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旅游研究发展路径及热点的知识图谱分析
——基于citespace的计量分析

2020-04-29武传表

市场论坛 2020年1期
关键词:旅游研究

李 瑾 武传表

(辽宁师范大学 辽宁 大连 116082)

一、引言

最近,旅游领域中的新型旅游活动形式日益增多。比如,以欣赏自然环境为目的的生态旅游,以体验不同的文化为目的的文化旅游,以参观历史遗迹为目的的遗产旅游,以体验当地环境、居民与游客之间和谐共生为目的的绿色旅游,和以获得理想的医疗和服务为目的的医疗旅游等。其中美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开始积极倡导这些新的旅游形式,以鼓励更多的旅行,并制定有效的宣传策略。而影响这些新的旅游潮流产生的最主要两个因素就是环境的可持续性的要求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环境和个人层面的不断提高,促进了慢旅游这一新形式的旅游的产生。

“慢”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986年由意大利发起并倡导的“慢食”运动,以抵制日益成为主流的快餐饮食文化,之后的“慢城”运动延续“慢”理念。由于“速食时代”的到来、地球村的影响以及信息“大爆炸”的原因,人们想要回归田园牧歌的心态日益强烈,因此“慢旅游”的概念应运而生。就目前的气候变化问题而言,慢旅游对低碳潜力的挖掘贡献非常大。由于交通工具的选择,慢旅游产生较低的碳排放。而深度的旅游又能为当地带来巨大的旅游收入。慢旅游既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又能增强旅游产业的经济活力,所以在未来的发展中十分具有优势。

慢旅游的概念相对较新,迄今为止,由于不同学者研究的侧重点与方法不同,对于慢旅游本质界定还没有达成共识。在其早期概念中,慢旅游经常强调旅游的速度和流动性,主要表现为减缓往返目的地的通达时间,这不仅可以通过使用降低碳排放车辆减少环境污染,还可以节省日趋枯竭的能源资源。因此,它一直是与可持续旅游业密切相关的概念。然而,旅游业的“缓慢”不仅仅是简单的对于在途时间的把控上;更多应在旅游的过程以及质量的把控上。因此,近年来,慢旅游业的焦点已经从单纯的环境可持续性转向了时间和空间的研究,其方式有利于个人满意度和幸福感的提升。目前学术界对慢旅游定义也开展了广泛的讨论,Peters(2009)认为慢旅游应以正确的速度注重旅游质量而非数量的一种旅游方式。Lumsdon(2010)认为慢旅游是关于减速、短距离旅行以及丰富去往目的地的旅行体验的一种旅游方式。国内学者张旗(2015)认为慢旅游是以游客体验为基本出发点的旅游,强调从体验背景、角度、顺序的不同来实现慢旅游;曹宁,明庆忠(2015)认为“慢旅游”是一种深度体验,同时亦是一个文化沉浸的过程,主张进入一个陌生区域,融入当地生活,充分了解地方文化。杨柳松,周旋(2018)则认为慢旅游在形式上,表现为慢行与低碳;在旅游动机上,表现为愉悦身心、深度体验和游客自我实现;其特征可概括为缓慢、环保、愉悦、深度体验和自我实现。

总的来说,慢旅游就是使用慢速的交通工具,游客与当地的文化、民俗、饮食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融合,以达到放松身心,释放自我的目的。虽然众多学者都对慢旅游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大多都是对慢旅游的某一侧面进行探讨,很难对慢旅游进行一个整体的展现,并没有一个清晰的研究发展脉络。文章通过对国内慢旅游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分析,试图总结出一个较为完整的慢旅游发展路径与热点研究,以期为后来的研究提供借鉴。

(一)数据来源

文章数据来源于CNKI中国学术期刊,以“慢旅游”为检索词进行检索,检索时间截止到2018年5月,选取了2004-2018年十四年的相关文献。对检索文献进行筛选整理,一共获得302篇文献作为分析样本,其中期刊文献116篇,硕士论文81篇,博士论文5篇。根据搜索发现,会议论文有35篇。检索时间为2018年5月28日,导出参考文献内容包括作者、发文机构、关键词等信息,并以reforks的格式进行导出。

(二)研究方法

Citespace是由美国德赛尔大学陈美超博士在2004年开发的一款主要用于计量和分析科学文献数据的信息可视化软件,可以用来绘制科学和技术领域发展的知识图谱,直观地展现科学知识领域的信息全景,识别某一科学领域中的关键文献、热点研究和前沿方向。文章的软件版本为CitespaceⅤ,相比于其他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Ⅴ更加直观,更加便捷。2012年Citespace被用于研究低碳旅游;2013年3月廉同辉发表了第一篇基于CSSCI旅游类的Citespace文献;同年,沈苏彦发表了基于Webofscience的旅游类文献;2015年以后Citespace应用于旅游的文献逐年增多。

二、慢旅游研究的发展路径与热点研究分析

(一)研究者分析

从知网研究作者发文可以看出,由于慢旅游属于新兴的研究方向,所以发文的作者分布比较分散。经过不断发展共有4组研究团体。其中显示作者名字越大,发文次数越多,从图中可以看出翟丽蓉发文最多。主要研究团体包括华侨大学旅游学院的陈雪琼、魏晓宇、刘丽梅团队;桂林理工大学的翟丽蓉和莫靖聪团队;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的朱晓辉和段学成团队等。经过百度百科查询发现,研究团队多为师生合作,慢旅游已经被学术研究领域所关注。根据研究者所在地的分布规律可以看出,第一,研究者大多居住在旅游较为发达城市,新型的旅游方式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第二,研究者的所在城市大多生活节奏较慢,容易接受慢旅游的这种方式,并且游客更愿意到生活节奏较慢的城市放松身心,所以结合生活实际研究者更愿意进行慢旅游的相关研究。

(二)研究机构分析

通过总结慢旅游的研究作者机构可以发现,发文最多的为桂林旅游学院与云南师范大学。此外可以发现:第一,我国对慢旅游的研究分布并不均衡,主要分布在浙江省、云南省、广西省,重庆市这些旅游比较发达的地区。可以看出这些地方都具有非常独特的旅游资源,并保留了较多的民俗风情,为慢旅游的发展研究提供了基础。而且旅游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非常完善,各地区共享单车数量多,也为慢旅游的低碳出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第二,慢城的诞生为慢旅游提供了物质基础。中国目前共有6座慢城,其中有3座分布在浙江、广西、山东。在图中可以看出这些省份的一些研究机构都有发文。第三,各单位之间的链接较少,可以看出各机构的合作并不紧密,交流较少。最后,研究机构多分布在学校,社会群体较少,说明慢旅游虽然在理论研究上取得进步但实际操作较弱,知名度不高,暂未引起社会上企业的重视。

(三)关键词分析

关键词是作者对文章总体进行的提炼,可以体现文章的核心,所以将出现频率高的关键词作为这个领域的研究热点。关键词出现的次数越多,体现出该领域的研究热度越高。如表1、图1所示,通过对关键词进行分析的知识图谱可以看出,慢旅游位于中心位置,它出现的频次和网络中心度都居于首位,共出现58次。其次是“慢城”“慢生活”出现频次分别为19次和14次。慢城是指人口在5万人以下的城镇、村庄或社区,反污染、反噪音,支持都市绿化,支持传统手工方法作业,没有快餐区和大型超市。慢旅游的诞生正是受到了慢城运动的影响。慢城与慢旅游在某种意义上秉承着相同的观念,也就是说研究慢旅游就一定要先了解慢城运动。2010年中国第一座国际慢城(南京市高淳区桠溪镇)诞生,这无疑为慢旅游提供了物质基础,而后又出现了5座慢城(广东梅州雁洋镇、浙江温州文成县玉壶镇、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福利镇、安徽宣城市旌德县旌阳镇、山东曲阜的“九仙山-石门山”片区),随着数量的不断增多,也体现了旅游市场的需求。也使慢旅游更具有研究意义。慢生活作为慢城的衍生品具有着同样的观念属性,也是研究慢旅游的必经之路。接下来关键词次数较多的是乡村旅游、休闲旅游、规划设计等关键词。慢旅游的发展突出低碳、绿色、原生。所以研究的重点肯定离不开乡村旅游。慢旅游又是一个非常注重品质与深度的旅游方式所以很多学者会尝试从休闲旅游获得提高旅游质量与深度的经验。对于“规划设计”这个关键词,可以看出慢旅游也经历了从理论到实际操作的一个过程,慢旅游的实际应用也是研究的重点。

表1 2004-2018年慢旅游研究文献高频关键词

图1 2004-2018年慢旅游关键词分析

图2 慢旅游重点关键词出现时间线

从图2可以看出,2011年后大量的关于慢旅游的文章出现,2013年涌现了大量的关键词主要包括“养生旅游”“慢城”“休闲旅游”“乡村旅游发展”,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2012年中国成为了出境旅游的第一大消费国,并且有将近40%的游客不是第一次出境旅游,这就说明游客的需求已经从原来的快节奏的观光游,转为度假旅游,休闲旅游。出游方式的选择也从原有的组团包价旅游改为了半包价旅游。也就是说消费者需求的转变为慢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2013年-2016年期间涌现了“城市记忆”“乡村旅游”“历史街区”“旅游开发”等关键词,可以发现“城市”的关键词大量出现,标志着慢旅游的研究已经不仅限于乡村,可见2013年时慢旅游只是作为乡村旅游的一部分进行研究,而2016年慢旅游已经从其他的旅游模式中独立出来了。

(四)慢旅游的发展路径分析

1.起步阶段

2010年以前我国慢旅游处于起步阶段。国内的慢旅游实际发展始于2009年,大多数的游客选择了放松身心不去着重参观景点的一种游览方式,这为慢旅游概念的出现提供了雏形。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生活压力变大,使得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旅游来放松身心。然而多数旅行团的快节奏旅游,让游客感到身心俱疲。于是市场需求逐渐转变,开始向深度旅游、度假旅游发展。这一阶段的文献分析中可以看出,已有少数期刊论文尝试着提出慢旅游的概念,结合了当时旅游市场捆绑销售的现象,提出了发展慢旅游的对策。

2.初步发展阶段

2011年-2013年为慢旅游的初步发展阶段,出现了“慢城”“旅游线路设计”“自由行”等关键词。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国外慢城旅游案例的分析,对国内慢旅游路线的规划以及对于慢旅游本质的探究。并且多次召开有关慢旅游的学术会议,这也表明了慢旅游作为新的研究方向,被学界所重视。研究慢旅游硕士论文的数量也逐年增加。在理论研究方面,研究学者们对慢旅游的概念做了不同的界定,在应用方面的研究多为旅游目的地建设研究以及国内外案例的对比等。总的来说这一时期对慢旅游的理解还不够深入,更多的是对休闲旅游的一种模仿,只强调了旅游的节奏要放慢,却没研究旅游的深度。在低碳方面的研究,多为呼吁环保和对景区自然保护,并没有强调低碳出行。

3.快速发展阶段

2014年-2016年慢旅游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文献数量逐年增多。这个时期涌现了大量硕士论文,也出现了很多关键词。例如:“养生旅游”“乡村旅游发展”“历史街区”“旅游产品”等。2014年以慢旅游为主题的文章第一次被中国四大旅游期刊之一的《旅游科学》收录,2015年被《旅游论坛》收录。由此可见,慢旅游逐渐被主流学术刊物所认可并进行研究。学者研究方向、视角也开始有所不同,在对目的地的建设为主要研究的基础之上加入了对景区生态健康的反思、旅游地开发适应性的评价、以游客体验为视角的旅游体验构建研究等,这一阶段虽然强调了“慢游”注重旅游的质量与深度,但对于“慢旅”也就是交通工具的选择的方面研究还存在欠缺。

4.转型阶段

2017年以后慢旅游进入研究的转型阶段。对于慢旅游的研究逐渐由描述性分析转为定量的分析,出现了基于目标导向为基础的实证研究。以往的研究基本都是从经济学角度出发,探讨对旅游目的地的经济效益的影响。2017年以后慢旅游的研究范围逐渐扩大,对策研究中出现了慢旅游实践后出现的问题研究、慢旅游地形象认知研究、慢旅游有关产品研究、慢旅游交通系统研究;实证研究中出现了行为意向、MGB模型。从旅游者心理、哲学角度出发来论证慢旅游对于旅游业影响的研究。

(五)慢旅游的热点研究分析

文章将国内20年来关于慢旅游研究热点分为三大类,分别是应用类、综述类以及专项类,在一级类别又下设几个二级类别。

应用类主要研究慢旅游的应用问题,根据研究的范围可以分成总体应用、目的地的应用以及旅游线路设计,总体应用主要是通过概念的探讨,作者一般采用文献研究的方式整理并提出个人对于慢旅游理解的观点,不同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研究角度提出对应的慢旅游总体发展方向。在目的地的应用研究中,研究者根据不同地区的旅游资源的特点,针对当地的发展提出建议,试图打造目的地的旅游形象,所提建议应用范围仅限于目的地。慢旅游的旅游线路设计研究是一个可以深入挖掘的研究方向,现阶段的研究多为对于旅游要素中节点的建设研究。

综述类主要是通过文献研究法对前人的研究进行总结,并提出个人见解。慢旅游的综述研究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国内外案例分析的研究,综合国内外不同的案例,总结其特点,最后提出相关建议。另一种是述评研究,不同的研究者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述评,如从旅游者角度、生态的角度对于慢旅游的现状及发展方向给予评价。

专项类主要是研究慢旅游与各方面相关领域的融合建设,主要分为交通、生态及其他方向的建设。交通建设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公交系统、交通设施、公路系统等与慢旅游的融合问题。生态建设方面主要包括慢旅游在具有海洋资源城市的生态建设、乡村生态建设等。其他旅游形式的融合表现为将当地特色旅游文化与慢旅游结合发展的研究,如茶文化、藏族文化等。

三、慢旅游研究的局限性与未来展望

(一)局限性

总的来说,慢旅游发展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研究人员与机构并不多,但从近年的文献数量来看,慢旅游已经渐渐引起了研究学者们的重视。对于慢旅游的研究,从不同角度给予了不同的解释,但在解释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慢旅游的发展模式不完善

慢旅游顾名思义在于其缓慢性,国外研究大多从慢食、慢城运动中得到的启发,而旅游元素的加入只是其衍生品之一。而纵观我国的慢旅游发展路径,慢旅游的发展是从休闲旅游,低碳旅游发展而来,更像是为了发展慢旅游而发展,并没有从源头学习。这就导致对慢旅游的认识并不深入,大多数研究者把研究重点放在了提高旅游质量,去忽视了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交通工具以及出游方式中“慢”的选择。

2.慢旅游的认知度低

从citespace分析的结果看出,大多数的研究都更侧重与慢旅游的实用意义,对于慢旅游的概念并没有一个精准的定义。虽然慢旅游元素非常有前景并且存在着许多潜在游客,但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慢”这个词本身仍然只是一个营销手段。在浏览器搜索时就会发现,关于“慢”这个词有许多负面的消息。当拉德洛成为英国第一个慢城时,就被当地人贴上了反对的标签。有很多人认为慢食是用慢炖锅做炖菜。然而,似乎并没有任何词或短语可以精准概括“慢”的所有方面。在大多数文献中都假设人们会理解这个概念,但实际上那些掌握意义广度的人只占少数。从对研究者和研究机构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慢旅游的发展还仅仅停留在旅游发达地区,与这些发达地区相比更需要带来经济利益的是那些旅游欠发达地区,尽可能多的研究“慢”的方法,探寻它可能为这些旅游欠发达城市提供什么。

(二)未来展望

大众对于慢旅游的定义还存在着一些误解,这就需要学者们尽快找出能够完整描述慢旅游的相关概念,并予以推广。比如鼓励游客在规划和享受假期时做出“慢”的选择,鼓励游客寻求更少,更有意义的体验,而不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游览所有“必须去的”景点。虽然这样会减少游客在旅行中的支出,但游客的钱却更有可能会直接给到当地企业及居民,而不是通过大型连锁企业输给当地经济。以往的研究都突出了“慢旅”,却很少突出“慢”的到达方式,研究应由此提出相关对策如鼓励游客低碳出行,广泛宣传公共交通,汽车共享网站的链接;为游客提供慢旅游的行程建议及优惠套餐鼓励游客长期住宿;最大限度地减少目的地的汽车旅行,让游客充分感受当地文化,并提供有吸引力的建议和活动,如步行、骑自行车、划艇,导游随行讲解,艺术和手工艺品参观;为游客提供放松和享受环境的机会,如参观景点、露天咖啡馆、野餐地点、无车区等;通过举办本地的传统节日来展示当地的传统和文化;充分利用当地的共享单车解决低碳出行难的问题。研究者应更加侧重贫困地区的开发,首先一些贫困地区还保留着原始的乡村风情,为旅游开发提供基础。其次慢旅游的低碳理念也意味着旅游开发的资金投入要比其他旅游类型少。最后,发展慢旅游为当地带来可观了经济收入,有利于扶贫工作的进行。

猜你喜欢

旅游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我们一起“云旅游”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小A去旅游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