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人性善恶

2020-05-06霍海林

锦绣·上旬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根源人性

霍海林

摘 要: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本”没有善恶之分的。从“善恶”本身来说,可以说在世界自然理论中跟本就不存在,善恶只是人类为了更好的生存,对破坏人类群体存在与人类求独立生存的分划。

关键词:人性;善恶;根源

我们太需要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真正的善与恶了!千百年以来若干的先哲们为此而奋斗不息,归根到底是在于追寻人类生存之真正价值所在,从道德伦理的评判到社会政治体制的设置,从文明的走向到追求幸福的全人类,从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建构到全球人类生活的点点滴滴,几乎涉及到人类文明的各个方面。历览古今中外,当一国的文明和政治利益诉求与另一个国家的文明或政治利益诉求相互冲突时,便造成了难以估量的人类生命和财富的巨大损失;而在同一个国家之内,又因不同的阶层或者阶级因为善恶观衍生出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不同而造成“人与人的战争”的局面。因此,建构与时俱进而又为全人类所认同的善恶观,成为所有哲学家毕其一生共同追寻的目的。

人性是指个人还没有真正接触社会时所最初表现的行为举止以及思想观念。“善”与“恶”是相对的范畴,是两个紧密相连、时时相伴、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的矛盾统一整体。人性是有善恶之分的,我们可以明察善与恶,对于错。但是人性的善恶不能以“人之初”说起,即“人之本”并无善恶之分。.

“人之初,性本善”意思是说,人在刚生下来的时候,本性是善良的。孟子主张“人之初性本善”,他在《性善》中指出“人性皆善,及其不善,物乱之也。”即人在幼小的时候,禀性没有不善良的。而至于他们不好的品行,原因是受到外界事物外部环境的不良影响,放纵自己,胡作非为,导致恶劣品质日渐滋长和恶化。

人性本恶论认为,人刚生下来就具备了邪恶的本性。荀子主张人性本恶。荀子在《性恶》中提到“人性恶,其善者伪也。性恶者,以为人生皆得恶性也:伪者,长大之后,勉使为善也。”他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禀性是消极的,其好的品行是人为的结果。

告子则认为人性本无善无恶,指出.人性没有善恶的区分。“譬之湍水,决之东则东,决之西则西。夫水无分于东西,犹人无分于善恶也。”人性就像湍湍流着的水,刚开始可以四处流动,没有固定的前进方向,也没有引导、限制和约束。

他们三者的观点差不多代表了先秦诸子对人性善恶问题的讨论,说法虽然各有各自的道理,但是几乎殊途同归。他们善恶论的提出是基于儒家思想所倡导性善的本体论,与儒家的传统思想有着很大的联系。孟子的人性理论主要强调了人与动物的不同,告子则是从人的本能角度出发,对生存的要求,对满足私欲的渴望;荀子没有注意人与动物的异同,没有加以具体分析。

我们认为:“人之初性本善”或“人之初性本恶”的论点都存在偏颇,都是片面的表述。人之初只有动物一样的生物本能,仅有谋求生存的本能意识,而没有善恶的观念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人的善恶的意识和概念是经过后天需要、教育和成熟认知的结果。人在生长的初期,即孩提时代尤其是在三岁之前,没有善恶的意识和概念,更不知成人所理解的那些伦理道德等抽象的范畴。只有当婴儿慢慢长大,在社会生活的实践过程中,处于社会大背景下,形成抽象逻辑思维之后才会对善恶有明确的划分。善并不是由于禀性是善的,人恶也不是根源于恶的禀性。

因此,我们认为,人之初,人性“本”无善恶。但“人性”却是有“善恶”之分的。人是善恶的共同体,人具有善恶两面性,善人也有性恶的一面,恶人也有性善的一面。人之初人的本性是接近的,只是在后天的成长过程中,受到不同的环境影响,导致习性的好与坏出现差别。在个人成长过程的各個阶段,善恶会不断发生转化,善可以变恶,恶也可以变善。每一个人就在这善恶的自我交替,自我变更和自我斗争中,不断改变自己的人性。为此我们要倡导惩恶扬善,抑恶扬善、向善弃恶,以善感化人,用真诚打动人:倡导寻着恶的根源以恶为警戒,用社会公德约束恶行,用法律惩罚的办法去阻止恶行的发生和恶化。

善良的人可以用善的道德理念被教育和引导------即以德育人。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教育是引导人性向善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教育应该教人向善,使受教育者在善的感召下,发扬和传承善性,制止和惩治恶习,使人性朝着善良、和谐的善的方向发展,达到行为主体的自觉主动,成为行为和品行善良的人。

一个人行善的根源在于内心。善念是对事物的认知在脑中的反应,取决于个人的思想与态度。意识决定行动的选择,制约善与恶的取向。个人只有正确地修正内心,摒弃恶行,坚持不懈地提高文化涵养,锤炼高尚的品德修为,学会与人和谐相处,才能使人性不断向着善的方面发展,防止走向堕落,走向邪恶。

环境也是影响人性善恶变化不可或缺的外在条件,影响人向善还是向恶的选择。关爱和睦、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人人崇善、倡导善行、团结友善的社会环境,会使个人在对身边生活和生存环境的领悟中,加以思考和识别,使人性向善转化,形成良好的思想觉悟和崇高的人性品格。

故我们能以“善”劝导人,以“恶”警诚人:也需要以善说服人,教育人,用爱心去感化人;有善念的人可以被引导、被教育。

总之,个人、社会、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社会,要在经济、社会、文化、政治、法律、道德等层面,善于抓住人性善恶的转化规律,正确辨识把握和引导人性,使之保持良性的发展趋势。性善论和性恶论都诉诸于抽象的人性,它们长期以来各执一词,相互攻击,一直没有定论。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而言,善恶观念都不是单一的、一成不变的。善恶观念不仅在不同的个人、民族和城域中有不同的内涵和表现形态,而且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随着社会结构和社会形态的演进,善恶观念也会发生不断的变化。

参考文献

[1]万俊人.寻求普世伦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3]列宁.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0.

[4]王大有,王双有.太极辩证法[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

[5]鲁品越.深层生成论:自然科学的新哲学境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6]杨玉辉.人体科学研究[M].重庆:科学技术出版社重庆分社,1990.

[7]李醒民.理性的光华———哲人科学家奥斯特瓦尔德[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根源人性
公共政策中社会排斥的产生根源及其防范对策
追课本知识本意,溯解题思维根源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学习”反人性吗
“学习”反人性吗
CBA和谐赛场环境的意义与对策研究
国有老企业劳资纠纷现状及根源分析
An Analysis on the Cause of Babbitt’s Failure in Rebellion
具有“人性”的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