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程序性知识类微课的制作策略分析

2020-05-03张燕史鹏楠庄天宝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0年4期
关键词:微课

张燕 史鹏楠 庄天宝

【摘 要】微课制作策略的研究是微课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能为微课制作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使其制作出更优良的微课。讲解不同类别知识的微课需要不同的制作策略,程序性知识的学习需要实际操作和课下实践练习,而“网络教学设计与评价”课程理论、原理性质的内容较多,留给程序性知识的教学课时极少,需要通过微课在课下辅导学生学习程序性知识,所以系统的针对程序性知识的微课制作策略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程序性知识;微课;制作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20)04-074-04

微课以其短小精悍、多样传播的优势成为一种越来越受欢迎的教学资源,被教学者们广泛使用。它满足了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是传统课堂学习的重要补充和拓展学习资源。同时,微课可用于支持多种教学模式的混合式教学,也是实现翻转课堂的前提条件和基础。

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是关于技能的知识。不同种类的微课有不同的制作方式和制作策略,本研究通过分析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优秀作品,总结了程序性知识的微课制作策略,并将其运用到“网络教学设计与评价”课程中的典型程序性知识微课制作中,检验其应用效果,为程序性知识微课的制作提供借鉴。

微课的制作策略

1.微课的制作方式

(1)拍摄剪辑。拍摄剪辑是利用摄像器材拍摄整个教学过程然后剪辑的一种制作方式。

(2)屏幕录制。利用计算机屏幕录制软件制作微课,分为PPT录屏和可汗学院模式。PPT录屏是在计算机上用PPT讲解教学内容,然后使用录屏软件录制PPT和其他软件操作过程。可汗学院模式是通过电子黑板系统(包括手写板、画图软件)教学,然后利用录屏软件录制。

(3)軟件合成制作。用软件制作动画,然后用音频编辑软件(如Audition)配音合成微课。

(4)混合制作。灵活运用拍摄剪辑、屏幕录制、动画合成等多种方法制作微课视频,还可以结合一些特殊的影视制作手段(比如虚拟抠像技术、三维动画等)。

2.针对不同制作方式的教学准备

拍摄剪辑的教学准备有教学所用的资源包,包括导学案、课件、练习题等,有些学科可能还需要教学模型、道具、实验器材等,以及拍摄器材的调试和拍摄环境的调整。

屏幕录制的教学准备包括详细的教学设计、录制环境的调试,PPT录屏最重要的就是PPT的制作。

软件合成制作的教学准备有软件调试、详细的视频制作脚本等。

混合制作的教学准备需要根据制作者选定的制作方式而定,综合以上几种制作方式的教学准备。

3.针对不同制作方式的录制

无论采用何种制作方式,在录制中都需要达到声音和画面双重清晰的效果。声音要做到抑扬顿挫,语速适宜,无杂音。视频画面要做到流畅,图、文、表等内容要一目了然,同时声音与画面要同步。

(1)拍摄剪辑。利用拍摄器材录制整个教学过程,注意教师、学生、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合理出镜,画面的主体是老师和学生。在拍摄过程中要避免拍摄器材的抖动,防止其他不必要的事物入镜,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2)屏幕录制。PPT录屏在制作过程中建议佩戴耳麦,调整好话筒音量后,启动录屏软件和PPT,进行录制。教师在录制过程中配合PPT边演示边讲解教学内容。录屏时,要避免出现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图标、背景,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可汗学院模式的录制也需要录屏软件。在录制过程中,教师可以在电子触控板上选用不同颜色的画笔,边在电子黑板上演示边讲解,教师不出镜。

(3)混合制作。混合制作的录制需要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以上介绍的拍摄剪辑、屏幕录制的录制技巧。

4.后期编辑

不同制作方式的后期编辑过程大抵相同。后期编辑主要有片头、片尾、视频素材的剪辑、提示性画面或音频的插入。片头主要显示课程标题、教材、单元、使用对象、所属学科等信息。片尾主要标注制作人员、制作单位、鸣谢、日期和版权信息等。

5.反思与修改

反思贯穿于微课制作的整个过程中,综合分析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所采用的评价标准,得出在微课制作中应遵循的原则有:(1)教学内容的呈现要具有科学性、逻辑性;(2)视频画面要清晰、图像稳定,声音要清楚,声画同步;(3)动画设计要直观形象,能为教学内容服务,与微课的风格统一;(4)视频画面切换速度要适中,给学习者留有短暂思考的时间。切换效果种类数目要适中,每一种切换效果的反差较小;(5)字幕的字体设置要合理,字号适中,要符合学习者的视觉心理特点;(6)配音和音乐要无杂音,音量适中,音乐能与图文动画协调配合;(7)视频可以在不同的运行平台上流畅播放。

根据以上原则,制作者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重新审视微课的制作过程,对其修改完善,精益求精。

程序性知识的微课制作策略

通过观看第二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中优秀的程序性知识微课作品,发现大部分作品都是采用屏幕录制的制作方式。由于“网络教学设计与评价”课程中程序性知识的讲解既要用PPT,又要操作网页编辑制作软件,所以该课程中程序性知识的微课适宜采用PPT录屏的制作方式。这种制作方式制作难度较低,适用于各种技术水平的制作者。

1.教学准备

(1)教学设备和工具软件。教学设备要有计算机和外接麦克风,所需要的工具软件包括PowerPoint2013、录屏软件Camtasia Studio8.0以及网页编辑软件Dreamweaver。

(2)PPT制作。

①素材搜集、编辑与制作。需要使用的素材包括图片、文字等,对其按照微课的教学设计的要求进行一定的分类和简单编辑,去掉无用信息,最后将其按照教学设计中的逻辑顺序放在PPT中。

②呈现方式。第一,文字表述要精简。若PPT页面中呈现大量文字信息,重难点不突出,很容易让学习者产生视觉疲劳。教学者要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分析和提炼知识点,将其完整、简洁、清晰地呈现出来。第二,页面要美观。一是背景简约大方,色彩搭配适宜,与主题相符;二是页面内容要清晰,文字字号适中;三是页面布局要合理,不充满、不杂乱;四是背景、色彩、内容、布局有机融合,使学习者能看、爱看。第三,巧用图表数字。在PPT中适当加入图表数字,能使页面内容更丰富,使知识点更生动形象,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第四,活用特效动画。使PPT变成动态,给学习者带来不一样的视觉效果,便于理解知识点。

(3)整体测试。教学者要熟悉整个微课的教学环节,演练教学过程,包括课件的播放、软件的操作过程以及相应的配音,为后续的录制做准备。

2.录制

录制前要保证录制环境的安静,避免出现杂音。录制时先佩戴耳麦,调整好话筒音量后,再启动PPT、录屏软件Camtasia Studio8.0和网页编辑软件Dreamweaver,然后打开录制功能,进行录制。教师在录制时边演示PPT边讲解教学内容。录屏时,要避免出现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图标、背景,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教学者的声音要清晰流畅,且抑扬顿挫、无杂音。

3.后期编辑

第一,声音和画面同步。第二,选择合适的画面切换效果,切换速度适中,给学习者留有短暂思考的时间。切换效果的种类数目要适中,不宜过多,每一种切换效果的反差要较小。第三,在视频中为学习者要特别注意的地方加上标注和带颜色的线条,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提示性信息,强调教学重点。比如演示在网页中插入超链接时,在画面中标注出需要使用的工具。第四,在演示关键操作时利用Camtasia Studio8.0中的“变焦、摇摄”功能实现画面的局部放大,让学习者一目了然。这一步骤实现的关键是调整变焦轴。首先要调整变焦轴在“视频”时间轴上的位置,确定需要突出显示的画面;然后,伸缩变焦轴的长度,调整从全屏到局部的切换速率;最后在“变焦属性面板”中拖动矩形选框的位置,调整选框的大小,能选定需要演示的局部画面及其大小。比如,在演示如何输入链接名时把画面变焦到工具栏上。第五,片头主要显示课程标题、教材、单元、使用对象、所属学科等信息。片尾主要标注制作人员、制作单位、鸣谢、日期和版权信息等。切合主题的片头、片尾能深化主题,吸引学习者的注意。

4.反思

根据之前总结的程序性知识微课制作原则,在微课制作后反思得出该微课的重难点还不够突出,微课进度条上加上节点注释会更好,PPT的色彩搭配不好,制作技术有待提高。

效果分析

根据总结的程序性知识微课制作策略,笔者以“网络教学设计与评价”课程中典型的程序性知识——专题学习网站的制作为例,选取其中一个知识点——插入超链接,制作了一个近6分钟的微课,并访谈相关任课教师,检验策略的实际应用效果。根据访谈结果,得出以下结论。

(1)任课教师认为微课所呈现的教学内容具有科学性和逻辑性,由此看出,以上总结的制作策略能满足微课科学性的要求。

(2)任课教师认为该微课的教学目标明确,但整节课的重难点并不突出,只是在按照教学内容的顺序讲解。由此看出,该微课的教育性还需提出更完善的制作策略,使微课的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

(3)任课教师指出该微课在时间的控制上能保持住学生的注意力,但重难点不突出,可在进度条上加节点注释,能看到微课的每一小节所讲的内容,学生能跳过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点。由此看出,该微课在吸引并保持学生注意力的方面还有待加强,节点注釋有利于学生的选择性学习,有利于学生自主控制学习时间,保持注意力。

(4)任课教师反映微课能减少课上讲解程序性知识的时间,教学内容扩展性强,能让学生掌握制作网站的技能。由此看出,以上提出的微课制作策略是有意义的,能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率,具有实际效益。

(5)对于微课的不足,教师们的意见是PPT的色彩搭配不够好,PPT模板上的图案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应选择合适的模板,每演示完一段操作过程,应总结操作步骤。由此看出,微课制作策略有待改进,制作者应注意PPT模板的选择,注意操作步骤的总结。

本文首先从理论上梳理程序性知识微课的制作策略;然后分析总结了适合“网络教学设计与评价”课程中典型程序性知识的微课制作策略,根据策略制作微课;最后通过访谈该课程任课教师检验策略的应用效果,总结策略的不足,为不同类型学习内容的微课制作提供参考。从实践和访谈的效果来看,以上程序性知识微课制作策略能为微课的制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并且制作出的微课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教育性、实用性、艺术性和技术性等,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注:本研究系辽宁省教育厅2019年度科学研究经费年度项目“基础教育领域增强现实学习环境的建构”(WJC201910)的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王连俊,陈哲.微课的录制形式与结构类型[J].电大理工,2016(1):38-39.

[2]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3]邱甜,李国建,王忠厚.微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2):77-80.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猜你喜欢

微课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让高中数学学习活动真正发生
微课,清朗夜空中的一颗星
“微课”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感悟
基于EduSoho的微课平台搭建与应用
高中地理微课教学探索
微课在九年级数学复习中的有效应用
“微课”再解:回归应用价值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