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食育:改变舌尖上的未来

2020-04-30

中外文摘 2020年8期
关键词:食育食物家长

□ 澜 墨

古老的食育,在中国却成“新兴”学科

“食育”一词,最早于1896年由日本著名的养生学家石冢左玄在其著作《食物养生法》中提出,即饮食教育。石冢左玄将其归纳为:“体育智育才育,即是食育。”

2005 年,日本颁布了《食育基本法》,这是世界上第一部规定国民饮食行为的法律,并在国家主导下开展了全国范围的食育推进计划。每年6 月是日本的“食育月”,每月19 日为“食育日”。

在日本幼儿园,食育活动丰富多彩:秋天挖地瓜——体验收获的感觉;每年一次的茶会——学会静下心来,彬彬有礼;年末的年糕大会——亲子活动,增进亲情;圣诞节前的蛋糕制作——锻炼动手能力,培养制作食物的兴趣。

如今,日本的食育已成为亚洲食育的代表,其本身既包含了生命、自然、感恩等人类通识文化,又包含了均衡、协作、饮食习惯等具体的生活文化,目的是“培养国民终生健康的身心和丰富的人性”。

目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在大力推广食育……食育这个有趣的命题,在不同的文化土壤里开出了截然不同的花。日本的包罗万象、丹麦的动手实践、美国的正规食育、英国的饮食课程、法国的五官感知,无一不是基于本身文化与面对社会问题而探索出来的“个性化”答案。

我国是饮食大国,饮食文化悠久、博大、精深。“五谷为养”的蒸煮文化、“药食同源”的食疗保健文化,以及面食文化、米食文化、豆腐文化、粥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非常丰富。

而随之发展起来的中国式食育,是一门古老的学问。从“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勤俭古训,从“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到“食不言,寝不语”的饮食礼仪,传统食育在中国人千年以来的日常教育中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并延绵不息地传承至今。

但现今在很多中国家庭中,食育却成了一门“新兴”学科。

68 岁的张大妈说起现在的孩子,忍不住直摇头:“如今的娃娃们太娇贵了,这也不吃那也不吃,大白馒头都扔了。想想我们小时候,日子多苦啊!吃的都是玉米面窝头、野菜团子,细粮细菜想都不敢想。一家有四五个半大孩子,一个赛一个饭量大,一人一筷子,盘子里就精光精光的了,肚子还是瘪的,哪可能有剩饭剩菜!”

过去物资匮乏的年代,家家都得勒紧裤腰带省着过。凭定量票买的白面,得掺着粗粮、野菜一块吃;衣服破了,新补丁撂旧补丁;东西坏了,修了又修;一分钱,恨不能掰成两半儿花。孩子们从小就被教育要珍惜粮食,爱惜物件,不能浪费,也确实没有东西可以浪费。

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物质生产极大丰富,让节约逐渐失去了现实语境。与此同时,餐桌上父母传子、子传孙的规矩礼仪也慢慢被淡忘。

“我记得小时候,必须等一家人聚齐坐定之后,恭恭敬敬地候着长辈动了筷子,这才能开动吃饭。夹菜扒饭,也都有很多规矩——筷子不能打架、不能交叉、不能游移、不能滴汤、不能指人、不能乱戳……有一次,我把筷子插在饭里,被狠骂了一顿,说是给逝去的人上香才能这样。”46岁的刘先生对此也深有感触,“现在吧,越来越没规矩了。不是你有事,就是他有事,一家人想凑齐了吃一顿饭都不容易。孩子饿,怎么办?那不得先吃?吃着吃着手机响了,一抹嘴就先撤了。而且是两三代人围着一个‘小太阳’转,有好吃好喝的都先紧着孩子。孩子被娇纵惯了,不给就闹,老人心软,啥要求都答应,一点原则没有。唉,祖上传下来的规矩都没了。”

虽然生活水平“坐上了火箭”噌噌往上蹿,却没能给孩子带来健康的体魄。资料显示,我国学生和家长营养素养偏低,中小学生不健康饮食行为普遍,“小胖墩”“豆芽菜”明显增多。

“您到幼儿园、中小学校园里瞧瞧,嘿,不是胖成了胖虎,就是瘦成了麻秆儿,体重正常的没几个,还有一堆‘小眼镜’。再一翻书包,谁没藏着薯片、可乐、零食?小卖部里净是孩子,膨化食品、油炸食品卖得最火,都不够卖的,天天吃垃圾食品,能有营养么?”亲眼瞧见这些乱象的李爸爸很是担忧。

天妮妈妈也一直为孩子吃饭犯愁:6 岁的天妮打小就不肯好好吃饭,在幼儿园里是出了名的挑食。“都是小时候她姥爷给惯的,从来都不肯好好坐在饭桌前吃饭,满屋子乱跑,你就得端着碗追着,还得哄着‘大老虎,张嘴’,她才赏脸吃那么一口。青菜不吃,牛羊肉不吃,只吃鸡肉和猪肉,最爱零食和水果,巧克力一会儿一颗,草莓一口气能干掉两盒,然后拉了两天肚子!”

5 岁半的晨宇饮食习惯也很不健康,晨宇妈妈对此直吐苦水:“非要边吃饭边看动画片,不然就摔碗,不肯吃。看得还特认真,心思全放在电视上,半天也不端起勺子,要么就一直含着饭不咽。吼了他多少次,还那样,我们也拿他没辙。出门看见肯德基、麦当劳,他就走不动了,不让吃就耍赖皮,躺在地上又哭又闹,特丢人。他爸脾气急,真动手揍他,但那也不管用,他还是嗷嗷大哭,不达目的决不收兵。”

倡导食育,重拾被遗忘的传统

据统计,我国每年的“餐桌浪费”相当惊人,高达2000 亿元。

对于学生严重浪费粮食的现象,经常在学校食堂吃饭的刘女士特别痛心:“馒头一口没吃,整条鱼只动了两筷子,米饭整碗倒掉,菜肴只动了几口就扔在一边……看着大碗大碗哗哗倒进泔水桶里的饭菜,我都心疼得不行,可那些稚气未脱的脸上一副笑嘻嘻满不在乎的样子,他们一点没觉得这是个事儿。现在的孩子在蜜罐里泡得太久了,根本不懂得节约,更不懂得尊重别人的劳动!”

另一方面,孩子们难以体会一饮一食乃至万物皆来之不易,更不懂得什么是饮食礼仪,餐桌上没有规矩不讲文明,这样的坏习惯必然会带到日常生活当中。很难想象,一个用餐时大声喧哗,抢夺食物,不顾及别人感受的人,在其他时候会言行得体,彬彬有礼。

赵先生一直用“食不言,寝不语”这句古训来教育儿子,起初孩子在家中倒是能够遵守规则,上了小学一年级后,中午需要在学校用餐,看到同学们都在吵闹喧哗,他根本控制不住自己,从前养成的好习惯迅速抛弃。“不只在饭桌上闹,在高铁、图书馆、博物馆、电影院这些需要安静的地方,他也追打吼叫,还学会了人身攻击、骂脏话。‘从善如登,如恶如崩’,整体大环境就是这样,要求孩子独善其身真的很难!”

食物浪费严重、饮食礼仪逐渐消失、“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者越来越多、传统“食”文化面临危机……凡此种种,令人触目惊心,加强食育迫在眉睫。

正在被大力倡导的食育,就是要重拾被遗忘了的传统。从认识食物到学会烹制食物,再到探寻食物背后的意义,“层层进阶”中包含德智体美劳等教育。

2014 年,黑龙江省哈尔滨香和小学“食育教育”课正式开课,这是源自日本的健康教育课程项目首次引进中国小学课堂。

而后,食育教育的试点、实验也在各地开始。北京育才学校就曾让学生们进行了一次实验:观察白醋与纯牛奶、市售奶茶、传统蒙古奶茶中的蛋白质发生化学反应后的凝固和沉淀情况。孩子们通过实验发现,市售奶茶中牛奶含量很少,还是少喝为妙。

浙江绍兴各级中小学将食育纳入中小学课堂,针对不同年龄的青少年,从吃的历史教起,囊括大部分日常食品的营养和食用搭配方式。

北京十四中食育“登堂入室”进入了课堂,学校还完成了省市级学生营养健康重点课题《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研究。

2016 年,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大学校健康教育力度,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2018 年11 月,杭州树兰幼儿园组织65 名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割水稻,相关照片和视频在网上热传。

为了让孩子们对庄稼有基本的了解,树兰幼儿园用了一周时间详细讲解水稻知识。秋雨中,孩子们戴着头套、手套,拿着小镰刀,完成了收割1 亩田水稻的目标。让大人们意想不到的是,虽然辛苦,孩子们却非常乐意参与其中,尽情享受劳动的“累并快乐着”。

不过,也有一些小朋友怕脏,觉得累,甚至抹起了眼泪,哭哭啼啼。但是,在老师的热情鼓励下,他们都克服了困难,认真投入收割。最后,每个孩子分到了两斤新米,带回家与家人一同品尝劳动果实,真正体会到粮食的来之不易。据说,之前幼儿园还组织过挖番薯、晾晒番薯、分辨安全食品和垃圾食品等食育活动,家长都非常认同和支持。

2019年“食育”被列入全国“两会”主要议题,成为健康中国的教育之首。

一场“食育革命”,正在逐渐铺开。

“吃什么”和“育什么”

食育如此重要,除了依靠学校之外,作为普通家长,我们该做些什么,该如何着手开始呢?

食育,自然应该包含“食”和“育”两大方面,“吃什么”与“育什么”同样重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家庭饮食习惯的重要主导者,最先应该加强食育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卢迈在做学生营养餐调查时发现:许多农村家长不知道自家的鸡蛋有营养,却把鸡蛋卖了买方便面或者其他零食给孩子吃;也不知道自家的胡萝卜有营养,用来喂猪。事实上,相同价格的鸡蛋中蛋白质、维生素A、钙的含量远高于方便面,而脂肪和盐的含量低于方便面。

而在城市里,情况同样不容乐观。一些家长不知道什么样的食物真正有营养,“只买贵的,不买对的”;还有许多家长迷信保健品的功效,导致孩子成为性早熟的受害者。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例并不鲜见。

“我们楼上有个小姑娘,才9岁就来例假了,乳房也开始发育!大夫一细问才知道,从小妈妈就给她喝蜂王浆,说是能强身健体,益智补脑。缺乏基本的科学素养,把孩子给害了!”莫女士说。

从事媒体行业的李女士透露,她曾亲眼见过如此骇人的一幕:一个年轻的家长,居然给一岁的婴儿喂食燕窝粥!“他们以为那是好东西,什么好的都给孩子吃,太愚昧无知了!”

这些坑娃的家长,必须尽快补上食育课。

首先,家长要树立一个正确的健康理念:简单、质朴、自然、加工程序少的食物,才是最好的,也是人体最容易吸收的。

“为什么广西巴马的老人特别长寿?他们吃的都是全天然、无添加的食物,不吃深加工食品,而且饮食顺应天时,不吃反季节水果。我妈妈前段时间回东北虎林老家休假,因为交通不便,外面的东西运不进山里,每天就只吃林子里的特产。几个月后,她满头白发变成了灰白色,气色也好多了。不过,她回到北京后恢复了大吃大喝的习惯,不到一个月头发又白回去了。你说说,这对比多明显!”王女士说。

其次,家长必须学会营养搭配、膳食均衡、科学烹饪的技能和方法。陆女士一家三口全是胖墩儿,为了健康,不敢再碰过于油腻的食物。她说:“自从放弃了高油高热量的烹饪方法,不再追求口感上的‘美妙’之后,反而更加体会到食物清香、甘甜、淡而真实的本味。”

第三,正人先正己,家长要以身作则,不偏食、挑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给孩子做榜样。

郑先生坦言,自己以前不爱吃青菜,还要求女儿吃,结果有一回被女儿一顿怼:“你自己都做不到,凭什么要求我?”这话让郑先生哑口无言,他只得默默地夹起青菜放进口中。他笑道,养个孩子,就好比必须按照“标准答案”重新活一次,每天都得躬身反省,因为如果连自己都没办法做到,就根本没有资格也没有底气去苛责孩子。

第四,教育要讲究方式方法,避免吼叫、说教,更不能把食物变成奖惩工具。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学生营养室主任研究员胡小琪指出:“很多家长根本不知道,孩子们需要10 次甚至更多次地尝试新食物,才能接受并喜欢上它。许多家长以孩子不喜欢吃为由,放弃了培养孩子吃新鲜蔬菜、水果的健康饮食习惯,而选择含糖饮料、油炸食品等孩子爱吃却不健康的食品。”

习惯了以物质奖惩作为教育手段的家长,往往也会把食物变成奖惩工具,来要挟或制约孩子的不良行为。殊不知,物质奖惩往往会导向功利性的结果,偏离教育的初心。

研究发现,23%的父母会用食物奖励孩子,10%的父母把拿走食物当做惩罚。这样的做法很可能会影响孩子对食物的选择或好恶——调查显示,孩子厌食多数是由于家长护理不当、诱食、逼食造成的,追食、逼食还可能导致儿童肥胖,是一种错误却普遍存在的喂养方式。

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太多,试问,有多少家长不曾试过把麦当劳、肯德基的可乐、炸鸡块当成孩子好好表现的奖品呢?当大脑把垃圾食品与奖赏挂上了钩,形成条件反射,孩子对这类食物的迷恋更难消除。这样的后果,恐怕是家长们不曾想到的吧?

最后,要放手让孩子去做,不能包干包揽。

独立完成“做一顿饭”,其中涵盖的学问很多:需要学会如何购买食物、分配资金,掌握做菜的多道工序和多种技巧,能够培养孩子们独立处事的能力和独立的人格,锻炼基本的自理能力,体会劳动的乐趣和辛苦,学习团结协作和承担责任,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平和的性格,懂得感恩“用生命来供养我们的生命”的食物,敬畏自然,用爱拥抱社会。

这些,都是家长无法替代的成长经历。说到底,一家人在一起吃饭是家庭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如何让它成为温馨亲情流淌的幸福时刻,需要家长和孩子共同努力。总而言之,加强食育,其实是在倡导一种科学、理性、节制、健康的生活方式。像爱护眼睛一样珍惜有限的资源,保护好我们共同的地球家园,让崇尚敬天惜物的价值观成为主流,不仅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文明的进阶。

猜你喜欢

食育食物家长
我是“食育”小画家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3—6岁幼儿家庭食育开展建议
“食育”也需进校园
家长请吃药Ⅱ
搞笑:将食物穿身上
食物从哪里来?
食物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