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应理性看待整容

2020-05-08张沐秋孙耀胜

青年与社会 2020年1期

张沐秋 孙耀胜

摘 要:当今社会,由于科技的进步以及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整容现象屡见不鲜。近来,青少年扎堆割双眼皮等整容事件屡屡曝光,引发热议,整容渐趋低龄化、大众化。此类事件的频繁发生,必定会造成社会审美扭曲、病态。对此,我们不应放任不管,而要透过这一事件的表象,深究其本质以及背后的原因,对症下药,引导积极、健康、理性的大众审美。

关键词:整容热;不健康审美;理性审美

对于美,百度词条是这样解释的,“美的基本形态是艺术美和现实美,其中现实美包括自然美、社会美、教育美。”1美,不仅要表面美,还要心灵美。而审美,简单来说,是对美的一种自我判断与审视。在这个“看脸”的时代,人们愈加在乎自己的外在形象,更多相貌平平的人通过整容这条“捷径”,让自己的外貌符合大众审美,来向社会索取更多,掀起了一股“整容热”。

整容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一种趋势,整容逐渐变得常态化。但是,2018年9月,某校高中生扎堆割双眼皮的新闻遭到热议,引起了各大媒体、教育学家等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当今,我们的文化是多元、包容的,美丑是人们凭自己的喜好和性情被区分的,正如一千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人们对美的定义标准不一,对同一种美也有着不同的理解。因此,整个社会的审美应该是各类群体不同审美的碰撞与交流。尽管如此,美还是有着大多数人的标准。例如,我们说某人的眼睛好看,炯炯有神。但究竟什么才算得上好看?这就像选举投票一样,标准是大多数人定的,于是,大眼睛、双眼皮被看作定义眼睛是否好看的大众标准。笔者不太认同审美单一化的趋势,亦无法用简单的高矮胖瘦年龄家庭背景来定义美,无法在对人的审美上下定义和立标准。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权利,为了自己想要的面貌而去整容无可厚非。但是,扎堆割双眼皮这一事件,其背后必然是从众、攀比心理在作祟,青少年不审视自己的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而被大众的审美煽动、捆绑,最终会丧失自我。再者,各大新闻曾多次报道,整容人群年龄出现低龄化趋势,这一现象不得不令人深思。

一、青少年整容现象层出不穷的原因

(一)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存在着审美误区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青少年有着自己的审美观念,想变美,变得更加自信。但他们的审美意识还很浅显、封闭,缺乏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他们本不知道什么是标准美,而这种标准也是大多数人你一句他一句堆砌起來的。在他们三观尚未完全形成的青少年时期,这种标准一旦植入他们的大脑,就会对他们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在这种标准化的审美下,青少年容易把“双眼皮、大眼睛”所代表的标准美与“单眼皮、小眼睛”所代表的小众美对立起来,甚至只承认符合大众的标准美。这种审美心理,是青少年整容现象层出不穷的导火线。再者,青少年对整容认识片面,无法综合权衡其利弊。大多数青少年只看到了整容给他们带来的“收益”,他们或许会通过整容这条“捷径”,获得更漂亮的脸蛋、更纤细的身材、更好的求职机会、更有钱的伴侣等等,但他们没有意识到走上这条“捷径”后,自己要承担什么样的风险。他们无法想象走在大街上,看到千篇一律的面部僵硬的整容脸,他们的内心会不会恐惧;他们也无从得知自己是否会因为整容而变得不健康,变得负债累累。由于他们自身认知水平、立场的局限,无法从整体上把握整容带给他们的影响,这也成为青少年整容屡见不鲜的一个重要诱因。

(二)大众媒体推波助澜,造成了审美的病态与扭曲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大众媒体在文化、价值传播中起着不容小觑的作用。整容男女明星、整容广告充斥着荧屏,各种鼓吹病态美、纤瘦美的言论浏览量惊人,各大媒体往往以“五官立体,身材骨感”来绑架我们的审美。我们生活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必然会潜移默化的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尤其是青少年,更容易被大众媒体的病态营销左右。他们看到的明星,都是精心包装过的,没有一点瑕疵,于是开始羡慕这种加了滤镜的完美无缺的美颜,再加上明星的高收入、奢靡的生活,双因诱使青少年想整成明星的模样,幻想能过上他们的生活。由此可见,媒体人的不当言论,必然会对整个社会尤其青少年的审美及价值取向产生不良影响。近年来,“某女子整容后嫁入豪门”的新闻多次被报道,“读书不如拼颜”的错误言论被各大媒体不负责任地煽动,这类言论的出发点便是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内在美抛到一旁,全然不顾,将美完全归于外在美这一种形式,并极力向青少年灌输这种扭曲的审美观,使得青少年亟不可待地踏上“美女生产流水线”,不顾自己的内在修养,误导青少年只需要做个好看的花瓶便可以毫不费力地过上奢侈的生活。大众媒体的这种宣传模式,只是一种营销手段,是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但却给广大青少年造成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三)因外貌而招受非议甚至校园暴力,受害者自我否定,自信不足

时下,“校园霸凌”这四个字频频出现在公众的视线内。从表面上看,“校园霸凌”与“青少年整容”关联不大,其实,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内在关联性。调查数据显示,相貌不符合大众审美的人更容易被嘲笑、被欺凌。而为了逃避他人非议而去整容的青少年受害者不在少数。校园中经常会拉帮结派,产生各种小团体,她们把相貌不佳者称为“异己者”,对她们进行打压、欺辱,以获得快感。而受害者被霸凌后,想的并不是“施暴者是错的,我什么都没有做错”,而是“是不是我自己不够好啊?我得做些什么让自己变好看,这样她们就不会欺负我了”。当然,受害者这种想法的产生是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的作用使然。受害者年纪轻,心智不成熟,向老师、家长求助无果,因而很难不被嘲笑控制、绑架。现今,整容技术如此发达,整容更加平民化。于是,受害者自信萎缩,心有不甘,想通过整容改变自己的外貌,得到施暴者的认同。从这个角度上看,校园暴力会打击受害者的自信心,使受害者迫切想要改变自己来迎合施暴者,校园暴力大多出现在初高中阶段,那么,因不想被他人欺辱而踏上整容这条道路的青少年占比很大,这也成为了整容低龄化趋势的一个主要原因。

(四)人的社会性影响了其趋众与攀比,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

人是社会性动物,人们在作出决定时或多或少地会受到他人的影响,这很好地解释了高中生为什么会出现扎堆割双眼皮这一现象。我们都知道羊群效应,表现为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当班上一位同学开始整容割双眼皮,必然会带动其他同学。又或者,班上人人都说双眼皮好看、现在流行双眼皮,那我也去整一个吧。这体现出青少年的审美容易受到其他人的影响,甚至被标准化和审美同化。另外,扎堆割双眼皮这一现象的背后,还体现了中国式家长的“焦虑心理”以及“起跑线思维”。“别人的孩子都做了,我家孩子也不能落后”,这是一种从众与攀比。生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青少年们承受着被比来比去的压力。从前的“拼成绩”、“拼家境”、“拼才艺”还不够,现在还加了一条“拼颜值”。《健康报》曾报道,有父母让自己孩子6岁割双眼皮的,10岁添酒窝的,13岁隆胸的,美的“加工”已日趋低龄化,2这不禁让人忧心忡忡,唏嘘不已。孩子们盲目求美,以为“得明星脸者得天下”,家长们时刻为自家孩子的将来做打算,处处与别家孩子作比较,生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种受他人影响的从众以及攀比之风,成为青少年整容现象增多的加速器。

二、如何应对这种现象

(一)家庭: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三观,构建自己独特的审美

青少年的三观、审美正处于形成的关键时期。家长们能做的只有引导而不是强加。我们要做的不是给美下一个定义,不是想着让青少年们接受大多数人对美的评判标准,这容易造成多数人观点的“绑架”,而是要告诉青少年们:不要对美有狭隘的偏见,觉得美只是年轻、白皮肤、大眼、高鼻梁、细腿,美是丰富的事情。七十岁涂口红的老妇人,裹头巾一笑露出洁白牙齿的中东少女,跳弗拉明戈的胖胖女人,皮肤晒得黑里透红的南法姑娘,赤脚奔跑在非洲草原上的姑娘,那些都是极美的。她们都有生机勃勃而又从容不迫的,让人信服的美。在这个文化多元的时代,青少年要形成自己对审美的独特看法,构建自己的审美体系,跳出大众标准美的圈子。再者,青少年要有一定的风险意识以及承担风险的能力,看待事物要从整体出发,切不可片面。未成年人整容医生是不太建议做的,因为未成年人整容恢复时间长,需承担的风险更大,而未成年人往往没有意识到这些。哲学上说,要用系统、全面、辩证的观点看待事物。青少年心智还不够成熟,尚未形成这样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要通过教化与指引,为青少年拨开云雾,直视整容带来的“高颜值”背后的缺点。青少年整容前要三思而后行,认真思量,权衡整容利弊,为自己所做出的决定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二)社会:规范大众媒体,摆正社会的整体导向

新媒体、自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仅仅一篇文章就会影响整个社会的舆论价值导向,人们很容易被媒体人的观点说服。大众媒体的作用若是发挥得好,其积极影响不可估量;反之,则会使青年一代价值观扭曲。笔者看到過一些与过度强调“标准美”作斗争的勇敢者。摄影作品《Epidermis》记录了Sophie Harris-Taylor与痘痘的斗争。她花了不少时间去研究对待身体的积极态度这一议题,从青少年时期一直到二十岁出头,她都一直是满脸痤疮,她没有想过去整容、逃避。“积极的皮肤态度是对每一种肤质的包容,并发自内心地意识到不是只有一种皮肤才能称得上美。”她想从本质上给人们,尤其是全体女同胞们,带来正面情绪。有些模特、明星甚至从未素颜离开过家门,在镜头前被记录未化妆的模样对她们来说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我们看到的只有她们完美无瑕的肌肤。前段时间,知名品牌SK-Ⅱ请来世界著名摄影师,携手六位世界知名女星,发起我行我素全球性活动,大胆展现裸肌的自然之美。这一活动引起巨大反响,好评不断。镜头下女星毫不掩饰的雀斑、自信的笑容,散发着意想不到的美。不少网友不禁感叹,真实有多美,哪怕带着一点缺陷,它们才让一个人物更鲜活、更有力量。显然,这里美并不同于上文所说的固化的“标准美”,它强调的是一种真实、一种自信。近两年来,大众媒体蓄意鼓吹“拼颜值”相关言论的风头降温了不少。舆论导向的转变才能更好地引导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让民众觉得,我们处于的是一个“内在驱动型”社会。

(三)青少年:要建立起自己的价值体系,真正独立

首先,青少年要学会与自己的不完美相处,拥有笃定的内心。

为逃避嘲笑而去整容、减肥者甚多,然而,这种方法是治标不治本的。施暴者想要欺负你,这个理由没了就会找下一个理由,来证明他们就是比你强大,这种欺辱是无厘头的,他们的否定并不是代表你不好,而是他们想通过这种方式来寻求存在感。所以,我们最重要的,是与自己相处融洽,发现自己不完美外表的魅力之处,而不是为了迎合他人的观点与看法去改变自己。要知道,“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如果是为了躲避他人的嘲笑与冷眼,为了别人的眼光去整容,那是不值得的。21世纪的人们,嘴里常念叨着自由平等包容,但如果连自己的不完美都不能接受,只认同标准化的美,审美单一,那这些价值观也是天方夜谭。世界上有两种胖,一种是想瘦的胖,一种是享受的胖。前者想方设法减,后者完全不用减。对于整容,也是这个道理。校园暴力确实存在,一旦遭到他人的抨击,就很难从怀疑自己的怪圈中跳出来,青少年也很难做到不被嘲笑绑架,从而失去自我。所以说,这是一个长期、艰苦的斗争过程。而当我们真正接纳自己的缺点,把它当成我们的铠甲,不再为他人的嘲笑而烦恼,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心,变得强大时,就没有人可以拿它伤害我们,那些嘲笑也会慢慢散去,青少年因校园暴力而去整容的现象也会减少。

其次,青少年要学会自己做决定,不被他人左右。

分析青少年整容率高背后的原因,会发现有一部分是从众、攀比心理在作祟。的确,当代青年很容易随波逐流。想要不被他人的决定左右,首要的是要审视自己的内心,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对一些女孩子而言,是“整容成美女嫁入豪门”还是“丰盈自己的内心”?这种自我审视是很有必要的,它是坚定自我的重要基石,是做自己的必要前提。林语堂先生有言:“有勇气做真正的自己,单独屹立,不要想着做别人。”当我们的内心被他人的决定动摇,想通过整容,拥有明星的大眼睛、高鼻梁等精致五官,那不论是外表还是内在,我们都不再是自己,我们成为了别人。这是从众心理带来的悲哀。在管理学中,领导者决策遵循的是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青少年们要遵从自己的内心,追寻自己最满意的状态,不必对自己的外貌过于吹毛求疵,花大价钱、冒高风险把自己的脸打造得完美无缺,健康的、自然的脸比面部僵硬的脸更让人舒心。父母在孩子决策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带自己的孩子走进了整容医院。父母对孩子们的掌控欲望太强,希望孩子们能活出他们想象的模样。但父母与孩子的相处之道,最基本的一条就是要懂得尊重孩子们自己的意愿,不要替他们做决定。父母要革除自己的虚荣心理,为孩子们的将来负责。中国人讲孝道,讲无论如何都不该忤逆父母。但是,父母一定正确吗?我们的父母,也是人生第一次当父母,很多事情,他们也不知道该如何做决定才更好。所以,青少年更要懂得甄别,有自己的独立思想。当青少年有勇气对不利于自身发展、违背自己内心的决定说不,懂得评估自己的选择,并为之负责时,才是真正的成长。

(四)学校:应加强青少年正确的审美观教育

孟德斯鸠说:“我们接受三种教育,一种来自父母,一种来自教师,另一种来自社会”。学校作为重要的教育载体,对塑造青少年的审美观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生是搭建起来的,教育和学习是基石,而审美教育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在当代应试教育的体制下,更多强调的是学习理论知识,上好学校,找好工作。而常常忽视审美教育,造成青少年审美教育的缺失。青少年的审美教育应从小抓,学校应深化改革,加强引导青少年正确的审美观。第一,教师自身应有正确的审美观,不戴“有色眼镜”看学生。青少年在学生时代接触最多的人就是教师,教师的形象、观念都会对青少年产生影响。时代在变化,审美在更迭。利益驱动下的审美具有排他性。教师传达的审美不应是标准化的审美,他们要提倡并鼓励青少年保持自己的特点和可塑性,保持他们天生可贵的灵气。第二,学校可以增设审美教育方面的课程,与学生期末考核挂钩。也可以通过开展审美教育、整容危害的讲座与活动,营造良好的审美氛围。正确的审美观是在特定的环境里形成的,教师作为“传道者”,要承担起引导青少年正确审美的社会责任,青少年们在审美课程上耳濡目染,受到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教育传递了正确的审美观,青少年发扬了正确的审美观,社会充满了正确的审美观。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笔者并非“一刀切”地认为整容对个人和社会只有不利影响,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整容热”这件新事物的存在也有其合理性。倘若自己天生在容貌上有缺陷,而當今发达的整容技术可以帮助修复,那何乐而不为?但任何事情都有一个限度,否则会适得其反。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整容这件事,青少年热衷于整容,无非是想迎合大众审美,提高自己的隐性资本,以便以后的求职获得一定优势,从这个角度上看,青年人最终是要走向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因此,重视社会价值认同无可厚非,这体现了竞争取胜、实现自我价值的取向。但如果在整容这件事情上被从众、攀比心理牵引,被错误的价值观以及舆论支配,就容易导致青少年病态审美和急功近利的整容风潮,容易造成社会文化的“空心化”,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不利的。

总之,国家要建立健全防范校园暴力方面的立法,为青少年的身体权益提供法律保障;社会要对人才选拔上的外貌歧视予以适度批判,加大力度保障青少年的就业权益,规范大众传媒的宣传,营造一个有利于提升青少年审美价值的社会环境;我们要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扣好人生中的第一颗纽扣,培养青少年崇高的审美意识,不要将自己的审美观强加给他们;青少年也要学会平衡外在美和内在美之间的关系,分清主次矛盾,力争成为内外兼修的人,同时,要学会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寻求自洽的内在关系。

理性看待整容,打破审美标准化定义,我们在路上。

参考文献

[1] 源于百度词条.

[2] 苏友兰.理性审视青少年整容[J].中国青年研究,2005(06).

[3] “网红脸审美毁掉了多少中国女孩”[EB/OL].www.sohu.com/a/222666145_100003721

[4] 莱昂纳德·科恩.Anthem[M].

基金项目:文章为湖北省高校马克思主义中青年理论家培育计划(第五批)“儒释道文化与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8ZD125。

作者简介:张沐秋(1999- ),女,湖北荆州人,湖北工业大学2017级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孙耀胜(1973- ),男,湖北宜昌人,法学博士,教授,研究方向: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