盛时期并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边沁是功利主义伦理学的创始人,密尔是功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在继承边沁功利主义思想基础上不断地发展。1861年,《功用主义》的发表,标志着密尔功利主义伦理思想发展的最高点。对于“功利主义”的定义,密尔在《功用主义》中指出:“功利主义的行为标准并不是行为者本身的最大幸福,而是全体相关人员的最大幸福;我们完全可以怀疑,一个高尚的人是否因其高尚而永远比别人幸福,但毫无疑问的是,一个高尚的人必定会使别人更加幸福,而整个世界也会因此而大大得益。”。“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是密尔基于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得来的,也是功利主义的核心思想。

纵观功利主义的发展历史,其通常具有四个基本特征:功利主义在价值论上采取福利主义的观点;功利主义理论是一种目的论,从而对行为的正当性评价采取了一种后果主义原则;经典功利主义具有积聚性的特征,即能导致社会总体福利越大的行为方案;最为人熟知的特点是“最大幸福原则”。正是由于这些特征,所以功利主义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表现出了极强的生命力和存在的必然性。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功利观点的内容

我们在谈到功利主义的时候,就必须要回答一个问题“马克思是否是功利主义者”?亦或者“马克思主义与功利主义是否有关系”?虽然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提出一套完整的关于功利主义的理论,但这一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得以体现。“马克思主义不是功利的,但并不是不谈功利,马克思主义关于功利的观点主要关注的是为哪些人的功利,追求哪种功利以及如何获得功利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功利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一部分,则包含了马克思恩格斯对于功利的观点和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对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中国则表现为历代国家领导人基于中国国情对于马克思主义功利观的继承和发展,其核心都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人民幸福、共同富裕,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功利观。

马克思恩格斯肯定了个人对于正当利益的追求,强调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是紧密相连的。受马克思主义影响,毛泽东肯定了人民利益与道德的合理性,指出:“我们不是狭隘的而是革命的以最广远为目标的功利主义者”,主张为最广大劳动人民谋取最大的利益。邓小平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思想,强调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形成了以解放发展生产力、实现人民共同富裕为目的的社会主义功利主义。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的“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都体现了以民本思想为核心的人民群众功利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功利观的内容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及其后人尤其是历届中国国家领导人提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为哪些人的功利,追求哪些功利等问题展开论述。

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功利的观点对功利主义的评判和超越

马克思对功利主义的评价持有中立客观的态度,并不因其资本主义根基就全盘否定,既肯定了功利主义的优势,同时也指出了其局限性。

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阐述道德等意识形态之前,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等德国古典伦理家认為道德都是源自于人类的内心或是主观意志。然而马克思认为,道德等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所决定的。而功利主义的发展历史恰好是对马克思这一观点的佐证,功利主义的诞生是在英国工业革命时期为了解决欧洲市场经济运转的问题产生的,体现道德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并且道德等意识形态和经济基础存在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关系。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功利主义至少有一个优点,即表明了社会的一切现实关系同经济基础之间的联系,与以往的道德理论相比,功利主义不再用神的意志,普遍的宇宙精神来解释道德,也不再从抽象的人的需要和欲望来解释道德而是把道德的经济内容纳入到他的视野中,注意从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入手去探讨道德同社会经济关系之间的联系,就这一方面而言,他比以往的道德理论要深刻得多。”

同时马克思认为,功利主义的最大局限性也在于未能摆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功利主义的理论有着不同的发展阶段,这是与资产阶级发展的不同时期密切相关的”,在他们看来在阶级社会中,道德也是具有阶级性,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功利主义只是为资本主义辩护、维护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市场经济的工具,因而也无法真正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

三、马克思主义功利观的当代价值

关于功利之辨自古就有,在当今中国社会仍然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今天我们研究功利主义,最主要的目的是探求其当代价值,焦点在于中国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取向以及民众尤其是青少年道德观念、伦理观念和价值观的形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中国经济社会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但随之而来的是经济全球化和多元化文化给中国社会和民众所带来的冲击,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唯利是图,利益至上”价值观和急功近利等浮躁心态蔓延,如果任由发展,必然会影响国家社会的发展和民众的价值选择和行为。因此,在我国社会变革的重要阶段,我们不得不重新来审视功利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功利观的当代价值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支撑

历史证明,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不论是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还是边沁、密尔的功利主义,试图通过市场自发调节来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是行不通的。市场经济所固有的盲目性、自发性以及趋利性所引起的弊端依然存在。如果缺乏社会制度内部的自觉调节和协调,必然导致问题和冲突的爆发。因此,我们更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功利观,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反对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功利观,既是对功利主义的批判与超越,也是市场经济建设的伦理支撑。

(2)社会转型的重要保障

经济转型是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体现,同时伴随着社会转型的是民众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伦理观念以及行为方式的变化。资本主义积极的发展暴露出资产阶级功利主义的狭隘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如何正确地对待功利问题的价值观教育就显得更加重要。一种价值观的变化影响着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对人们的言行举止都具有价值导向作用,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处时代和现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不可同日而语,但对于正处在转型期的我们来说,马克思主义功利观的研究和探索对中国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很有必要。

(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其中所体现以民本思想为核心的人民群众功利主义,也正是对马克思主义功利观的一种充实,既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它提倡的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生产力发展和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最终目标,都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相一致。

(二)马克思主义功利观的当代体现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功利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功力主义思想,并形成了社会主义的功力主义思想,集中体现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要求,又是党对人民向往幸福生活的现实回应。“国家富强”,既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的,其中包含国强和民富两层含义,强调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国家富强为共同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的根基,这与西方功利主义是相一致的,但超越西方功利主义的是提出民富,西方功利主义只强调平均分配,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物质资源稀缺的问题。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其中人民幸福就是中国梦的落脚点。从个人层面出发,人民幸福指的是每个公民的幸福,切实解决民生问题,真正做到为人民谋利益,中国梦的实现是依靠人民的智慧和努力来实现的,人民是中国梦的建造者,同样也是受用者。从世界的层面出发,中国梦也是世界梦,“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将中国人民所追求的自由发展与全世界相联系,主张与其他国家团结协作、共同发展,这无疑是对功利主义的超越,不仅强调国家人民的利益,同时强调世界的互利共赢,中国梦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梦,同时也造福世界。

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的追求,要以人民满意为标准,即:要“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追求”、“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行使权力的根本标准”、“衡量发展成效由人民群众评判”。人民群众特别是基层群众,对党的政策方针实施的效果最有实际感受、最有发言权,是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終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这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以人民的利益为核心,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方针,部署了改革工作,使人民过上更加体面和幸福的生活。

实践证明,伴随着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处于社会转型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我们,不能仅仅追求物质利益,经济的发展并不能代表社会整体的发展,经济建设更需要道德伦理的支持,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发展和进步都离不开科学的价值观、功利观的指导。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功利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功力主义思想,以“现实的个人”为出发点,以“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最终目标,为个人利益和社会、国家的协调统一发展找到了路径,其中所体现的价值对整个社会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基金项目:文章为2017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功利主义的批判与重构”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7SJB2170。

作者简介:薛鹏(1984- ),男,山西吕梁人,硕士,江苏大学京江学院教师,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高校教育管理;潘云龙(1988- ),男,江苏宜兴人,硕士,江苏大学京江学院学院教师,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猜你喜欢

超越功利主义评判
不要用街头小吃来评判北京
康有为早期政治思想的功利主义解读
基于学习的鲁棒自适应评判控制研究进展
法律解释的功利主义倾向
浅析西方现代功利主义
跨界与超越
论跨文化交际教学中文化定型的利用与超越探讨
诗歌评判与诗歌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