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简单单教语文 快快乐乐学语文

2020-05-06何维娜

锦绣·上旬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文本目标过程

何维娜

“冗繁削尽留清瘦,约以存博,简以济众,语文之正道。”崔峦老师曾这样说过。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我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语文教育,作为母语教育,如何让我们的教育不要失去她的鲜活、灵动?如何保持她的地位?如何用最短的时间学到,甚至领悟到更多的知识?如何对孩子进行有效地素质教育?如何减少作业时间,给孩子更多自由发展时间?一个又一个瓶颈问题展现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身上。当下我们更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下课铃声响起的时候,教师才郑重地宣布课堂作业,于是很多学生放弃下课的休息奋笔疾书,以至于顾不上上厕所。可这十分钟哪够呢?于是午餐后,操场、走廊静悄悄,学生都埋头做着课堂上没完成的作业。有时老师还喋喋不休地指导着。孩子们只能偷望一眼窗外……那么怎么样才能更有效进行素质教育,最重要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把作业回归课堂,还孩子更多自由空间。

“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简简单单教语文。”的确,学生的学習精力有限,要在课堂40分钟落实10分钟课堂作业,语文教学必须追求教学的简约。简约拒绝低效,它不是简单地降低目标,减少内容,而是简而精,单而丰,是一种高效地整合。于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摸索出这样的一套教学心得。

一、简单又明确的目标,知道该学什么

语文课程目标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的,这三个方面又分别承载了很多细目标。要达成这么多目标,主要得靠课堂教学。正如孔子所说的“少则得,多则惑”。相反,如果目标简明,上课就能集中兵力,打歼灭战,既能使学生在反复触摸文本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感受,又能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而整合式教学,往往可以浓缩诸多细目标,并且这些目标并不是简单地集中在一起,而是利用教学目标自身的内在联系,凭借有效地教学方法,有机地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统筹兼顾,又螺旋上升。就像是一罐高汤,将数种营养成份熬成一个整体,香醇而不杂碎。在整合式教学设计中,往往既识字、解词,又锻炼能力,还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学习方法,这些诸多的目标总是围绕一个或几个主目标,有机地交融在一起。因此必须对目标进行“剪枝瘦身”,剪掉“徒枝”,保留“果枝”,让有限的肥料集中用在长果子上。如抓住《荷花》中的“冒”,《和时间赛跑》中的“赛”,巧妙地将三维教学目标进行了整合,并将目标也落实到了细节处。学生在每堂课上课伊始,都知道在这四十分钟我该做什么,我不该做什么,如果我违反了,那么就浪费课堂宝贵的时间,每个孩子都能做到“惜时如金”,认真上好每一堂课。

二、简要又准确的过程,知道学会多少

一篇课文所提供的语言信息有许多,不可能面面俱到,有所失,有时放弃也是一种智慧。正如苏格拉底所言:千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因此需要教师依据年段和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堂作业等大胆地取舍,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东西,去掉非语文的东西,提取最真的有语文价值的部分进行教学。做到该教的要教透;不该教的坚决不教。只有克服内容“泛化”,才能追求简约而完整的语文课堂。而整合式教学的其中一个基本要义就是――在一个小小的教学环节中有效实现多项教学目标的整合,为的就是省去繁琐无效的教学对话,摒弃冗繁的教学环节,合并重复累赘的教学流程,将千头万绪的教学内容,揉搓成一个或几个有序地整体,简化教学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正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简约性,这种简约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的简约。

三、简单又多样的方式,能力锻炼有多少

一些特级教师上课,只有一本书、一支粉笔,课堂却充实有效。而我们上课教学手段丰富花哨:课件、表演、图片……不仅费时,对语文学习来说,也未必是好事。其实,在这里提出的“家常课”就显得尤为重要。明确清楚的引课过程,扎实有效的自学初读过程,扣问重点的研读过程,重视指导的作业反馈过程就成了每一堂课的基本要素。如在课堂教学时经常运用“六读法”进行朗读指导,带领学生幸福地行走在简单语文之中。一读,读懂文章大概;二读,读得正确流畅;三读,思考关键问题;四读;揣摩品味;五读,升华情感;六读,积累运用,这样的读书过程,不仅辅助了学生阅读理解,更重要的是帮助了学生语言学习。但是这样的读书,不是简单地读,更要做到读有指导、读有目标、读有层次、读有质量。这样,学生的能力锻炼了,自己的心中也很有底数。

另外,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的时候,为了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就需要适时拓展,或提供与文本内容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或联系与文本内容相关的课外生活经验、或书写与文本内容相关的感受等,使得文本与拓展这两大资源有机整合,加深对文本的感悟,拓展文本自身的广度与深度。

如《独坐静亭山》,有些资料都提示此诗“表达了诗人孤独的心情”。当你翻阅了李白古诗专辑后,就会有另一种体会――那种孤独中的悠闲与快乐。为了让学生能体会到这一点,就需要拓展相关资料。师:此刻,我们品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学到这里,我不免想问:既然这么孤寂,何苦离开长安,远离权贵呢?不仅我在问,诗人自己也在问:“问余何意栖碧山?”(《山中问答》李白)生读此行诗。并回答还有哪些人也会这样问?即将诗中的“余”改成“弟、友、君”等字,将此行诗读出情感来。接着师再出示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在理解读好这两行诗的基础上,再回头赏读文本中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就不难理解孤寂之余包含的怡然自乐的心境。如此,根据文本,有机拓展,将文本与拓展巧妙整合,使得诗意理解、情感体悟以及对诗人的认识等推向另一个高潮,学生有了实在的收益,今后遇到这样的问题,都能去查查资料,上上网等,而不再单纯地为了理解而“理解”。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机整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可以简化教学流程,充分体现教与学的主体性,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高效地达成多项教学目标,成功缔造一个立体的、整合的、灵动的生命课堂,将人文性、工具性和实践性和谐地融合在一起。从读懂”到“读会”并深入到“会读”,分别实现了认知层次、训练层次、养成层次的教学目的,这也就是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久而久之,教师能简单并有效地展开教学,学生更是能快乐并趣味十足地学习语文,二者有效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交还孩子更多自由灵动的空间。

猜你喜欢

文本目标过程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