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然辩证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2020-05-07黄立改

华夏文化 2020年1期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教材阅读教学

□黄立改 张 月

自然辩证法遍及数学哲学、系统科学哲学、物理学哲学、化学哲学、天文学哲学等多个学科,其突出表现在辩证思维的应用上。在日常生活及学习生活中,辩证思维已经遍布各个领域,可以说是无处不在。自新中国成立至今,语文教学已经历多次改革,应试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三维目标转变为十八个任务群等变化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在教学中作出调整。为了更快更好地达到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语文教师可以学习并运用自然辩证法中的辩证思维来探索语文教学的学习规律,使语文阅读教学在课堂实践中更具针对性和指导性。

一、辩证统一规律

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教师通过提问、讲解与反馈、启发等多种方式架起与学生互动的桥梁,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的审美鉴赏及创造能力等,这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做到张弛有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了解辩证同一性原则并运用于语文教学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语文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设置”

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不仅仅是传授者与接受者的师生关系,两者还可以是平等对话的交流者关系,我们称其为“课堂互动”。语文阅读教学中互动性的表现主要是在“问题”的提出与探讨上,所以“主问题的设置”显得尤为重要。主问题的设置应该具有可讨论性,要有深度、厚度还要具有延展性,其对课堂目标的达成应具备循序渐进的指导意义,其是辩证统一的。其辩证性主要体现在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视其为局部又要视其为整体,在课堂上,教师抛出这个问题,以此为一个点展开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又通过追问、点评等方式将其延展成为一条线,并巧妙地将其铺开形成知识面。主问题的设置能体现出一个教师的基本功水平,也能测验出学生基础知识的把握能力。学习能力的提升需要师生之间双向互动的语言训练支撑,而且言语的碰撞有助于思维能力的提升,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统一则体现在教师可以通过主问题的设置展开阅读教学,并通过层叠的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问题的提出与反馈使课堂具有循序渐进性,让学生逐步了解课文、理解课文、感悟课文,真正做到学生与文本、作者间的对话,提高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共生性。

(二)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与道”

语文阅读教学一定离不开“文与道”,它也是语文教学领域一直备受瞩目的话题,所谓“文”即文章的语言及一切表现形式、表现手法;所谓“道”即指文章的思想内容,又指作者的思路、胸境和文神。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做到两者相互联系不分割:

1.文以载道,道寓于文。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带学生走进课文,理解课文,感悟课文,从识字解词、品酌句子、把握文章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是从语言文字开始的。教师引导学生先理清楚语言文字的意思,再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从而回到语言文字如何运用的过程。

2.由文悟道,感受生活。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阅读教学注定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做到深入浅出,尤其是古文阅读教学。晦涩难懂的古文往往是学生的死穴,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该注重文章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相关的人生经历,做到“知人论世”。又或是现代文阅读的教学,如《背景》、《老王》等文章,其背后蕴含的思想情感或许是现阶段学生所难以理解的,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感受自己生活实际的同时逐步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在此基础上不断推进课堂教学。

3.文道齐下,统筹兼顾。现如今部编版教材逐渐推广,该教材与以往教材最大的区别在于其阅读量极大,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改进以往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要做到统筹规划,要了解整部教材的要求,也要了解学生当下的学情,巧妙运用教学方法、教学技能等有计划有步骤地逐一完成课文教学目标,带领学生前进。

(三)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启与发”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中明确指出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这要求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关注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语文阅读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活动,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于学生而言是一种外力的刺激,是思维碰撞的点火石。从物理学的角度而言,力的作用是双向的,学生在接受了教师的外力刺激之后,被逐步引进自身的“最近发展区”,发挥他们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并不断探索寻觅发现新知识。

如何有效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做到“启与发”呢?

1.师生互相认识彼此。首先,表现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上,一方面,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优势进行合理的教学方法设计,甚至可以形成一套自己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教师要清楚把握学生的学情,语文阅读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互动,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基础知识储备及最近发展区等有助于合理地推进教学。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每个学生的长短之处,合理制定教学计划。而作为待培育的花朵,学生也应该积极主动地去探索任课教师的教学规律并主动适应。

2.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当今的语文阅读教学也正当如此。部编版教材讲究“三位一体”式的阅读教学理念,即教读课、自读课、名著导读课(课外阅读课),如若按以往面面俱到的教学方式恐怕会适得其反。当今全国普通高考语文卷的改革更加注重阅读量,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教师不可能教会学生所有文章,只有告诉学生如何学习才是硬道理。教师在指导学习方法时,还要谨记孔子“因材施教”的原则,应对不同的学生方法就要随机应变。

二、模糊控制论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唯物辩证法 “除了‘非此即彼’,又在适当的地方承认‘亦此亦彼’”。 语文学科是接近生活的学科,万千世界包罗万象并非所有事物都是具体的,尤其是语言。语言现象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都具有模糊性,这也正是语文阅读教学中小酌字词句段的乐趣所在、意义所在。语言的模糊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内涵的多义性、外延的不明确性、量的不确定性、结论的相对性。为此,在语文阅读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适当运用模糊控制论来解决教学设计和阅读指导等问题。

(一)明晰学情,量力定教

语言文字的模糊性对语文教学提出了较高要求,合理运用自然辨证法中的模糊控制论有助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实现高效益的共生性课堂。无论是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还是正在全面普及的部编版教材,都彰显出“以学生为中心”的特点。为此,语文教师在明确语言具有模糊性的同时应该明晰所教学生的学情,不能盲目而行。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而言,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顺序性、差异性等特征,这就意味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也应当做到循序渐进。语言的模糊性可能会给低年龄段的学生带来不少困惑,教师在引导时应当保守,一是为了让学生存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自己逐步去探索答案;二是不能赶鸭子上架。比如,《游园不值》这首诗歌,教师在面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时就应该做出不一样的教学设计,低年级重在识字,小升初年级重在朗读了解文意,而对于高年级学生才应该逐步解读诗歌的意象和思想内涵。

另外,语文教材的作品多出于生活经验丰富的名家之手,作品所要表达的内涵大多深刻立体,思想境界较高。教师理应在明晰学生的年龄阶段特征及心理特征后制定与学生理解程度近似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中切勿操之过急、深挖讲透、面面俱到;要敢于取舍并合理采用模糊控制论,突出某一个教学重点难点,以点带面,点燃学生的上课热情,激活学生的思想,让语文教学挣脱“标准答案”的枷锁,转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思想,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学习者!

(二)阅读指导,摸路前行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阅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二部分“课程与目标”中对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提出了以下要求 :“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只是知识爆炸时代的一个例子,教师应该对作品采取模糊控制把握整体目标,让教材的文章成为帮助学生向上攀岩的藤蔓。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尤其是文言文阅读教学,语文教师常常会拘泥于一处,抠字眼或者对文意精雕细琢,看似很深刻却并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注重听说读写,其实就是语感训练,而语感训练的习得就是靠大量的阅读。所以,教师在阅读课堂教学中可以合理运用模糊控制论,突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自主阅读。学生学习阅读的过程就是生活积累的过程,也是精神世界逐渐饱满的过程。

“模糊教学”是为了更高程度的“精确教学”,语文教学应该保留模糊美,语文教师应当遵循并合理利用这一规律,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以不断提高其审美鉴赏能力,逐步学会自主学习。

教师在课堂中合理运用自然辩证法可以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习的动力,还能使课堂更富有张力。自然辩证法的不断成熟给教育事业带来了新的转变,它指导语文教师更客观理性地认识文本和课堂,让语文阅读教学的水平不断提高。

猜你喜欢

自然辩证法教材阅读教学
脑科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举隅
教材精读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谈小学低年级有效阅读教学
重视教材探究,多法破解圆锥曲线点线距
题在书外 根在书中——圆锥曲线第三定义在教材和高考中的渗透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自然辨证方法应用于机关公共事物系统的探讨
于光远论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