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的科研创新路径

2020-05-04翟建华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科研创新职业院校

翟建华

摘  要:职业院校已进入以特色高水平院校建设为主导的内涵发展阶段,但在科研创新方面依然存在评价考核体系不科学、科研团队建设较薄弱、技术成果转化率较低、服务发展水平不高等问题。对此,应以特色高水平院校建设为引领,进一步完善科研评价机制,激发科研创新活力;建立校企合作的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强化产学研用的融合;积极引进和培养科研带头人,加强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并打造学校技术服务品牌。

关键词:职业院校;科研创新; 科研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20)01-014-05

特色高水平院校建设已上升到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高度。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 号,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启动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到2022年,建设 50 所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150个骨干专业(群)。《方案》是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一份纲领性文件,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也为高等职业院校明确了科研定位和科研创新的任务。为此,有必要梳理职业院校在科研创新方面的成绩与不足,按照《方案》有关科研定位,开展科研创新活动。[1-2]

一、职业院校科研创新的成绩与不足

(一)科研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评价考核体系不科学

近年来,国家从竞争环境、导向机制、激励政策、培养人才、构建科研体系等多方面,对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行了整体性规划,多省也相继发布了关于深化高校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职业院校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科技政策,并根据《现代职业教育體系建设规划(2014-2020 年)》和自身的办学定位和理念,不断加强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科研成果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和创新,初步形成了适合职业院校发展的科研制度体系。这一体系保障了科研活动的有序开展,也激发了大部分教师的科研创新热情,对职业教育教学起到了有效的支撑。但不可否认的是,许多职业院校对教职工的科研评价过分强调个人在学术论文、科研项目和专利等方面的数量,激励机制还停留在成果奖励层面,尚未建立成果考核和过程评价制度,个人激励和团队激励尚未有效融合。

(二)科研创新平台建设不断加强,但科研团队培育比较薄弱

科研平台是高校科技创新的重要源头,对促进高校科研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职业院校在发展过程中科研平台建设能力明显增强,并确立了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以地方产业需求为导向,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研发,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活动,提升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但从科研平台实际运作情况来看,平台建设未能真正聚集专兼职教师的优势,尤其是缺乏产教融合的企业科研人员的加入,科研团队未能形成协同创新的合力,教师单打独斗依然是职业院校科研活动的主要形式。

(三)科研成果数量不断增加,但技术成果转化率较低

目前职业院校教师的科研成果集中表现为论文、教材、专著、专利等形式,且数量逐年提高,主持、参与省级以上科研项目也明显增多,一定程度上为教学提供了支撑和保障。但职业院校教师科研活动的职称晋升导向明显,研究过程具有重学术、轻市场的倾向,产学研用结合不紧密,研究成果多为论文等形式,应用开发研究成果较少,加之科研成果转化意识薄弱,成果转化方面缺思路、缺资金,加之服务体系不够完善,技术成果的转化率较低。

(四)科研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但服务水平不高

社会服务作为职业院校的职能之一,其作用发挥已得到高度重视,特别是在国家示范校建设期间,许多学校都出台了鼓励二级学院或教学系、部及教职工个人开展社会服务的政策措施,诸如企业职工培训、社区教育、职业技能鉴定、应用技术研发等社会服务活动持续开展,技术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但以应用技术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强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成果的推广转化,切实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服务品质,推动中小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等方面,服务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依然有不小的差距。

二、职业院校科研创新不足的原因

职业院校科研创新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缺乏制度创新机制和领军人才、产学研用融合不深是主要原因。

(一)缺乏制度创新机制,科研管理制度创新滞后

职业院校的科研管理体制机制虽然逐步健全,但仍然不够完善,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制度创新机制,科研管理制度创新滞后。一是缺乏多层次的激励机制,重视外部激励而忽视内部激励,偏重物质激励而忽略精神激励。认为职业院校的主要职能就是人才培养,教师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做科研和社会服务是鼓励性的,对取得的成果予以奖励,而没有对教师科研考核做出明确要求,甚至认为科研和社会服务作为职称评定的条件,教师不用硬性考核规定,也是自觉会做的。事实也确实如此。但教师在职称晋升达到目标以后,科研上的倦怠感导致成果减少,甚至几年没有成果也不乏其人。二是对技术服务成果的奖励未能与时俱进,缺乏多层次的激励机制。多数职业院校的科研奖励只限于职称评定条件中的科研成果 ,如论文、科研项目、教材专著等,而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建议、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技术方案等为纳入成果体系予以奖励,由此直接影响教师科研创新的积极性。三是科研管理岗位人员配备不强,专业化水平不高,科研管理部门与教学院系、与教师之间未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科研管理上的“放、管、服”落实不到位。

(二)缺乏领军人才,科研团队组建总体设计不足

职业院校科研成果诸如所承担课题层次较低,省部级的科研奖励极少,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与科研领军人才缺乏不无关系。虽然职业院校这些年加大了人才引进的力度,但主要是满足教学工作的需要,更倾向于“双师型”队伍的建设,科研领军人才依然缺乏,难以形成有影响力的科研创新团队。而且对科研团队的组建少有总体结构设计,现有不同专业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没有充分考虑, 也缺少行业企业的科研人员参与,资源整合、资源共享不充分, 创新资源不足。加之团队没有形成明确的研究方向,团队成员之间难以形成合力,研究成果的关联性也不强,单薄分散的研究直接影响高层次成果的产出。

(三)缺乏主动服务意识,产学研用未能深入融合

许多职业院校虽然已经搭建科研创新平台,但与地方龙头企业合作的技术技能平台几乎没有,教师和科研团队主动对接企业的横向合作课题少,开展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的应用研究不多,且对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不够重视,成果转化应用率微乎其微,更没有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研究优势。深究其因,还是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不够强,科研活动中产学研用未能深度融合,甚至部分教师存在做科研只是为了评职称、完成任务的思想。

三、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科研创新的路径

《方案》为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职业院校的科研和社会服务明确了任务,就是要打造技术技能创新平台,提升社会服務水平。因此, 职业院校的科研创新应以《方案》为引领,以服务企业的技术研发为己任,开展有针对性的应用性研究,服务区域重点行业和支柱产业的发展,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为此,须进一步完善科研评价体系及激励制度,着力打造体现学校特色的技术技能创新平台,引进和培养科研带头人,组建研究方向明确的科研创新团队,强化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走出具有职业院校优势的科研创新之路。[3]

(一)完善科研评价机制,激发科研创新活力

1.培育科研创新的内生机制,增强科研工作的成就感

作为特色高水平的职业院校,科研创新应成为教职工的自我需求和自觉行动。对科研工作的激励,应将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结合起来,注意发掘广大教师自我认同和职业使命的高层次需求,最大限度地激发科研创新的动机和热情,使其在积极情绪状态下开展科研活动,并努力取得高质量的科研成果,获得成就感。

2.健全科研激励机制,增强科研工作的责任感

科研激励机制既要有对科研成果的奖励,也要有对不完成适当科研任务的处罚。特色高水平的职业院校,应加大对高层次科研成果和社会服务成果的奖励力度;进一步做好科研和社会服务的“放管服”,扶持高水平项目和社会服务工作的开展。同时,进一步完善科研与社会服务的激励机制,形成科研和社会服务活动考核量化指标体系,在绩效工资实施办法中明确规定教职工应完成的科研与社会服务工作量;建立专业技术职务聘期考核制度,按照统一评价标准、统一评价方法,客观评价教职工的科研和社会服务业绩,与职称职务晋升、评优评奖挂钩,进一步增强广大教职工开展科研和社会服务的责任感。当然,在执行量化考核的同时,也应关注教师内在情绪和认知状态的变化,辅之以人为本的柔性评估。[4]

3.完善科研评价体系,强化科研服务的质量观。特色高水平的职业院校,其科研创新应是持续的过程和高质量的成果产出。为此,科研评价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十分重要。一是在完善现有成果考核评价机制的同时,充分融入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模式,鼓励承担重大项目、产业发展中的难题;二是将个人考核与团队考核相结合,促使团队成员之间取长补短,开展系统性研究;三是加大高层次立项、决策咨询报告、技术方案等解决实际问题的科研成果奖励力度,树立量质并重、以质为主的科研考核和评价机制。

(二)建立校政企合作的科研创新平台,强化产学研用的融合

当前产学研合作模式已成为协同创新体系中重要的创新机制。特高水平职业院校更应加强与地方政府、产业园区、行业,特别是行业领先企业的深度合作,结合自己的优势专业群,对接科技发展趋势,以技术技能积累为纽带,建设兼具产品研发、工艺开发、技术推广、大师培育功能的技术技能平台,服务重点行业和支柱产业发展。[5]

1. 打造校企合作的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

根据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结合学校实际,以产教融合的实训基地建设为依托,整合学校、行业、企业的科研资源,建立校企合作的技术技能创新平台。学校一方面应尊重企业协同创新的目标,以产品研发、工艺开发、技术推广、大师培育等为平台的职能,以服务企业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研究,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合作创新平台的优势资源,与企业实现师资共用、资源共享,提高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推进产学研用的良性互动,增强科研成果对人才培养的支撑度和保障度,促进社会效益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现,增强技术技能创新平台的凝聚力。[6]

2.建立职业教育的校本研究创新平台

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应建立校本研究创新平台,深度挖掘和提炼学校的办学特色,对办学质量进行自我评价,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体系建设、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区域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对人才需求的规格等职业教育的热点问题和前沿问题深入研究,为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制定、本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提供依据,为区域产业发展输送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提升职业院校办学定位的科学研究和决策服务水平。

(三)引进和培养科研带头人,强化科研创新团队建设

1.引进、选拔、培育科研带头人

科研创新的关键因素是从事科研活动的教职工,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中要有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大师”。为此职业院校应加大力度直接从其他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引进理论水平高、行业知名度高的科研带头人,培育“大师”。引进的科研带头人应具有良好的研究基础并取得重要影响的科研成果、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同时根据学校自身实际,选拔学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及发展潜力大的专业带头人作为科研带头人并形成梯队,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引领作用,进一步促进职业院校教师教学与科研更好地融合;为保证学校科研创新的可持续发展,还要充分发挥教师发展中心的作用,实施青年教师学术带头人培育工程,激发青年教师科研的积极性,开发与提升青年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7]

2. 组建产教融合的科研创新团队

在科研团队建设中,一方面充分依托高水平专业群,整合校内资源,采取跨院系、跨专业灵活的用人机制,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任务合作等多种形式,将行业企业的优秀人才吸纳到科研团队中来,增强团队的技术创新能力。同时完善创新科研团队运行机制,科研管理等相关部门应做好“放管服”,赋予团队一定的自主管理权,将团队成员管理、经费支出及内部考核等交给科研创新团队负责人,规范团队成员的进入和退出,充分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确保科研团队协同创新能力的提升,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活力。[8]

(四)对接产业发展确定研究方向,打造学校技术服务品牌

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应是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这一作用的发挥需要职业院校把握发展机遇,对接区域产业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确定特色研究方向,着力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积极培育标志性成果,逐步打造学校技术服务品牌,提升服务发展水平。

1.密切关注企业的技术需求

以技术技能创新平台为依托,整合科研资源和技术优势,形成技术技能创新的合力,服务区域产业龙头企业的发展。特别是要做好与企业的交流沟通,积极争取企业委托项目,有针对性地开展产品设计、工艺开发、技术方案、决策咨询等研发活动,以应用技术着力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同时积极开展现代技术与传统工艺的融合研究,促进民族传统工艺、民间技艺的传承创新,推动中小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

2.加大科研成果的转化力度

通过技术成果的推广转化,推动中小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为此,科研管理部门应积极对接政府相关机构,建立科研成果转化信息平台,并配备具有专业技术的人员进行管理和维护,让企业及时掌握科研成果轉化方面的信息,同时让学校及时了解企业对科技需求的变化,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市场体系,解决学校与企业之间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技术供需矛盾,从而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提升职业院校服务社会的水平。

参考文献:

[1][5]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9-02-13].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2][6]李德方,孙健.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需要解答的三个命题[J].职教论坛,2019(4):24-29.

[3][7]郝天聪.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必要性、内涵与重点任务——《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解读[J].职教通讯,2019(3):23-29.

[4]王兴,陈长英. 新时期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的若干关键问题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3):6-11.

[8]陆俊杰.论技术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校企协同策略[J].职业教育研究,2018(9):16-20.

猜你喜欢

科研创新职业院校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试论职业院校分层教学的策略分析
教学能力比赛促进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实践与反思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评价体系的建立与研究
以工程实践和科研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生物制药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科研创新要素集聚、产业优化与区域经济增长
加强机构编制研究工作的探索
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方法与长效机制
高校科研团队与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