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拓展教育外延,打造特色文化,培育行业精神的职业新人

2020-05-03安军徐鋆晟

青年与社会 2020年5期
关键词:教育馆场馆校园文化

安军 徐鋆晟

摘 要: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紧密链接交通行业,在总结贵州交通精神“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基础上,通过系列场馆建设,凝练独具交通特色的校园育人文化——通途文化。文章通过“贵州交通博物馆·教育馆”的场馆建设和服务育人的归纳和总结性论述,深入诠释了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特色校园文化“通途文化”的内涵和实质,并总结了在培育未来交通人、服务交通行业和服务社会等方面文化育人的成功实践。

关键词:校园文化;通途文化;场馆;博物馆;教育馆

贵州,中国唯一一个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如今,已是“西南地区陆路交通枢纽”。2015年,成功实现县县通高速(位居全國第八、西南第一),已是全国第一个拥有环省高速公路的省份,实现了村村通沥青路和旅客运输以及组组通硬化路,架起了2万余座桥梁,世界前百位高桥占有47席,被誉为“世界山地桥梁博物馆”。

一、贵州交通文化的历史溯源

“夜郎万里道,西下令人老”,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到访贵州留下的千古名言,是当时贵州交通落后的真实写照。自唐蒙修建夜郎道入黔,开启了贵州历经千年的交通追梦之路,古有奢香联通西南五尺道、葛镜散尽家财修建葛镜桥;近有万民动员建设的西南抗战公路、机场,其中“二十四道拐”成为盟军东方战场的标志;如今在桥梁科技的助力下贵州一举建成喀斯特山地之上的高速平原,飞跨峡谷的无数桥梁工程惊艳世界,贵州也被誉为世界山地桥梁博物馆。

历经千年的贵州交通文化造就了今日贵州的交通辉煌,是贵州高原山地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中最具时代活力的正能量文化;是贵州精神“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生动写照;也成为贵州交通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的一个成功典范。

二、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通途文化”育人综述

贵州交通,搭建的是桥,沟通的是路,链接的是交通行业与交通教育,承载的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贵州交通精神。学院1958年建校至今,以“交感天地,通达万物”的情怀,践行“知行合一、德技双馨”的校训,凝练出独具特色的通途育人文化。

通途文化:“通途”,是贵州人民走出大山,通向世界之途、通向致富之途、通向人生出彩之途、通向交通强国之途、通向伟大复兴之途。“通途”是人类对交通生活的美好期盼,对于莽莽群山中的贵州,这份期盼是贵州人民走出大山走向世界的千年梦想,是跨越天堑的智慧与勇气,它是贵州高原喀斯特艰苦地质条件下经过千年沉淀形成的独特交通文化,它孕育出奢香筑路、葛静修桥、阳明思想的历史经典,也描绘过红军长征、抗战公路、三线建设荡气回肠的历史画卷,更诞生出千年天堑变通途的高速公路平原奇迹。因此,“通途文化”凝聚着贵州人民“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的重要文化源泉,也是中华民族不忘初心、百折不挠精神的突出体现,是追求美好生活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三、“贵州交通博物馆·教育馆”场馆文化育人实践

2018年10月26日,时值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贵州交职院)办学六十年华诞之际,“贵州交通博物馆·教育馆”(以下简称“教育馆”)正式对外开放。场馆建筑面积约2900平米,由贵州山地交通馆和贵州交职院校史馆两部分组成,集展示、体验、教育等多功能为一体,致力于打造贵州一流、全国领先的高职院校交通主题博物馆和交通教育示范基地。山地交通馆穿越贵州交通2000多年的时空历史,校史馆集中展示了贵州交职院六十年的辉煌办学历程。

(一)“教育馆”的内容简述

第一部分:山地交通馆--浓缩的贵州交通文明史

山地交通馆以时间为轴,横跨2000多年的贵州交通历史,包含了五个部分,分别是:古代交通、近现代交通、当代交通和红色交通。

古代交通部分,系统展示贵州古代交通文化内容基础上,突出“西南五尺古道的变迁”、“贵州古代桥梁”、“奢香筑路”、“葛静修桥”、“王阳明瘗旅文”、“清水江航运”等重点内容,在贵州古代交通的艰难历史发展历程中,诠释生生不息的“贵州通途文化”的实质和内涵。

近现代交通部分,系统展示近代交通发展历史的基础上,突出展示“贵州第一辆车”、“贵州第一条公路”、“以遵义会议为转折点,从贵州山路上走向革命胜利的长征路”、“以二十四道拐为代表的抗战交通”、高山隧道现场的“华罗庚落泪处”、“火车开进苗家寨”等内容,全面展示丰富内涵的贵州近现代交通历史,使观众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贵州通途文化的厚重与传承。

当代交通部分,以“县县通”、“村村通”、“组组通”为重点展示贵州近年来翻天覆地的交通变化,通过“桥梁成就”为观众传递出贵州积蓄千年的交通梦想与激情,诠释贵州通途文化在科技创新的新时代所蕴含的蓬勃生命力。

红色交通部分,集中展示红军长征在贵州山路上实现历史性伟大转折,从贵州再出发的革命事业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红军长征精神是通途文化的重要组成,将其与红色教育、党性教育相结合,通过内容展示、环境营造、功能打造等建设一个以红色教育和党性教育为主题特征的教育基地。

第二部分:校史馆--几代人的芳华在这里绽放

砥砺奋进,铸就辉煌。2018年,贵州交职院走过一甲子,交院人艰苦创业,奋力赶超,打造出了贵州唯一以交通为特色的国家级示范高职院校和全国优质高职院校。

校史馆展现了贵州通途文化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育人优势,立足校园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交通文化的熏陶下,交院精神以“交感天地,通达万物”的情怀,践行“知行合一、德技双馨”的校训,构筑起今日校园文化的核心体系,与时俱进的教学改革为贵州交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二)“教育馆”的文化特色与创新

创新点与特色:“教育馆”立足地域传统文化特色,发挥高校自身资源优势,传承贵州通途文化,形成富有自身建设与传播特色的文化传承载体,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建设内容创新

“教育馆”在建设内容的内涵、形式上实现了突破创新,相比较于具体的手工技艺、民间文化等项目具有更加强大的教育功能和文化培育的延续性,是精神层面的文化影响立足校园传承发展的创新之举。

(2)建设形式创新

“教育馆”建设形式上,引入了博物馆这一现代传播、教育集大成者的建设形式,通过发挥学校在“通途文化”传承中的综合优势深挖资源,为“通途文化”传承打造了2600平米的专属空间,引入虚拟现实、幻影成像、大屏幕拼接投影、多媒体沙盘、多点触控等现代展示技术,以更加符合青少年学生认识特点的形式开展文化传承教育,形成“通途文化”传承的主阵地。

(3)传播形式创新

通途文化传播基地充分发挥“博物馆”的优势特点,能够以多渠道多层次复合传播形式开展文化传播服务。在学校教学育人层面上,通过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校园文化建设需求相衔接开展面向省内外学校师生的通途文化教育活动;在行业文化教育层面上,通过与交通运输部门对接开展面向全行业人才培养与职业精神教育活动;在社会公众文化教育层面上,通过加入公共文化博物馆管理序列,面向社会开放开展“通途文化”的传播活动,服务于社会文化建设;在科普教育层面上,通过与社会相关组织(如旅游协会)的合作,面向全国各级院校开展研学旅游团队参观学习服务,为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做贡献。

四、“贵州交通博物馆·教育馆”场馆文化育人实效

贵州交职院党委书记张静总结学院场馆文化育人的重要意义:“建設贵州交通博物馆·教育馆,是学院创新办学模式、教学模式的具体实践,是一个全方位学习和了解贵州交通发展历史的窗口、是一本生动鲜活的教科书。它充分展示了一代代开拓者、一代代贵州人为建设和发展贵州交通作出的卓越贡献,重点展现了当代贵州交通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伟大创新,构建起展示贵州交通发展成就的历史丰碑和精神高地。”

“教育馆”自开放以来,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贵州日报》以“穿越两千年的贵州交通画卷”为主标题整版全幅面报道教育馆的建设成效,收到超过30万人次阅读量,摘取贵州日报历年来单项报道阅读量桂冠。《中国交通报》以“雄关黔道 时空穿越”作整版面报道,收到来自全国各界人士的好评。

“教育馆”自开放半年多以来,接待学院学生观摩学习或专业教育10000余人次,接待来自社会各界各类活动或主题教育近600余人次(其中中小学学生100余人次),收到广泛的社会效果。

综上,从文化传承与传播角度来讲,贵州交职院探索实践“文化场馆、场馆文化”的培养和教育。通过教育馆的建设,为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升学院文化自信、发展自信,从而构建一座具有独特交通人文特色的高等职业院校。也通过教育馆的教育和传播功能,着力培养学生作为未来交通人的自豪感、职教人的职业感,同时,也为全社会传播交通文化作贡献,真正实现以“文化人,浸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邓钺洁.贵州日报[N].2019-04-26.

基金项目:文章为2018年贵州省交通运输厅科技项目《新型交通职业教育学生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8-321-020。

猜你喜欢

教育馆场馆校园文化
创新标准打造绿色雪上运动场馆
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科普教育馆
冬奥之约,场馆先行
教育馆藏品的收藏与管理
浅析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对基层社会的影响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八旬老人创建"农民子弟教育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