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快乐作文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2020-04-30许莹

小学生作文辅导·下旬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饺子皮月饼习作

许莹

《语文课程标准》这样指明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中的关系:“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教学的基本特点。”这就要求在语文教学中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要承担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习作中要求“留心周围的事物,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观察,处处皆语文”“乐于表达,增强学生习作的自信心,强调习作来源于生活”。

众所周知,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统文化的气息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得到。它跳动在民族乐器二胡哀婉而凄美的弓弦上,闪烁在国粹京剧色彩斑斓的脸谱上,绽放在异彩纷呈的民俗节日中,传扬在脍炙人口的中华诗词里……总之,传统文化渗透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要承担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基于以上认识,我在传统文化与习作方面做了些尝试,现谈谈我的几点感受。

一、快乐作文与古诗文学习

古诗文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语文老师,传承和弘扬古诗文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知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责无旁贷。同时,古诗文的学习与作文的有机结合拓宽了孩子的想象,丰富了孩子的语言。

诗词教学不仅教会学生审美,更让学生在优美的文字与意境中吸取文化精髓,学会语言表达。如教学《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如何让孩子们更好地体会诗中的意境呢?我先设计了画《小池》这一环节—“这么美的《小池》,我们把它画出来,好吗?”我的话音刚落,孩子们就准备好了画画本,开始动笔了。他们一边看书上的插图,一边听着老师的描述:“细细流淌的泉水,浓密的树阴,刚刚露出尖角的小荷,还有停落在荷角的蜻蜓。我们比一比,看谁画得与众不同!”可别小看这些可爱的孩子们,他们画得有模有样的。荷叶、泉水、岸边的大树、荷叶上的蜻蜓……主要的内容都在画上。“老师,诗里没说到人,但是我想把我画上去,可以吗?”一个孩子歪着脑袋,天真地看着我问。我微笑着问:“为什么呀?”孩子不好意思地摸了摸脑袋,说:“我想去捉那只蜻蜓!”“行啊。那只蜻蜓确实可爱。但要注意安全哦!”我笑了。顿时,教室里热闹起来了。“我画爸爸带我去!”“我还要带上网袋!”……我一边巡视,一边夸奖着他们。突然,我发现有个孩子还在天空画了个圆圆的太阳!我好奇地问:“你为什么要画太阳呀?”“因为书上说,树阴照水爱晴柔,里面的‘晴不就是太阳吗?”“你太棒了!”我不禁为孩子鼓起了掌。我趁热打铁,“孩子们,你们画得这么好,想象力真丰富!你们有信心把你们刚才画的人、物、景以及活动串起来说一说吗?”孩子们在组内先交流,随后全班交流展示。孩子们讲得有声有色,我顺势利导,让孩子们把刚才说的写下来,孩子们兴致高涨,尽情挥洒,一篇篇充满童趣的文章跃然纸上。

这些有趣的体验既让学生沉醉于古诗词的诗境之美,又使传统文化与孩子们的生活结合起来,同时让孩子们在愉悦的氛围中自然地习作表达,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快乐作文与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也是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通过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体验生活、感悟生活,而且能激发孩子们的写作热情,同时让他们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丰厚道德修养。

比如,每学期开展的“感恩”主题活动,就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孩子们的感恩情怀。开学第一、二周,“感恩老师”,让学生了解我们国家的尊师传统,引导他们写师生故事,给老师做贺卡、写祝福语,使学生学会感恩、懂得感恩,从而尊重老师,加深师生感情。第三、四周,“感恩父母”,回味父母为我们付出的艰辛,体味父母对我们的深情,为父母送一张感恩卡,向父母说一声“谢谢”,为父母道一声“辛苦”,给父母送一句温馨的祝福,让父母收获一份幸福的感动。第五、六周,“感恩同学”,要求每个学生为同学、为班级做一件好事,并把它写下来,使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增进同学间的友谊。第七、八周,“感恩社会”,开展爱祖国、爱人民的教育活动,发现、体验社会对自己的关爱,抒发内心感受,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师积极营造浓厚的人文教育氛围,让师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当然,如果有条件还可把活动过程拍摄下来。随后,教师组织开展主题交流活动,再现活动场景,让学生选取感触最深的某次活动,把自己的所做、所思、所悟等自由表达。由于孩子亲身经历,有真真切切的感受,因此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多种形式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不仅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观察生活、接纳生活、融于生活、叩问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那独到的体验就能从孩子的心中自然流淌,从而化为佳作。

三、快乐作文与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传承中华民族美德的重要载体,渗透出厚重的文化底蕴。孩子们在举家团圆的传统节日中,将浓浓的亲情、友情以及家的美好、温馨融入朴实而又真挚的文字中,传递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春节俗称“过大年”,是传统节日中最隆重、最热闹、最喜庆的节日。每逢寒假,我都会给学生布置一些跟春节有关的实践活动,如除夕写对联,大年三十包饺子,正月十五舞龙灯,制作传统文化绘本……再将活动如实记下来。为了保证作文质量,教师在放假前就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活动后让孩子我手写我心,开学初再对作文情况进行评改反馈。孩子们在有趣的体验活动中,习作就能轻松愉快地完成。有同学在《热热闹闹过大年》中写道:“‘我们在饺子里包上一些硬币吧,谁吃到硬币谁就最幸运,新年财运亨通,财源广进!我提议道。我的提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成。于是赶紧找来几个五角的硬币,认真仔细地清洗干净后,就把硬币交给了妈妈。我学着妈妈包饺子的样子包起来,我一手拿着饺子皮,一手用筷子夹着馅,再把硬币小心翼翼地嵌在肉馅里。放下筷子后,我用手指在碗里蘸了点水,小心地涂抹在饺子皮的最外沿,然后两手轻轻一捏,饺子皮勉强能合上。为了让饺子皮粘牢,我又一捏,好家伙,它居然露馅了。没办法,我只有拿一块更大的饺子皮补救,这样一来,这个饺子就像一个挺着大肚子的将军啰,连站都站不稳了。妈妈看见了,笑着说:‘傻孩子,馅放多了,就是这般模样了。”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在孩子的笔尖自然流淌。

花好月圆之时正是人们团圆之日,中秋节,家家户户坐在一起赏月,吃月饼、吃柚子、烧火塔等民间习俗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这些民俗,要让孩子们用手中的笔既生动又详实地记录下来。中秋节前,老师组织孩子们带月饼来学校,开展“品月饼”活动,观察月饼的样子、月饼的颜色,品尝月饼的味道,再引导学生动笔,那真是妙笔生花,充满童真童趣。“各色月饼摆在桌上,让我垂涎三尺,还没等老师说开始,我的手就迫不及待地将椰蓉月饼塞进了嘴里,香香的、糯糯的、甜甜的,令人回味无穷。”“哇!月饼原来有这么多种颜色啊,黄的,绿的,白的,紫的……味道也各种各样,五仁的,蛋黄的,豆沙的……哪种味道我都爱吃,我爱中秋節。”中秋节当晚,老师还让家长们带着孩子去看烧火塔,这是我们江西吉安的当地风俗,火焰烧得越高,就预示着来年的生活会红红火火,孩子们亲身体验后,感受完全不一样。孩子们的作文,让我们身临其境。“烧火塔是用一块一块的青砖垒成的,像个尖尖的宝塔,足有两层楼那么高,一点火,火苗就迅速往上窜,人们不断地往塔里加柴,火焰越烧越大,红彤彤的映红了半边天,还不时地冒出许多火星,五彩缤纷,我们开心得手舞足蹈……”这样的习作语言朴实让读者置身其中,中华传统习俗也深深地印在读者的脑海中。

的确,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小学作文的丰厚滋养。将传统文化寓于作文教学中,不仅让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学生内心,经过传统文化的积淀与熏染,内化为人生修养,更重要的是孩子在感受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快乐体验,快乐作文。

【备注:本文是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普通类一般项目课题《快乐作文和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编号:19PTYB65】

猜你喜欢

饺子皮月饼习作
饺子皮巧变葱油饼
我有一个特别的月饼
饺子皮巧变葱油饼
一起来做月饼吧!
学学如何包饺子
百变饺子皮
欢乐的中秋节
月饼你喜欢啥馅的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