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2020-05-07刘丹凤

现代商贸工业 2020年11期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意识形态文化自信

摘 要:坚定文化自信能够为我国文化的繁荣昌盛奠定基础,同时也能为国家的强大夯实根基,因此要深刻领会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文化的核心精髓。从意識形态、社会主义文艺、价值观三方面提出了强化策略,达到深化文化自信基础,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目的。

关键词:文化自信;意识形态;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11.067

1 新时代文化自信的特点

(1)民族性。

民族性的基础是文化认同,包括语言、文字、历史等一系列的学术成就和思想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决筑牢中华民族的共同体命运和共同体意识,善于继承并善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我国的文化自信打下坚实基础”,中华文化的“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理念经过千年的传承和积淀依然影响着当代人的思想理念和行为准则,并对国人起着重要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规范功能;中华民族在与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吸收、借鉴中,展现出强大的包容性,这为加强文化认同、促进文化和谐发展、建立起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精神纽带奠定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适应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有效平衡和解决了人民的利益需求与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实现了由理论到实践模式的转换,对国际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引导作用,同时也增强了人民对新时代文化的深厚自信。

(2)时代性。

“时代造就思想、时代引领文化”,任何民族的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都要不可避免地打上自己民族文化时代的烙印。在文化自信视阈下产生的学术思想、理论成就最大特点就是具有时代精神,即文化自信不仅与我国辉煌的历史发展相连接,也要立足于当前的文化创造,将历史的辉煌通过创新,为文化自信的未来发展注入崭新的活力。习近平治国理念指导思想下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通过对传统文化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在社会主义实践和改革深化的不断探索过程中形成的;“四个全面”“五位一体”“一带一路”等都是对新时代文化自信的积极回应和强烈响应;当今时代的特点是政治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为了维护我国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安全,需要用积淀已久的具有中国历史发展规律和民族特点的文化,坚定文化发展的本心、坚持文化发展的初心,充分肯定本土文化、创新本土文化。

(3)开放性。

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任何一种文化、一种文明,不管产生自哪个国家或哪个民族,它都是流动的、开放的、共享的、兼容的。在漫长的历史河流中,我国在坚持包容共享的文化发展心态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其他民族和国家文化,清晰地认识到我国民族和其他民族文化的发展差异,摒弃全盘接收和全盘通用的理念,始终坚持“去粗存精、去伪存真”,通过有借鉴、有选择的吸取其他民族文化的精华,打造本国的文化品牌和文化特色,我国与外国文化和平交流的态度恰恰证明了我国文化的发展不是固步自封的;开放性的文化发展还表现在多元化的文化发展浪潮中,我国文化不仅要积极吸收借鉴优秀文明成果,更要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与世界各种文明的平等交流、相互融合中,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与时俱进,在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提升民族文化品格、提高民族文化的核心竞争力,扩大影响力、增强话语权;我国文化自信的开放性表现在,不断强化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和吸引力,“精耕细作”文化资源,形成具有我国的文化特色的品牌形象,提升我国文化的竞争力,在国际上树立勇于担当、敢于负责的国际形象。

2 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1)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

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科学性、实践性、人民性对中华文明的进步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使马克思主义思想再放光芒,反过来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的持续性指引也促进了中国优秀文化的厚积薄发、历久弥新,它的历史观、实践观、唯物观指导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创新中形成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开辟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保证。

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屹立不倒,靠的就是中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和号召力。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独特思想理念和道德风尚,比如大义、仁心、智慧、信念、礼仪,扶危济困、见义勇为、自强不息、无私奉献等优良传统直到今天仍具备永不褪色的教育价值,这些文化精华经过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传承延续至今、源远流长;中华民族留下的诗经、汉赋、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无数不朽作品增添了我国文化自信的厚度、深度、广度、气度,成为中国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孕育出了中华民族深层次的精神追求、精神标识和精神力量,成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深厚基础。

(3)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经济不断飞跃的具体实例向世人证明,党和人民选择的路线是唯一正确的发展道路,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正确,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文化自信的引领,富有时代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了党和人民在长期探索实践中形成的理论智慧,并通过社会主义的发展实践得到深刻升华。社会主义文化中的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等一系列发展规律都有力地指导了我国发展道路的建设和不断探索,我国的发展路线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道路,是广大人民实践探索的路线,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道路,是倡导平等的道路,是中国梦夺取胜利的必经之路,我国文化发展道路的背后,展现的是一个伟大民族在苦难的奋斗中积淀的文化自信。

3 坚定文化自信,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发展

(1)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的报告中明确提出,必须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这是我党意识形态工作中长期积累的深刻经验,因此,有必要树立马克思主义思想在这一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引领作用,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性、时代性、民族性;加强理论武装,用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党、武装人民、推动广大领导干部深入学习领会这一思想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更好地指导实践并开展工作;增强话语的传播力,推动话语传播方式的创新,加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研究,以接地气、大众化的方式将饱含意识形态的话语渗透到多媒体中,加强网络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够有效防止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想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侵蚀。

(2)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觀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将中国人民的思想道德、社会意识有效凝聚起来,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表现,同时也是我国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因此,必须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强基固本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切实抓紧落实。在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文化工作者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深入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扎根人民大众的社会实践,采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反映当代中国普世价值观、主流思想、文化精神、审美追求的题材作品奉献给人民群众;公民个人要建立对祖国的深厚情感、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将个人命运同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繁荣相结合,坚决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始终坚持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社会主义职业精神,建立与周围同事互相尊重、睦邻友好的新型人际关系;参与社会治理的主体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注重政策保障、制度规范、法律约束相衔接,厉行法治、严格公正文明司法,树立法律的权威和强制性,用制度和规则的约束将人们的核心理念内化心、外化形。

(3)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艺”,这是党和人民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因此,首先要充分认识文艺工作的重要作用,加强对文艺事业的重视,我国社会主义风尚的建立和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都离不开文艺的引领;其次,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需要发挥道德模范的引领作用,有利于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引导和示范作用;第三,文艺创作者应当虚心向广大人民群众学习,深入基层,扎根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不断积累生活素材和实践经验,牢固树立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观点,在人民的生产和实践中进行发现美和创造美的文艺活动,推动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不断迈进;第四,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扬,通过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工程,比如以礼仪教化、舆论宣传、古籍整理、观看历史记录片等形式推进我国文化的保存和传播,保护和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和成果。

4 结束语

文化自信就是树立对我国文化发展的信心、决心和战斗力,要始终立足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情况,建设与传统文化相衔接、与现实文化相呼应、与国际眼光相接轨的特色中国文化,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使中国人民能团结一心、齐心协力,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参考文献

[1]杨丽,盛新娣.文化自信现实性的本质内涵与提增路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05):134-138.

[2]庄迪.文化自信视域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9,(28):114-115.

[3]徐芳.文化自信的开放性及其当代价值[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9,(01):11-17.

[4]张雯雯.文化自信的民族性探索[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9,(06):39-41.

[5]张生凤.习近平新时代文化自信思想研究[M].延安:陕西出版社,2019.

[6]乔日娇.浅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作用[J].中外企业家,2019,(27):237-238.

作者简介:刘丹凤(1981-),女,汉族,山东青岛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猜你喜欢

核心价值观意识形态文化自信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